羅布降澤,羅布頓珠
(西藏藏醫(yī)藥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將33首方劑里的175種藥物錄入Excel軟件中,建立一個小型數(shù)據(jù)庫,內(nèi)容包括方劑名稱、各組方劑里的藥物、出現(xiàn)頻次較高藥物等,進行頻次分析。
對收集到的33首方劑中包含的175種藥物進行頻次分析,經(jīng)頻次分析得知,此33首方劑由77種單味藥物組成,具體頻次的情況如表格1所示。
表1 鼻腔給藥治療“頭隆”病的單味藥頻次 (n)
治療“頭隆”病的藥物中使用頻次≥3的單味藥有22種,如表2所示。其中使用頻次較高的前十種藥物由高到低依次為肉豆蔻(14次)、熔酥油(12次)、阿魏(10次)、白豆蔻(7次)、牦牛酥油(6次)、肉桂(5次)、草果(5次)、高良姜(5次)、川木香(5次)牛奶(4次)。由此可以推出,上述藥物為以鼻腔給藥途徑治療“頭隆”病的主流或核心藥物。
表2 鼻腔給藥治療“頭隆”病的33首方劑中頻次≥3的藥物 (n)
對上述藥物中,頻次≥3的22種藥物中使用最高的前十種藥物的“味”進行頻次分析,發(fā)現(xiàn)有五種藥物的“味”為辛,四種藥物的“味”為甘,一種藥物的“味”為苦,其中辛味的頻次最多。如表2所示。
圖1 鼻腔給藥治療“頭隆”病的33首方劑中使用≥5藥物的藥味頻次
藏醫(yī)對藥物的功效以六味、八性、三化味角度來進行,有關(guān)“隆”病的病性及“隆”病類相克的性味內(nèi)容載于《四部醫(yī)典》,云:“兩屬先言隆、培根,其性寒涼屬水性;血與赤巴熱屬火”“藥物隆癥甘酸咸,油膩重而加軟粘。”[3]從以上兩點可以解讀出“隆”性疾病具有寒證的特點,用藥時藥物性味以甘酸咸、油膩及軟重性為治療原則。據(jù)上述統(tǒng)計分析鼻腔給藥的途徑來治療“頭隆”病的藥物中使用頻次前十的有肉豆蔻、熔酥油、阿魏、白豆蔻、牦牛酥油、肉桂、草果、高良姜、川木香、牛奶。其中頻次最高的肉豆蔻味辛、甘,性溫,具有驅(qū)寒開胃、行氣通絡、安神養(yǎng)心的功效,是治療“隆”病的習用藥[13]?,F(xiàn)代研究表明,肉豆蔻對隆病入心者等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療效[13]。而肉豆蔻通過上述三方面發(fā)揮療效來治療“頭隆”病,療效是不容置疑的。這里所指的熔酥油是來源于牦牛的酥油,酥油具有味甘、性涼、膩等特質(zhì)。而熔酥油對“隆”病的療效也是從味、性、化味三方面發(fā)揮作用,臨床用藥療效顯著。阿魏味辛,性溫,具有殺蟲、溫補開胃、治寒、治療“心隆”病等所有“隆”性疾病的作用。藏醫(yī)以阿魏的樹脂入藥[6],是藏醫(yī)治療“隆”性疾病的常用藥物。肉桂味甘、辛,性溫,具驅(qū)寒溫補、開胃助消、引排肺膿、治療“隆”性疾病的作用[13]。藏醫(yī)在方劑中用桂皮入藥。白豆蔻味辛,性溫,具有開胃助消、治療胃寒及腎寒等寒性疾病的作用,藏醫(yī)以干燥的果實為入藥材料[13]。川木香味苦、辛,性溫,藥理研究表明,川木香中的倍半萜類成分在治療腦痙攣方面顯示出較好的活性[14],藏醫(yī)方劑中以干燥的根為入藥材料。草果味辛,性溫,具有開胃助消、驅(qū)除胃脾寒等寒性疾病的作用,藏醫(yī)方劑中以干燥的果實為入藥材料[13]。高良姜味辛、甘,性溫,具有提升溫、促進食欲,治療“培隆”病的作用,干燥根莖為入藥藥材[13]?!邦^隆”病的病性及發(fā)病部位跟藏醫(yī)書籍里“培隆頭暈”癥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在藏醫(yī)方劑配伍中高良姜為治療“培隆”病的常用或主流藥物。牛奶作為高原人民的生活主食,味甘,性膩,具有滋養(yǎng)溫補、強身健體、治療“隆”及“赤巴”病的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維生素以及礦物質(zhì),不僅能增加機體的能量,更是對提高免疫力有著極佳的功效。
綜上所述,十種藥物中大部分以甘、辛味為主,性溫,從味、性、化味三個方面對“頭隆”病產(chǎn)生效果,并且通過鼻腔給藥這一特殊的給藥途徑,可迅速抵達病灶,藥物生物利用度高。利用鼻腔給藥治療“頭隆”病的方法不僅具有理論上的支撐,更有臨床應用價值,為治療“頭隆”病的新藥開發(fā)及給藥途徑等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