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群眾路線。94年前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時即將群眾觀貫穿于基層政權建設中,進行民主建政的嘗試,使之具有了新的內涵,為后來群眾路線的提出及基層群眾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經驗。
以調查研究為手段,深入群眾洞察民情。開展群眾工作,就要知民意,調查研究是必修課。毛澤東特別注重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當地社會狀況和群眾實際。首先,他堅持“為了群眾”,通過調查研究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和所盼所需。其次,他堅持“依靠群眾”,真正走進群眾,從所見所聞中獲得真實正確的調查研究結果,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新時代基層群眾工作同樣需要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要學習毛澤東的為民情懷和調查方法,認真傾聽群眾的心聲,反映群眾的意見,學習群眾的智慧,這樣才能知民意、解民憂,科學決策,做好工作。
以作風紀律為保證,服務群眾深化聯系。開展群眾工作,就要得民心,工作作風是關鍵。毛澤東通過加強作風紀律建設,使中國共產黨和革命軍逐漸獲得了茶陵老百姓的認同和擁護。第一,嚴明軍隊紀律。提出“三大紀律”,保護當地群眾的利益。第二,倡導民主平等。實行民主政策,提倡官兵平等,軍民一心。第三,反官僚反貪腐。制定了《井岡山反腐敗訓令》,讓懲治貪腐有據可依;撤銷了向群眾派捐派款、貪污享樂的茶陵縣人民委員會,獲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作風問題關乎人心向背,關乎社會風氣,關乎黨和政府的形象。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都要注重加強作風紀律建設。做好基層群眾工作,必須抓好基層作風建設,一是要強化紀律觀念、勇于自我革命,二是要增強服務意識、為群眾辦實事,三是要增強進取意識、提高辦事能力,以良好的工作作風樹立形象、贏得民心。
以人民政權為依托,凝聚群眾共謀幸福。開展群眾工作,就要暖民心,為民造福是根本。毛澤東認為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他非常關心群眾生活,重視給群眾看得見的物質福利。茶陵建政期間的主要做法為:首先,依靠廣大群眾,幫助建立紅色政權,讓工農群眾當家作主。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是自下而上選舉產生的,采用工農兵代表會議制度,共同建政、共同管理,使黨和群眾唇齒相依、緊密相連。其次,依托政權力量,保護群眾利益,為人民謀幸福。保護商店、醫(yī)院、學校等,保障老百姓生活秩序;發(fā)動群眾“打土豪”分物資,并打出了“分田地”的口號,為老百姓爭取利益。同時,還通過宣傳教育發(fā)動群眾,提高群眾覺悟,匯聚群眾力量。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堅持為民用權、為民謀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這也是新時代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重要形式。基層干部要堅持為民造福的政績觀,向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學習,心系群眾,把“人民至上”落實到各項政策和實際工作中,在“做大蛋糕”的過程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在著力解決人民急難愁盼問題中增強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