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廣為流傳,尤其是選入各種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后,影響更為深遠。故事最初源于《左傳·僖公三十年》,然而卻并沒有《燭之武退秦師》的文題。這一文題最初源于《古文觀止》(康熙年間所編輯的一本古文選集),編者主要目的是展現(xiàn)文學意義,借《燭之武退秦師》表現(xiàn)燭之武作為辯士縱橫捭闔的氣魄:秦、晉圍鄭,國家危急存亡之秋,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去說服秦伯;燭之武臨危不亂,不負眾望,機智地解除危機?!蹲髠鳌穼@個事件描寫非常詳細,其他史籍也載有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如《春秋》《史記·秦本紀》《史記·晉世家》《史記·鄭世家》,但并未出現(xiàn)燭之武的姓名,更不用說文題了。筆者此處主要探究《燭之武退秦師》標題的得與失,并梳理《燭之武退秦師》的版本源流,考察其史學意義。
《春秋》中,這段歷史只記錄6字:“晉人、秦人圍鄭?!盵1]春秋筆法,所謂微言大義,只是對事件作客觀記錄,以簡潔為主。因此,左丘明的《左傳》對《春秋》的這段文字作了一番精彩的演繹,這就是我們坊間常見的各版本的《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共用342字,而《古文觀止》里,編者刪掉開篇的時間,又刪掉其結尾,變?yōu)?94 字。
刪減后的故事情節(jié)更為集中緊湊,通過幾次精彩的對話,尤其彰顯燭之武的辯士風采,可謂以一巧舌智退數(shù)萬雄師,但這種精煉的刪減,也遮蔽了人們對晉文公的全面認識。
《史記·秦本紀》里,敘述得非常簡潔: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于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晉之強,秦之憂也。”繆公乃罷兵歸。晉亦罷。[2]此處主要寫秦穆公的情況,僅僅簡單交代故事時間、事件的發(fā)生與結果,并沒有交代主要人物之一燭之武的姓名,也沒交代一波三折的精彩故事。
《史記·晉世家》里,故事相對復雜一些:七年,晉文公、秦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于文公亡過時,及城濮時鄭助楚也。圍鄭,欲得叔瞻。叔瞻聞之,自殺。鄭持叔瞻告晉。晉曰:“必得鄭君而甘心焉?!编嵖郑碎g令使謂秦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得矣,而秦未為利。
君何不解鄭,得為東道交?”秦伯說,罷兵。晉亦罷兵。[3]這里交代了時間、事件,晉國為何伐鄭的緣由,以及鄭國如何被迫化解危機,故事出現(xiàn)了一絲波折,但依然沒有交代主要人物之一燭之武的姓名。
《史記·鄭世家》里,有關情節(jié)描寫得更為復雜:三十六年,晉公子重耳過,文公弗禮。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賢,且又同姓,窮而過君,不可無禮?!薄煸S晉,與盟,而卒立子蘭為太子,晉兵乃罷去。四十五年,文公卒,子蘭立,是為繆公。[4]此處相關故事用了620 余字,而且更加曲折,復雜多變,太史公在此用筆比《左傳》的相關敘述多了近一倍。故事詳細交代重耳經過鄭國,鄭文公不加禮遇的原因。重耳返國為晉君,鄭文公恐,后助楚擊晉。而城濮之戰(zhàn)中,楚敗。太史公蕩開一筆,補敘鄭文公有子皆早死,怒逐群公子。庶弟子蘭奔晉,有寵于晉。
晉君欲殺叔詹,以子蘭為太子。叔詹自殺,鄭以詹尸與晉。鄭使人使秦,愿為東道主。秦國悅,罷兵。鄭許以蘭為太子,晉亦罷兵。鄭文公卒,子蘭立,是為鄭穆公。
司馬遷在《史記》中擅長運用“互見法”,有關晉文公圍鄭的事件,分散在三個不同的故事里,但不論簡潔還是復雜,沒有一處提到出使者燭之武的名字,更沒有他的一絲光輝事跡。
到了晚明,馮夢龍所編寫的歷史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將《左傳》里的這處燭之武的故事作為藍本,照搬了這一故事情節(jié),并通過大膽想象,演繹了一出波瀾起伏的故事。與燭之武退秦師的相關故事,主要出現(xiàn)在《東周列國志》四十三回《智寧俞假鴆復衛(wèi)老燭武縋城說秦》中,小說直接演繹為1500余字,情節(jié)更加跌宕起伏,懸念叢生。
到了清朝,《古文觀止》的編者在節(jié)選《左傳》的部分文字時,可能受到了《東周列國志》此回故事的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添加上《燭之武退秦師》的標題,主要展現(xiàn)春秋時期辯士精彩絕倫的外交辭令,以及辯士能言善辯勝于雄師的文學形象。通過精彩的標題,這個橋段已然呈現(xiàn)出“小說”的部分面貌。因此,《古文觀止》的編者將這段故事定名為“燭之武退秦師”,更看重這故事文學層面的人物形象、敘事風格、語言藝術。然而,我們在閱讀《燭之武退秦師》時,也不能忽視其作為歷史文本的史學意義。
作為《春秋》三傳之一,《左傳》記錄下的故事,必然包含作者自己全新的理解,賦予一種新的歷史意義。通常情況下,被史家不斷反復記敘的歷史事件,會得到比較一致的呈現(xiàn),以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精神傳統(tǒng)。“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如果在后代史書中不斷被記錄,那么這也必然體現(xiàn)一種民族精神,然而,后代的史家們并沒有再現(xiàn)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那么,《左傳》出于何種目的才會大書特書,記載這個故事?
“《左傳》不只是對歷史事件作客觀的羅列,而且還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場上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作出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道德倫理評價,為人們提供歷史的借鑒?!盵5]通讀《左傳》有關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我們發(fā)現(xiàn),燭之武的言行主要在于通過“利”去打動秦穆公,但這并不符合當時社會宣揚的道德倫理標準。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當時最重要的道德倫理是“仁”“義”“禮”。
因此,《左傳》里大寫特寫這個故事的重點,并非是“燭之武退秦師”的辯士風采以及他的赫赫功績,而是“秦晉圍鄭”導致的結局,尤其是晉文公最后所宣揚的“不仁”、“不知”、“不武”的高調言論姿態(tài),再現(xiàn)了當時的國際風云形勢。
《古文觀止》中,編者選用《燭之武退秦師》的標題,突出了當時的典型情節(jié),卻弱化了故事情節(jié)背后潛藏的歷史情境。燭之武對秦穆公所說的很多言辭,看似振振有詞,其實并非無懈可擊,因為很多事件并非當時晉文公的所作所為。那么秦穆公為何被輕易說服?秦退兵,為何導致晉也退兵?
在《史記·鄭世家》中,太史公對這段歷史的記錄可謂耐人尋味。太史公用大量的篇幅敘述晉、鄭之間多次的歷史恩怨,并詳細記錄圍鄭前后晉文公對鄭國的各種刁難。然而,燭之武這個關鍵性人物的故事并未出現(xiàn),甚至簡單到連他的名字都省略了:“鄭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 破鄭益晉,非秦之利也。秦兵罷。”[6]《左傳》中燭之武給后人留下的那番精彩的外交辭令也淹沒在一系列歷史紛爭中。而無論是《史記·鄭世家》,還是《史記·秦本紀》《史記·晉世家》,關于秦國參與圍鄭的行動也沒有留下更多的信息,更沒有燭之武的一絲信息。因此,我們只有回到那個特定的歷史時間節(jié)點,才能理清當時的狀況。
“秦晉圍鄭”前,《左傳》有一處專門記錄:“三十年春,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7]僖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晉國在這年春天已侵擾過鄭國,九月又發(fā)生“秦晉圍鄭”。而兩年前的城濮之戰(zhàn)中,晉國打敗楚國后,為稱霸舉行的踐土之盟,秦國并未參加。此時秦晉聯(lián)合,秦國借“圍鄭”之機,不僅想要分一杯羹,似乎也在為自己東向開疆拓土作一番試探。而燭之武的到來,可能帶來了秦穆公所期待的結果:鄭君的許諾。如果事實的確如此,秦穆公根本不必同燭之武有一番論辯。正如后來藺相如奉送和氏璧到秦國,既然條件已經談好,屆時按照開出的條件辦事即可;如果不是秦昭王后來在章臺另外生事,根本就不會發(fā)生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因此,燭之武游說的成功,與其說是洞悉秦晉關系的利弊,闡明秦晉利害,不如說是鄭國已經答應獻出秦國覬覦從鄭國獲得的政治利益,即作為秦國的“東道主”,鄭國承諾為秦國將來的東進提供有力的支持。那么此時的燭之武,僅僅是一個弱國無奈的外交使者而已,代表鄭國送來了“城下之盟”的交換條件,正如當初被派去秦國奉送和氏璧的藺相如。
晉文公拒絕子犯提出對秦攻擊的建議,最后也沒有攻鄭。其實,晉國已經物色好鄭國的“親晉派”子蘭當上太子。兩年后鄭文公死,子蘭順利即位。因此,晉文公主動撤軍,并非是燭之武智退秦師給晉國造成了被動局面,而是晉文公已經掌控了局勢,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的。
晉文公不攻擊秦軍的三條理由,可謂冠冕堂皇:“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所談的是道義標準;“失其所與,不知”,所談的是結盟的政治利益;“以亂易整,不武”,所談的是軍事規(guī)則。
關于前兩個理由,晉文公可能是對“秦晉之好”的感激而言,畢竟是秦穆公曾幫助自己登上晉國國君的寶座。而“整”,是服從(秦晉聯(lián)盟)軍紀,統(tǒng)一步調;“亂”是不服從(秦晉聯(lián)盟)軍紀,搞亂步調。倘若秦晉軍隊互斗,則內部大亂,失去聯(lián)盟的軍紀,搞亂統(tǒng)一指揮、協(xié)同作戰(zhàn)的步調,這不符合“以順為武”的道德觀念。
在某種意義上,秦晉聯(lián)盟攻鄭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滅鄭,而是威脅鄭國保證脫離楚國,使之順從秦晉,成為其附庸。倘若此時攻秦,就打亂了秦晉的統(tǒng)一部署,即使晉國勝利了,也是不敗而敗。
《論語》中,孔子對齊桓公的評價頗多,而對晉文公的評價只有一句,而且是跟齊桓公做了對比:“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盵8]也許,孔夫子的這句諄諄名言正是看穿了晉文公的野心,看出了“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的本意,而發(fā)出的一聲感嘆。司馬遷則毅然拋棄燭之武在秦穆公面前巧舌如簧的瞬間燦爛形象,使燭之武的光輝業(yè)績湮沒于永恒的歷史長河中,與其說這是對燭之武的不公,不如說是史家獨特的洞悉歷史深處的史識與史才。
對于同一個的歷史事件,不同的史家會有不同的看法,從而形成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敘事風貌,這也凸顯了史學家的非凡史學與識見。“史家追敘真人真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付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盵9]錢鐘書啟示我們在解讀史傳文學時,能夠回到歷史現(xiàn)場,探求文本背后的秘密,多方面比較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敘事文本,揣摩人物言行背后的思想行為。
如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的“鴻門宴”,當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時,項羽勃然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钡┤?,也叫平旦、平明,太陽剛露出地平線?!暗┤铡?,后是“日出”“食時”。因為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項羽準備次日大清早犒勞將士大吃一頓?!暗┤铡?,此時本不該吃飯,距離吃早飯尚有兩個時辰。正因為項羽當時的命令極為反常,各個史家才不吝惜筆墨,記上濃重的一筆?!妒酚洝じ咦姹炯o》,再次實錄之:“方饗士,旦日合戰(zhàn)?!倍喙痰摹稘h書·高帝紀》,亦如此錄之:“于是饗士,旦日合戰(zhàn)?!彼抉R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漢紀一》也照樣保留:“項羽大怒,饗士卒,期旦日擊沛公軍。”三位史學家在敘述鴻門宴這一歷史事件時,雖然表達各有側重,語言表述各有特色,但都洞悉了歷史的真相,因而不謀而合,選取“饗士”“旦日”,可謂意蘊深刻:因為劉邦“軍灞上,距關,勿內諸侯”,項羽犒勞將士,目的就是早點攻破劉邦軍隊?!暗┤震嬍孔洹保斜憩F(xiàn)項羽迫不及待,想盡早消滅敢于抵抗的劉邦,也描繪出項羽不可一世、叱咤風云的神態(tài)。
要之,閱讀史學文本,我們需關注文本的簡潔處、甚至空白處,才能“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10]。
注釋:
[1][7]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478頁,第478頁。
[2][3][4][6](西漢)司馬遷:《史記》,岳麓書社,2001年,第33頁,第247頁,第276-277頁,第277頁。
[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8頁。
[8]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典藏版)》,中華書局,2015年,第217頁。
[9]錢鐘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 年,第166頁。
[10](唐)劉知幾原著,姚松、朱恒夫譯注:《史通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337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弘揚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