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茜
喜歡鳥類的人可能讀過《鳥鳴時節(jié)》,英國博物學(xué)家布雷特·韋斯特伍德在這本書中描繪了247種鳥的叫聲,可謂妙趣橫生。
當(dāng)然,我國的文學(xué)作品中亦不乏對鳥鳴的描寫。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算得上耳熟能詳了。在傳統(tǒng)文化中,很少有人會去探究鳥兒為何而鳴,似乎只要是一只鳥,天生就應(yīng)該百囀千鳴。早在唐代,為了欣賞鳥鳴,籠養(yǎng)野鳥就已很普遍,李白在黃山漫游時,看到一胡姓人家養(yǎng)有白鷴,便賦詩:“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辟I來干啥?李白說,要“玩之坐碧山”?;\養(yǎng)鳥因文人雅客的參與,漸漸綿延成一種文化。盡管歐陽修曾為此做《畫眉》詩慨嘆:“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但這種輕描淡寫的類比,對既有著綿長歷史,又有著眾多擁躉的籠養(yǎng)鳥文化來說,不過是隔靴搔癢。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是,人在潛意識里相信,鳥兒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取悅我們而歌唱,盡管所有的證據(jù)都與之相悖。住在海邊的人都知道,有一類鳥兒天生不屬于籠子,不屬于歌唱家。在它們眼里,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內(nèi)生活的鳥兒才總是歌唱。這些沉默的大多數(shù),便是永不停歇的海鳥。可禽有禽言,獸有獸語,如同吉爾伯特·懷特所言,“(某種)鳥類的語言非常古老,而且,就像其他古老的方式一樣,也非常隱晦。言辭不多,卻意味深長?!?/p>
1
我記得有一首古老的盎格魯-撒克遜詩歌《航海者》,流傳于公元七百年左右,記載了多種海邊棲鳥的鳴叫,這些鳥兒不在岸邊,而是在海上,被盎格魯-撒克遜人稱為“孤身飛行者”,居住在奇妙又朦朧的世界里,半虛半實,一半屬于我們熟知的世界,一半來自另一個我們陌生的國度:
在那里我只聽到翻騰的大海
冰冷的波浪,還有天鵝的呼喊
有一只鰹鳥的聒噪讓我著迷
杓鷸的顫音是對人類的譏諷
三趾鷗的叫聲替代了蜂蜜酒
那里的暴風(fēng)雨把巖柱打得粉碎
羽毛冰冷的燕鷗應(yīng)和著它們
白尾海雕時常悲鳴
羽毛上沾著水霧
每次讀這首詩歌時,我都會想起法國作家莫洛亞說過的話,“時間是唯一的批評家,它可以使人們曾經(jīng)覺得脆弱的聲音,鞏固下來。”
對我來說,第一次意識到“杓鷸的顫音是對人類的譏諷”是真實存在的,就在北黃海的灘涂上。那時我還年輕,得到一輛被當(dāng)作生日禮物的自行車。我興奮地騎著它,沿著海邊郊游,驚訝地看到了成群的海鷗和綠頭鴨。在寒氣還未消退之前,它們已在田野和大海上空自由漫游。海鷗就像個游手好閑的浪蕩哥,它呆呆地從你的頭上慢悠悠飛過,似乎對一切都滿不在乎。當(dāng)它黑色翅尖上的白色斑點即將變成天空中的一粒沙時,我才回味起它那高亢、甜美的“歐歐”聲,尖細(xì)又清脆,粗獷又嘹亮,引人遐想,仿佛攜帶著高寒地區(qū)的清新氣味。
在剛剛退潮的灘涂上,我看到的第一只大杓鷸正埋頭覓食,遠(yuǎn)處的大海在上午的陽光里閃閃發(fā)光,像被擦亮的古老銀器。當(dāng)它將喙從潮間帶的水澤中拔出來,我被它在晨光中的剪影驚呆了。你可能見過長腿鳥,但未必見過有如此長嘴的鳥兒,長達(dá)15公分的嘴,使得它即便在以長嘴長腿為特點的鷸類中,也是那么引人注目。就是從那一天開始,我被海鳥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們濕地的鷸類中,大杓鷸體型最大。當(dāng)時,灘涂上的鷸鳥群大都聚在一起休息,只有這只大杓鷸在覓食,顯得有點孤單和不尋常。這也暗示著,它剛從澳大利亞或新西蘭飛來不久。泥灘上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鷸都是了不起的環(huán)球旅行家,它們的旅行始于北極地區(qū)的高緯度繁殖地,終于遍布全球海岸的越冬地。從歐洲到亞洲,從美國到新西蘭,從泰國到澳大利亞,到處都能見到這些灰不溜秋的海鳥。它們確實稱得上是流浪者中的王。我們這兒是它們的能量補給站,其中少部分會留下來,其他的則繼續(xù)北飛。
我直觀地在它們身上看到了某種我們的世界之外的東西,某種屬于海洋和遠(yuǎn)方的東西,某種神秘生活方式的線索與暗示。我想到了波西米亞人。有一種生活永遠(yuǎn)在路上,有一種鳥兒永遠(yuǎn)在流浪。
也許是發(fā)現(xiàn)了我的存在,大杓鷸伸了伸脖頸,觀望了一下四周,迅疾飛了起來,雙翅看起來鼓動緩慢,但轉(zhuǎn)瞬間羽毛便泛起了漣漪,接著是一次嘹亮的噴發(fā)。天空中只留下一串悠長的“喀-哩,喀-哩”聲,響亮而略帶憂傷,似乎說“一會兒回,一會兒回”,也可能是警告我“離開,離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鷸類的鳴聲,“鷸如鶉,色蒼嘴長,在泥涂間作鷸鷸聲?!柄栴惖拿执蟾懦鲎詳M聲。
鷸類很少鳴叫。在我們鴨綠江口濕地,三月中下旬,遠(yuǎn)道而來的大批鷸像一張巨大的網(wǎng),籠住潮間帶,即便是數(shù)十萬只鷸在天空飛行,形成鋪天蓋地的鳥浪,也很少像天鵝群聚那樣,發(fā)出“嘎嘎,嘎嘎”的雜鳴聲。不過,在某些時候,比如為了宣示領(lǐng)地,向異性表達(dá)愛意,傳遞食物信息,或者當(dāng)掠食者出現(xiàn),以及人離它們的領(lǐng)域太近,鷸才會發(fā)出高亢而尖厲的鳴叫。它們只為生存鳴叫,為延續(xù)基因發(fā)聲。
在比較偏僻的野塘,或者遠(yuǎn)離大海的灘涂,你有機會能聽到大杓鷸獨特的叫聲。大杓鷸成群停駐在灘涂休息或覓食時,幾乎無聲無息。而當(dāng)它們成群驚飛或成群下落時,才會發(fā)出短促而連綿的顫音,“科爾,科爾”或“喔伊,喔伊”,可能是提醒同伴,“走啦,走啦”或“跟上,跟上”之類的,它們的鳴叫音節(jié)簡單,很有辨識度。
人到中年時,我讀到一句令我醍醐灌頂?shù)木渥樱撼挤诘匦囊?,是至深的罪過。我人生中見到的第一只大杓鷸,用它的叫聲提醒了我,世界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開放性,冒險也是美好的必要部分?;蛟S,在它眼里,拘囿于限定空間的人類,才是畫地為牢的“籠中鳥”。海鳥引領(lǐng)的微妙不安的生活,我那時還并不能完全體會。
在《鳥鳴時節(jié)》中,我還讀到了一段關(guān)于杓鷸的傳說:“有時你在夜里能聽到遷徙的中杓鷸發(fā)出連綿的七音節(jié)鳴叫,正因這種叫聲,它們又被稱為‘七嘯鳥。在英格蘭中部的一些地區(qū),這種午夜回響的七音節(jié)叫聲催生了‘命運六鳥的傳說。傳說里這六只鳥在天堂飛翔,努力尋找它們失蹤的伙伴。一旦七只鳥全部重聚,世界末日就會降臨?!?/p>
2
只要我想當(dāng)個假冒的哲學(xué)家,我就會到海邊去,思考自由與人生。海鳥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有生存與競爭,有美與毀滅,也有愛與殘酷,海浪接納了種種真相,而我,試圖在海鳥的叫聲中,看清世界和自己的模樣。
總體來說,鷸類的叫聲如口哨,但有細(xì)微的差別。反嘴鷸的叫聲像終場的哨音,略顯尖銳,聲如“wii-wii”;小杓鷸飛行時發(fā)出2至4個音節(jié)的“歸歸”聲;蠣鷸的叫聲“wei-wei”,快速而尖銳,屬于高音區(qū)的執(zhí)著者,幾乎沒有鷸類能與它的哨音相比。
蠣鷸在淺灘休息時,喜歡單腿直立,蹦蹦跳跳,它的腿是粉色的,足夠顯眼。遠(yuǎn)遠(yuǎn)望去,它們橙紅色的嘴又長又粗,像有人將一根根胡蘿卜戳到它們的臉頰上,我們習(xí)慣叫它胡蘿卜鷸。相比于大部分通身棕色或灰色的鷸類,蠣鷸的外表與它的嗓音一樣高調(diào)。
有一次,我看見一只蠣鷸在搜尋食物,被遠(yuǎn)處一只紅嘴鷗盯上了。蠣鷸的長喙像刀一樣有力剛勁,能插進(jìn)泥灘里挖出蠕蟲或昆蟲,也能用喙撬開貝類的殼。這只蠣鷸剛挖出一條小魚,甩在泥灘上,紅嘴鷗便撲上去搶奪。到手的獵物,豈容他鳥覬覦?氣憤的蠣鷸掉轉(zhuǎn)身,猛撲到紅嘴鷗身上,用胡蘿卜嘴狠啄紅嘴鷗的頭部,紅嘴鷗毫無招架之力,翅膀無力地耷拉著,頭被蠣鷸的爪子狠狠踩住。附近的幾只蠣鷸在一旁助威,發(fā)出急促的短哨音,“wei-wei”,我猜,它們大概是喊“加油,加油”或“揍它,揍它”。紅嘴鷗忍不住叫了起來,它的叫聲像鴨子,又粗又喧鬧,且非常單調(diào),“嘎,嘎”或“哈,哈,哈”,得個“笑鷗”的別名也算名副其實。蠣鷸對紅嘴鷗哼哼唧唧的求饒充耳不聞,哨音的頻次更短促,音量達(dá)到一種癲狂狀態(tài),伴隨著這種撕裂耳膜的高音,胡蘿卜鷸更為亢奮,將紅嘴鷗拖到水邊,啄掉幾根掠食者的白羽,甩到風(fēng)中。幾只助威者繞著廝打的雙鳥,緊步疾走,像要炸裂的種子。
五月,你會聽到繁殖期的蠣鷸那警惕的叫聲。河灘、沙地,草叢、礫石坑,甚至犁過的農(nóng)田,都可以是它們的筑巢地。在鷸類中,蠣鷸屬于好斗者。蠣鷸有強烈的護(hù)巢和戀巢行為。在郊區(qū)的一片蘆葦塘外圍,有一塊足球場大小的荒地,如果你留意一下,會發(fā)現(xiàn)澤瀉、盒子草、海韭菜、斑地錦草以及碎米莎草和藎草的零星身影。有十幾只蠣鷸在此結(jié)伴筑巢。它們在沙土里挖個淺坑,隨意布置一下,便毫無顧忌地開始產(chǎn)卵。它們有很強的領(lǐng)屬意識,用碎石圍在巢外。游隼有時會路過它們的領(lǐng)地,偶爾會“呱呱”幾聲,嚇得蠣鷸每次回巢,都要在離巢穴幾十米的地方顫叫幾聲,以試探有無危險。漸漸靠近后,還要在巢周圍邊鳴叫邊走來走去。它們的擔(dān)憂既顯而易見,又合情合理。
危險當(dāng)然是有的。一只白尾鷂從蘆葦塘里飛出來,誤打誤撞,闖入蠣鷸的領(lǐng)地,猛禽大多“鳥狠話不多”,想聽到它們的鳴叫很難。蠣鷸一聲尖銳的哨音立即提醒了同伴,幾乎所有的蠣鷸都撲過來,它們支棱著翅膀,發(fā)出短促而高亢的尖叫,完全忘掉了白尾鷂猛禽的身份,而白尾鷂寡不敵眾,被一群蠣鷸追得東奔西竄,甚是狼狽。俗話說,雙拳難敵眾手,惡虎還怕群狼。這只白尾鷂將來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恐怕還會羽毛倒豎,心有不甘吧。
蠣鷸雛鳥出殼后即會獨立行走,這些活躍的小家伙不會呆在巢里,能夠馬上找到隱蔽處,并且,它們很快就學(xué)會保護(hù)自己,一旦感知到危險,無論是人、野狗還是喜鵲無意間闖進(jìn)它們的領(lǐng)地,雛鳥們都會發(fā)出響亮的哨音。
3
東方白鸛的數(shù)量正在上升,拍到它的攝影師越來越多。它身形挺拔,身高超過一米。由于身材高大,它們起飛時需要助跑一段,邊跑邊扇動翅膀,飛行時,翼展超過三米,黑色的翅尖完全打開,與全身白色的羽毛形成鮮明的對比,翩翩美妙,動人心魄。十月,在鴨綠江口濕地核心區(qū),我看到了上百只東方白鸛,它們應(yīng)該來自俄羅斯遠(yuǎn)東地區(qū)或我國東北的繁殖地,停留在此地,“樂不思蜀”,還沒有向越冬地長江流域遷徙。
十二月中旬,在黃海北岸228國道,我們又驚喜地發(fā)現(xiàn)十幾只東方白鸛。與鳥界眾多歌唱家不同,東方白鸛不僅不會唱歌,還不會鳴叫,它們是真正的啞鳥。因天生沒有能發(fā)聲的鳴管,它們大多時候?qū)庫o沉默。
在鳥界,有很多鳥兒堪稱頂級的“口技大師”,它們擁有復(fù)雜發(fā)達(dá)的鳴管,能唱出婉轉(zhuǎn)動聽的曲調(diào),是名副其實的“歌唱家”。八哥、鸚鵡、鷯哥等甚至可以學(xué)會哼唱一首完整的曲子,不僅如此,有一些鸚鵡和八哥還能模仿人類的語言,發(fā)出抑揚頓挫的聲音。這樣的優(yōu)勢,反倒讓它們成了籠養(yǎng)鳥的首選,失去了自由。
不會歌唱,讓海鳥免于鳥籠之災(zāi)。
不過,對其他不會唱歌的鳥類而言,可能有另一種危機。在澳大利亞南部,有一種王吸蜜鳥,近年來數(shù)量急劇下降,面臨滅絕。原因竟然是一些幼鳥找不到年長的同類來教它們“唱歌”,幼鳥只好模仿其他各類鳥的叫聲,丟失了自己的本土語言,這些鳥無法學(xué)會求愛以及其他進(jìn)化需要的鳴叫聲。它們試圖通過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來彌補,但由于雌鳥并不容易被陌生的旋律打動,求愛注定失敗。
幼年的東方白鸛在索食時會發(fā)出微弱的“嘰嘰”聲,到成年反而就不會叫了。小時候,我爸常指著在天空翩飛的東方白鸛,對我說,這是一種神鳥,你看啊,它飛得那么高,我們都看不清楚它,可是,如果現(xiàn)在地上有一粒黃豆,它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更神奇的是,如果有一只東方白鸛在某處找到了一條小魚,你就等著看吧,十幾分鐘后,它的伙伴們,幾十只,甚至上百只,都飛來了??擅髅魉鼈兪菃〉陌?,靠什么傳遞消息的呢?
老子言,大音希聲?!兑捉?jīng)》也有類似的句子,“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庇兄腔鄣娜?,很少高談闊論,而膚淺愚笨之人,往往喋喋不休,喜歡賣弄。鳥界大概也是這樣,真正厲害的鳥應(yīng)該不會像麻雀那樣嘰嘰喳喳,而是如同東方白鸛,懂得韜光養(yǎng)晦,隱而不露。它們從不會出現(xiàn)在喧鬧的海灘,它們遠(yuǎn)離人群,自得其樂。知進(jìn)退,當(dāng)行則行,當(dāng)止則止。
東方白鸛雖不會鳴叫,但它有一種獨門絕技。一旦猛禽、猛獸或人靠近,它意識到危險,會變得異常膽怯和機警,上下嘴殼會急速地互相敲打,堅硬的鳥喙碰撞,發(fā)出低沉而清硬的“噠噠噠”聲,有時持續(xù),像快速的打板聲;有時短暫,像搖動骰子的脆響。它的脖子會伴隨著敲擊聲,使勁向上伸直,頭用力向后仰,再伸向下,左右擺動,翅膀半張開,尾巴向上豎起,不停地走動。膽小的入侵者聽到響亮的“嘴炮”聲,有時就會被嚇跑。如果這一系列恐嚇動作仍不能阻止對方靠近,東方白鸛就會展開雙翅,飛離危險區(qū)。它不像蠣鷸和白額燕鷗那樣好戰(zhàn),也不像游隼和白尾海雕那樣勇猛。在大型海鳥中,它是優(yōu)雅的紳士,斯文的君子。
嬉戲、覓食時,東方白鸛舉止緩慢,不慌不忙,在水邊或灘涂漫步時,鮮紅色的大長腿一前一后,步履輕盈。休息時,排成整齊的一行,單腿直立,不聲不響。“鳥運”好的話,在氣流的作用下,你會看到難得一見的“鸛柱”,即鸛群盤旋而上,像一根鳥柱伸向天空;成群飛下來的時候,也許會形成“鸛瀑”。我曾有幸見過“鸛柱”,場面壯觀,久久難忘。
處于戀愛期的東方白鸛會展現(xiàn)情侶間的一種獨特行為:它們會面對面,嘴對嘴,一起敲擊自己的喙,“噠噠噠,噠噠”,通過這種吵鬧而親密的同頻動作,表示對彼此的鐘愛之情。接著,兩只鳥兒同時把自己的脖頸向后仰,一直仰到與身體平行,像弓一樣,橫貼在背上,像芭蕾舞演員練功時輕易將大腿豎至頭頂。這是東方白鸛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表示歡迎、喜歡或親昵。對一般的鳥類來說,這樣的高難度動作不可能完成,而東方白鸛游刃有余。打嘴過后,雄鳥會躍上雌鳥的背部,完成交配。我觀察到,東方白鸛喜歡群居,會經(jīng)常性地做一些同頻動作,比如同時啄后頸的羽毛,同時后彎脖頸,同時左顧右盼,同時散步等等,以顯示它們之間的默契。
東方白鸛不會鳴叫,也許是要告訴我們,愛和忠誠,是要用行動表達(dá)出來的。
碰見舊相識,東方白鸛也會打嘴,表示相識和友好。打嘴有一套相對固定的程式:頭后仰至背,向上并叩嘴,嘴向前至體平,再向左向右,再回中間至體平,不停地叩打嘴殼。打嘴的時間有長有短,節(jié)奏有疾有徐,有時輕快干脆,有時凝重沉郁。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能力破譯它們神秘的“語言”。
4
海鳥是海上與風(fēng)中的神,是唯一一類在陸地、海洋和天空都能自由自在生活的精靈,一直讓人類著迷。而它們之所以讓我們著迷,《海鳥的哭泣》一書給出了答案,是因為它們讓我們看到了我們自身最好與最壞的模樣,它們的信條是我們自身習(xí)性的另一個版本。
鷸類有一個美麗的昵稱———風(fēng)鳥。寫過《風(fēng)鳥皮諾查》的作家劉克襄認(rèn)為,鳥類學(xué)家取的這個別號與鷸的習(xí)性有關(guān)?!霸诤蝤B遙遠(yuǎn)、漫長而又極具危險的遷徙過程中,鷸水鳥始終展現(xiàn)神秘的飛行、奇特的鳴叫。這種隨風(fēng)來去的詭異行為,一直引發(fā)人類對自然產(chǎn)生無限的遐思,無盡的冥想。”
在濕地的鷸類中,環(huán)頸身量矮小,是我們這邊最小的鷸。在斑尾塍鷸或黑翅長腳鷸身邊,像個小跟班。這個毛茸茸的小圓球,給人以可愛的不真實感。走路的姿勢遠(yuǎn)看像麻雀,實際上別看它兩只小腿邁著飛快的小碎步,急速奔走時上半身卻能保持不動,不會像小雞一樣左右搖晃,是貨真價實的短跑健將。
早春的海邊,空氣濕冷,退潮后的灘涂寂靜而泥濘。小嘟嚕蟹的洞穴一個挨一個,潛藏在泥洞里的小嘟嚕蟹極度渴求曬曬陽光來回升體溫。然而,剛鉆出洞穴的它們,不知危險近在眼前。雖然鷸類大部隊追隨潮頭去了另一片海域,但仍有遲來的孤鳥在此盤桓,對小嘟嚕蟹們虎視眈眈。我望著空曠的海灘,觀察零星的鳥影。就在這時,一個只有手掌大小的小身影映入我的鏡頭里,它向著岸邊一蹦一跳地走來,近了,近了。我終于看清楚,那是一只獨腿的小環(huán)頸。我驚呆了。是什么原因讓它失去了一條腿?人類的捉弄,天敵的戕害,還是一場意外?身強力壯的鷸尚且有可能在遙遠(yuǎn)的遷徙途中葬身大海,失去了一條腿的小環(huán)頸,如何能從遙遠(yuǎn)的越冬地來到我們這里,它又如何跟隨大部隊飛往更遠(yuǎn)的北方繁殖地?
我看著它覓食,它一聲不吭地低著頭,專心尋找獵物,邊跳邊啄食,不時用嘴啄一下頸后的羽毛。突然,它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用獨腳拍打泥灘。對嘟嚕蟹來說,環(huán)頸眼疾嘴快,算得上龐然大物,一旦狹路相逢,幾乎難逃厄運。這只不幸的嘟嚕蟹同時發(fā)現(xiàn)了它的狩獵者,立即隱身到泥水里,并順勢用大螯把水?dāng)嚋啞?梢恢煌鹊沫h(huán)頸并未放棄,它用鋒利的小嘴咬住嘟嚕蟹的大螯,將它拔出來,一只腿蹦跳著快速離去。我放下望遠(yuǎn)鏡,一股別樣的情緒涌上心頭??梢韵胂?,將這只堅硬的蟹吃掉,對一條腿的環(huán)頸來說也并非易事。更令我擔(dān)憂的是,行動受限的它,如何躲開天敵的抓捕?
環(huán)頸也像其他的鷸類一樣,堅守“沉默是金”的信條,訥于言而敏于行。它的叫聲簡單到只有一個輕柔的單音節(jié)升調(diào),“biu”或“pik”??赡苤挥性谖<睍r刻,你才能聽到它的叫聲。
環(huán)頸雄鳥的數(shù)量是雌鳥的六倍,通常是雄鳥單獨育雛,這在鳥類中極為少見。環(huán)頸還有一個有趣的行為,在繁殖期間,雖能保持一夫一妻制,但雛鳥孵化出來后,如果遇到了別的異性,很快就移情別戀,拋夫(婦)棄子。環(huán)頸這種“相互算計”的兩性沖突,在我看來,根源可能在于它們的孵化成功率極低。見異思遷有可能是它們?yōu)榱搜永m(xù)更多后代,傳承基因的一種本能。
在一處零散濕地的轉(zhuǎn)彎處,我聽到火車車輪與鐵軌摩擦的軋軋聲,一會兒嘆著氣遠(yuǎn)去了,一會兒又呼哧呼哧地近起來,像海鷗在撲打海水。有一對環(huán)頸夫妻將巢筑在靠近鐵軌的一邊,白額燕鷗是它的鄰居,一個大風(fēng)天,環(huán)頸的一枚卵被吹到白額燕鷗的巢里,并被白額燕鷗孵化了出來。
寡情的環(huán)頸親鳥,竟沒有拋棄自己的孩子,它們找各種機會靠近親子,但白額燕鷗與它的親戚普通燕鷗類似,領(lǐng)地性較強,也是對后代關(guān)懷備至的鳥類。白額燕鷗親鳥牢牢盯著四只幼雛,三只親生的,一只代養(yǎng)的。離巢活動時,緊緊防范著。環(huán)頸親鳥只能眼看著骨肉近在咫尺,卻無法相認(rèn)。那只不知內(nèi)情的幼雛,對親生父母瘋狂輸出的熱情置之不理,反而親昵地鉆到養(yǎng)母的翅下,或干脆躲到養(yǎng)母的巢里。環(huán)頸親鳥再也忍不住了,兩對父母廝打起來。環(huán)頸體長、體重都略小于白額燕鷗,與白額燕鷗相比,算得上“燕肥環(huán)瘦”。
這對環(huán)頸親鳥為了奪回親子,異常勇猛,撲棱著翅膀,用喙去敲啄對方的頭部,同時,單音節(jié)的鳴叫由綿軟無力變得急促激憤。白額燕鷗也不甘示弱,如俯沖轟炸機一樣連續(xù)飛撲迎戰(zhàn),它的叫聲同樣激烈而嘈雜,只不過比環(huán)頸的哨音多了一個音節(jié),“吱吱,吱吱”,顯得底氣十足,獨特響亮,綿長婉轉(zhuǎn)。兒女動心肝,奪子大戰(zhàn)中,沒有任何一方肯認(rèn)輸。
白額燕鷗和環(huán)頸可以混居在一起(白額燕鷗有時也與金眶混居),是因二者食性不同,避免了種間斗爭。白額燕鷗親鳥叼回一條新鮮的小魚作為晚餐,但環(huán)頸幼雛將頭扭向一邊,它天生的食性無法改變,拒絕小魚小蝦的小環(huán)頸,獨自去巢邊的草叢里覓食,它的食物主要是昆蟲、蠕蟲、植物的種子和葉片。但也許終其一生,幼雛也無法認(rèn)出自己的親生父母。
海鳥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天使,短暫停留在我們身邊,它們流動、飄浮,居無定所,呈現(xiàn)出自然世界的另一種模樣。這些“來自彼世的造物,用它們所有的脆弱性提醒我們生存的美麗與神秘”。
5
白骨頂雞與野鴨和小一樣,是我們這里的第一批來客。它是一種全身呈炭黑色的矮胖游禽,長著白色的喙和額甲,白額甲是它們的身份證,也是它們彼此相認(rèn)加入群體的“投名狀”。這種黑白分明的面部特征很有趣,仿佛京劇中的“包公”臉譜,更像是一只禿頭的鴨子,只不過嘴是尖的。英國有句俗語,“頭禿如骨頂雞”,便由此而來。如果要進(jìn)行鳥類選美比賽,白骨頂雞恐怕在起跑線上就輸了,它們的幼鳥嘴和額是紅色的,頭部兩側(cè)的絨毛紅黃藍(lán)潦草混雜,身上的黑色絨毛稀疏毛躁,而且幼鳥生來就禿頂。
在我們海邊,白骨頂雞因毛色黑,得了個更貼切的外號,叫“陰暗雞”。它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開闊的水域。有時,一群白骨頂雞在水面聚集,會形成一股黑色的波浪涌來涌去,整個河面,甚至天空都變得陰暗了。我曾看見一只在雪地上行走的白骨頂雞,幾乎被它陰暗的步伐笑死。它像一個背著手駝著背的老巫婆,吧嗒吧嗒趔趄著向水邊奔去,你眼看著它助跑起來,以為要飛起來了,卻見它倏地蹲下了,用自己的羽毛暖腳,看來,在冰面上起飛太難了??伤环猓职荡链恋?fù)淅庵岚蚺芷饋?,這下好了,不僅起飛失敗了,還打了個哧溜滑,便順勢一蹲,再暖暖腳。這時,它竟然轉(zhuǎn)頭看向我的方向,用血紅的眼睛瞥了我一眼,像極了我小時候雪天滑倒,慌張四顧時的窘態(tài)??斓剿鏁r,它單腿蹦跳著跑起來,仿佛雪會燙著它的腳,或者把它的腳粘住似的,而被它擊起的碎雪形成一條閃著光的霧帶,像噴氣式飛機拖著的長長尾跡。只要有不結(jié)冰的湖泊,它們就能找到食物,就愿意留在我們這里過冬。
白骨頂雞長著一對有肥厚蹼的花瓣腳,游泳比紅骨頂雞快得多,真是叫著雞的名字,過著鴨的生活。它可以像綠頭鴨那樣,頭下尾上,直直扎進(jìn)水里覓食,像專業(yè)的潛水運動員。白骨頂雞看起來圓乎乎的,但體重很輕,在水中浮力大,探入水下后能輕松返回水面。在地上行走時,瓣蹼便收起來,可以保持靈活性。最重要的一點是,打架時瓣蹼可變?yōu)槔鳌?/p>
白骨頂雞是出了名的好斗者,也是鳥界少有的經(jīng)常會因爭斗致死的鳥類之一。這與它圓潤憨厚的呆萌外表完全不匹配。所謂海水不能斗量,鳥兒不可貌相。在繁殖季,白骨頂雞無論出現(xiàn)在哪里,都會引發(fā)一番打斗,它們都想將理想的筑巢區(qū)域據(jù)為己有。兩只白骨頂雞相遇時,通常先裝作若無其事,用自己的叫聲警告對手:“別瞅我啊,你瞅我干啥?”另一只當(dāng)然回以尖叫:“就瞅你了,瞅你咋地?”在靠近的剎那,雙方像聽到了發(fā)令槍一樣,同時起勢,飛快地用尖利的喙啄對方的嘴,跳起來飛踹對方。小試身手之后,雙方假裝休戰(zhàn),假裝無意識地再次靠近,果不其然,又是一輪飛踹啄嘴。打架打累了,它們會使出躺平的招式,后仰著身體,從水里伸出那對夸張的花瓣爪子攻擊對方,直撲騰得水花四濺。更為有趣的是,此時如果一只白骨頂雞路過戰(zhàn)場,你沒猜錯,它參戰(zhàn)了,對手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打一架。別問原因,問了它可能會說:“正愁沒鳥干架,這就趕上了?!卑坠琼旊u不僅經(jīng)常內(nèi)訌,還敢與蒼鷺、天鵝打架斗毆。英國《每日郵報》曾發(fā)布一組白骨頂雞勇斗禿鷹的照片。禿鷹竟然被白骨頂雞按在水里淹死了。我不由想起泰德·休斯的詩句,“它們又成功了,這意味著地球還在轉(zhuǎn)動……”
在非繁殖季,白骨頂雞基本不鳴叫。白骨頂雞的叫聲種類有限,短促單調(diào)。發(fā)怒時,是爆破式的單音節(jié),“嘎,嘎”或“咔,咔”,去聲有力,略刺耳,像高跟鞋敲擊石板路,冒著火星;悠閑時,是連續(xù)嘈雜的“咔,咔,咔”,有趣機靈,如同運動員跑步時,教練喊的口號,“一,一二,一”。白骨頂雞的叫聲更多是為了繁衍后代,而不是日常交流。
一旦確定筑巢地點,白骨頂雞夫妻就直奔主題。踩蛋結(jié)束后,它們團(tuán)結(jié)合作,先收集樹枝搭建根基,白骨頂雞一邊忙碌著,一邊輕松地“咔,咔”鳴叫幾聲。根基打好后,它們彎折蘆葦、蒲草等水生植物,搭建一個簡陋的圓臺狀浮巢,巢會與蘆葦和水草糾纏在一起,當(dāng)水面不斷上漲時,白骨頂雞會匆匆忙忙地加高巢位,以確保自己珍貴的卵不被水淹沒。
一只白骨頂雞想走捷徑,到小的浮巢里偷樹枝,好巧不巧,叼著樹枝的小正好回來了,四目相對,雙方都愣住了。這真是一個小型“社死現(xiàn)場”。小在繁殖季節(jié),算得上野塘里相當(dāng)炫目的鳥兒。它總是行蹤不定,要么潛伏在蘆葦中,要么潛到水下躲避人類的觀察。莎士比亞曾為小寫下詩句,“像潛水的小個子那樣/透過浪花瞥了一眼/看見有人張望/就又鉆入了水底……”白骨頂雞和小互盯著對方,一動不動,一聲不吱。小張了張嘴,可并沒發(fā)出像小矮馬嘶鳴一般的叫聲。動爪啊,互撕啊,看得我都尷尬著急了。畢竟是做賊被抓了現(xiàn)行,白骨頂雞理虧,準(zhǔn)備溜掉,可賊不空走,它眼快嘴疾,在小眼皮底下,理直氣壯地抽了人家巢里的一根樹枝跑掉了,偷竊演變成搶劫,只留下一臉懵的小。
孵卵季節(jié),野塘安靜下來了。一對白骨頂雞將巢建在離岸邊很近的地方,一天產(chǎn)一枚卵,一窩產(chǎn)了十枚卵,真算得上是鳥類中的產(chǎn)卵大王。雌白骨頂雞正在孵卵,雄白骨頂雞在周邊警戒。一對大天鵝帶著幼鵝從遠(yuǎn)處緩緩游來,七只小鵝被父母護(hù)在中間,雄白骨頂雞慌了,它定了定神,凝視著大天鵝,白骨頂雞跟大天鵝幼雛的大小差不多,可它為了護(hù)巢,完全不懼怕對自己來說是龐然大物的對手,猝不及防地向一只大天鵝沖去,一下子用力過猛,撲到了大天鵝的身下,另一只大天鵝將小天鵝們護(hù)在身后,撲扇開寬大的翅膀,脖頸用力向前伸,欲啄白骨頂雞。白骨頂雞臨危不懼,一邊撲騰翅膀,一邊兇狠地盯著冒犯者,仿佛在說:“來呀,來就干死你?!焙鸣Z不跟雞(白骨頂雞真不是雞)斗,可能是大天鵝心情好,嚇唬了白骨頂雞兩下,就帶著兒女離開了。這對我來說,是有益的一課,它告訴我,大自然并不總是循規(guī)蹈矩的。
海鳥也許是世界上最奇特的生物之一了,它們有共通的欲望和訴求,每種海鳥又都有自己的專屬性格。白骨頂雞天性霸道、兇狠,對待敵人手腳并用,自不必說,即便對待自己的親生崽,也絕不手軟。如果食物不夠充足,為了減輕負(fù)擔(dān),白骨頂雞就會挑選體弱、貌丑的寶寶,無視它們“吱吱”的乞食聲,親自動手把它們摔死、啄死。鳥類的生存法則,殘酷又現(xiàn)實。
當(dāng)你的世界搖晃時,請?zhí)痤^,記得海鳥們還在扇動翅膀,在風(fēng)中沉默地飛向遠(yuǎn)方。正如藝術(shù)家羅杰·托里·彼得森所言,“事情的真相是,沒有我們,鳥兒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我們許多人———也許是所有人———會發(fā)現(xiàn),沒有鳥兒,生活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幾乎無法忍受的?!笔堑?,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是如此。
責(zé)任編輯: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