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晨霖
7月29日20時至8月2日7時,北京出現(xiàn)極端強降雨天氣,是北京地區(qū)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排位第一的降雨量。受這次強降雨影響,北京豐臺至沙城鐵路(豐沙線)發(fā)生嚴重水害,在途K396次、K1178次、Z180次列車被緊急停車,大量旅客滯留在斷水、斷電、斷信號的大山中等待被轉運。
作為唯一跟隨救援隊伍徒步進入受困旅客滯留地安家莊村的攝影記者,對于這次15小時的行進式采訪經歷中,在現(xiàn)場應該將焦點放在哪些采訪主體上、怎樣將攝影記者專業(yè)優(yōu)勢融入全媒報道中、攝影包中哪些器材是日后同類別采訪中的必備選項等,有幾點報道體會。
豐沙鐵路連接著張家口懷來縣沙城鎮(zhèn)和北京市豐臺區(qū),它蜿蜒在高山深谷中,沿永定河一路北上,迂回曲折,隧道和橋梁密集?;丶业牧α坑卸鄰姶螅炕丶业牡缆酚卸嗥D難?對于失聯(lián)被困沒水沒電沒信號滯留受災山區(qū)的旅客,任何安慰的話都不如一句“走,我們回家”。
受困旅客身體狀況如何,何時轉運,轉運路線是否安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為真實報道轉運現(xiàn)場情況以及受困旅客和救援人員的真實狀態(tài),8月2日12時,我與兩名同事跟隨武警北京總隊機動第三支隊、北京消防救援部門、門頭溝中醫(yī)院等單位組成的應急救援隊伍,從門頭溝區(qū)斜河澗火車站出發(fā),急行14公里山路,徒步進入Z180次列車旅客滯留地安家莊村進行采訪拍攝。
□ 8月2日,救援人員徒步進山幫助滯留旅客轉運
□ 8月2日,部分滯留旅客在救援人員的幫助下前往轉運客車
從斜河澗火車站到安家莊村要走14公里山路,通常這一路程徒步要走五六個小時。連日的強降雨,讓山區(qū)中的濕度變大,悶熱的天氣帶走了大量的體力,我身上的衣服就沒有干過,兩個半小時急行14公里,這幾乎達到我體能的極限。徒步急行過程中我聽到“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的歌聲在山間回響,這是武警北京總隊機動第三支隊的官兵們,在唱歌“解乏”。
羅伯特·卡帕曾經說:“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边@是一場徒步行進式的災難報道,災難報道中“人”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我選擇將鏡頭對準因為災難所產生關聯(lián)的人,逐漸抵達救援現(xiàn)場,沿途不斷記錄救援人員和受困旅客,展現(xiàn)大災大難面前人的狀態(tài)與情感。如果單純采用文字敘述,很難讓讀者產生一個明確、準確的印象,更難讓讀者對于受困旅客回家道路之艱辛、回家信念之堅決的情緒產生共鳴。我從第一現(xiàn)場發(fā)回照片,體現(xiàn)災害報道中的百姓視角、人文關懷,讓攝影為整組報道增添“溫度”。
攝影記者在突發(fā)事件報道中,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抵達第一現(xiàn)場、要到最前方,離救援現(xiàn)場、救援人員、受困旅客近些再近些,發(fā)揮“一圖抵千言”的優(yōu)勢,記錄下珍貴的歷史瞬間。盡最大可能尋找拍攝角度,用快門點贊所有在這場生命救援中守望相助的人們。
在這次Z180次列車滯留旅客轉運報道中,共派出攝影記者、文字記者、視頻記者三人組成全媒報道小組。按照原計劃,我們三人在抵達現(xiàn)場后,按照分工進行采訪。在成功抵達安家莊村后,與國鐵集團現(xiàn)場工作人員溝通后得知,還有最后一批184名旅客滯留在此,多數(shù)都是老幼弱孕等重點旅客,其中有5位特殊旅客需要擔架轉運。在經過1小時休整,被安置在安家莊村的Z180次列車受困旅客與照顧他們多天的村民揮手告別,開始轉運行動,武警官兵與滯留旅客沿鐵路向落坡嶺火車站前側7號隧道7公里處徒步前進。
這支由老幼弱孕等受困旅客、醫(yī)護和救援人員以及列車上的工作人員共500多人組成的轉運隊伍,在轉運過程中,必然會涌現(xiàn)出許多溫暖瞬間,如果還是按照原定計劃各司其職地采訪將會錯失大量報道細節(jié),這種無法“再來一次”的采訪現(xiàn)場,如果一次采集素材不到位,對后續(xù)報道也將形成一定影響,于是現(xiàn)場決定打破分工,所有人利用手里的裝備進行文圖視頻采訪。
□ 8月3日,K396次、Z180次列車的滯留旅客到達北京豐臺站
□ 8月2日,Z180次受困列車的旅客徒步前往轉運客車(手機照片)
在轉運報道現(xiàn)場,攝影記者是最有全媒采集優(yōu)勢的,在現(xiàn)場拍攝視頻時,攝影記者對影像的敏銳性可以幫助提升視頻質量,對現(xiàn)場的文字描寫更可以為文稿增添畫面感,所攜帶的相機、手機、無人機,更是突發(fā)事件中全媒采集的利器。所以,攝影記者一定要有全媒采集意識,在不影響攝影報道的前提下,在不影響決定性瞬間的拍攝前提下,用隨身帶著的設備對一些適合視頻展示的瞬間進行拍攝,進一步豐富報道形式,提高傳播效率,也為后續(xù)報道留有一定的報道素材。
此次受困旅客轉運報道中,我們通過圖片故事、短視頻、圖文視頻融合等多種報道形式,在多個平臺多次傳播,影響力疊加。例如,現(xiàn)場視頻《我在現(xiàn)場·照片背后的故事|徒步直擊,我與被困旅客一起回家》,閱讀量短時間內就突破了百萬。有網(wǎng)友留言:“風雨無情人有情”“一路艱險一路溫暖”“大家奮戰(zhàn)在救援一線的身影太讓人感動了”“看了照片心里滿滿的感動”,起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正如數(shù)碼成像技術大大降低了攝影的成本和技術門檻,輕型無人機航拍技術的不斷升級和完善,使它逐漸成為專業(yè)新聞攝影記者在跑突發(fā)事件時包中必備“武器”。
無人機航拍的應用,對于交代事件環(huán)境,呈現(xiàn)事件全貌有著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轉運報道沿途,河床上樹木倒伏,橋墩上水漬殘留,路基損毀,隧道出口被塌方堵住,豐沙鐵路受損情況映入受困旅客眼底,道路難走的程度遠超他們的預期。漆黑無光的狹長隧道里,滿是淤泥和積水,雖然雨停了,但是仍有水順著隧道里的石縫滲漏,前方行進隊伍不時傳來“前面積水,靠右行進”“枕木濕滑,小心一些”,提醒后方人員注意。這個時候我千辛萬苦背進來的無人機終于要開始發(fā)揮作用了,利用無人機視角展現(xiàn)受困旅客的回家之路。
在這次轉運受困旅客的報道中,受制于各種條件,放飛無人機極大考驗攝影記者的飛行技術和膽量。例如,整條轉運線路在高山深谷中,橋梁密集,地形復雜,無人機開機就給我驚出一身冷汗,在大山里無人機接收不到GPS信號,遙控器受到各種信號干擾,怕無人機掉下來損失掉珍貴的影像資料,又怕無人機掛在鐵路接觸網(wǎng)上耽誤搶修進程,更怕無人機掉下來傷到旅客,經過“放飛易摔機,不飛會后悔”的心理斗爭后,硬著頭皮放飛,其間多次與無人機斷聯(lián),險些掛在鐵路接觸網(wǎng)上,但是拍攝了大量獨家照片和視頻,為后續(xù)報道留下珍貴素材。
對于一個突發(fā)新聞整體報道來說,航拍是豐富畫面、交代環(huán)境、打破固有拍攝空間的一把利器。在突發(fā)事件中,有的航拍照片能成為一組圖片報道中的點睛之筆。將航拍照片與傳統(tǒng)照片相結合,在畫面邏輯上相互補充,才能更好地為報道主題服務。
這次報道后,我也在反思,以后再遇到類似的報道,攝影記者如何能做得更好,比如攜帶更輕便的拍攝設備,攝影包中再增加一部運動相機,或者再帶個360相機嘗試一下突發(fā)事件與VR視角結合的可行性等。我還認識到攝影記者在突發(fā)事件報道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圖片報道,既要發(fā)揮攝影“一圖抵千言”的優(yōu)勢,也要兼顧融合報道采集,加強全媒報道的意識,豐富全媒采集的手段和能力,使優(yōu)勢更優(yōu),提升傳播新“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