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弗朗西斯·伯丹 著 曹磊 譯 李默然 審校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5/89.00 元
[美]弗朗西斯·伯丹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圣伯納迪諾分校人類學榮譽教授。擔任多本有影響力的著作的作者或主編,其中包括《中部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門多薩法典》《阿茲特克帝國戰(zhàn)略》《阿茲特克考古學和民族歷史》等,在《拉丁美洲古物》《古中美洲》等學術期刊上均有文章發(fā)表。
古阿茲特克文明是墨西哥古代阿茲特克人所創(chuàng)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阿茲特克人在教育、宗教、科學研究、天文學、歷法、文字、藝術各方面都有驚人的發(fā)展,并有許多有趣和神秘之處,但人們通過考古發(fā)現逐漸了解到的阿茲特克文明距離真正的阿茲特克人到底有多遠?本書將告訴我們答案。
今天仍有超過200 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納瓦語,那位讓我有幸一窺當地土著文化的女性織工就是其中一員。她的家鄉(xiāng)是普埃布拉州北部謝拉地區(qū)一個很小的社區(qū),時至今日,全墨西哥至少有15 個州生活著說納瓦語的土著居民,還有一些人已經遷居到異國他鄉(xiāng)。這些納瓦語的繼承者,尤其是年輕一代,除了母語以外,多數還精通西班牙語或其他語言。
當我向那位女性織工詢問她以及她在當地的同族說的到底是什么語言時,她給出的回答是“墨西卡語”。誠然,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的角度來說,這位女士的居住地都遠離當年阿茲特克帝國的腹地,以及他們心中的榮耀之城——特諾奇蒂特蘭,但包括這位女士的居住地在內,形形色色的納瓦語方言仍然在阿茲特克帝國的領土上暢行無阻。公元1521 年的征服戰(zhàn)爭結束后,納瓦語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因為說納瓦語的土著武士當時經常配合西班牙軍隊征討那些阿茲特克帝國范圍以外的地區(qū)。會說納瓦語并不意味著生活在謝拉這片遠離墨西哥盆地的土地上的居民一定是阿茲特克人的直系子孫,事實上,他們很可能不是,然而共同的語言卻意味著二者擁有一種“泛中美文化傳統(tǒng)”,或者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納瓦語文化傳統(tǒng)”。即便相隔萬水千山,即便存在著將近500 年的時間落差,二者間的文化淵源也沒能被徹底斬斷。
除了語言,這樣的文化淵源還包括相似的飲食、服飾、工具和技術,以及宗教信仰和配套的儀式活動。玉米對今天的納瓦族群而言仍然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他們像自己的祖先那樣不厭其煩地把這種食物加工成墨西哥薄餅、“塔馬利”,以及一種名為“阿托利”(atolli)的玉米粥,還會趁著每年收獲季節(jié)即將到來、玉米最嫩最甜的時候,制作風味獨特的玉米面包。就像之前的若干個世紀一樣,品種各異的豆子、南瓜、辣椒等土著蔬果仍然在當地人的食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繼續(xù)飼養(yǎng)火雞,吃它們的肉和蛋,依靠傳統(tǒng)的無刺蜜蜂采集蜂蜜。普爾克依然是廣受歡迎的飲料,在市面上隨處可見。除了這些發(fā)軔于中美地區(qū)遠古時代的傳統(tǒng)食物,今天的納瓦族群也會對大米、橘子、檸檬、雞肉、雞蛋、咖啡、蔗糖,還有丁香和黑胡椒等外來食品甘之如飴。與此同時,小麥面包卻非常意外地沒能取代玉米薄餅的主導地位,土著居民的飲食習慣仍然偏愛玉米,而農村地區(qū)尤甚。
納瓦族族群的服飾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傳統(tǒng)服飾的風格經??梢员挥脕韰^(qū)分不同的族群分支,特別是女性的襯衫、斗篷和腰帶。取決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土著婦女的服飾通常包括一條搭配彩色腰帶的長圍裙、一件白色的繡花襯衫、一條繡花披肩,還有一頂用紫和綠兩色羊毛線編制而成、造型顯眼的頭飾,以及與頭飾配套使用的一條小頭巾。男性的“印第安服裝”一般就是寬松的長褲和襯衫。有意思的是,流傳至今的所謂“印第安服裝”,無論男女都體現了土著和西班牙兩種面料和款式的融合,這種混搭風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 世紀。傳統(tǒng)穿衣習慣得到延續(xù)的同時,今天墨西哥土著族群的男女老少也有很多人習慣穿著連衣裙、格子衫、牛仔褲、人字拖之類的西方服飾。
自從西班牙人來到墨西哥,大量歐式生活用品和工具也逐漸走進了當地人的生活,但今天的很多土著家庭仍在使用那些古老的工具和技術。比如傳統(tǒng)腰機,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幾根棍子的復雜組合來紡織布料。除了腰機,能夠旋轉的手動紡錘也在很多土著婦女手中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無論羊毛還是棉花,經她們的妙手點化,都可以被紡成線,織成布。只可惜,以龍舌蘭纖維為原材料的紡織技藝如今已經很難看到了。很多時候,土著婦女會在市場上直接購買化學合成線料,然后再拿回家利用腰機織成布匹。
從“前哥倫布時代”流傳至今的技藝還包括打制用來研磨玉米的專用石質磨棒(mano)和磨盤(metate),制作用來播種的全木質耕作棒和?頭(現在大多改成了鐵質?頭)的木匠工藝,利用古法修筑垛田的耕作工藝等。只不過現在的農民會按照當代城市消費者的喜好選擇作物品種,然后再駕駛卡車把它們送到市場上出售。
綜觀整個墨西哥中部,一項流傳至今、最具韌性的土著文化遺產就是定期舉辦的“田奎茨里”,不同地區(qū)的“田奎茨里”的開市周期幾乎能做到整齊劃一。正如前文所說,“田奎茨里”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甚至比阿茲特克文明還要悠久。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能夠留存至今,并在廣大地區(qū)內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自然有它特定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因于“田奎茨里”為地區(qū)內部及不同地區(qū)集散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今天的土著居民將這些古老的市場稱為“田奎茨”(tianguiz),這個說法源自納瓦語“田奎茨里”,它們可以為人們提供包括食物、柴火、布匹和瓶瓶罐罐在內的各類日常生活必需品。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田奎茨里”的經營項目都非常具有季節(jié)性。按照規(guī)律,每到收獲季節(jié),市面上的玉米就會供過于求;每到某個特別重要的節(jié)日前夕,市面上的鮮花便俯拾皆是。如果某個古代阿茲特克家庭能夠實現“穿越”,逛逛21 世紀的“田奎茨里”,看看那些依照經營項目拉幫結伙做生意的買賣人,聽聽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再見識見識時常上演的以物易物古風,他們恐怕也不會產生絲毫的違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