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收錄的解讀季羨林《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文章,仿佛對面是一個歷經(jīng)世事的人在訴說著故鄉(xiāng)的一點一滴。同樣寫故鄉(xiāng),之前我們收錄過解讀魯迅《故鄉(xiāng)》的文章,同學們可以把他們的文章對比來讀,讀的過程中可以思考,如果你寫自己的故鄉(xiāng)會怎么寫?比如《月是故鄉(xiāng)明》開頭引用詩句,充滿詩情畫意。你在寫同類文章時要怎么開頭呢?文章還采用了對比手法、襯托手法,詳細分析如何運用的,那你可否也試著運用這些方法呢?再比如,好文章要層次分明、邏輯清晰,除了這篇文章,你學過的哪些文章也符合這條標準呢?
本期關于整本書閱讀,也收錄了多篇文章。如有的文章提到,2022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整本書閱讀”的概念。它主要針對教材的“碎片化閱讀”而提出,因為現(xiàn)行教材大多數(shù)是從經(jīng)典文章、散文集或者小說節(jié)錄而來,比方說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選自《朝花夕拾》,陸定一的《老山界》選自《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課文節(jié)選的內(nèi)容短小精悍,只能局部理解,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主題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罢緯喿x”的提出,是針對精選教材局限性的一次突破性嘗試,其意義是深遠的。
再如,整本書閱讀是《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關于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基本要求。整本書閱讀對于提高同學們的閱讀速度、積累閱讀經(jīng)驗、擴大閱讀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期收錄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整本書閱讀的建議文章,文中提到,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應該基于四大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一是整體來說,本書主要談些什么?以此確定主題與關鍵議題;二是作者詳細說了什么,怎么說的?以此確定詳細內(nèi)容,明確作者想法、思路和論點;三是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以此評判、明確整本書論證是否合理;四是這本書跟你有關系嗎?以此聯(lián)系現(xiàn)實和明確意義,突出個人閱讀特色。這就是同學們要養(yǎng)成的閱讀思考習慣。
在解讀《我的“長生果”》一文中,作者寫道:“閱讀也大大擴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對著一面花紋駁雜的石墻,我會待上半天,構想種種神話傳說?!边@是讀書給作者帶來的回報,而且作者想用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告訴人們,閱讀有助于拓展想象力。
關于寫作的文章也頗有些啟迪,關于古詩詞、古文的賞析文章也是很有啟發(fā)的,希望同學們能認真閱讀,深刻體會,相信必有收獲。
本期收錄32篇文章,圍繞閱讀、寫作、古詩詞、古文等展開,文章都頗有啟發(fā)意義。
如通過細細品讀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昆明的雨》,讓同學們體會他對和諧、閑適生活的向往,學習他在平凡生活中善于發(fā)現(xiàn)趣味之美、平淡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