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唐代是我國詩歌蓬勃發(fā)展的時期,
出現(xiàn)了許多享譽詩壇的詩人,
詩歌被廣泛傳誦。
而在眾多詩歌中,
張若虛借助《西洲》格調(diào)完成的《春江花月夜》,
單獨一篇,
橫空絕世,
成為大家之作,
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一、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蘊含了14個意象,詩人將其完美地整合在一幅圖畫上,字字有情、有景、有畫、有意,細膩柔美的語言描繪出優(yōu)美的意境,此詩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就融聚在它的意象“月”中。古往今來“月”一直是文人騷客寄托情思最頻繁的意象,他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張若虛以長江為場景,以春花襯托,以月為主體,在春江月夜圖下抒寫了游子思婦那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和富有宇宙觀的人生哲理,突破了梁陳宮體詩的狹小天地,使意境更加廣闊、深沉,達到一個新的藝術(shù)境界。詩歌開篇,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令人向往的良辰美景,構(gòu)成了引人探索的奇特的藝術(shù)境界。詩人以繁花似錦的春天和濃濃的夜晚為時間背景、滾滾東流的長江為地點背景,從月升、懸掛在天空到月斜斜地落下,在如此美妙的月光籠罩下,加入原野、花林、飛霜、扁舟子、思婦、高樓、鏡臺、鴻雁、魚龍等多個意象組成了多個場景、多個畫面,江海連潮,江月共生,描繪了一幅江潮浩瀚無垠、明月隨潮涌升圖。在月光的照耀下,萬事萬物都被鍍上了一層薄薄的銀霜,江水曲折蜿蜒在繁花爛漫的春土原野上,恢弘鋪開了春江月夜圖,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在這個幽美恬靜的夜晚,仿佛只有皎潔的月光,由大到小,由遠及近,描繪了四幅富有哲思、極富畫面感的優(yōu)美意境圖。
二、哲思之美
(一)《春江花月夜》中的宇宙意識
《春江花月夜》一詩,囊括了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的反思、對宇宙的探索。全詩以月為主線統(tǒng)領(lǐng)意象從時間和空間無限擴展開來,由有限的意象向無限的思緒鋪陳,詩人既是對宇宙時空無限的探索者,又是對人生別離的思索者,將宇宙時空與人生別離聯(lián)系起來。詩人從月的升起、高掛、西斜、落下,轉(zhuǎn)入游子思婦的人生抒發(fā),游蕩在長江旁的游子與居于高樓深處的思婦共同望著空中懸掛的孤月,宇宙時空的哲思與離別思念水乳交融,既充滿宇宙意識,又體現(xiàn)人文情懷。
(二)《春江花月夜》中的生命意識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將空間上的美景橫向鋪開,“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再從時間上展開探索,但無論是空間上還是時間上,人類都是渺小的。
詩人走在江畔,欣賞著春江花月夜,思索著明月代表的宇宙時空是永恒存在的,人類一代代繁衍,無窮無盡;但是個體生命又是短暫的,只是滄海桑田中微不足道的組成部分。面對這一切,詩人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以積極豁達的心態(tài)去看待,傳承不代表消亡,那是以一種新的生命形式去更好地適應世界:創(chuàng)造自我價值,實現(xiàn)人生理想,人們將生命延續(xù),將精神傳承,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人類特有的奇跡,在有限的生命里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與無限的宇宙時空共存共享,生生不息,這不也是一種新的存在方式嗎?人類能有如此的進步,不就是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和傳承嗎?個體的短暫生命與永恒的時空形成對比,也體現(xiàn)了張若虛的生命意識是樂觀積極向上的,他的詩歌可以給予人思考,也給予人奮發(fā)向上的力量。
(三)《春江花月夜》中的自我意識和家園意識
“望月思家”是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主題,《春江花月夜》的家園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愛情、游子思婦和人生方面。在《〈春江花月夜〉的結(jié)構(gòu)與命意》一文中,指出“只是由于文筆過于優(yōu)美,于行云流水間,不經(jīng)意觸到了宇宙人生的理趣”。
李澤厚在聞一多“宇宙意識說”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初醒后的‘自我意識”。他認為,《春江花月夜》表達的是重視個體的“自我體驗”,眼前的美景、深沉的宇宙思考以及相思的情感體驗都是從“自我”角度產(chǎn)生的,要重視人,重視詩歌中的“自我意識”。
三、情感之美
(一)凄婉哀傷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是凄婉哀傷的,詩人對繁花似錦、美景難留、時空永恒與個體渺小、生命易逝、游子思婦離別相思、游子未完成理想歸期無望等人生命題進行思考,伴隨著哀婉凄涼的感傷呼之欲出。面對繁花似錦的春天,聯(lián)想到美景難留;面對永恒宇宙時空中的明月,想到時光易逝;身在閨閣中的思婦,無時無刻不在想念遠赴他鄉(xiāng)的丈夫:時光流逝,已經(jīng)許久不見自己的愛人,他在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與自己共同忍受著別離的痛苦,而自己唯一與他共通的也只有天空中高掛的孤月。思婦獨自望著孤月,思念更達到巔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遮住月光,卻不能阻擋波濤洶涌的思念,無奈下,思婦想要訴諸筆端,借助這月光、鴻雁、魚兒,將自己無處訴說的想念給遠處他鄉(xiāng)的游子送去,奈何“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想念無法傳遞,這滿腔的思念與哀傷就這樣曲折而又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而游子,因為自己的夢想未完成,歸期無望,更是對家鄉(xiāng)和家人充滿了濃濃的思念。月西斜,春又盡,一年又一年,時光飛逝,自己的功名尚未取得,客居他鄉(xiāng),獨自拼搏,望著高空中懸掛的孤月,思念之情也達到了極致,那故鄉(xiāng)和親人,此刻是否也跟自己一樣望著這孤月思念?滿滿的感傷如這江水蕩漾在內(nèi)心深處,久久不能平復。
(二)哀而不傷的情感
“江月年年只相似”,雖然宇宙永恒,萬物亙古不變,但人生年華已逝,詩人就此對人生產(chǎn)生思考。但這些思考并不是沉重的枷鎖,而是促進人們積極奮進、鼓舞人奮發(fā)的力量:在青春已逝的時光里珍愛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永恒呢?同時,宇宙因為亙古不變稱之永恒,但也因為永恒缺少了生命的色彩。生命雖然短暫,卻有著曇花一現(xiàn)的精彩,因為在短暫的生命里我們擁有很多變數(shù),能夠創(chuàng)造很多色彩,可見詩人的情感是熱愛生命的。
望著天空的孤月聯(lián)想到思婦和游子,在月光的照耀下,無論是思婦的思念還是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都被推入了高潮。而這沉沉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并沒有沉湎其中,而是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所以說,詩人的情感是蓬勃向上的。
歷朝歷代的詩歌中,不少詩人感嘆時光易逝,自己還沒來得及建功立業(yè)就時光催人老。無論是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所道出的悲嘆,還是豁達的李白在《將進酒》最后“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所表達出的及時行樂。但張若虛,并沒有沉浸在生命短暫的悲嘆里,也沒有因為生命短暫而及時行樂,消極入世,而是以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沒有窮盡的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積極引導人努力奮進,代代傳承的生命與宇宙時空永恒共存,所以說詩人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春江花月夜》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美而又多變的明月意象,詩篇中神話般迷人的情境圍繞著明月的初升、高懸、西斜、下落的過程而展開,明月正是詩中的情景交融之物,是詩篇跳動著的脈搏,亦是詩篇寄托情感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