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每天進行四五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就可將患某些癌癥的風險降低32%。這項研究已經發(fā)表在《美國醫(yī)學會腫瘤學》雜志上。
研究人員通過可穿戴設備對2.2萬名“不運動者”進行了7年追蹤,記錄他們的日?;顒蛹芭R床醫(yī)療記錄。結果發(fā)現(xiàn),每天進行4~5分鐘的劇烈間歇性運動,便可以顯著減少患癌風險。劇烈間歇性運動指人們日常生活中進行非常短暫的爆發(fā)性活動(每次大約1分鐘),如劇烈的家務勞動、在商場搬運沉重的貨物、為追趕公交而提速奔跑、陪孩子玩劇烈活動的游戲等。
研究人員說,那些日常不運動的人罹患乳腺癌、子宮癌、結腸癌等癌癥的風險會增加。劇烈間歇性運動就像是把高強度間歇訓練的原理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每天僅需要4~5分鐘提升日?;顒拥膹姸龋看芜M行1分鐘左右的劇烈間歇性運動,就能夠整體上將患癌風險減少18%,與體力活動相關的癌癥風險則可最多減少32%。”
此前試驗也表明,間歇性運動會迅速改善心血管健康,這或許與癌癥風險下降存在生物學關聯(lián)。其他可能的因素還包括,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并減少慢性炎癥。
近年來,植物性飲食越來越受歡迎。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用豌豆和蠶豆等食品部分替代飲食中的紅肉和加工肉類,可以保證飲食中氨基酸的充足攝入,對骨骼健康產生有益影響。
研究招募了102名芬蘭男性,要求他們在6周內遵照指導進行飲食。其中一組每周攝入760克紅肉和加工肉,這個數量相當于芬蘭男性的平均蛋白質消耗量。另一組每周攝入約200克紅肉和加工肉類,其他蛋白質攝入以豆類食品(主要是豌豆和蠶豆)代替。除此之外,研究對象遵循他們的習慣性飲食,但不允許吃除研究提供的肉類或豆類以外的其他紅肉、加工肉類或豆類。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受試者之間的骨形成或吸收標記物沒有任何差異,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量也沒有差異。鈣的攝入量符合當前的飲食建議,維生素D的攝入量也非常接近建議攝入量。兩組的平均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質攝入量均符合建議。研究人員認為,一些不愛吃肉或是有心腦血管疾病、腎功能差以及脂肪肝等不適合食用紅肉的人群,日常飲食中可多吃些豌豆和蠶豆來保護骨骼健康。
“專心致志”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流狀態(tài)”,堪稱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專注力強的人情緒更積極,效率更高,而且更有創(chuàng)造力和成就感。美國青年與教育基金會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工作過程中經常有反饋,會更容易進入這種狀態(tài)。
美國心理學家齊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將“心流狀態(tài)”定義為“全神貫注于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并享受其中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專注不僅僅是集中注意力。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專心致志時,人們往往會感覺自己毫不費力地投入到一項任務中,甚至忘記時間和周圍環(huán)境,工作起來總感覺停不下來。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們有一種身心與工作融為一體的感覺,擔憂和自我評判更少,創(chuàng)造力更強。另外,《心理學前沿》等期刊刊登多項腦成像研究結果表明,專心致志時,大腦神經活動出現(xiàn)明顯變化,與注意力及自我意識密切相關的大腦區(qū)域更加活躍。
研究表明,最重要的是工作任務應該目標明確,并能夠不斷反饋,自我評估進展,例如練習歌曲時可以讓練習者評估自己每個音符的表現(xiàn)。最關鍵的是,即時反饋能有效激發(fā)深度參與,精力更集中,工作更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