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艷芳 王以明 高園 李春曉
本文提出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探索實踐線上線下混合進階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該模式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分析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為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新思路。公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是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yè)的主干課,課程內容包括施工組織和概預算兩大部分,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即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實踐應用能力。
課程涉及的專業(yè)知識范圍廣,存在教學與工程實踐應用脫節(jié)的問題,學生自己較難建立知識框架體系。學生專業(yè)知識基礎薄弱、缺乏工程現場實踐經驗和工程全局意識,缺乏工程思維訓練,思維格局受到局限,缺乏學習興趣,學習動力不足。傳統(tǒng)講授法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課堂參與度較低,獨立思考學習能力差,主動表達交流意愿低。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下發(fā)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探索適應新工科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新型教學模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為解決上述痛點問題提供了新思路[1,2]。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一個“認知-實踐-再認知-再實踐”不斷迭代進階的學習過程[1,3]。本著“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理念,搭建符合學生學習成長規(guī)律的支架,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知識運用將理論知識內化,并從實踐中習得一定的工程實際應用經驗,經過再認知、再實踐從而提高綜合能力。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改革,實施“理論+實踐”“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教學設計,經過探索與實踐,提出了線上線下混合進階式“理論知識學習→案例應用學習→情境問題學習→實踐應用訓練→拓展學習”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4],見圖1。
圖1 混合進階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1)理論知識學習(Lecture-basedLearning,LBL)。理論知識學習基于“雨課堂”教學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支撐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庫,包括制作微課視頻、教學動畫、課件、工程案例、測試題等教學資源。每個教學單元授課前,教師向學生推送學習說明及相應的教學資源,明確學習達成目標、學習任務、學習方法、學習活動、考核評價等,學生自主完成教師發(fā)布的課前學習及測試、討論等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規(guī)劃能力。結合課程教學目標系統(tǒng)梳理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開展分層次教學。一般概念性知識課前線上自主學習,對教學內容有初步認知,課堂教學重心放在重、難點知識的高階認知以及知識框架的搭建。針對學生專業(yè)知識基礎薄弱、缺乏工程現場實踐經驗等問題,加強直觀教學,精選工程施工圖片、動畫視頻等教學輔助資料,直觀視覺化、立體化的沉浸式學習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知。(2)案例應用學習(Case-basedlearning,CBL)。課堂教學理實結合、產教融合,精心打磨、凝煉典型工程教學案例,以工程案例為抓手,采用“教”“學”“做”合一的講練式教學,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逐漸連貫、全面,初步具備工程實踐應用和解決一般工程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自我建構專業(yè)知識體系。模仿練習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工程實踐經驗,并從中體驗知識獲得感和成功感,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后小組合作完成有一定挑戰(zhàn)度的任務作業(yè),讓學生在課上動起來、課外忙起來,得法于課內而受益于課外。(3)情境問題學習(Situated-Problem-Based Learning,SPBL)。參考“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5-7],設置6學時分享討論課,組織學生作業(yè)成果展示與分享、案例情境問題互動討論等教學活動。將工程情境問題與實踐應用能力培養(yǎng)、工程思維、科學精神、職業(yè)發(fā)展、社會責任結合起來,開發(fā)了“亮出你的觀點”“分部分項工程造價分析”兩個情境問題學習板塊,根據教學進度在教學平臺上分期發(fā)布工程情境問題。將情境問題探究學習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見圖2,進行線上跟帖討論和線下討論課相結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有意義、開放性的情境問題為驅動,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并闡述自己的觀點,不同觀點又會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工程思維、工程全局意識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4)實踐應用訓練(Resource-Based Learning,RBL)。設置1周的課程設計實踐教學,課程設計內容與職業(yè)標準直接對接,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讓學生以小組協(xié)作模式完成某道路或某橋梁實例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和工程預算文件的編制。通過實踐應用訓練獲得一定的實踐工作經驗,知識進一步內化為能力,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意識和工程思維,同時學生在情感上更容易產生知識獲得感和職業(yè)自信。(5)拓展學習(ExtendedLearning,EL)。如前述,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設計,案例應用、實踐應用學習是以路基路面工程、混凝土梁橋工程為主,重點突出、以點帶面。與崗位工作對接,拓展學習案例資源不斷豐富增加隧道、技術復雜的橋梁、交通安全設施等工程案例資源,以滿足學生畢業(yè)設計、個性化發(fā)展深度學習的需求,較好地解決了課程涉及工程內容多而教學學時受限的問題。學生通過拓展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提高職業(yè)綜合能力和職業(yè)競爭力,增強職業(yè)自信。
圖2 情境問題探究學習實施流程
(1)重構課程內容體系?;谡n程混合進階式教學結構設計,教學內容增加了案例應用學習、問題探究學習、拓展學習環(huán)節(jié),而課程學時較少,這一矛盾比較突出。在明確課程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以每次2學時為一個教學單元,結合教學目標重新進行單元模塊規(guī)劃。(2)構建單元學習任務,搭建學習資源。對照單元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構建單元學習任務,搭建學習資源,引入混合進階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設置理論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相互嵌套、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8]。單元教學設計注重線上、線下教學內容的銜接,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等問題。采用思維導圖等方法幫助學生搭建知識體系框架,完善知識結構,避免造成知識碎片化的問題。(3)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一門課的價值不僅僅是為了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和工程實踐應用。課堂教學除采用講授法外,還采用了啟發(fā)式、講練式、案例教學、思維導圖、小組分享討論法、情境問題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實踐活動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思維保持積極狀態(tài)。課后作業(yè)既有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的,也有需要小組協(xié)作完成具有一定挑戰(zhàn)度的任務,如小組pre展示等。由課程活動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分析評價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yè)素養(yǎng)。此外,運用“對分課堂”創(chuàng)始人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亮考幫”方法[5,6],在每章節(jié)最后布置“亮考幫”小組作業(yè)。學生從發(fā)現問題、凝練問題到清晰準確地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組內學生交叉互助、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過程則又是一個再認知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問題意識,增強團隊合作意識。(4)課程評價。課程評價采用形成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過程考核成績占30%,其中視頻學習5%、討論單元10%、作業(yè)考核10%、課堂考核5%;期末考核成績占70%。
經過2輪課程教學實踐驗證,混合進階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符合學生學習成長規(guī)律,實現知識分層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案例學習、情境問題學習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聯系,形成學科與專業(yè)、與行業(yè)的有序對接,增長學生見識、培養(yǎng)學生工程思維,師生互動明顯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自我評價較好,對課程、任課教師滿意度較高。學生工程實踐應用能力明顯提高,增強了學生的職業(yè)自信和崗位適應性,助力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當然,在教學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進,如:優(yōu)化線下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更充分時間自主探究學習;進一步完善教師介入策略設計,更有效地介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繼續(xù)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更有效地檢驗學生學習效果;逐步完善拓展學習資源的維度與廣度等。
以公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課程為例的教學實踐驗證,混合進階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分析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適用于理論實踐并重的專業(yè)課程,為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