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抗戰(zhàn)時期《大風》的香港敘說

        2023-10-19 09:48:08操樂鵬
        華文文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文化

        操樂鵬

        1940 年,《今日評論》刊載了一篇“香港通訊”,題為《香港的文藝界》。該文對香港文藝發(fā)展史作了一番簡明的描述與扼要的論斷。就香港文化而言,“香港住的‘華民’讀不通英文,但似乎也讀不通中文”,“這類智識分子對于英國文化,不曾窺到門徑;對于中國學問,亦未登堂入室,遑論從事文化工作”?①于是,香港的漢文報紙、文藝副刊,便都離奇古怪,多是“梁山伯復祝英臺書”、“麻雀經”、“戀愛經”一類的東西。而香港文藝真正的開端,則要留待全面抗戰(zhàn)的爆發(fā):“如果說香港有文壇,那就是抗戰(zhàn)發(fā)生后由國內遷移去一批文化人所造成的文壇”②。作者“馬耳”(即葉君?。┮来瘟信e了《大公報》《星島日報》《大風》《天下》等報紙雜志,認為這些刊物“登載之作品,大多數(shù)是由住在國內各地方的作家寄去的。因之這些刊物還相當?shù)乇4嬷袊挛乃嚨膫髡f”,影響所及,“有許多香港的中學生,即因此起了對文學有好傾向的興趣”,“這種國內移去新文藝的影響是無形的,但是很廣大,星加坡南洋各地據(jù)說都波及到了”③。

        不難發(fā)現(xiàn),《香港的文藝界》一文對香港文藝發(fā)生、發(fā)展的聚焦和關照,與后世史家的描述在諸多關鍵點上若合符節(jié)。一方面,南來文人被視為香港文化建設的主導力量,“這些報刊都是由大陸南下香港的文人所辦,服務于中國抗戰(zhàn)現(xiàn)實的,它們雖然創(chuàng)建于香港,但與香港本地并不大,這些刊物的編輯、稿源甚至發(fā)行都在內地”④。另一方面,盡管南來文人的文化活動以排山倒海之勢,確乎為香港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嶄新的活力與動力,但是,內地作家多“以‘君臨’姿態(tài)來港”⑤,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對港島本地作者造成了壓抑乃至壓制?!断愀鄣奈乃嚱纭穼ο愀郾就廖幕牡c輕蔑,便鮮明呈現(xiàn)出“內地—香港”文化互動間不平衡與不平等的癥候性特質??梢哉f,南來文人的諸多刊物,無不或多或少沾染著居高臨下“俯視”香港的傲慢姿態(tài)。

        在如是1940 年代文學現(xiàn)場的實況與目下香港文學史敘述的定見之下,值得進一步追勘覆按的是,在香港空間中創(chuàng)生與興盛的報刊,其對香港的觀感與態(tài)度:輕蔑與漠然,確然有之;對香港文化認同性的體貼與關懷,亦屬可能。究其原由:鑲嵌于香港語境的文藝刊物,雖說編輯或稿源大都與內地休戚與共,但往往也有個別香港在地文人或平等認同香港文化者的參與。編輯同人文化取向的駁雜性與流動性遂帶來了多方觀點的聚合,導致在“君臨”與對抗的姿態(tài)之外或許存有眾聲喧嘩之罅隙。于是,有別于對作家個體香港行旅與香港書寫的微觀考察⑥,亦不同于文學史“內地—香港”二分的宏觀分野,將香港刊物作為“中觀”的勘察維度,自有其裨補之益。秉此理路,本文擇取《香港的文藝界》文中所標舉的《大風》雜志為切入口,尋繹《大風》香港敘述的演繹軌轍及其呈露香港形象的衍化蹤跡,將刊物內不同話語中的香港書寫重新脈絡化,探勘其如何交織著對香港的發(fā)現(xiàn)與不見,又何以摻雜著抗戰(zhàn)時期香港文化主體性生發(fā)的裊裊雜音與可貴契機。

        一、“吾道其南”:《大風》基本史實鉤沉

        1930 年代的上海愚園路愚谷村,可謂是“風”字輩雜志的大本營,《宇宙風》《逸經》《談風》《西風》月刊等,均匯聚于此地。然而,“八一三”戰(zhàn)事一起,這些刊物或夭折、或???。據(jù)孔遠之回憶,“大家覺得困守孤島,聽天由命不是辦法,乃有圖南之議”,“由逸經社振臂一呼,宇宙風社附和于后,兩社乃共同合辦大風于香港”,“當時兩社的陶陸兩位編者,均在上海,正于夏歷的歲尾年首,他們準備束裝南行”⑦。此處的“陶陸”,即《大風》的編者陶亢德、陸丹林。在《大風》兩周年之際,編輯部也回溯了這一創(chuàng)刊緣起:“逸經社同人為著上海的空氣和環(huán)境,都使說話行動不能夠自由,而我們的職責又絕不肯卸棄。在全民族努力抵抗侵略者的時候,凡是不甘心做賣國賊與漢奸的壞分子,都該奮起一致和日閥斗爭,爭取最后的勝利。我們站在本位,認定文章報國的責任,自然感到責任的逼切,于是就和宇宙風社合作,來港合辦大風旬刊。廿七年三月五日,創(chuàng)刊號就在香港出世了。”⑧

        《大風》于1938 年3 月5 日創(chuàng)刊于香港。初為旬刊,自第59 期始改為半月刊⑨,直至終刊。1938 年10 月中下旬,廣州、武漢相繼淪陷,《大風》出至第23 期時曾??瘍稍拢钡?938年12 月25 日《大風》第24 期的復刊。此外,《大風》第30 期和第44 期都曾因故延期⑩。《大風》最初由《宇宙風》社、《逸經》社聯(lián)合創(chuàng)辦,在第1至9 期封面刊名之上,都書有“宇宙風社逸經社聯(lián)合主辦”的字樣。《逸經》創(chuàng)刊于1936 年3 月5 日,發(fā)刊至第36 期(1937 年8 月20 日)之時,“為著淞滬戰(zhàn)事發(fā)生,交通梗塞,文友星散,就中途暫?!盵11]。《大風》創(chuàng)辦不久,因《宇宙風》遷移到廣州出版,《大風》即完全歸屬《逸經》社創(chuàng)辦。《大風》自第10 期始,封面開始署明“逸經社在港主辦”。該期還刊布了《宇宙風》社和《逸經》社的聯(lián)合啟事:

        本社原由宇宙風社逸經社合辦出版《大風》十日刊。今以宇宙風社本身由滬遷粵,無暇兼顧,因從第十期起,《大風》編輯、出版、發(fā)行、經濟全部事權,改由逸經社單獨負責,繼續(xù)辦理。此不過經濟與責任之分離,精神上兩社仍本友誼而互助也。[12]

        1940 年,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在四月間會員大會時,通過一條‘發(fā)刊適應青年讀物’的議案。理事同人為執(zhí)行這一決議案,立定了原則,指撥了經費,并公推了幾位出來負責商定實施的計劃和辦法。但是在香港出版刊物,有許多困難,大家感覺得重新辦刊物很不容易,在經濟和人事的條件之下,簡直是無可能的事”,與此同時,“《大風》因歐戰(zhàn)發(fā)生,紙價飛漲,成本過巨,而且內地運輸及匯兌皆極困難,逸經社同人感覺獨立繼續(xù)維持下去,甚為棘手,所以愿意將《大風》化私為公,把全部基礎貢獻給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主持辦理”,之后,“經雙方磋商,決定共同合辦,一切責任平均擔負,由‘管理委員會’主持其事,另行組織新大風社。本期——六十七期——即是這新組織的寧馨兒”[13]。自第67 期,《大風》封面上的“逸經社在港主辦”,隨之改為“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逸經社合辦”。新《大風》社“管理委員會”公決了《大風》以后的計劃:仍舊半月刊發(fā)一次,每期篇幅比前增加;在保留原有文藝、特寫和史料的內容之外,“加多時代文化的作品,以及清雅有趣的文章,務使本刊能成為抗建期間,青年人和一般人士,既足怡情又能養(yǎng)性,復可加增知識點的最高尚的精神糧食”;在約稿和作家隊伍方面,“現(xiàn)已邀請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全體會員,旅居港澳的文藝界人士,以及全國各地的著名作家,撰述文章,充實內容”。[14]

        綜上,就《大風》的編輯隊伍而論,他們在由滬赴港的“圖南之議”中發(fā)出了所謂“吾道其南”的悲壯之音[15],無論社長簡又文、主編陸丹林,還是編輯陶亢德[16]等,無不是南下香港的內地作家。同時,《大風》亦吸納了在港文人如許地山者的參與。就刊物歸屬層面來看,如陸丹林所言:《大風》的“面貌形質,雖然受了時代的熏陶,變換了一些,但從它的性質上來說,還是保持著它的姊姊一點風格”[17]?!洞箫L》歷經“《宇宙風》社、《逸經》社合辦——《逸經》社獨辦——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逸經》社合辦”的三個階段。從與上海文學圈的藕斷絲連,到被香港協(xié)進會承包,應當說,《大風》歷經了與香港文化場域從游離到深嵌的過渡。除??猓洞箫L》持續(xù)時間較為長久,正可借此一窺南來文人香港觀感的變化。因此,以《大風》為核心勘察其香港敘述以及香港文化主體性議題,可行性與合理性也自茲而顯。

        二、“外江佬”眼中的香港形象

        《大風》作為南下文人所創(chuàng)辦的刊物,其最初的香港書寫多匯聚于內地作家初次赴港的紀行文章中。《大風》第3 期專門辟出“作家離滬瑣記”的專欄,收入諸作家的同題散文。嚴諤聲于1937 年11 月15 日下午5 時乘“維多利亞”號意大利郵輪離開上海赴香港,同行者有薩空了、翁達藻等。至香港,住宿成了首要問題,嚴諤聲詳盡記錄了一行人的尋宿經歷。多虧了謝六逸的學生,幫助他們在陸海通飯店覓得兩間客房。謝六逸攜家眷居一間,嚴與薩、翁三人共住另一間。第二天,嚴與薩空了另搶得了六國飯店的一間房間。此時的“六國飯店,全給上海人的空氣籠罩了,差不多全飯店旅客十分之七八,都自上海來的。”[18]而薩空了卻后悔不已,他認為離滬赴港是“一樁大錯事”,“到香港下了船住到旅館里半個月后,如果不是茶房的語言不懂,廣東菜吃不慣,我簡直會疑心自己是還留在上海,在上海未陷前常??梢砸姷降呐笥岩讯裨谙愀廴龅搅恕?,“這一切都叫我后悔我不該離開上海,甚至想到重回上海去。同時覺得我們這一群人‘自己恐嚇自己’,是太可羞了”[19]。薩、嚴等人由上海逃難至香港,而署名“紀難”的《廈門失陷日記》一文,敘說著由福建赴港的真實境況。眾人“群趨香港。安慶輪開港,余送友人行。赴港者群集,頓成鬧市”,“余等以五元代價雇小艇往,又以兩元代價倩輪上水手以巨索縋上,以四十二元代價購得最后一張房艙票。輪上凡有空隙之處,均已填滿,而后至者尚不絕。友人竟愿以百元向人轉讓一原價十一元之統(tǒng)艙票”[20]。

        正如譚子濃所譯的《一個外國記者眼中的香港》所述:“在數(shù)月之前,香港仍是一個保守色彩甚濃的殖民地城市”,“現(xiàn)在什么事情都改變了。因為遠東戰(zhàn)爭,香港已立即變?yōu)橐粋€重要的城市,一個世界中心”[21]。面對四方雜處的國際性香港,這位記者敏銳地關注到了民生和物價問題,“現(xiàn)在,香港擠滿了歐洲人,美洲人,與及從上海,南京,漢口,廣州來中國難民,他們以這個英國商港為天堂了,據(jù)說這些難民數(shù)達三十萬,而且不斷增加的。這大批的來自中國內地的難民,因其購買力不衰,另到物價騰貴,尤其是屋租飛漲”,同時,大量難民的涌入,也可能導致瘟疫,“由于這一大批難民的逃亡海外,傳染病發(fā)生的危險,大有可能。從今年正月一日到四月底,香港為天花痘癥而死者數(shù)達八百人,在三月中旬,港政府于是厲行種痘運動了。這種難民的苦況,只有親歷難民者群中才知道”[22]。這種情況之下,貧富差距愈加明顯,“的確,香港從來沒有目前的繁榮的。難民堆中,不少富貴華人,他們挾著資產逃到香港來作寓公。戰(zhàn)爭爆發(fā)后,這個自由港,一躍而為遠東商業(yè)和航運的中心了”,而腐敗的問題更是如影隨形,“各地的人民都樂聞香港百萬富翁的種種,整千整百的華貴汽車,停在通衢大道。高貴的酒店與餐廳老是座無虛席”,“女人穿著巴黎的新裝,珠寶飾物,炫人眼目;有錢人家的窗牖飾物,也時時更新——這就是商業(yè)繁榮的象征”。[23]

        應當說,這位外國記者眼中的香港,并非刻意抹黑或丑化。主編陸丹林就曾多次抨擊香港的腐敗叢生?!洞箫L》第8 期“風雨談”欄目刊載了《做國難的官發(fā)救國的財》一文,陸丹林乘汽車帶友人游覽香港一周,在途中,“司機頻頻的指說,這是某部長的別墅,那是某主席的大廈,左邊一家是某軍長的新屋,右邊一所是某廳長與某局長的洋樓;不久,又說這是某委員第幾姨太的港寓,這是某行長的兒子最新式的私家汽車;說來說去,指東指西,無非是那些要人們的享用的物業(yè)”,“每天在晚間六時以后,一時以前,到那些酒樓旅館舞場俱樂部等巡視一下,則當中賭錢的吹大煙的跳舞的人物,屬于現(xiàn)在或過去的公務員與其家屬等成分最火,他們縱情聲色,起居闊綽,用錢如泥沙,揮霍若浪子。際此,春末夏初季節(jié),安居在絕不聞槍炮聲,飛機轟炸聲,傷兵呻吟聲,與夫難民逃亡慘象的另一角落里,穿了簇新的夏裝,無掛無礙地過他們表面上所謂避難而實在是享舒適生活,可說是及時行樂了”[24]。陸丹林的《愧煞富豪》則是贊美義賣籌賑活動中的底層百姓,諷刺富豪們的不作為?!跋愀鄣墓ど探纾诎艘蝗苣昙o念以后,分地舉行義賣籌賑,尤以鮮魚果菜等小販,奔走呼號,夜以繼日的熱烈籌措,情況的優(yōu)美,為內地各省市所未有,這一種愛國熱誠驚天動地,實在使人欽佩”,陸丹林“看見一張一張的白布橫幅,寫上一兩句驚心動魄的詞句,滿貼了花花綠綠的鈔票,由一元至萬元,每張鈔票,都是表示某一人或某家的商店工廠等救國的一種偉大熱誠”。然而,這種義賣的籌賑運動,不是發(fā)起于長衫(或西裝)階級,而是由短衫的朋友們任勞任怨舌敝唇焦般辦理,“各方面所捐輸?shù)目铐?,大宗的收入,除了一部分商店工廠之外,其他的許多富商巨賈的個人名字,都沒有見著,不知什么原故”[25]。

        可以看出,在紀行話語中,香港作為逃難之所,自身生存作為第一要務,這都使得作家們似乎尚無暇展開對香港的細致體察。同時,香港往往也只是戰(zhàn)時行旅之中轉站,而非最終目的地所在。即如薩空了的“后悔”,畫家冼玉清也覺得返回內地遠較奔赴香港為佳[26]。而對香港為數(shù)不多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對戰(zhàn)時香港的腐敗社會狀況和驕奢淫逸的文化風氣的批判性討論。主編陸丹林嫉惡如仇的姿態(tài)已如上文所引述,編輯陶亢德也曾有言,“若香港,更是‘世外桃源’,居斯境而忘國家安危任情作樂,或猶可說是環(huán)境使然樂不容辭”[27]。

        頗有意味的是,《大風》社長簡又文的態(tài)度卻又稍顯曖昧。在以“大華烈士”為筆名主持的“耳邊風”欄目中,簡又文有《家丑外揚》一文,談及“在香港屢見到一件可憎可厭——但談不到可痛——的事”,即“有些男女——不知其頭腦心腸是用甚么原料制造的,每因對于個人或政府,或團體有些牢騷,或憤恨,便用英文投函去英文報紙盡量暴露,或攻訐對方”[28]。簡又文在下文例舉數(shù)端,如暴露和攻擊“國難官”在港之奢侈淫靡的腐化生活等行徑。在簡又文看來,“這等舉動,大言之,確可以坐以‘不愛國’之罪——向外國人暴露同胞,祖國和政府之短,而使民族國家失去光榮,丟了名譽,更足使外人之同情于我民族之努力抗戰(zhàn)者心灰膽寒”,“我不能不說,這些男女,縱然所暴露的惡事是真,呼吁的理由是足,申訴的委曲是直的,然而,實在是太沒常識了”,最終,簡又文發(fā)出呼吁,“有血性的人不要甘為‘害群之馬’啊”![29]同出《大風》這份刊物場域,作為右翼文化人的簡又文面對香港腐敗狀況的姿態(tài),與陸丹林、陶亢德等人呈現(xiàn)出鮮明的不同。

        三、文學與漫畫視野中的香港書寫

        在上海等地陸續(xù)失陷后,當?shù)氐奈乃嚬ぷ髡呦群蟊几跋愀?,在陸丹林看來,“他們好像是‘外江派’,和香港本地原有的文人,因為言語或其他關系,大家很少往來”,故而,旅港文藝界,是有派別的,“從大體來說,是分本地和外江兩派”[30]。按此分類,上文引及的紀行話語及其中的香港書寫,發(fā)語者均為“外江佬”。在“外江佬”們的紀行文章中,主人公常常在逃難與惶惑中行色匆匆,或注目于衣食住行的生存根基,或抨擊香港過分商業(yè)化的文化環(huán)境。這其中,懷戀上海、嫌惡香港的滬港對照,成為“外江派”香港紀行的基本心理構型。典型的例子還有柳存仁。柳初至香港,頓感“街道并不很好,最熱鬧的,像德輔道中,皇后大道中,有點兒貌似,但都不及上海的外灘馬路,南京路,福州路,和霞飛路。然而一切的商業(yè),金融,文化中心,多半集中在這里”,“這里的先施等大公司,建筑,營業(yè),外表上都不及上海的熱鬧”[31]。

        畫家趙含英與詩人徐遲的筆墨,將香港剝離開商業(yè)批判的先入之見,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香港風景之發(fā)現(xiàn)。趙含英在回上海的前夕,飽含眷戀地追憶在港時光:“棲遲在香港七個多月,在人生的生活過程中,的確使人沒能夠忘懷,這里有幽美的山巒,碧綠的海水,菁蔥的花木,斑斕的魚鳥,夜里很像一座晶碧玉盤上;這種美麗的都市,確實使人沉醉和留戀”,“這是南方的香島啊,也是中日戰(zhàn)爭中的邊區(qū)的一個安全地帶,而今和它暫別,不免有點凄愴”[32]。文章作于歸滬的郵輪中,盡管文字多少有些新文藝腔,但確是難得的對港島的詩化書寫。

        相形之下,徐遲的筆觸更加成熟且冷峻,“在華南的藍色的海波里,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島上,現(xiàn)在真是如此美麗的夜風景。橫陳在人家窗前的山峰,漸漸消失入夕暮里”,“在海波上,漁火雖已因這個中日戰(zhàn)爭而改少,巨大的郵輪,與巨大的保護這個軍港的英國的兵艦卻停泊在海港里,一球一球的燈光燦爛地在水上燃燒”,“而在舞場里,酒家里,咖啡店里,電影院里,是有這末多的人,擁擠著。香港真成了電光管構成的晶耀小的都會。這里擁塞著許多人:到內地去的行客,到這個和平的島上來的高等難民。這里的一個夜,是尋常的歲月里的夜,被上帝祝福著的。為難民籌賑是這些人的愉快,冬天來了,可喜的是這里并不寒冷,而圣誕節(jié)的習氣確實如此之普遍”[33]。在詩人徐遲的筆下,藍色海岸、英國軍艦、內地難民、冬日圣誕……種種香港的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xiàn)實、季節(jié)與節(jié)日匯于一爐。徐遲顯然更懂文章之節(jié)制:圣誕節(jié)習氣的普遍,暗示著英國文化對殖民地的滲入;“高等難民”以籌賑為樂,既是反語,也平添一股戰(zhàn)爭語境下的悲涼和哀矜。

        《大風》在欄目安排上設置有“漫畫”專欄,百余期的刊物中附有近百幅漫畫。其中,只有五幅漫畫關涉香港;極低的比例,在在昭顯出對香港的漠然之態(tài)。這五幅漫畫分別是《香港所見之難民》(《大風》第7 期,見圖一)、《香港路景無理要求》(《大風》第11 期,見圖二)、《香江閑寫》(《大風》第89 期,見圖三、圖四),《香江閑寫》(《大風》第90 期,見圖五),茲截錄如下: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香港所見之難民》由丁聰繪制,署名“小丁”。畫中的貴婦人衣著時尚、發(fā)型時髦,右手拎著購物袋,左臂將所購服裝夾在腋下。身后的男士抱著一大摞已經超出他頭頂?shù)陌?。縱深處的背景則是掛著華美裙飾的商店。在漫畫標題的“難民”與漫畫中的“富人”形象之間,構成了反諷的張力。陳憲錡《香港路景 無理要求》的構思與構圖與丁聰?shù)穆嫶笸‘?,畫中一男一女也是熱衷于購物且滿載而歸,同樣也是貴婦人在前,滿手提著購物袋的男性角色在后。陳憲錡為香港街景增添了路邊蹲坐擦鞋童的形象,畫旁還有方言對話:“叫乜野呀!”與“擦鞋”[34]。

        因泉所畫的《香江閑寫》共三幅,都附有署名“布衣”的題詩和解說文字。第一幅圖(見圖三)正中央為兩位身著旗袍(其中一位上身著有短款夾克)、腳踏高跟鞋的時髦女郎,畫面右下方是赤腳、赤膊坐在路邊捉虱子、曬太陽的苦力。該畫的題詩為:“美人換季試新裝,捫虱乘時亦向陽;裸退何如能赤背,一般皮肉且同方?!盵35]《香江閑寫》之二聚焦的事件背景是:“香江護林之政甚善,奈近來柴貴,偷伐山林者日多;偶行山間,見疇昔密林,或竟疏落有致矣。”[36]此種疏落的林間景致,正是畫中兒童偷偷砍伐樹木以作柴火之用所致,百姓日用之匱乏與生活之疾苦,可見一斑?!断憬e寫》之三的關注點由柴價轉向米價:“香江米貴,近日飛貴,中等以下之家,買米用紙包,已為常慣之事。試立米肆門口細觀,當知紙角顧客之激增也?!碑嬛屑词且孕〖埌I米的荒誕場景?!安家隆钡念}詩云:“不提米價如珠貴,買米何慚紙角包。顧客莫嫌多碎屑,間中沙粒見摻淆?!盵37]

        五幅漫畫作品無不表達著畫家(包括題詩者)對香港社會狀況尤其底層民眾生活的敏銳觀察,蘊藏著哀民生之多艱的人道主義情懷,表達著對香港商業(yè)化、消費化的警惕與批判。當然,這些漫畫也不斷形塑著香港作為消費天堂的刻板印象。在主題觀念上,這類漫畫既是對紀行話語中香港書寫的賡續(xù),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大風》中“香港”之文學書寫的匱乏有所增益。此外,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畫作有意無意間都把“消費”與“女性”劃等號,凸顯出男性漫畫家與生俱來的狹隘性別意識與偏見。

        《大風》的漫畫聚焦香港的物價等民生議題;反過來,窘迫的經濟狀況,也直接波及《大風》的編輯、發(fā)行等事宜。陸丹林在《到港一年》的總結中,提及港幣匯率對刊物發(fā)行及銷量的制約,“國幣折合港幣由九四跌到五六左右;一切刊物的銷路,跟著國土日蹙而低減,而國內難民的數(shù)目與民眾生活的指數(shù),卻又跟著時間而增加,這一年頭,是歷史上最嚴重的階段,不可掩飾的事實,是無可諱言?!盵38]為了節(jié)約成本,《大風》編輯部在郵票的使用和花費上,也是“斤斤計較”。投稿者假如想要索回未被錄用的投稿,《大風》編輯部愿意辦理,不過,卻需要投稿人附寄上回件的郵票(露封的附寄四分,封口的每封最少附寄一角)。

        香港語境對《大風》的制約,除了經濟因素,尚有文網密布的政治審查。陸丹林在《大風》第24 期的《復版贅言》中直陳:“我們目下,香港,是寄人籬下的僑民,一切言論行動,都要遵守當?shù)卣姆?,因之文字上有許多便受了相當?shù)南拗疲蛧鴥仁莾蓸拥摹?,這類限制最典型的不外是刊物的“開天窗”,“固然,香港是屬于中日關系的第三者,他為保持著中立的態(tài)度,不愿意中日雙方的刊物文字上有特殊的字句與描寫,因之刊物上空白的字句便要天天發(fā)現(xiàn)尤其是日報了”[39]。陸丹林也提醒著內地來稿的文友們,如“敵”“倭寇”“獸性”“獸行”等字眼都不能在文章中使用。

        四、學術話語中的香港文史

        因與《逸經》《宇宙風》之淵源,《大風》的內容與風格較為龐雜豐富,其中即有關涉香港文史研究的部分。一般來說,學界對香港文史研究的總體判斷是:“1949 年以前之香港史學,尚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可述者不多。”[40]許地山及其香港研究,自然是其中最可述的部分。有關許氏的香港研究,諸多論家言之詳矣,此處不贅。值得補注的是,許地山正是《大風》作者隊伍中的關鍵一員;他的《香港與九龍租借地史地探略》一文發(fā)表于《廣東文物》,后者正是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在港舉辦的“廣東文物展覽會”之成果匯集?!洞箫L》除了不遺余力地為“廣東文物展覽會”作廣告宣傳,也從第65 期始,陸續(xù)發(fā)表相關研究成果[41]。除此之外,綜覽《大風》雜志在學術話語中的香港文史研究,尚有兩處史料,值得打撈與補充。

        其一是《大風》同人未竟的香港文史纂修計劃,見于《大風》第12 期的一則“文藝消息”補白。茲錄于下:

        五月廿八日中午,文藝座談會“香港”編委會開會,出席人有許地山,陸丹林,樊仲云,李圣五,楊紀,簡又文(臨時主席)葉恭綽(因病告假)結果如下:

        一、定名:“香港”子目內“附九龍租界”

        二、內容:一、縱的——歷史地理的敘述,

        三、橫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之特寫。各個人印象與感想之隨筆。特[]之圖片。(引者按:原文該處有闋文)

        四、作者及文體:撰稿人除文藝座談會各作家分任寫稿外,并公開征求文稿。文體:文言語體不限定。

        五、集稿期:六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

        六、分工編輯:

        歷史地理:葉恭綽、許地山

        政治經濟:樊仲云、簡又文

        文化社會:李圣五、楊紀

        雜感隨筆:陸丹林

        編輯主任:葉恭綽(引者按:原文即序號有誤,無“六”)

        七、出版處所:俟收稿整理后再定

        八、稿費:所有稿件,作者均盡義務,本書出版時,所得稿費或版稅,用全體名義捐入兒童保育金。

        九、通訊處:大風社陸丹林

        十、雜用:在籌備期間,所需雜費由大風社捐助。[22]

        從這則編委會簡短的紀要中可以見出:其分工詳盡可行,關涉香港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的各層面?!跋愀邸弊幽績取案骄琵堊饨纭?,也正意味著編委會同人對香港斯時歷史狀況的諳熟與體貼。各項承擔人也可謂一時之選,既有許地山、葉恭綽等熱心于香港文化的學人牽頭,又得到《大風》社的組織籌劃與資金贊助之便。這都顯示出《大風》同人日益見漲的對香港文史的濃重興味。然而遍覽之后各期《大風》,此事并無下文,該計劃想必也就不了了之。

        其二是陳公達的《成都的招額》(《大風》第67 期)一文。陳公達,即陳炳權。作為廣州大學校長,抗戰(zhàn)期間,陳隨學校一起遷九龍、開平,設分教處。1940 年,陳炳權開始倡導舉辦“廣州大學書畫展覽會”。同時,麥廣達曾協(xié)助陳炳權組織“香港書法座談會”,使得港中各中小學紛紛響應,書法比賽及書法講座蔚然成風,且與葉恭綽、沈演公等聯(lián)合舉辦的“廣東文物展覽會”交相輝映[43]?!冻啥嫉恼蓄~》即是陳炳權對香港、成都兩地招牌書法的描述與評判。陳贊同滄閣《名家所書的招額在香港》(《國民日報》1940 年2 月26 日)的論說:“香港各商店之招牌,多是寫近體字或所謂美術字,十足表現(xiàn)近代文化的色彩”,繼而論定“整個香港就是商場,在光怪陸離的商店招牌中,其文字大都出自俗手。局促之態(tài),令人欲嘔,求能稍帶書法意味的已難,遑論高逸氣息”。相比之下,“四川是天府之國,成都亦是古都,有小北平之稱。街道整齊,屋宇宏敞,招額一項,亦帶古色古香的意味”,“且成都招額之字體,尤不只意味深長已也,尚有各種特點,活躍于吾人之眼前”[44]。陳對香港招額書法的文化審視,其實并不脫對香港商業(yè)環(huán)境的鄙薄與厭惡。

        五、結語

        陸丹林曾在《香港的文藝界》中自陳對于香港文化的認識:“香港屬于華南出入口的樞紐,吸收外來的文化,或輸出本國的文化,按理應該比較其他商埠來得活躍和成績好,然而事實上卻相反。從前有人描寫香港的心臟,只寫一個算盤和一根扁擔。無疑地是說它是商業(yè)和運貨工人,就可以代表香港,其他可以推想了?!盵45]這里陸丹林所引的香港文化“算盤”說和“扁擔”說,其實來自簡又文的同題文章《香港的文藝界》[46]。正如陸丹林所說:“‘七七’抗戰(zhàn)以前,香港文藝界的情形怎樣,我不知道”,不止陸丹林,連同簡又文以及前文引及的諸多南來文人或者說“外江派”(許地山自然除外),均與香港文史有著不同程度的隔膜。這也可以解釋緣何當陸丹林、“馬耳”、簡又文們嘗試縷述香港文藝時,抗戰(zhàn)以前的香港文史常付之闕如。本文所梳理的《大風》刊物場域內紀行、文學、漫畫與學術諸種話語中的香港敘說,均非完全立足于香港文化的本土性與在地性,于是,在力圖呈現(xiàn)香港的同時,亦不無遮蔽與簡化。有鑒于此,前文引及的《大風》“香港”編委會的撰寫計劃,其所提供的歷史訊息便變得尤為重要,它所蘊藏著的香港文史研究的可能性也極為醒豁,至今仍不失其價值。然而,這份香港文史研究與撰修計劃未能得到貫徹施行。時至1941 年,隨著許地山逝世、香港淪陷,編委會同人遂星散,《大風》繼而??O愀畚幕黧w性生成與浮現(xiàn)的幽微雜音與可貴契機,至少在《大風》場域中,就此寂滅。

        ①②③馬耳:《香港的文藝界》,《今日評論》第4 卷第15、16 期,第239 頁,第239 頁,第239、240 頁。

        ④趙稀方:《報刊香港》,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19 年版,第133 頁。

        ⑤盧瑋鑾:《香港文縱——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華漢文化事業(yè)公司1987 年版,第16 頁。

        ⑥相關研究有:盧瑋鑾:《香港文縱——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華漢文化事業(yè)公司1987 年版;趙雨樂:《近代南來文人的香港印象與國族意識》,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16 年版等。

        ⑦[15]孔遠之:《大風一年》,《大風》第30 期,第934 頁,第934 頁??走h之等人在福州路大鴻酒樓和大東酒樓替大風編者踐行,大家“都很感傷,覺得這一去好像沒有重行聚首機會似的。后來不知是誰說出一句‘吾道其南’的話,總算把感傷的情緒壓低下去”。見孔遠之:《大風一年》,《大風》第30 期,第934 頁。

        ⑧編者:《大風兩周年》,《大風》第63 期,第1914 頁。

        ⑨《大風》第59 期刊有“大風社緊要啟事”:“大風旬刊從廿九年一月起,改為半月刊,月出兩冊,以五日廿日為出版期。擴充篇幅,而定價亦略為增加。所有訂戶,按照未完期數(shù),折合新舊價格寄發(fā)。特此通告,諸維亮察。大風社啟”,見《大風》第59 期,目錄頁。

        ⑩《大風》第29 期刊登“讀者注意”:原定2 月25 日出版的第30 期,“因印刷所整理字房機器,??黄凇H挛迦粘霭嬷苣昙o念特大號,內容豐富,特此預告?!币姟洞箫L》第29 期,第912 頁?!洞箫L》第43 期刊有“大風社緊要啟事”:“香港排字工友,昨因事罷工,本刊連受影響,廿五日出版之一期,只得???。四十四期,順延八月五日出版。特此奉告?!币姟洞箫L》第43 期,第1368 頁。

        [11][17]陸丹林:《〈大風〉一周年》,《大風》第30 期,第933 頁,第933 頁。

        [12]《大風社改組啟事》,《大風》第10 期,第330 頁。

        [13][14]《大風——以前和以后》,《大風》第67 期,第2041 頁,第2041 頁。此外,“管理委員會”還表示:在發(fā)行方面,除了“內地各處的推銷,同時另想運輸?shù)难杆俎k法”;在辦刊宗旨上,“本刊一向及以后皆本著‘擁護中央,抗戰(zhàn)到底,’的大原則,以促進大時代的文化運動”(引者按:原文標點如此)。

        [16]在《宇宙風》遷移廣州后,陶亢德也脫離了《大風》編輯群體。

        [18]嚴諤聲:《作家離滬瑣記》,《大風》第3 期,第70、71 頁。

        [19]薩空了:《作家離滬瑣記》,《大風》第3 期,第73、74 頁。

        [20]紀難:《廈門失陷日記》,《大風》第11 期,第334 頁。

        [21][22][23]譚子濃:《一個外國記者眼中的香港》,《大風》第21 期,第656 頁、第656 頁,第657 頁。該文由譚子濃譯自“倫敦出版之派力雜志九月號”。

        [24]陸丹林:《做國難的官發(fā)救國的財》,《大風》第8 期,第225 頁。

        [25]陸丹林:《愧煞富豪》,《大風》第19 期,第577 頁。

        [26]冼玉清文中有言:“果老云:‘香港雖有門生親串,曾允招待。然家口繁多,彼地又米珠薪桂,何以圖存?仍以返內地為長久?!眳⒁娰袂澹骸度f苦千辛離危城》,《大風》第24 期,第739 頁。該文于1938 年10 月25 日寫于澳門。

        [27]亢德:《偉大的國民》,《大風》第1 期,第3 頁?!翱旱隆奔刺湛旱?。

        [28][29]大華烈士:《家丑外揚》,《大風》第25 期,第799 頁,第800 頁。

        [30][45]陸丹林:《香港的文藝界》,《黃河》創(chuàng)刊號,第18 頁,第18 頁。

        [31]柳存仁:《我從上?;貋砹耍ɡm(xù))》,《大風》第77 期,第2471 頁。

        [32]趙含英:《舟中雜感》,《大風》第28 期,第893 頁。

        [33]徐遲:《烽火篇》,《大風》第29 期,第898 頁。

        [34]陳憲錡:《香港路景 無理要求》,《大風》第11 期,第328 頁。

        [35][36]因泉畫、布衣題:《香江閑寫》,《大風》第89 期,第2974 頁,第2974 頁。

        [37]因泉畫、布衣題:《香江閑寫》,《大風》第90 期,第3018 頁。

        [38]陸丹林:《到港一年》,《大風》第28 期,第865 頁。

        [39]陸丹林:《復版贅言》,《大風》第24 期,第737 頁。

        [40]郭少棠、鄒重華、董群:《香港的史學研究》,中國史學會《中國歷史學年鑒》編輯部編:《中國歷史學年鑒1998》,三聯(lián)書店2000 年版,第12 頁。

        [41]《大風》第56 期刊有葉恭綽的《廣東文物展覽之緣起》。簡又文在《研究文化》中說及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在港主辦“廣東文物展覽會”,“本期開始發(fā)表研究這題目的文章”。參加《大風》第65 期,第1977 頁。

        [42]《文藝消息》,《大風》第12 期,第364 頁。

        [43]1937 年至1941 年是香港書法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之一:“以廣東文物展覽會為主體的書畫圈,在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的推動下,粵滬書家齊聚香港,與本地書家一道,帶動香港書法活動的高潮,其中廣東文物展覽會標志著廣東學者文人在香港藝術界的全面立足”。參見陳雅飛:《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香港書法》,《新美術》2021 年第2 期,第214 頁。

        [44]陳公達的《成都的招額》,《大風》第67 期,第2104 頁。

        [46]參見簡又文:《香港的文藝界》,《抗戰(zhàn)文藝》1939 年第1 期,第23-29 頁。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久久天堂av色综合| 色老汉亚洲av影院天天精品|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爱爱视频| av素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2019日韩中文字幕mv|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日韩视频第二页| 欧美综合图区亚洲综合图区| 超短裙老师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青青草免费手机直播视频| 国产播放隔着超薄丝袜进入|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av在线免费看| 极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福利姬喷水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软件| 亚洲国产丝袜美女在线|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丁香五月| 国产性生交xxxxx无码|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丝袜人妻中文字幕首页| 98色婷婷在线| 久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理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对白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国产高潮迭起久久av|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肥熟女|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 亚洲精品久久激情国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