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玉
生活資源是一個廣泛的素材庫,合理地利用好生活資源有助于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改善,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言語實踐的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中,教師還需在引入生活案例和構建生活情境等方面下功夫,豐富學生的體驗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言語實踐是語用訓練的核心,教師要創(chuàng)建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這不僅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言語實踐體驗感,還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
《搭船的鳥》這篇課文描寫了作者在去鄉(xiāng)下的路上觀察并認識翠鳥的過程。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認真體會留心觀察的好處與樂趣。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讓學生去思考“怎樣才能發(fā)現(xiàn)美”,對“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這一單元學習主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研讀賞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巧妙提問,讓學生體會細致觀察的方法。教師首先給學生展示翠鳥的圖片,提出“翠鳥都有哪些讓你覺得好看的特點”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翠鳥的外形美;緊接著提出“這只鳥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的問題,讓學生學習第二段的內容,抓住翠鳥的外形特點充分感受翠鳥的美麗;最后,教師提出“作者盯著小鳥,浮想聯(lián)翩,換作是你,你會想到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作者采取的“動作分解法”的描述方式。
在文本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典型化生活案例的精準解讀,讓學生產生不一樣的認知體驗,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意可表,有感可發(fā)。
如在《亡羊補牢》的教學中,該文本是一篇寓言故事,內容短小,情節(jié)生動,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這篇文章的教學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激趣明理,產生自己的感悟。教學重點是朗讀課文,讓學生借助詞語復述故事。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自己以前讀過的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驚弓之鳥》等,活躍課堂氛圍。在理解課題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入“牢”字歷史演變過程的相關資料,借助漢字文化幫助學生理解“牢”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思考為什么養(yǎng)羊人的羊因為同樣的原因丟了兩次,但他的做法不同,結果也不一樣,以此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日常生活中丟三落四的小故事,讓學生對文本有更多的代入感,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產生更多的學習感受和想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大膽地對文本提出質疑,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在言語實踐中提出新的問題。這樣的言語實踐活動才是有效的語用訓練。
比如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它講述的是五粒豆的不同經(jīng)歷,重點描寫了第五粒豆的神奇經(jīng)歷,第五粒豆最終給病床上的小女孩帶去了無限生機與活力。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借助這顆豌豆的經(jīng)歷,向讀者展示一個現(xiàn)象:不論是多么渺小的生命個體,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能量,也能為這個世界添加一絲溫暖。為了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育人目標,在語用訓練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教學活動。一是圍繞課文標題設問,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意識。在學生讀完課題之后,教師可以用生活化的語言提出“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嗎”“看到題目,你們會產生什么疑問?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等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這五粒豆在文章里都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等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仔細閱讀文本,可以培養(yǎng)思考習慣與鉆研精神。二是結合故事情節(jié),提出關鍵問題。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一邊閱讀文章,一邊在有疑問的地方作記號,寫下自己的問題,如“五粒豆為什么一會兒以為世界是綠色的,一會兒以為世界是黃色的”“伴隨著豌豆苗的成長,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然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三是針對全文提問,加深提問層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的引導,鼓勵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對比五粒豆的經(jīng)歷,提出“誰才是五粒豆中最了不起的”等問題;根據(jù)故事結尾提出“小女孩為什么會注視著豌豆花,快樂地微笑”等問題;根據(jù)題目與內容之間的差異,提出“題目寫的是五粒豆,為什么內容主要寫第五粒豆和小女孩之間的故事”等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將問題意識扎根學生心田,使提問與思考成為學生學習的習慣。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生活資源,合理設計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提問、朗讀、訓練等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以期達成發(fā)展學生語用能力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