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艷
統(tǒng)編教材在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排學習的閱讀策略是“有目的地閱讀”,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能夠選擇合適的材料和運用恰當?shù)姆椒?,成為合格的閱讀者。對此,教師需要根據單元教材特點,結合學情,組織學生綜合運用此前學習的多種閱讀策略有目的地閱讀,切實提高閱讀能力。
所謂“有目的地閱讀”,就是學生在閱讀時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使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不同的文本。對于這樣的閱讀策略單元,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同一篇課文可以承載多種閱讀任務,學生每次閱讀一般只能完成一個方面的任務,對每篇課文需要帶著任務進行多次閱讀,才能完成不同的閱讀任務。
教學《竹節(jié)人》一課,作者通過制作竹節(jié)人、斗玩竹節(jié)人、圍觀老師偷玩竹節(jié)人等情形,表達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之情。這樣的課文看上去屬于回憶性散文,但安排在“有目的地閱讀”這一閱讀策略單元學習,編者安排的三項學習任務指向三種不同的閱讀目的,也決定了三種不同的學習路徑。第一項閱讀任務是“寫玩具制作指南,教會別人玩這種玩具”,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采用快速閱讀的方法,先找到文本中介紹竹節(jié)人制作方法的內容,再根據課文插圖提供的圖示,確定制作竹節(jié)人的步驟,然后按步驟寫出制作竹節(jié)人的方法,最后說明竹節(jié)人的基本玩法。第二項閱讀任務是“體會傳統(tǒng)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在教學時教師需要抓住“體會”這一要求,組織學生品讀“斗竹節(jié)人”中的關鍵詞句,體會具體場景中的熱鬧勁,尤其是孩子們在玩竹節(jié)人時的那份投入感和癡迷勁。第三項閱讀任務是“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回憶講故事的基本要素,再從文本中讀出與這些要素有關的信息,組合起來講老師玩竹節(jié)人的故事。由此可見,三項閱讀任務背后體現(xiàn)的是不同的閱讀目的。
“有目的地閱讀”指向的是閱讀目標,如何進行“有目的地閱讀”指向的則是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方法的運用決定了閱讀目標能否順利達成。在本單元的文本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文本中出現(xiàn)的旁批,從中找到編者倡導的閱讀方法,充實自己的閱讀過程,獲得自己的閱讀感悟。
教學《宇宙生命之謎》一課,編者借助六個批注來引導讀者如何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開展閱讀活動,思考并解決相關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視每一處批注,指導學生明確閱讀目的是什么,找到合適的閱讀方法。第一處批注是“瀏覽了這一段后,發(fā)現(xiàn)它對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沒有幫助”,這一段指課文的第1自然段,“瀏覽”是快速地看一遍,“發(fā)現(xiàn)”是瀏覽這一自然段的直接感受,即沒有針對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瀏覽+體會”就是這一部分的閱讀方法。第二處批注是“每個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語句,閱讀時我要注意找出來”,這一批注說的是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學習方法,以第2自然段為例,教師讓學生從中找出提示主要意思的語句,學生抓住的是“地球絕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其他自然段中繼續(xù)找出提示主要意思的語句,并對沒有找到提示主要意思語句的自然段,想一想概括主要意思的方法有哪些,嘗試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進入第三學段,學生閱讀的課文、材料都比較復雜,這給學生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僅僅從文本、材料中提取信息解決不了問題,而需要通過查閱、運用多種資料,從中獲取全面、準確的信息,才能有效達成閱讀目的。
教學《故宮博物院》一課,這是一篇比較典型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由四則涉及故宮博物院的材料組成,有說明性文字,有文物故事,有官網上的游覽須知,還有建筑物的平面示意圖。作為一篇略讀課文,編者安排了兩項閱讀任務,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提醒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學過的方法,根據具體的閱讀目的開展閱讀活動。以第一項閱讀任務“為家人制定故宮一日游的計劃,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為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確完成這樣的任務先要了解故宮的布局,從哪些材料中能夠獲取需要的信息,學生通過瀏覽與梳理,知道需要重點研讀材料一,找出關鍵詞規(guī)劃參觀線路,標注重點景點,同時還要結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才能最終畫出合理的參觀路線圖。
總之,在“有目的地閱讀”這一閱讀策略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這一閱讀策略學習上的綜合性,達成閱讀教學目的,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