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善書
投資收藏一直被視為少數(shù)有錢人的游戲,各種大機構、大平臺和少量的高凈值人群依仗其財富和社會地位,壟斷了藝術品行業(yè)話語權。但未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肯定不能只寄希望于那幾百個常年活躍在富豪榜上的人挑擔子,這時候不少人開始把目光放在了全國超4 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相比中等收入群體這個官方語境里通用的概念,新中產階層顯然是一個更具有時代感和國際化的提法。
胡潤財富榜曾經將中產階層定義為剔除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后,具有較高消費能力和投資能力的社會群體。按照胡潤的邏輯,中產家庭的基本消費支出在家庭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必須不到50%。如此一算,中國至少有三千多萬的中產家庭,其中約三分之一為新家庭,這些中產家庭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上廣深”這樣的超大型城市。
目前研究機構普遍把年收入超過15 萬元或家庭年收入超過20 萬元的人群定義為新中產階層,年齡在30 歲-40 歲之間,以“80 后”“90 后”為主;也有專家說新中產的標準是300 萬元家產??紤]到現(xiàn)在的房價和貨幣購買力,這個標準在特大和超大型城市顯然已經有點偏低。有機構研究認為,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均計算,中國新中產的消費總量占全球的比重早就超過了美國。隨著各行各業(yè)從高速發(fā)展向高質量發(fā)展換擋加速,中國已經著力建設橄欖型社會,不管新中產的定義標準如何,相信未來全國中等收入群體和新中產階層規(guī)模還要擴增。
除了無須贅述的社會地位、實際購買力和上進心以外,新中產階層的突出特點就是,更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因此,新中產階層是文化、旅游、娛樂、教育等各類精神消費的主力軍,其中必然包括藝術品消費和投資,而且必將對中國的美術教育、創(chuàng)作、審美、交易、鑒藏、投資等各領域發(fā)揮價值引領作用。筆者憑什么敢如此斷言?這可以從印象派在全球藝術品市場崛起繁榮的案例來佐證分析。
印象派是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最具革命性的繪畫流派以及推動西方藝術從古典走向現(xiàn)代的重要轉折。由于印象派畫家主要出身歐洲的中產階級,當初這種新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一橫空出世就直接挑戰(zhàn)了由古典畫派、浪漫主義等保守學院派以及貴族精英的審美話語權,從而遭到了反對勢力的冷嘲熱諷和猛烈圍攻,初期要想在官方機構展出都非常困難。莫奈、馬奈等印象派畫家在埋頭奮斗、持續(xù)抗爭了近十年后,才在1874 年通過一次群展一舉成名,正式以“印象派”的名稱登上法國畫壇,并擴及歐洲、影響世界。
印象派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是歐洲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文化態(tài)度、審美趣味、情感思想,這背后當然也反映出以中產階級為代表的“更低層”的市民群體,在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以及文化地位等方面的整體提升。按照理論界的說法,這種新藝術從觀念、內容到形式、技巧,都徹底打破了代表貴族和上層文化的學院派規(guī)范與慣例。此外,因為有數(shù)量龐大且購買欲望驚人的中產階層作為市場底座,印象派畫作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成交價格也水漲船高。
當然,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某個流派畫作的市場影響力和投資價值如何長盛不衰,而是從一開始就支撐著這個畫派從學術和市場的邊緣不斷走向中心的中產階層。從絕對的財富地位和購買力來說,中產階層可以說遠遠不如貴族精英階層,從社會地位和文化話語權來說,他們亦比不過代表貴族精英階層的學院派,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群體,憑著自己的群體數(shù)量規(guī)模和始終追求上進、堅韌不拔的精神,硬是推動著印象派從一種邊緣畫派逐步成為學術和市場的主流。這就是中產階層的力量。
相比而言,中國藝術品市場雖然在規(guī)模上已經可以比肩歐美,中產階層的購買力亦已經在藝術奢侈品領域“雄起”了多年,但客觀來說,國民的整體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藝術行業(yè)本身亦有待規(guī)范。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平穩(wěn)復蘇和走向高質量發(fā)展,新中產階層推動藝術品市場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爆發(fā)力和潛力是可預見的。
值得提醒的是,投資界常說:“成功的投資者永遠是在寂寞中等待,在熱鬧中清醒,在瘋狂中退出?!笔袌錾系耐顿Y標的非常多,就像A股市場上有兩千多只股票一樣,作為還沒有受過嚴格專業(yè)訓練和市場歷練的新中產投資者,面對百花爭妍、魚龍混雜的藝術品市場,如何像當年“印象派”的買家一樣找到那些最具革命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作品,確實是一種考驗。切不可坐井觀天、盲從激進,而應該多學、多看、多聽、多想、多比、多試,盡量把自己的視野放到更寬、價值標準調至最嚴、試錯成本降到最低,才能不斷積累經驗、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標準,最終找到那支最牛的潛力股,在全球范圍內發(fā)掘出我們中國的“印象派”。
南方產業(yè)智庫副主任,藝術投資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