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傳統女性婚服“尚青”現象源流考

        2023-10-16 02:56:18方凌云梁惠娥
        絲綢 2023年10期

        方凌云, 梁惠娥,2, 邢 樂

        (1.江南大學 a.設計學院; b.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江蘇 無錫 214122; 2.無錫學院 傳媒與藝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063)

        “青色”是中國傳統五色觀中的正色之首,貫穿于中華服飾文明研究的各個方面?;樗追椬鳛槿松Y儀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色彩也不僅局限于人們固有印象中的“大紅嫁衣”。近年來以宋代為背景的古裝劇頻繁出現女性身著青綠色婚服,以此為線索,發(fā)現以唐宋為主要時期確實出現過女性在接受冊命等重大場合上穿著青色禮服的現象。目前學界對于傳統婚俗服飾的研究多集中在斷代史的藝術特征和通史的差異變遷上,從某一服色現象入手進行深入探析的成果較少,致使傳統女性青色婚服的討論尚屬略帶階段,稍有提及的如鄭宇欽[1]、鄭茹月[2]、趙苗[3]等所著的以唐宋女性婚服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此外,女性青色婚服在唐宋時期發(fā)展蓬勃,為何至明代忽變?yōu)榇蠹t吉服并流行至今,該獨特現象需進一步發(fā)掘。因此,本文結合制度文本與傳世圖像,溯源女性青色婚服的由來與發(fā)展,以及形成“尚青”現象后又轉變的原因,以期為探討人生禮儀服飾提供針對性的切入點。

        1 青色范圍界定

        在傳統語境下,中國古代的青色并不特指某一種具體顏色,而是一個范圍色彩的統稱。如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學者清水茂[4]提到,“青”除了大多數“藍綠不分”的問題,還包括“黑色”和“另外一些顏色”。重點解釋一下“青”和“黑”。《尚書》載“厥土青黎”,意為黑色土地?!扒嘟z”比喻黑色頭發(fā)。參考類似古語所指,本文同樣將“黑色”劃進青色范圍,兩者不做詳細區(qū)分。此外,從現代語言學上的“青”字入手,回溯搜尋歷史上與其相關的顏色詞記載。檢索發(fā)現,古代典籍中提到的青色,包括青、碧、綠、縹、鉛、紫、紺、緅、繱、藍、翠、蔥、蒼十三大類[5]。然而其中“鉛”在《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并無表示顏色之意,“繱”“蔥”也并未收錄其中?;诖?為避免古語與現代意義誤差之嫌,本文所探討的青色僅圍繞古籍原文中明確記載的“青”字展開,并以其他相關傳統顏色詞為旁證基礎,包含青綠、青藍、青紅、青黑等色相。還有一點需注意,從研究對象來說,青色應是尊貴之色故而用于婚服,然如《琵琶行》載“江州司馬青衫濕”,明顯可見青色具有典型的多義與多變性[6]。因此其作為一個廣泛的色彩范疇,青色象征的文化內涵還需根據具體的語境進一步判定,而本文所探討僅針對婚俗語境。

        2 《隋書》中初現女性青色婚服記載

        《隋書》是二十四史之一,全書以唐太宗提出的“以古為鏡,可見興替”為指導思想,由魏征等多名飽學之士共同編著,記錄了隋代完整豐富的典章制度。《隋書·禮儀志》部分世傳成書于唐高宗時期656年,卷十一記載:“皇后謁廟,服袿衣,屬大衣,蓋嫁服也,謂之袆衣,皂上皂下”[7],首次明確標注袆衣為“嫁服”?!霸怼币话阏J為是黑色[8]1645,然而結合下文卷十二的詳細描述,和《通典》[9]102中隋制皇后袆衣的記載可知,此處“皂”與“深青”同義?!端鍟ざY儀志(卷十二)》中相關具體內容如下:

        皇后袆衣,深青織成為之。為翚翟之形,素質,五色,十二等。青紗內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用翟為章,三等。大帶,隨衣色,朱里,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以青衣,革帶,青襪、舄,舄加金飾。白玉佩,玄組、綬。章采尺寸,與乘輿同。祭及朝會,凡大事則服之……皇太子妃褕翟,青織成為之。為搖翟之形,青質,五色,九等。青紗內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隨衣色,以搖翟為章,三等。大帶,隨衣色,下朱里,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以青衣,革帶,青襪、舄,舄加金飾。瑜玉佩,純朱綬。章采尺寸,與皇太子同。助祭朝會,凡大事則服之。

        上述內容提供了隋朝皇后和皇太子妃受冊時著裝的基本信息,從中可見,帶有青色的服飾構件包括袆衣、褕翟、內單、蔽膝、大帶、青組、青衣、青襪等,顏色形容詞有深青、青、綠。結合《通典》里“蔽膝隨裳色,以緅為緣”的緅,將蔽膝認定為青色,是因結合后史《大金集禮》[10]中對“裳”和“蔽膝”均為“深青羅織成”的描述,對《隋書》此處記載補闕。關于“緅”為何種青色,《說文新附》《玉篇》載曰青赤色,現代則解釋為“深青中透著紅”[8]1756。后、妃禮服兩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服色深淺與構件數量上,如皇后袆衣整體服色為深青色,圖案紋樣為十二等五彩雉鳥;皇妃褕翟為青色,圖案紋樣為九等五彩雉鳥。除描繪特征,亦顯示出皇后袆衣作為女性最高等級之服,其外在代表的身份符號與內隱推崇的等級秩序確實為下級階層接納尊崇,并以其為藍本仿照樣貌應用穿著于重大場合,其中即包括婚服。

        3 盛行于唐宋時期的青質婚服

        資料顯示,傳統女性大面積穿著青色婚俗服飾主要出現在唐宋時期,形成一種“尚青”現象。溯其根源,周漢時期古人信奉陰陽五色,從而影響了婚服色彩與婚俗儀式的各個方面。唐宋時期延續(xù)古禮,在皇權制度的規(guī)定下催生了女性以青為尊的服色要求,由此青色婚服的具體形象出現在畫像中,為當今研究提供直觀佐證。

        3.1 追溯至周漢時期婚俗“青元素”的意象營造

        《儀禮》作為先秦時期重要的儒學文獻,對周代婚俗儀式中不同角色身份的服飾有詳細記載。新娘在親迎時著“純衣纁袡”[11],純衣整體多理解為青黑色絲質上衣;纁[8]497,淺絳[8]654色,意為淺紫紅色;“袡”推測為衣緣之意?!凹円吕c袡”為青黑色絲質上衣與飾有赤紫色裙邊的黑色下裙。次日拜見公婆時著“宵衣”,其中“宵”通假為“綃”,是為青黑色生絲所制而成。可見,周代女性婚俗服飾色彩偏緅、紺等明度偏低的青紅、青黑色,是目前所能考證到最早的與本文研究相關的服飾記載。

        除《儀禮》之外,《詩經》也記載了一些周代婚俗活動,其中的婚戀詩以描述婚期居多,如表1所示。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婚俗活動大多在春季舉辦,從桃花盛開與飛鳥溯洄筑巢的描述可推測時間為二三月左右;秋季次之。對于兩季擇期的偏好,《周禮·地官司徒·媒氏》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幼學瓊林·卷二·婚姻》載“桃夭謂婚姻之及時,摽梅謂婚期之已過”。以此類多,可見古人認為春季合二姓之好更順天時,其原因與陰陽五行息息相關。古時人們以五行參合對應五方五色,其中木屬東方,旺于春而色青,因此飽含著生命與希望的婚俗儀式奉承春天萬物滋生之時?!痘茨献印ぬ煳挠枴词摺怠酚涊d“陰陽二月會而萬物生”,意為“陰陽二氣在二月春分時聚合在一起,萬物就生長”,從氛圍上營造出春意盎然、百福駢臻的意蘊,其青元素以冥冥之中的抽象形式融貫于周代婚俗之中。

        表1 《詩經》中婚期時節(jié)的相關記載Tab.1 Relevant records of the marriage period in The Book of Poetry

        漢代婚俗服飾基本承襲周制,婚服主色調基本無異,多以“纁”為主的青紅、青黑色。更為詳細的是出現了女性婚服“十二彩”的記載“公主、貴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錦綺羅縠繒,采十二色,重緣袍”[9]93。結合書中記載,有學者推測“十二彩”分別是丹、紫、紺、青、黃、紅、綠、緗、縹、黑、纁[12]。其中近一半可劃分進古籍記載的青色類別,裝飾于婚服領、袖、裾邊緣,并開始變化色系豐富女性婚服衣緣等細節(jié)處,相比其余更凸顯擇色偏好。

        《孔雀東南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漢代的婚嫁風俗。其中“綠碧青絲繩”“皆用青絲穿”“新婦入青廬”等描寫,可見青元素也多用于漢代的婚俗儀式中。關于青廬早前已有學者作出專題研究,青廬是婚禮時用布幔搭成的帳篷,現稱“喜棚”,新人在其中舉行交拜禮;“青廬之制”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是為胡俗演化;同時這里的“青”指的布幔不是青綠色,而是青黑色,主要是出于夏后氏尚黑的遺風[13]。南朝王沈《正會賦》曰:“絙青帷于兩階,像紫極之崢嶸?!标P于“青廬”名稱的取定,猜測與古詩詞中“青絲”同理,從書面來說更婉轉文雅;其次“青”通“情”,結合五行對應“喜”[14],貼合婚俗氛圍的喜慶含義??梢娭性瓭h族與胡俗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對重大儀式的色彩范圍崇拜如出一轍。

        通過古籍記載與當今學者文字研究證實,青色已在周漢女性婚俗服飾中使用,只是在色相細微的辨別上叫法不一,大范圍在青紅、青黑區(qū)間。除此以外,代表性文學作品描述婚期或婚俗儀式用物的選定透露出對萬物滋生的崇拜與寄托,從其中牽涉的陰陽五行或民族融合等方面探究,大范圍的青元素以不同形式在營造婚俗儀式氛圍中占有重要地位。雖年代久遠只有文本形式記錄,但仍可見青色這一范圍色彩以獨特的審美風格與象征意蘊,與此后數百年的女性婚俗服飾文化開始建構了緊密聯系。

        3.2 基于文獻與圖像的唐宋女性青色婚服具象表現

        日本學者原田淑人在研究唐代服飾時,反復強調唐因隋舊制,對前朝后代也需有所提及[15]。如前文所述,隋朝時期皇后在受冊等重大場合即穿深青色衣。唐代衣服令承襲隋制,從《唐六典》[16]、《舊唐書》[17]、《新唐書》[18]記載可知,受冊時,皇后仍穿袆衣,“深青織成為之”;皇太子妃仍穿褕翟,“青織成為之”。兩者具體青色構件與隋時基本一致,較為詳細的是對于命婦服飾的描寫。內外命婦受冊時穿青質翟衣,也稱花釵翟衣;六品以下妻及女、庶女嫁服為青質花釵禮衣,此點《唐六典》與《新唐書》記載有一定出入?!缎绿茣份d“花釵禮衣者,親王納妃所給之服也”,而“大袖連裳者,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也”。根據記載來看,兩者服用對象身份等級有所區(qū)別,但比對后發(fā)現其形制和用色基本相同,因此推測大袖連裳屬于花釵禮衣的一種樣式。然而拋去形制和名稱,綜上可見所有女性階級的婚服在古籍記載中均為“青質”。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云:“青衣傳氈褥,錦繡一條斜?!睙o論是服色面積還是構件數量,青色在唐代女性婚俗服飾上已呈現明顯的色彩特征。

        除單一的文字記載外,敦煌壁畫對唐代女性婚俗服飾樣貌也有具體刻畫。敦煌壁畫共有46幅婚嫁圖[19],其中色彩保存相對完好,可以直觀體現婚俗服飾特征的以盛唐莫116窟北壁(圖1[19]114)、晚唐莫12窟南壁(圖2[19]136)為例。從圖1和圖2可見,新娘滿頭珠翠釵鈿,褒衣博帶,服色以青和紅為搭配,飽和度與明度較高。對比其余婚嫁圖發(fā)現,大部分盛唐時期的新娘婚服色彩偏綠,晚唐時期則偏藍,兩者皆采用青色系,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色差。結合其他服飾特征,推測圖1和圖2中新娘身份等級應是內外命婦。莫高窟第98窟繪有于闐國王及曹皇后像(圖3[20]),一般認為該窟建立于后唐時期925年左右,其中曹皇后為沙州刺史曹議金之女,以和親之名嫁與西域于闐國王李圣天。由圖3可見,曹皇后著深色大袖裙襦、披帛,帛表面飾鳳鳥銜枝紋。有學者指出可能是受到了唐代中原皇后袆衣服制的影響,其形象有一定相似之處[20],但其滿綴綠色珠玉的頭飾則是融入一些于闐特色。相比圖1、圖2,曹皇后像色相與明快的藍綠色有所不同,推測是為了通過服色區(qū)別身份等級,因仿照“深青織成”故而本身上色偏重,加之年代久遠,墻體剝落,導致曹皇后禮服所見偏青黑、褐色。

        圖1 盛唐新娘形象Fig.1 Bride and groom in the glorious age of the Tang Dynasty

        圖2 晚唐新娘形象Fig.2 Bride and groom in late Tang Dynasty

        圖3 于闐曹皇后像Fig.3 Statue of empress Cao Khotan

        宋代文獻史料《政和五禮新儀》[21]、《宋史》[22]中記錄的女性受冊時服飾形制、色彩、構件與唐代基本相同,金史《大金集禮》也可佐證補充。然而相比唐代具有場景紀實性的敦煌婚禮圖,宋代包含女性婚服圖像的資料較為稀缺。但對照服飾制度發(fā)現,故宮南薰殿舊藏九幅宋代皇后坐像圖與文獻記載中的袆衣高度相似(圖4),故本文提供了形象參考。依圖4所見,九位皇后頭戴花釵鳳冠,身著深青大袖衣,周身裝飾翚翟紋。其衣身大面積深青色,蔽膝、大帶、革帶、鞋(舄)均帶有青色。結合宋代理學視角,可見袆衣色彩的藝術傾向達到一種“氣象混成”的審美境界[23]。同時也可參照南宋《女孝經圖》,其中所繪后妃服飾與皇后袆衣形象極為相似(圖5)。《女孝經圖》作為封建時代的禮教經典,其道德教化與鞏固政權的意義通過畫面內容進行傳遞,因此推測該畫一定程度上加強宣揚了皇后袆衣之制,另一方面也填充了宋代女子最高等級婚服樣貌刻畫的完整性。

        圖4 南薰殿歷代帝后圖像中的宋代皇后坐像(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Fig.4 Seated image of the Song Dynasty empress in the image of the empress of Nanxun Hall (collected in Taipei Palace Museum)

        圖5 《女孝經圖》后妃形象(宋代馬和之所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Fig.5 Image of empress in the Female Filial Piety Classic of the Song Dynasty (painted by Ma Hezhi in the Song Dynasty,and collected in Taipei Palace Museum)

        通過文獻和圖像兩種史料互證,可以進一步確定唐宋時期女性在受冊等重大場合著青色禮服的普遍性??傮w來看,周漢時期陰陽五行五色觀給予青色誕生、生命、希望等多種原型價值,若從生殖崇拜角度合理將其擬人化想象,青色似乎更貼合女性身份。到隋代這種“女性象征”含義加強,史料明確記載青色已作為皇后等宮廷女性婚服主色,顯示出從個人層面轉變成為國家降福消災、帶來生機和繁榮意蘊的高層次要求。唐宋時期結合前朝積淀遺存的意象氛圍與制度要求,以及唐代敦煌壁畫《婚禮圖》與宋代《皇后坐像圖》的圖像考證,可見女性婚服著青色已被完全接受,成為一種進入發(fā)展穩(wěn)定階段的現象。除主觀賦予的吉祥內涵,不排除青色植物染料更便于提取的客觀條件,如表2[24]所示,記載可以染出青色的明文著錄主要集中在唐宋時期,一定程度上為當時大量的服飾染色提供了理論性指導。

        表2 古文獻記載可染青色的植物染料Tab.2 Cyan vegetable dyes recorded in ancient literature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圖像均帶有繪制者為達到更好藝術效果的主觀性,以及年久失色或印刷顯色等種種客觀因素,故不能完全代表真實服色情況。然雖如此,卻也進一步佐證了唐宋時期女性青色婚俗服飾的存在,并且直觀勾勒了文獻記載中的形象。

        4 女性婚服“尚青”的轉變

        宋代之后蒙古游牧民族進入中原,直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統一政權,下“悉命復衣冠如唐制”的詔令,明代婚俗才逐漸恢復漢族禮制。據《明史》[25]等史料記載,明初洪武三年,皇后袆衣“深青繪翟,赤質”,皇妃禮服“翟衣青質”。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一品夫人禮服已變?yōu)檎婕t大袖衫,婚服中青色面積減少,逐步開啟傳統女性大紅嫁衣的先河。

        4.1 明代服飾法令影響下的“青紅替換”

        《明史》由清代學士張廷玉修撰而成,被列為二十四史中編纂得最仔細、最可靠的史書之一[26]。其中記載洪武時期皇后、皇妃的受冊禮服無論從色彩、構件等方面都基本復用宋制,整體仍為深青。明成祖朱棣自永樂三年對禮服重新定制,在細節(jié)紋樣、局部服色上給予重要補充。關于明代皇后受冊禮服所記內容如下:

        翟衣,深青,織翟文十有二等,間以小輪花。紅領褾襈裾,織金云龍文。中單,玉色紗為之,紅領褾襈裾,織黻文十三。蔽膝隨衣色,織翟為章三等,間以小輪花四,以緅為領緣,織金云龍文……大帶,表里俱青紅相半,末純紅,下垂織金云龍文,上朱緣,下綠緣,青綺副帶一。綬五采,黃、赤、白、縹、綠,纁質,間施二玉環(huán),皆織成。小綬三,色同大綬……上有金鉤,有小綬五采以副之,纁質,織成。青襪舄,飾以描金云龍,皂純,每舄首加珠五顆。

        從中可見,此時對皇后禮服不再稱其為袆衣,而是歸于翟衣總稱。以構件顏色為例,描述較前朝史料確為詳細,如將以往的中單“素青紗制”記為玉色,大帶從“隨衣色,朱里”完善至“表里俱青紅相半”,并對細節(jié)純度加以補充。整體來看,明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的皇后禮服樣貌與宋代相比仍無太大變化,如表3所示。發(fā)現與前朝女性受冊禮服首先出現明顯不同的,是洪武五年時規(guī)定的內命婦冠服“以皇妃燕居冠及大衫、霞帔為禮服”(表3中①)。因而溯至了解皇妃燕居服,洪武三年時記載為“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裙,褙子,衣用織金及繡鳳文”(表3中②),此處明確提到了大袖衣和羅裙為紅色,但霞帔和褙子具體形制無描寫。按照古禮規(guī)律,通常下層服飾形制是效仿上層演變而來,因此若想了解皇妃霞帔與褙子的具體樣貌,需通過探究其上層——即皇后相關服飾,才能得以解決。然而同時期洪武三年的皇后常服所載內容,僅有冠、首飾及“諸色團衫,金繡龍鳳文,帶用金玉”,所需信息闕失?;诖?筆者認為由表3內容可見,皇妃常服自洪武三年到永樂三年期間無其他記載,可推測該服飾制度持續(xù)使用。而洪武四年則存在皇后常服的具體描寫,因此可暫時作為皇妃常服的參考(表3中③)。由此通過從下至上的回看式視角,可見洪武時期內命婦禮服根據皇妃、皇后常服改變?yōu)檎婕t大袖衫、紅羅長裙、紅褙子及霞帔(約為紅色),已與宋時內命婦的青質翟衣截然不同。到永樂三年,皇后常服更定,霞帔、褙子皆改為深青,依禮皇妃、內命婦等下層階級遞減效仿。

        表3 《明史》中內命婦冠服的部分記載Tab.3 Partial records of the dress of the official wiv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相比內命婦冠服制度需通過推測所見“青紅替換”的過程,外命婦冠服制度則有著明確記載,以及替換后的具體樣貌。洪武元年,命婦一品所服仍類似于皇后青質翟衣。洪武三年,禮部根據歷代服色五德論,得出“今國家承元之后……服色所尚,于赤為宜”,奠定了明代以至后數百年尊崇的服色基礎。洪武四年,因明代官員不服冕服,致使女性也不服與之相稱的翟衣,明確奏定其朝服改為真紅大袖衣和霞帔。朝服作為重大場合所需穿著的最高級禮服,其形制要求自然銜接于同樣鄭重的婚服中。洪武五年對外命婦朝服更定完善,如表4所示,真紅色大袖衫為主體,而隋、唐、宋女性婚服大面積的青色則縮減至霞帔和褙子上,成為局部點綴,由此開啟了傳統女性“大紅嫁衣”的先河。故而,洪武時期內外命婦冠服制度的頒布是造成女性婚服“尚青”現象沒落的直接原因,明令條例作為宗室權利推崇的標志手段,快速且強制地申明當朝禮制。而結合明初對規(guī)制與教化的重視,使禮俗前所未有地下滲到民間社會[27],并且其影響源遠流長。

        表4 《明史》中外命婦冠服的部分記載Tab.4 Partial records of official wives’dress i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由此分析可見,之前隋、唐、宋時期女性婚服“尚青”是由禮服系統而來,到了明代卻受到常服系統的影響而轉變。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才將大衫霞帔升級為命婦禮服,故而重回禮服系統,也進一步對服色的更改名正言順。

        4.2 制度背后所見攸關國運的意識形態(tài)

        通過對命婦冠服制度梳理不難發(fā)現,洪武三年禮部分析歷代服色,得出的“尚赤”結論,才是促使傳統女性婚服主色彩完成“青紅替換”的根本原因。進而明太祖頒布并宣揚此條令的推行,正式標志女性大紅婚服風尚的形成。因此,繼續(xù)探尋明令制度背后所尊崇的指導思想,才可全面解決女性婚服“尚青”沒落之疑竇。

        首先禮部針對服色問題所言原文如下:

        歷代異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旗幟赤。今國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于赤為宜。

        根據上述記載,得知歷代所尚之色與五行息息相關。古代思想家認為宇宙由土、木、金、火、水五種元素組成,五者參合可推演至其他事物的發(fā)展。以方位和色彩為例,《幼學瓊林·卷一·歲時》記載東方屬木色青,南方屬火色赤,西方屬金色白,北方屬水色黑,中央屬土色黃。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提出了“五德終始”的觀念,認為歷史按照順序依次相勝又循環(huán)往復,用于解釋歷史變遷、王朝興盛,因此帝王服色通常與本朝德運相對應。先秦至唐代的政權更替一直參考“五德終始”理論,然自北宋時期,文學家歐陽修在《正統論·上》提出“而謂帝王之興必乘五運者,繆妄之說也”,動搖了五德轉移政治學說的地位?;蛟S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明代禮部的尚色參考里并無提到宋代?;诖藲v史情境,又因草原文化與中土殊異,元代改以國號來宣示政權正統性,不再討論前朝德運問題。與本文研究相關的重點在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收復漢政權創(chuàng)立明代,同樣未確定“德運”的舉措,且明代國號來源與元代如出一轍。目前大多數人贊同《易經·乾卦·彖傳》為明代國號出處:“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贝颂幇?、明兩代國號且上下文相連,由此合理猜測明代國號透露著“承元”思想,故而有學者提出后人所說的“明朝為火德”純屬誤解[28]。但是從禮部所言記載中來看,明代尚色喜好確實與“五行五色”“五德終始說”有規(guī)律性的關聯,同時明太祖朱元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所謂“承運”即繼承新生的氣運,也就是承五德轉移之運[29],同樣是以君權神授的說法宣告新朝代應運而生。

        對于明代帝王究竟遵循何種意識形態(tài)來彰顯國運,該問題一直被當今學界所爭論。或許明太祖自稱的“奉天承運”其實是“奉天承元”,若真如此,似乎更能符合現代學者對明代并無持“五德終始”觀念的說法。但朱元璋頒布的《皇明詔令》里表明新朝并不是繼承蒙元而來,而是“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的正統嬗變,否認了“承元”思想。綜上所述,本文僅針對服色問題作出看法,認為明代服色“尚赤”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受到“五德終始”的影響,通過借鑒前朝對于服色選擇的方法,表明漢政權的逐步恢復與鞏固重塑。

        4.3 民間審美轉型下的婚服形象重構

        皇室權利的推崇作為無可避免的外界因素,極大地影響著民間服飾審美標準。以明代世情小說《醒世姻緣傳》和《金瓶梅詞話》為例(表5),從文學作品撰寫的背景視角來看,無論其書中女性角色的身份差異,新娘婚服形象已基本固定,均為大紅上衣(衫、袍、襖)搭下裙,配紅蓋頭與珠翠首飾,可見此前婚服色彩“尚青”確已日漸式微,以及明代帝王通過法令鞏固政權的牽涉奏效。同時有學者研究發(fā)現,明代晚期大眾階層不再處于“失語”的邊緣地位[30],時尚話語權下移導致民眾審美心理從樸素雅致轉而俗尚奢侈。明代初期規(guī)定“凡民間婦人禮服、惟用紫染色絁。不用金繡。凡婦人袍衫、止用紫綠、桃紅及諸淺淡顏色。不許用大紅、鴉青、黃色。帶用藍絹布”[31]的條例,此時已成道傍苦李。大紅色作為皇室宮廷推崇之色,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民階級僭禮逾制的穿衣行為。無論是明代初期服飾法令頒布的“強制性”,還是明晚時期民間審美轉型的“自發(fā)性”,兩者都促成了明代女性婚服形象的重構:拋去唐宋時期婚服中大面積青色的使用,轉而更加鞏固了自明代開始的“青紅替換”過程與時至今日漢族女性婚服“尚紅”的結果。

        表5 明代小說中關于女性婚服的描寫Tab.5 Description of women’s wedding dress in Ming Dynasty novels

        5 結 語

        《隋書》明確記載了女性青色婚服制度,唐宋七百余年間一直沿用此規(guī)定。追溯青元素與女性婚俗服飾的聯系,發(fā)現周漢時期就以意象形式融貫于婚服構件和春季婚期時節(jié)的選定。到唐宋時期結合傳世畫像刻畫出青色婚服的樣貌,逐步佐證了傳統女性在婚服色彩的選擇與繼承上呈現一種“尚青”現象。然自明代洪武年間,命婦冠服制度的改變促使女性婚服發(fā)生“青紅替換”,標志原因來源于禮部根據歷代尚色的分析結果,推測其背后所反映的根本思想與“五德終始”說息息相關,是帝王為彰顯國運同時鞏固漢禮的一種手段。并以明代世情小說為佐證,窺見服飾法令影響下的民間審美逐漸轉型,重構出女性婚服從“尚青”轉為“尚紅”的色彩形象。

        《絲綢》官網下載

        中國知網下載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厨房人妻hd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盗摄|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器|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成人免费毛片aaaaaa片| 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奥田咲|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6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综合在线视频| 天天综合天天爱天天做| 无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国产 中文 制服丝袜 另类| 麻豆夫妻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 少妇高潮潮喷到猛进猛出小说|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91九色播放在线观看| 欧美性白人极品1819hd| 18分钟处破好疼哭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午夜久久久久| 日本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址 | 亚洲韩国在线| 国产精品人人爱一区二区白浆| 日本系列有码字幕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99热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蜜臀国产av一区二区|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一区| 九一九色国产| 亚洲色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