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珍 陳可英 周黎輝
腰椎融合術是治療中重度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受術后損傷、背部肌肉長期勞損、腰椎活動受限等因素影響,45.0%~60.0%的患者術后出現(xiàn)反復疼痛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效果[1]。目前,腰椎術后常用的康復訓練為踝泵訓練、直腿抬高、飛燕式及五點支撐等腰背肌功能訓練方法,但缺乏對小腿肌群的有效訓練,加之動作單一、內容乏味、患者很難主動堅持[2]。本研究將五禽健身操應用于腰椎融合術后康復訓練中,以期改善患者術后疼痛與腰椎功能障礙,為提高患者術后療效、完善術后康復內容提供參考。
選取在我院骨科2020 年6 月至2022 年4 月首次行腰椎融合術的患者124 例。納入標準:① 年齡45 ~65歲;② 預計康復訓練時間在3 個月以上。排除標準:① 合并其他脊柱疾病或創(chuàng)傷史;② 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颊咦栽竻⒓颖狙芯浚颊呒凹覍俸炇鹬橥鈺?。本研究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2023-(R)-1]。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61 例與對照組63 例。
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與康復訓練,包括術前評估與指導、觀看康復訓練視頻(踝泵運動、直腿抬高訓練、五點式訓練、床上飛燕運動等);術后進行疼痛、有效咳嗽咳痰、預防壓瘡、定時翻身、睡眠及營養(yǎng)等護理。康復訓練以患者能夠耐受為主,術后先進行下肢踝泵運動,逐漸過渡到直腿抬高、五點式訓練、床上飛燕運動、戴腰圍下床站立與行走、上下樓梯等,每日1 次,每次訓練30 min。觀察組加用五禽健身操訓練。依據(jù)《國家體育總局五禽戲》教程,在訪談骨科領域專家、康復治療師基礎上,參照術后患者康復特點,制定五禽健身操訓練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1.2.1 觀看視頻與講解
術后1 ~3 d,患者在床旁觀看視頻與講解內容,護士進行一對一指導。護士介紹五禽健身操的起源、模仿的動物、對人體的益處、對疾病康復的意義、每個動作訓練時間、動作講解、呼吸規(guī)則、安全防護等,解答患者及家屬疑問;告知患者需跟隨視頻練習動作,動作幅度以自身能承受為準。每次五禽健身操訓練前均需進行預備式動作(上提、下按各4 次),結束后進行收勢動作(側舉、下按各4 次),保證呼吸均勻,向上吸氣,向下呼氣。告知患者及家屬增加新動作時,均需患者連續(xù)3 d 微信上傳訓練視頻,以便及時糾正患者的動作。為提高訓練依從性,患者需每日記錄訓練內容、時間、頻次等,每周二、周五上傳記錄表,出現(xiàn)不良情況應即刻停止,并聯(lián)系醫(yī)生或護士。
1.2.2 早期肌力訓練
術后4 ~7 d 在病房進行虎舉與熊運訓練。虎舉動作:要求患者兩掌向上托舉,需充分挺拔身體,下按時含胸松腹呼出氣體,提高脊柱周圍呼吸肌功能;熊運動作:患者雙手置于下腹,身體順時針與逆時針劃弧,可感受腰腹部被壓緊與放松,適用于術后早期腰背部肌力訓練。上述動作每天1 次,每次20 min。
1.2.3 遠端肢體訓練
術后8 ~14 d 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猿提與鳥伸訓練。猿提動作:提肩、含胸、收腹、縮脖、提肛,使身體重心上移,可保持身體平衡與穩(wěn)定;鳥伸動作:昂首挺胸,身體先上拔后反弓,形成挺胸塌腰臀后翹,手掌形成鳥翅左右分,可訓練頸、肩、臀、下肢等部位。上述動作每天1 次,每次20 ~30 min。
1.2.4 關節(jié)靈活度訓練
術后3 ~4 周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鳥飛與熊晃訓練。鳥飛動作:上肢與下肢協(xié)調配合進行,上肢肩部、手臂形成鳥的翅膀扇動,下肢抬腳、提膝、伸直、歸位等,訓練中可活動四肢關節(jié),提高身體平衡能力;熊晃動作:兩肩不動,收擠腰側,以髖帶腿,形成扭腰晃肩髖膝轉動,對前臂、肩關節(jié)、髖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起訓練作用。上述動作每天1 次,每次30 ~40 min。
1.2.5 脊柱關節(jié)柔韌性與伸展度訓練
術后5 ~8 周在原有基礎上增加虎撲與鹿奔訓練。虎撲動作:兩手前伸,上體前俯,髖部前送,身體后仰,使軀干形成向前蠕動撲抓的動作,使脊柱形成伸展折疊,以此訓練脊柱各關節(jié)的柔韌性與伸展度。鹿奔動作:訓練過程中使肩背部形成橫弓與豎弓,在肩關節(jié)充分內旋情況下,伸展背部肌肉,訓練脊柱關節(jié)。上述動作每天1 次,每次30 ~40 min。
1.2.6 增進機體協(xié)調性訓練
術后9 ~12 周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鹿抵與猿摘訓練。鹿抵動作:以腰部旋轉帶動身體上下肢動作,能提高腰部肌肉力量和運動幅度。猿摘動作:退步劃弧,丁步下按,上步摘果,可以協(xié)調上下肢動作,提高機體的反應能力與敏捷性。上述動作每天1 次,每次40 min。
①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0 ~10 分,0 表示無痛,10 表示最劇烈疼痛,分數(shù)越大表示疼痛越劇烈。② 腰椎功能障礙程度評估量表(ODI):該量表由10 個問題組成,包括下肢麻木程度、坐位站起、行走、坐、站立、睡眠等。量表采用Likert 6 級評分,量表得分0 ~5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③ 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JOA)評分表:由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顒蛹鞍螂坠δ芙M成,0 ~29 分,得分越高說明腰椎治療效果越好。
應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 BMI、VAS 評分等)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性別、疾病診斷、手術節(jié)段)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男35 例(57.4%),女26 例(42.6%);年齡(53.1±9.7)歲;BMI(22.7±2.2)kg/m2;疾病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32 例(52.5%),腰椎管狹窄癥18 例(29.5%),腰椎滑脫癥11 例(18.0%);手術節(jié)段:單節(jié)段53 例(87.0%),兩節(jié)段及以上8 例(13.0%)。對照組:男34 例(54.0%),女29 例(46.0%);年齡(54.0±9.2)歲;BMI(22.8±2.3)kg/m2;疾病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33 例(52.4%),腰椎管狹窄癥17 例(27.0%),腰椎滑脫癥13 例(20.6%);手術節(jié)段:單節(jié)段51 例(81.0%),兩節(jié)段及以上12 例(19.1%)。兩組性別、疾病診斷、手術節(jié)段、年齡、BMI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14、0.18、0.81,t= 0.53、0.25,P>0.05)。
從表1 可見,術前兩組VAS、ODI、JOA 評分接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觀察組VAS、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疼痛、腰椎功能障礙及治療效果評分比較 ()
表1 兩組疼痛、腰椎功能障礙及治療效果評分比較 ()
?
五禽健身操是以我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五禽戲為理論依據(jù),將運動與呼吸雙向結合,在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的同時,還起到通絡利筋、固腰益腎的功效。傳統(tǒng)訓練方式以床上臥位訓練為主,五禽健身操在訓練過程中能增加下肢,尤其是小腿的訓練幅度,有助于神經根在椎管內自由滑動,快速消除患者術后神經根粘連,減輕神經根炎性反應程度,例如在模仿“虎舉”“鳥飛”等動作時,下肢屈髖、伸膝等均有助于拉動神經根的滑動,消除神經根粘連的同時,減輕疼痛感。另外,五禽健身操動作多變,可以提高關節(jié)靈活度,由于肌肉在多個方向上的擠壓,促使血液循環(huán)加速,降低組織水腫,提高肌肉的耐力、力量,也利于患者疼痛減輕。
腰椎融合術是治療中重度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起到恢復椎間間隙高度,緩解與解除受壓神經根的目的[3]。腰椎融合術后患者如不改變疾病發(fā)生的不良行為與生活習慣,不能長期堅持康復訓練,將會影響患者術后腰椎治療效果[4]。一方面,五禽健身操在訓練過程中,全身伸縮范圍較廣,可以擴大腰背部肌肉活動范圍,增加腰背肌、椎旁深層肌群的收縮,起到進一步穩(wěn)定腰背肌的作用,例如“虎撲”“猿摘”等動作在增加肌肉活動范圍的同時,能刺激深層肌肉的收縮,減輕患者腰椎功能障礙。另一方面,五禽健身操是通過模仿虎、鹿、熊、鳥、猿五種動物的動作進行康復訓練。在編排過程中,將簡單的虎舉、熊運、猿提、鳥伸等動作用于患者術后早期,在此基礎上逐漸增加難度,不斷對患者提出挑戰(zhàn),提高了患者參與訓練的趣味性。這些動作不僅能夠訓練患者腰背部肌肉群肌力,改善腰椎穩(wěn)定性,減輕下腰痛,提高身體靈活性,還能對術后腰椎功能的提升起到良好效果。另外,五禽健身操配合呼吸進行訓練,可以起到改善心肺功能,促使機體酸性代謝產物和炎性因子加速代謝,恢復肌營養(yǎng),促進局部組織結構修復和還原,穩(wěn)固腰椎結構,以提高腰椎的治療效果。本文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VAS、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五禽健身操具有動作多變、負荷量小、趣味性強、連貫易學等特點,能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障礙,提高手術后腰椎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