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tài)度和方法?!苯處熞胱寣W生形成寬泛的歷史視野,獲得科學、嚴謹?shù)臍v史解釋,需要從實踐層面加大研究力度,將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從歷史視角觀察繪畫作品,有助于學生挖掘其與時代的內在聯(lián)系,具體形象地感受、體悟和評價歷史。筆者以“一代雄獅拿破侖”一課教學為例,探索如何借助繪畫作品幫助學生豐富歷史解釋。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學生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中才能對史實有準確的理解,進而形成對時代特征的準確認識?!恶R拉之死》是法國乃至歐洲繪畫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教師可以從該作品創(chuàng)作的歷史時空出發(fā),理解拿破侖時代產(chǎn)生的歷史原因。
【片段一】
(教師出示畫作《馬拉之死》的圖片)
師:你能從畫面中讀取到哪些信息?
生:馬拉臉上的表情是平靜的。馬拉的右手握著鵝毛筆,左手拿著便簽,似乎還有重要的任務沒有完成。繪畫采取了明暗對比的手法,背景暗淡低沉,光線都聚焦在馬拉身上,凸顯出作品的悲劇色彩。
師:從歷史時空的角度,如何分析這些信息呢?
生: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以馬拉為代表的革命者為資本主義發(fā)展付出了鮮血甚至是生命的代價。18、19世紀是法國大革命急速推進的時期,也是新古典主義美術發(fā)展的鼎盛階段。繪畫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再現(xiàn)了法國大革命過程中的重要事件。
師:請結合所學知識,利用這些信息說明當時法國的社會狀況。
生:馬拉是雅各賓派的領導人,他的遇刺說明法國大革命面臨著巨大阻力。
師:隨著以馬拉為代表的雅各賓派退出歷史舞臺,法國大革命的高潮宣告結束。與此同時,年輕的拿破侖開始在法國政壇上嶄露頭角。
法國大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并從根本上動搖了舊的社會基礎,但無論是雅各賓派的恐怖專政,還是督政府的軟弱無能,都無法保障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秩序。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拿破侖順應革命需要,發(fā)動霧月政變,推翻督政府,最終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教師結合《馬拉之死》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一歷史事實。
故事是歷史傳承的主要途徑,也是歷史教學的演繹方式之一。通過闡釋歷史故事,教師引導學生搭建知識框架,形成認知體系。拿破侖的皇帝加冕儀式就是一則值得回味的歷史故事。
【片段二】
(教師出示畫作《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的圖片)
師:這幅圖再現(xiàn)了拿破侖政治生涯的高光時刻,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事件嗎?
生:拿破侖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
師:油畫中大家看到他接受加冕的場景了嗎?
生:沒有。
師:那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拿破侖正在為約瑟芬皇后加冕。
師:按照西方“君權神授”的傳統(tǒng),歐洲天主教國家的君主應在即位時前往教皇處接受教皇為其加冕,這象征著世俗王權的合法性受到教皇的認可。然而,心高氣傲的拿破侖卻將教皇請到巴黎為自己加冕。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教皇正要為拿破侖進行加冕時,迫不及待的拿破侖一把將皇冠從教皇手中奪下,自己戴在了頭上。加冕儀式結束不久,拿破侖便授意畫家創(chuàng)作了這幅大型油畫。結合以上故事和油畫信息,思考拿破侖想表達怎樣的深意?結合拿破侖鞏固帝國的措施加以說明。
生:拿破侖認為他的皇位是自己打拼出來的,用不著別人的賞賜與認可,體現(xiàn)了他唯我獨尊的氣概和號令天下的野心。將教皇和其他神職人員居于畫面的中心位置,說明拿破侖深知封建勢力和神權主義的強大與頑固。畫面色彩濃重、場面宏大,預示著拿破侖將在法國歷史上書寫濃墨重彩的篇章。
生:政治上重用人才,建立高效的軍事體制,這有利于強化拿破侖的個人權威、推動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經(jīng)濟上建立法蘭西銀行,扶植資本主義經(jīng)濟,這有利于壯大法國資產(chǎn)階級力量和加速法國社會的轉型;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多次打敗反法同盟,在鞏固新生政權的同時,沉重打擊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
在以上對話中,師生共同搭建了教材與油畫作品之間的橋梁,分享了拿破侖加冕典禮的精彩故事。為便于學生從繪畫中獲得全面的史實認知,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闡釋:首先,結合畫作的藝術特點,明晰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趣和價值取向;其次,將畫作細節(jié)與相關史實建立聯(lián)系,并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說明;最后,選取畫作精彩瞬間,設計連鎖問題,啟發(fā)學生在思考中不斷接近真實的歷史。
想象力既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組成部分,也是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在歷史想象中展開的學習是一種深層次的歷史思維活動。面對《書房中的拿破侖》這一畫作,學生可以在歷史情境的構建中,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享受探究學習的樂趣。
【片段三】
(教師出示畫作《書房中的拿破化》的圖片)
師:這幅作品中拿破侖的形象有何不同?
生: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名忙碌的政府官員。
師:你如何看出他的忙碌?
生:書桌上的一支蠟燭剛滅,另一支也燒得差不多了。如果是下午,宮中仆從應當會換新的,不會讓它燒盡。結合座鐘顯示的四點十三分,我覺得拿破侖可能剛剛結束通宵的工作。書桌上那支羽毛筆的筆頭墨汁淋漓,筆身羽毛有點凌亂,這表明拿破侖可能才拿它寫過字。一些文件和報告雜亂地擺放在書桌上,最上面那頁的“Code”清晰可見。據(jù)此判斷,這很有可能就是《民法典》。
師:拿破侖晚年說過,“我真正的光榮并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戰(zhàn)抹去了關于這一切的回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卻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這句“《民法典》不會被人忘卻”?
生: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一部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它對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殖民地的民法都有深遠影響,甚至在今天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其影響依然顯而易見。
師:“那就是我的《民法典》”這句話又能說明什么?
生:在制定法典的過程中,親力親為的拿破侖是真正的領導者。拿破侖對自己的政治能力引以為傲,頗有個人英雄主義的意味。
在對油畫細節(jié)進行觀察和想象的過程中,學生其實已經(jīng)看到了為制定《民法典》而殫精竭慮的拿破侖形象。師生還可依據(jù)典型史料,對以上認識進行分析,做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在《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拿破侖不僅親自挑選了四位經(jīng)驗豐富的法律實務家,組成《民法典》起草委員會,還在審議法典的一百多次會議中,親自主持數(shù)十次。此外,拿破侖還堅持法典的內容應當通俗易懂,法律的條文應該簡潔明了,他的重要貢獻正是在于把法國大革命后“剛剛誕生的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生活”譯成了“司法法規(guī)的語言”。
由此可見,《民法典》之所以被命名為《拿破侖法典》,不僅因為它是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的產(chǎn)物,更重要的是,拿破侖在其制定過程中曾起過決定性作用。以上闡釋將歷史想象和歷史解釋有效結合,深化了學生認知,拓展了學生思維。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教師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汲取歷史智慧和人生經(jīng)驗。拿破侖一生大部分時間與軍事活動緊密相聯(lián),戰(zhàn)爭構成了其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
【片段四】
(教師出示畫作《跨過阿爾卑斯山圣伯納德隘口的拿破侖》的圖片)
師:拿破侖所經(jīng)歷的許多戰(zhàn)役,大都以油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在這些油畫中,最著名的就是這一幅,它給你留下怎樣深刻的印象?
生:拿破侖一手握著韁繩駕馭戰(zhàn)馬,一手指向天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盡顯軍事家的偉大魄力。
師:1800年5月,拿破侖率領法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出其不意地抵達意大利,擊敗了反法聯(lián)軍。隨后,拿破侖乘勝追擊,取得了一系列戰(zhàn)役的勝利,鞏固了自己在法國的統(tǒng)治地位。你們如何看待戰(zhàn)爭中的拿破侖?
生:戰(zhàn)爭使拿破侖成為了法國政治權力的最高主宰者和歐洲大陸的霸主。
生:對外侵略戰(zhàn)爭的擴大,尤其是對俄戰(zhàn)爭的失敗,加速了他政治生命的結束。當拿破侖參與的戰(zhàn)爭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以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為目標時,往往以勝利結束,以滿足個人私欲,以奴役和侵略他國人民為目標時,往往以失利告終。
師:以上分析對我們評價拿破侖有怎樣的意義?
生:拿破侖個人才能的發(fā)揮,離不開時代的要求。拿破侖是一位復雜的歷史人物,不能用臉譜化、簡單化的方法去評價。在看到拿破侖功績的同時,也要承認其具有階級局限性。
唯物史觀的內容豐富,觀點眾多,理論性、思辨性強。以評價拿破侖為例,首先,教師在指出拿破侖保衛(wèi)革命成果、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其同封建勢力妥協(xié)的保守性和爭霸歐洲的侵略性;其次,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看到法國資產(chǎn)階級群體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共性追求,另一方面也要剖析拿破侖在目標達成方式上的獨特性;最后,拿破侖的優(yōu)秀品質集中體現(xiàn)在其對國家和民族的大義上。
總之,以歷史解釋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多維度解析繪畫作品中的教學資源,能夠促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完成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