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程 霞
陶行知認為,教與學都應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師和學生才“都能自得自動,有機會找那無價的新理了”。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兒童的“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教”,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做”。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做”數(shù)學的系列活動中,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讓學習真正發(fā)生[1]。下面結合蘇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探究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做合一”的具體路徑。
“教學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做”這一核心的實現(xiàn)需要尊重兒童主體地位[2]。教師應基于兒童“做”的需要,確立兒童立場,堅持以學定教,明確“教什么”和“怎樣教”兩大命題。
目前,不少教師缺乏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識,或教材解讀缺乏兒童立場,導致數(shù)學課堂教學內容選擇不合理,難以調動兒童數(shù)學學習興趣。鑒于此,教師應站在兒童立場,依據(jù)兒童既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chuàng)造性解讀教材,確定數(shù)學課堂“教什么”,從而有效激發(fā)兒童數(shù)學學習需求,促進兒童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一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板塊,第一板塊是導學板塊,第二板塊是“練一練”。第一板塊以投票箱為素材,引導學生從前面、右面和上面三個角度觀察投票箱,判斷三個角度看到的形狀。第二個教學板塊,主要通過多樣化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訓練和鞏固。從學生既有的知識儲備來看,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初步接觸過“觀察物體”,學會從不同側面辨認觀察到的物體形狀。因此,對于“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這一課,學生已經具備學習該課的知識基礎。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教師應注重前后知識的關聯(lián)性,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
基于上述分析,“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一課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幾個內容板塊。第一,新舊知識關聯(lián)板塊。該板塊從學生既有知識基礎出發(fā),引導學生從既有知識逐步地向新知識學習。第二,新知識板塊。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事物,學會辨認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狀。第三,操作板塊。根據(jù)課堂新知識,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教學場景進行操作,發(fā)展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抽象思維,認識到從一個方向最多只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數(shù)學學習是教與學和諧相生的過程。因此,尊重兒童認知特點,確定“怎樣教”,選擇合適的引導方式,才能激發(fā)兒童數(shù)學學習興趣,使他們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
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單向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從教學內容分析,觀察物體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的機會。學生借助直觀體驗再進行理性抽象,能讓數(shù)學學習真實發(fā)生,并持續(xù)走向深入。
綜合考慮學情特點和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教學的基本思路是從觀察活動入手,先借助具體的事物,引導學生調動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辨識,再運用具體的物體,引導學生進行操作。為了強化學生操作的目的性,增加操作過程中學生的收獲,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行比較和分析。
“做”是學生獲得直觀體驗的唯一路徑,教師應善于以做引學,借助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操作活動應進行結構化設計,與數(shù)學教學內容保持高度一致,同時又要符合兒童認知規(guī)律,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學習體驗。
為幫助兒童逐步建立直觀體驗,“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一課,教師可設計如下操作活動任務。
任務一:看一看,猜一猜。根據(jù)所給的動物圖片,猜猜這是什么動物。在活動中,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提供一組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動物圖片,讓學生根據(jù)圖片開展競猜活動。教師可幫助學生調動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讓學生意識到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同一物體形狀可能不同,給新知識建構提供知識基礎。同時,教師借助任務一給學生創(chuàng)造“熱身”的機會,讓學生思維得以喚醒,給課堂學習提供思維動力。
任務二:看一看,辨一辨。模仿教材制作一個投票箱,試著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結合提供的圖片辨一辨下列圖片分別是從哪個角度看到的圖形。當確定一個觀察方位保持不變,你最多看到物體的幾個面?對應的圖形是什么?任務二旨在引導兒童自主建構知識。學習活動又分為兩個基本層級,先不確定觀察位置進行觀察,辨認觀察到的物體形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活動認識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看到的形狀不同;然后確定位置,從一個固定的觀察點進行觀察,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辨認活動,認識到從一個角度最多只能觀察到物體的三個面。
任務三:做一做,理一理。試著以生活中的物體為原型,做一個自己喜歡的立方體,并分別從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結合做的活動和觀察活動,探索對應的形狀和如何確定前面、右面和上面。試著畫一畫。探索在沒有明顯的標識的情況下如何確定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在小組內結合操作活動一邊操作,一邊演示,一邊解說。任務三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從前面、右面和上面三個角度進行定點觀察,并結合特殊情況引導學生結合演示和解說等方式,思考確定前面、右面和上面的方法。
任務四:擺一擺,畫一畫。利用提供的積木擺出自己喜歡的造型。然后,根據(jù)自己擺出的造型,分別畫一畫從前面、右面和上面三個角度觀察到的形狀。試著嘗試擺出更有意思的造型,再畫一畫從前面、右面和上面三個角度觀察到的形狀。任務四采用學生喜歡的積木開展操作活動,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興趣,又給學生創(chuàng)造操作機會。教師可結合操作和繪畫活動,促進學生內化知識,達到鞏固訓練的作用。
任務五:拍一拍,想一想。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物體,試著從前面、右面和上面三個角度進行拍攝。結合拍攝活動,在小組內開展“對口令”活動。首先,根據(jù)口令從前面、右面和上面三個角度進行拍攝;其次,根據(jù)口令快速找出前面、右面和上面三個角度拍攝的圖片。結合拍攝活動想一想:觀察物體你獲得哪些體會?任務五活動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一步豐富學生“做”的實踐活動。教師可結合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體驗,進而引導學生對“觀察物體”進行思考,直觀抽象,同時對本節(jié)課學習進行總結和反思。
數(shù)學學習過程實質是對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基于學生知識生長點,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數(shù)學問題串,引領學生在系列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活動體驗中深度思考,將學習活動推向深入。在“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中,配合五項學習任務,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相關性問題。
任務一問題:根據(jù)圖形觀察,你的結論是什么?猜測的依據(jù)是什么?問題設計意在強化學生觀察的目的性,引導學生交流觀察的結果。同時,結合學習成果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說出得出結論的依據(jù),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力。
任務二問題:結合投票箱觀察,下圖是從哪個角度看到的圖形?從同一個角度觀察,對應的圖形是什么?你最多看到物體的幾個面?問題設計緊緊圍繞學習任務,從現(xiàn)象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學習成果,進而引導學生從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抽象,認識到同一個角度最多看到三個面。
任務三問題:對應的形狀是什么?如何確定前面、右面和上面?在物體沒有明顯標識情況下如何確定前面、右面和上面?問題設計對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從一般情況向特殊情況深入,引導學生結合操作活動探索一般情況下和特殊情況下前面、右面和上面的判斷方法。
任務四問題:你擺出的積木造型從前面、右面和上面三個角度觀察,分別是怎樣的形狀?你擺出的最有意思的形狀是什么?為什么覺得它最有意思?問題設計層層深入,既揭示現(xiàn)象,又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探索有意思的形狀,保持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
任務五問題:你所拍到的最有意思的物體是什么?從前面、右面和上面三個角度拍攝的圖形是怎樣的?通過拍攝活動,你對“觀察物體”獲得的認識有哪些?問題引導學生對拍攝對象進行思考,發(fā)現(xiàn)物體的特別之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敏銳性。最后,教師借助問題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學習進行總結和反思。
“教學做合一”建立在“做”基礎上,表現(xiàn)為課堂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的任務,還需要教師基于學習任務改變單一化活動形式,設計多類型活動和實踐活動,促進教學做“三位一體”。
真實學習實質上是持續(xù)深入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設計多模態(tài)活動,更有助于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保持興趣,激發(fā)其學習上的創(chuàng)造性。
“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一課,五項任務活動設計正體現(xiàn)出多樣化設計原則,包括以下幾種活動形式:
競猜活動。任務一活動指向新舊知識銜接,內容是學生已經學習的內容。采用競猜的方式有益于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熱身的機會。
制作活動。任務二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提供的投票箱,自主制作一個投票箱。學生要完成投票箱制作活動,需要深入觀察投票箱。學生在制作投票箱的過程中,無形中經歷自主建構的過程。制作活動也為后續(xù)活動進行鋪墊,降低后續(xù)活動難度。
繪圖活動。任務三、任務四采用畫圖的活動形式,先從學生熟悉的立方體入手,讓學生一邊觀察,一邊繪制觀察到的形狀。采用畫圖的方式既對接學生興趣愛好,又借助畫圖活動引導學習活動走向深入。任務四雖然活動形式相似,但活動目的性和活動層級不同,融入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活動。學生根據(jù)自己喜歡的造型展開活動,有助于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學習行為。
游戲活動。任務四將拍攝活動和游戲活動有機結合,以游戲形式激發(fā)學生活動興趣。教師在學生拍攝活動融入“對口令”,讓學生按照口令從不同角度拍攝物體,再根據(jù)口令判斷拍攝的圖片。游戲化活動起到有效的鞏固作用,能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整合,促進知識融會貫通并轉化為數(shù)學素養(yǎng)。
學習應打破學習時空的局限性,從課堂中心向課前和課后延伸。在學生課前充分預習和課堂活動基礎上,教師應組織適量的課后實踐活動。實踐活動設計應與學生日常生活有機結合,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在“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中,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入手,組織課后實踐活動。如開展“美麗的學校(家鄉(xiāng))”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學校和家鄉(xiāng)中任選一個對象,課后認真觀察學校(家鄉(xiāng)),抓住它們最顯著的景點,給學校(家鄉(xiāng))拍攝一組宣傳風景畫。在拍攝過程中,學生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既要不斷地轉換觀察點,從不同觀察方位拍攝圖片,又要進行定點觀察,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等拍攝景物的照片。最后,將這些照片進行有機的組合,配上簡潔的說明文字,給學校(家鄉(xiāng))進行宣傳。
實踐活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選材,活動采用拍攝照片的方式,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活動興趣。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又借助具體的要求保障課后實踐的學科屬性,引導學生進行移位和定點觀察,不斷轉變觀察角度,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最后,教師借助宣傳活動形式促進學生對實踐活動成果進行整合,既促進了學生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又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總之,“教”是為了“不教”。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教學做合一”思想為引領,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經歷知識探究的全過程,讓數(shù)學學習真實發(fā)生。這樣,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才能從灌輸走向自主建構,從而提升和發(fā)展數(shù)學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