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謄
北宋前期,有個叫錢昆的官員,是五代吳越王錢倧之子。錢家世代都生活在余杭(今浙江杭州市),余杭人特別喜歡吃螃蟹,錢昆也不例外。
錢昆自小刻苦讀書,歸宋后,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登第一甲進士,從楚州寶應縣主簿一職做起,累遷至三司度支判官,曾知廬、濠、泉、亳等七個州。他為官寬簡便民,后來在秘書監(jiān)任上致仕。錢昆年輕時,曾有一趣事,被引為笑談。
本來在京城開封當官的錢昆曾向朝廷申請到外地做官,以他當時的資歷,如果到地方肯定就是地方的長官,即知州(知府、知軍)。
有人問錢昆想去哪個地方做官,錢昆直截了當?shù)鼗卮穑骸暗糜行?,無通判處,足慰素愿也。”意思是,只要能有螃蟹吃,沒有通判,任何地方都可以??!這事在當時和后世都成了官場上的笑話,蘇東坡的詩句“欲同君王乞符竹,但憂無蟹有監(jiān)州”即是講的這件事。到了清代,費錫璜也作《持蟹歌》,寫道:“錢昆補郡愿就蟹,一官但為齒舌移?!比藗儗㈥P注點放在了錢昆嗜蟹上,還忽略了他的另一個條件——“無通判”。
其實,錢昆只是說出了一些為官者共同的心愿:當官的本性就是——既要自己獨享權力,還要拒絕別人監(jiān)督。
何謂通判?宋朝自從攻取湖南以后,為了防止州(府、軍)地方長官大權獨攬,甚至發(fā)生反叛,朝廷開始為各州(府、軍)設置“通判”。它的名分雖在知州(府、軍)之后,但與知州(府、軍)共同管理州(府、軍)事,共同簽署文件方可生效,并且還有監(jiān)察知州(府、軍)及官吏之權,號稱“監(jiān)州”。
既然有監(jiān)督之責,通判自然也可以舉發(fā)地方官員的一些不法行為。比如太平興國四年(979),秦州知州段思恭濫用職權,挪用公款,攪亂市場交易,被通判王延范告發(fā)。
因為通判既不是地方主官的副職,又不是地方主官的下屬,所以經(jīng)常要與地方主官爭權。通判在整個宋朝地方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政無不聞”,可以說事無巨細,幾乎涉及所有政務。因此他們每每遇到矛盾,都會理直氣壯地對地方主官說:“我是監(jiān)郡,朝廷使我監(jiān)汝?!蔽业穆氊熅褪菍iT監(jiān)督地方主官的,朝廷派我來就是監(jiān)督你的。
地方主官的權力過于受到通判的牽制,宋太祖知道后感到不妥,專門下詔書對他們既批評又鼓勵,要通判和地方主官團結協(xié)作,明令所有文件未經(jīng)地方主官、通判同時簽署,本地方、本單位不得接受和執(zhí)行。之后的宋太宗也不得不下詔對通判的權力稍加限制。此后,通判和地方主官關系稍稍緩和,但是距離同僚之間和睦相處還有一定的距離。歐陽修就曾說:“國朝自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通判嘗與知州爭權,然至今州郡往往與通判不和?!?/p>
可見,錢昆的兩個心愿盡管把吃蟹放在了第一,仍十分在意是否有通判會管著他。但為官哪能既享受權力又不受監(jiān)督,兩頭好處都想占呢?(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