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菁葆
伊拉克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流域。其遠古居民是蘇美爾人。他們于公元前五千年就定居在兩河流域,在那里建立了古老的文化。后來巴比倫人占領了兩河流域,之后亞述人又統(tǒng)治了這個地區(qū),最后由迦勒底人在這里建國。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迦勒底人先后在兩河流域創(chuàng)立了古代文明。后來波斯人、希臘人、突厥人、蒙古人相繼來到這個國家。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曾是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公元八世紀是阿拉伯音樂的中心地。自1258年巴格達被蒙古旭烈兀征服后,伊拉克一直處于外族的統(tǒng)治之下(圖1)。
圖1 伊拉克地圖
伊拉克的音樂是在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阿塔巴、烏布濟亞、瑪瓦利和加扎爾等敘事歌曲和民謠是民間音樂中常見的形式。這些歌曲注重詞曲重音的結合。各種勞動歌曲、伊斯蘭教的宗教歌曲、富于即興性的輪唱歌曲等也受到群眾喜愛。伊拉克民間歌曲是單聲部的,以自然音體系為調式基礎,音域不寬,曲調經常在相同的音調上反復,一般用方言演唱。節(jié)奏的即興性和節(jié)拍多變是其顯著特點(圖2)。
圖2 伊拉克木卡姆器樂演奏
伊拉克音樂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獨特風格的木卡姆音樂。它既不同于波斯、土耳其,也不同于其它阿拉伯國家。伊拉克音樂的核心是古典音樂木卡姆,它是阿拉伯音樂中最完善的木卡姆形式。可以分成三個色彩區(qū):北部曼蘇爾風格,中部巴格達風格,南部巴士拉風格。這三種風格代表了伊拉克木卡姆音樂的特點。
伊拉克木卡姆中每一種木卡姆都有其特定的名稱,它可能是來自地名或人名,也可能是一種物體或情緒。音樂家根據(jù)木卡姆所規(guī)定的音階、音域、音程、骨干音以及慣用的旋律型與節(jié)奏型,結合特定的感情和哲理即興演唱演奏。由于地區(qū)與時代的不同,其名稱和數(shù)量也不盡相同(圖3)。
圖3 伊拉克木卡姆演奏
伊拉克古老的木卡姆在結構和配器方面和伊朗、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的傳統(tǒng)音樂形式有著親緣關系。伊拉克木卡姆是眾多音樂種類和旋律模式的組合,包括即興唱段。這種即興演唱有時要求正規(guī)伴奏,最后唱段與音樂融為一體,組成一種和諧而又復雜的集成曲。主歌手熟練的即興才能,使他與伴奏樂隊之間產生復雜的互動和呼應(圖4)。
圖4 當代伊拉克木卡姆的器樂
伊拉克木卡姆的表演場合一般是在私人聚會上,或是在咖啡屋或劇院里。木卡姆的曲目來源于阿拉伯古典或通俗詩歌,它獨特的聲樂和器樂的音色,使它成為該國最受音樂家、學者、文學與音樂研究人員,以及眾多伊拉克人民喜愛的音樂形式。曲目豐富、表演形式獨特的木卡姆是伊拉克人集體的音樂和文學遺產。因此,雖然該地區(qū)的諸多阿拉伯音樂或是銷聲匿跡或是深受西方影響,伊拉克的木卡姆音樂仍舊保存完好,尤其是其華麗的聲樂技巧和即興演奏的特點。它在伊拉克國內外繼續(xù)受到觀眾的熱愛,大量現(xiàn)場演出以及唱片的發(fā)行都證明了它的成功。
伊拉克木卡姆以聲樂和器樂為主,是阿拉伯各國木卡姆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木卡姆一樣,調式是伊拉克木卡姆的核心。伊拉克古典音樂的調式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主要有“納瓦”“拉斯特”“巴亞特”“伊卜拉辛”“拉希德”“哈拉維”“穆哈里夫”“邁代米”等,不同的調式適于表達不同的情緒。如“納瓦”主要用于描繪美好的回憶,純潔的愛情和青春的寶貴;“拉斯特”和“巴亞特”用于贊美人的智慧和尊嚴;“伊卜拉辛”表現(xiàn)英雄氣概;“拉希德”和“哈拉維”表現(xiàn)歡樂的情緒;“穆哈里夫”和“邁代米”則長于表現(xiàn)悲傷、失望并用來訴說離別之苦。
伊拉克古代音樂木卡姆使用多種樂器,具體如下:
烏德琴,有“中東樂器之王”之稱。被認為是中國琵琶、歐洲魯特琴的前身。西亞國家如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伊朗、亞美尼亞、伊拉克、敘利亞、阿塞拜疆的傳統(tǒng)音樂里烏德琴占有重要地位。在北非國家如埃及、蘇丹、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等也是人們所喜愛的樂器之一(圖5)。
圖5 伊拉克的烏德
“烏德”在阿拉伯語中表示“木”之意,由于整個樂器都是木制的,故得此名。這個名字也許是受到巴爾布德的影響,把皮面改制為木面,成為完全木制樂器之時開始產生的(圖6)。
圖6 伊拉克木卡姆的烏德演奏
烏德雖有大有小,但是,一般全長約為75~80厘米,共鳴箱面的寬(最寬處)約30~40厘米,共鳴箱的厚度(最寬厚處)約20~24厘米,比今天的曼多林大,比吉他稍短、稍厚一些。從共鳴箱面的中央稍稍向上,有個直徑15厘米左右的圓形飾物,用金、象牙、貝等做成象眼形,成為響孔。在響孔稍下地方,貼有一塊木制的薄板,作為撥面用。頸部(柄)短,大約20厘米左右,用木制的象眼細紋工標出把位的記號。在柄的上端以45°乃至60°的角度向后,成為支撐,它與頸部幾乎是一樣長。
弦的數(shù)目不定。有單五弦,也有復六弦(二根同度),在復五弦中也有單一弦的,古代一般是復五弦,也有七弦(七弦中六弦是復弦)。在演奏時用柔軟的羽毛彈撥,把翎羽夾在拇指和食指之間,為了夾牢,羽毛通過食指和中指問,羽毛尖壓在小拇指 下。但是,用手指彈撥的時候多。用羽毛彈撥,聲音清脆柔和,而用手彈撥,聲音厚實,比較莊重(圖7)。
圖7 伊拉克木卡姆的烏德
烏德的調弦法,根據(jù)弦數(shù)有幾種,原則上使用四度調弦法。一般在音樂理論書上寫的是:G1—A1—D—G—c,但是,實際上喜歡用:D—E—A—d—g,六弦的烏德加上c1,D—E—A—d—g—c1。
在伊拉克木卡姆音樂演奏中,烏德多用于獨奏、合奏以及唱歌的伴奏:它幾乎經常是以單音奏旋律,以開放弦追求和聲的效果。它不僅作為獨奏弦樂器,在伴奏和合奏的場合,它也是中心。烏德的歷史就是如此。
卡龍(qanun),是古代東方的皮薩泰里琴(psaltery),在波斯和土耳其被稱作桑圖爾,在古代波斯也稱作塔爾西納。吉卜賽人把此種樂器傳到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在那里叫作桑圖爾。伊拉克的卡龍,在一邊是直角的類梯形共鳴箱上并張著金屬弦,一端則設有金屬制的系弦軸,以三根弦調一個音,全部是二十四個音,共有七十二根弦。大致在3個八度或4個八度之間,從F2到b1是比較普通的。兩只手的食指上戴上有金屬爪的指環(huán),右手撥高弦的旋律,左手撥低弦的伴奏(圖8)。
圖8 伊拉克木卡姆中的卡龍演奏
(待 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