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興旺 王 茜
(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2021 年“兩會”時期,全國政協(xié)委員朱鼎健提交的《改革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實施選項考試、分級授課的建議》中提及“建議中小學體育課上采用分級授課的模式,并且根據(jù)每個學生不同的體能、體質和特長狀況化分為不同的體育級別”[1]。《意見》中提及的“教會,勤練,常賽”體育教學理念,以紅頭文件形式,對學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在該體育教學理念下相繼出臺的“體育選項走班制”和“學校體育+俱樂部制度”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面臨不同程度的阻礙,這不僅暴露出學生積極性有待提升、教師技能知識有所欠缺等表層問題,還在很大程度上將學生的“個性化體育發(fā)展”和“個體差異”之間的沖突置于顯性位置。筆者將基于對“教會,勤練,常賽”這“三把斧”的教學目標和實際教學實踐困境的思考探究下,著力構建具有新時代特色的體育教學“教會,勤練,常賽”分級模式。
《意見》提出“教會,勤練,常賽”體育教學理念,是一個宏觀、全面的體育目標。分別從“教會”“勤練”“常賽”三個方面對學校體育教學從嚴要求。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指出在教會上,不僅要使學生學會基本的運動技能,還需要教學生健康知識,教學生如何做人。在“勤練”上,要使學生能在課堂上練習運動技能,在課外上也可以練習運動技能,要求不在于數(shù)量而是在于質量,真正做到學生學有所練。在“常賽”上的“賽”不只是高水平的競技比賽,而是在課堂上可以做到組與組之間比賽,班與班之間比賽,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比賽最終做到人人都可以比賽,讓比賽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做到以賽促學的理念,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2]。學校體育教學應從這三個方面打破授課內容淺薄、枯燥且重復的問題,以教會為基礎,勤練為手段,常賽為平臺的方式協(xié)調配合,深耕體育教學,方能發(fā)揮出更好的效果。
學校體育的新分級模式有三項級別,基于“教會,勤練,常賽”下針對于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快慢、運動身體機能和運動接受程度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化體育培養(yǎng)。其在以“教會,勤練,常賽”下分為初級學習型,中級興趣型,高級競賽型三個模塊[3]。針對這三個級別有各自不同的課堂教學方法同時這三項級別之中“教會,勤練,常賽”始終三位一體進行,但各級別有各級的側重點,在不同級別的側重點會發(fā)揮主要作用。在“教會,勤練,常賽”體育教學分級教學過程中不存在“三六九等”之分。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個性化體育培養(yǎng),充分開發(fā)學生的運動潛能,更加展現(xiàn)“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教學理念。
一,“體育選項走班制”是將同一年級學生的體育課安排在同一時間內,依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自身條件,學生將自主選擇自己合適的運動項目,并分配到各個教學班級進行課堂教學。其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明顯,是目前的一種體育教學模式[4]。二,在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俱樂部制”模式也逐漸興起,其模式是針對學校場地不足,體育師資不足,體育專業(yè)化水平缺乏等問題,在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愛好的前提下將校外體育俱樂部引入學校并具有有較大的發(fā)展前景。在“教會,勤練,常賽”背景下有“體育分項走班制”“學校體育+俱樂部制度”這兩種主要的體育教學模式然而實施存在著許多困難。在客觀上:一,我國的學校體育發(fā)展整體還較落后,集中體現(xiàn)在三四線城市及學校體育更落后的農村學校之中。這些落后的農村學校缺乏大型運動場,缺少教學器械和缺乏體育專業(yè)素質人才,更不用說有體育俱樂部介入學校體育之中來增加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興趣選擇[4]。二,學校班級數(shù)多和各班級容量人數(shù)較大。這種情況較通常難以順利開展體育教學,如果要嘗試“體育選項走班制”和“學校+俱樂部制度”就更需要克服重重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學生對運動項目感興趣并且愿意去學習相關知識,但也難以學到和學會。在主觀上:一,落后地區(qū)的學校領導對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止步于“動一動,跑一跑,跳一跳”等陳舊的體育理念。學校領導方的不重視使得體育選項走班制和學校+體育俱樂部制度難以開展。二,體育教師認為新制度開展麻煩,實施起來加重了體育教師的負擔。絕大多數(shù)的體育教師采取抵制方式,并表示愿意采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由此得知,“體育選項走班制”和“學校+俱樂部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得到有效的實施。
隨著“教會,勤練,常賽”等相關政策的出臺,高效發(fā)展學校體育教育已被擺上迫切的位置,但體育師資力量的缺乏、教師專項化素質低、偏遠山區(qū)體育教學濫竽充數(shù)者居多等問題仍是阻礙學校體育發(fā)展的最大絆腳石。與此同時體育教師往往在第一關教學就費盡心思,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運動技能、運動興趣、運動水平等方面是否能充分的開發(fā)其潛能依然是一個問題,尤其使在經濟欠缺,體育教師水平不高的地區(qū),體育教師未具有高等人才的核心素質,很難在教學方法有重大的突破。雖然其當下的兩種制度能夠分專項、分興趣對學生進行體育培養(yǎng),但是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生個性化體育培養(yǎng)依然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方法上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使當前很多的學生在學習體育的過程中因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運動水平和差異而感到苦惱。對于不適合自己的動作“不愿學”,對于難度較高的動作“不敢學”。
國外在分級教學的開展時間不長,然而也有豐富的經驗。在1860 年美國以年齡分級為重要的分級教學,這種分級教學的年齡其實是在于學生的能力劃分并依據(jù)學生的能力來匹配相應的課堂。其次西方國家分級教學的開端是在1868 年,美國著名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創(chuàng)建了“活動分團制”[5]。其教學模式通過學校一系列的測試,把學生區(qū)分為3 個等級,在不同的等級上對應不同的教學方法,其對應教學內容也有所不同。此外在20 世紀上半期的美國也特別盛行一種教育思潮,最初起源于反對傳統(tǒng)教育的形式主義,是一種對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進步主義教育。因此受美國的影響各國家也開始對教育實施分級教學。在世界教育上有英國、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20 世紀60、70 年代分級教學多元化的趨勢[6]。例如在20 世紀60 年代,英國以及對其各大學按學生能力高低進行分級教學。到目前21 世紀,各國家已經涉及到教育的各個一級學科,體育就是其中之一。而現(xiàn)在國外體育分級教學早已經進入高層次階段,更多的體現(xiàn)在如何對于學生進行評價,依據(jù)在個性化培養(yǎng)尤為突出,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發(fā)揮了學生每一個項目的運動潛力。
圖1 “教會,勤練,常賽”體育教學分級模式的概念圖
我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有分級模式的雛形,主要表現(xiàn)有我國的教育家、哲學家孔子被世人稱為“萬人師表”,其因材施教,立足于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授課,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影響至今。分級教學在民國時期的這種分級的教學方法廣受歡迎。在民國初年朱元善提出“分團教授法”的模式,對于學生多元化進行分層教學,對于當時的教育界起了很大的影響。直到1982 年國家教育部發(fā)布《關于中小學教育問題通知》這一項通知對于不同年齡的學生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級教學,全國各級開展如火如荼[7]。體育各大學者也對分級教學進行研究。因為在此之前傳統(tǒng)的大班級式教學,使學生對于這種方式往往感到枯燥,提不起興趣。在1995 年現(xiàn)任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崔鳳海發(fā)表《體育分級教學初探》提出在打破傳統(tǒng)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實施體育分級教學模式[8]。其體育分級模式主要是將學生依據(jù)身體素質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的學生群體分為不同類型的班級來進行體育教學。同時根據(jù)筆者通過中文知網(wǎng)查閱關鍵詞“體育分層教學、體育分級教學”共175篇文獻。由此可見在體育分級教學上國內學者在不斷進行優(yōu)化和研究。2021 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朱鼎健在會上提及《建議增加體育課時,中小學體育課分級授課》把體育分級模式教學再次推向熱門。朱鼎健認為“在傳統(tǒng)的統(tǒng)一化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運動個體差異沒有得到重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體能,不同的運動水平其教學方法和內容也應該得到變化。此建議更能表明體育分級教學模式對于學校體育中體育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當前“教會,勤練,常賽”目標下,一個體育課堂的合格標準在于教師在教學思路、教學設計上能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否真正的做到關注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到了學生的身體機能、運動水平以及個體差異,學生才會從被迫上體育課到喜歡上體育課,將來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而這一步的關鍵在于需要體育教師的在教學理念上做出改變。從前的體育教師上體育課時經常采用“放羊”式的教學和傳統(tǒng)的對學生進行“一刀切”式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無法真正學會一項運動技能,更無法真正的喜歡上體育課。所以在“教會,勤練,常賽”下更需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有所學、學得更好、更受益。
4.2.1 以“教會”為主的初級學習型
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體育其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將“教會”做好,只有這樣學生的運動水平才會有所提升[9]。學生偏向于將“體育教學”與“日常鍛煉”掛鉤,究其根本在于體育老師未能教學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初級學習型的學生身體素質較為欠缺,通常處于運動入門級別,其運動機能、運動認知和運動技能水平也處于低級水平較低,學生學不會其動作技術要領,更不能完全掌握該技術,內心對許多專業(yè)體育項目不了解,缺乏興趣。而“教會”在體育課堂教學是學習運動技能的第一步,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不能過高。該級學生的重點在于認真學習其技術動作要領,能夠從表面的學會走向真正的學會。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上對于初級學習型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法。從教會到學生學會的同時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的自主性,這樣學習才能有所收獲。該級學生通??梢赃\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中翻轉課堂的形式,教師不再主要占用課堂的時間進行來講述信息,而給予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從而達到線上有任務,有視頻學習。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性,線下面前傳授,解決線上遺留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教會學生運動技能,還可以通過這種形式教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把學生的健康安全知識一并傳授。其教學方式對于初級學生型群體能更好的側重于“教會”這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所學的體育項目,激發(fā)學生興趣,為該級學生在之后的勤練、常賽之中能更好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2.2 以“勤練”為主的中級興趣型
中級興趣型學生,運動水平和運動體能與初級要更高,在運動認知上有質的飛躍。雖然該級學生能真正學會了運動技能并掌握了運動技術的動作要領,可與之相反的是其運動條件反射系統(tǒng)還未得到有效鞏固,運動神經回路還需要得到不斷鍛煉,這表明在掌握動作要領之后“勤練”顯得尤為關鍵。在《〈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 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勤練的重要性,而動作自動化階段的有效手段就是“勤練”。運動技能的形成最終將要達到動作自動化,其一共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泛化階段、分化階段和鞏固與自動化階段?!扒诰殹笔紫纫龅木褪侨绾纬浞终{動學生積極性。如果不是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喜歡和接受某種專業(yè)體育運動項目,教師一味的強迫,學生“勤練”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得進行枯燥而乏味的練習呢?如何使學生在不斷反復練習的過程中產生興趣呢?中國教科院體育衛(wèi)生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吳鍵表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競爭是人的天性?!迸c此同時國外學者把興趣分為個人興趣和情境興趣兩大類,然而情景興趣更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可以采取以情景興趣為主導的游戲化與技能化相結合教學方法,甚至在教學導入的時候就可以采用以游戲結合技能的形式不斷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不斷進行思考,在游戲中不斷體驗過程。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和完善所學運動技能,能充分調動學生對于體育專項運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不再覺得枯燥乏味。體育教師應通過提高教學趣味性,鞏固運動技能,提高運動水平,確保練習效果最大化。
4.2.3 以“常賽”為主的高級比賽型
“常賽”是對于“教會”和“勤練”的一種檢驗,更是對所學運動技能的一種檢驗。高級比賽型學生的運動機能和運動認知達到較高的水平,需要通過比賽的形式,將自己所學的運動技能運用到實戰(zhàn)當中,只有這樣學才有所用。此級別的學生在生理上通常具有較高的運動天賦和運動身體機能,對于運動技能已經非常熟練,在身體的靈敏度、協(xié)調性等方面突出。在心理上,已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堅持不懈的運動精神,學生也愿意接受較高強度的訓練去參加體育比賽。我國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道:“在“常賽”中,應該把面向人人的體育競賽作為體育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體育競賽元素加持的課堂是不完整的,我們亟需轉變教學理念,將“比賽”從“非常態(tài)化”的禁錮中解救。高級比賽型的學生主要通過學生的各方面綜合水平選拔而出,該級的學生的側重點更應該在于“常賽”之中。教師課堂的教學方法應該采用比賽常態(tài)化的原則,該原則在課堂上需要學生進行組與組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比賽教學[9]。而在課外參加校與校之間,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以及更高級別的體育競賽。通過這樣的形式以賽促“學”。
體育分級模式的意義使學生在學習體育過程中能做到教師“因材施教”和學生的“量身定制”,充分發(fā)揮我國政協(xié)委員朱鼎健在2021 年兩會上所說“把統(tǒng)一化的體育課堂轉變成有趣多元、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投身體育運動的興趣課堂?!斌w育教師對于學生個性化體育發(fā)展的教學方法上尤為重要。只有充分解決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所收益。在不同等級下的學生才會對此教學方法產生學習的欲望,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其運動潛能。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體育培養(yǎng),是體育課堂的教學熱點。然而教師能否依據(jù)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從而正確的引導更為關鍵,這才能達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新時代的體育分級模式剛好能結合時代的發(fā)展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學校體育的開展過程中能取得到更好的效果。
“教會,勤練,常賽”體育分級模式與“體育選項走班制”及“學校體育+俱樂部制度”的關系是相互影響,并取長補短。學生個性化體育培養(yǎng)需要課后各大體育俱樂部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平臺。體育選項走班制也可以更加充分地提高分級模式的效果,促進學生的運動潛能發(fā)展。“教會,勤練,常賽”體育分級模式可以突出學生個性化體育發(fā)展,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其他兩項模式能開展得更為順利。同時在經濟較落后地區(qū),教學條件較差,教學器械不足的學校,可以先采取“教會,勤練,常賽”體育教學分級模式進行教學,直到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條件達到要求之后再進行其他兩項模式或者其他模式教學。其狀況才能更加符合實際情況,使體育教學真正的關注在學生的發(fā)展上。
學生從“學”到“學會”這個目標可以在教學方法上得到解決,然而學生從“學會”到“想學”到最后的“愛學”這無疑是一個難度的跨越。在體育教學“教會,勤練,常賽”分級模式下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使體育教師知道如何教和如何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并加以修改。對于學生更能充分的調動其興趣,使學生真正愛上體育課。其體育分級模式結合“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理念始終處一體化進行,從而達到真正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10]。簡單的六字方針結合體育分級模式充分回答了“如何教?”“怎么練?”“賽什么?”的問題,把每一個點落實到教學方法上的實施,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練,學有所賽,在學校體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結合實際落到實處。
“教會、勤練、常賽”的提出,為將來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確立了新的方向和目標,更是對體育專業(yè)的師范生指明新方向?!敖虝?,勤練,常賽”體育教學分級模式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其體育分級模式在“教會,勤練,常賽”這三點之中抓好了以學生主體的思想,解決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好的促進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在原有的教學模式之下依然可以發(fā)揮出“教會,勤練,常賽”體育教學分級模式的獨特處和閃光點,助力學校體育的開展。于此同時在一個教學模式的完善,也需要各體育同仁能提出不同建議與看法,從而加以改進。只有這樣不斷進步,不斷創(chuàng)新,學校體育工作也必將開展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