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婷婷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東孚中心小學)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美術教學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越來越多新穎的教學方法被應用于美術教學。立體紙工指以紙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藝術品,其不同于傳統(tǒng)形式的剪紙,立體紙工突破了平面剪紙的局限,是一種嶄新的、立體式的手工制作形式。美術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立體紙工教學遵循學以致用的設計思想,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對學生空間想象力的構建和完善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手工制作的種類有很多,大體可以分為紙工、泥工、布藝、結繩等。美術課程標準中“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意識和動手能力。立體紙工是手工制作的一種,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出現(xiàn),能夠突破傳統(tǒng)平面剪紙的局限。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學生手工技能的訓練較少,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層面上。立體紙工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學生運用手工技能,使用簡單的工具對紙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造。立體紙工有助于學生空間想象力的構建和完善,其制作過程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新因素。教師應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認真觀察、感知生活中一切可以用于制作立體紙工作品的元素,鼓勵學生以立體紙工的形式展現(xiàn)出內(nèi)在的創(chuàng)造力,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立體紙工制作需要學生動腦、動眼、動手,手腦配合工作可以平衡學生智力訓練與實踐訓練。立體紙工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學生可以發(fā)揮想象,在立體紙工的造型、結構、用色、組合等方面展開創(chuàng)作。
當今社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小學美術教育愈加受到重視,雖然在教學方式和內(nèi)容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紙工課程需要學生自行攜帶材料,包括紙張、安全的剪裁工具、膠帶、彩筆等,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存在學生材料準備不齊全等情況。這就導致部分學生難以進行紙工操作,難以融入課堂教學,進而難以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術教學的整體質量??紤]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解能力等,教師對材料的安排要盡量簡單明了,必要時可與家長一起提醒學生備齊材料,防止一些學生難以融入課堂教學。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立體紙工課程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立體模型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立體圖形的了解,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打好基礎。如教師可以通過建立每節(jié)立體紙工課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立體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往的立體紙工課程缺乏計劃性、不連貫,課程之間缺乏關聯(lián),難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立體紙工課程的優(yōu)勢。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安排紙工課程,選擇關聯(lián)度較高的課程,環(huán)環(huán)緊扣,逐步遞進,達到促進學生了解、分析立體模型的目的。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游戲對小學生而言有著較大的吸引力。立體手工是手工制作的一種,很多學生喜歡學習制作設計的內(nèi)容,也有一些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開發(fā)立體紙工課堂小游戲,能夠將全班學生的學習注意集中到手工制作上。
如教師按照座位順序把一豎列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開展“你做我猜”的立體紙工小游戲,介紹游戲規(guī)則:每個小組的第一名學生,也就是班級的第一排學生最先聽到教師給出的立體紙工主題,第一排學生做好立體紙工傳給后面的學生,后面的學生要猜出前一名學生立體紙工的主題并再制作一個作品。按照類似的方式,學生有序地傳遞立體紙工的主題,直到傳到小組中的最后一名學生。最后一名學生要把自己猜出的答案寫在紙上交給教師,教師向全體學生公布正確答案,回答正確的小組會積一分。課堂教學中一共有五輪游戲,最終積分最高的小組可以獲得教師制作的立體紙工作品?!澳阕鑫也隆钡牧Ⅲw紙工小游戲能夠調動學生手工制作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手工制作獨一無二的魅力。即使是相同的立體紙工主題,不同的學生也會制作出不同的立體紙工作品。學生的個性在立體紙工制作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想象力也實現(xiàn)了新的發(fā)展。
教師在立體紙工教學中要圍繞學生喜愛的事物設計主題,可以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導入立體紙工教學,調動學生不同的感覺器官,讓學生對立體紙工的主題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在興趣的帶動下,學生會更加主動地學習立體紙工制作。
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趣味性的立體紙工主題,圍繞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選取教學內(nèi)容,調動學生的熱情。課程主題一是神秘系列,包含奇特童話:神奇果樹;魔法童話:美女與巫師;夜間童話:蝙蝠出動;神奇童話:企鵝帝國。課程主題二是幽默系列,包含城堡童話:國王與王后;聰明童話:小狐貍吃葡萄;詼諧童話:猴子撈月;諷刺童話:狐假虎威。課程主題三是驚險系列,包含戰(zhàn)爭童話:鯊魚稱霸;歷險童話:環(huán)游世界;災難童話:沙漠駱駝;探險童話:出海。課程主題四是體驗系列,包含快樂童話:旋轉木馬;熱鬧童話:動物樂園;溫馨童話:快樂的美人魚;奇遇童話:木偶之家;趣味童話:小老鼠偷油吃。教師根據(jù)主題內(nèi)容,在每一節(jié)課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可以運用動畫,也可以運用視頻,以直觀啟發(fā)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教師先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內(nèi)容,然后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自主構思角色、場景、布局,用立體紙工的方式為故事配上完整的畫面。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較為跳躍,對于事物的認知往往不夠成熟,但同時他們渴望了解新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如果教師能夠抓住該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進行課程設計,讓立體紙工課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就能夠避免學生對美術課堂失去耐心或缺乏動手實踐的機會。
如在“家鄉(xiāng)的橋與塔”一課的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yōu)閷W生展示橋和塔的圖片,直接讓學生模擬橋和塔的形象進行立體紙工創(chuàng)作,往往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讓他們了解到橋和塔的設計美感,不利于增強他們的審美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發(fā)表觀點,說一說他們見過的橋和塔的樣子,并通過小組討論分析、比較古代的橋和塔與現(xiàn)在的橋和塔有什么不同之處,以此了解古代建筑的歷史文化和古人的建筑智慧,以現(xiàn)代建筑的宏偉激發(fā)學生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的了解興趣。通過比較東方的橋和塔與西方橋和塔各自的特點,學生能夠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東西方建筑的時代特色。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討論形象不同的橋和塔是否在功能上有所區(qū)分,以此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并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形象較為新奇的橋和塔的圖片,利用小學生好奇心較強的特點,引導他們了解這些建筑的歷史文化。如山西飛虹塔,塔體由下至上逐漸收縮,錐形的塔體看起來極具美感,其塔身雕刻的人物、鳥獸也是栩栩如生。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拓寬思路,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制作立體的紙質“橋”和“塔”;也可以讓學生模仿已有的建筑,利用巧思制作出想象中的未來建筑,以此最大限度地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
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立體紙工的主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合力創(chuàng)作立體紙工作品,這樣能活躍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創(chuàng)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立體紙工作品。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討論分工,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當有人出現(xiàn)困難時,小組中的同伴會及時地提供指導與幫助,會使立體紙工作品的完成效率更高。如在“團包紙工”教學中,教學的重難點是培養(yǎng)學生熟練運用團包的方法制作立體手工作品,培養(yǎng)學生對立體造型藝術的欣賞能力。教師可以把自己事先做好的手工作品放在每個小組中,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立體紙工作品,說說教師做的是什么。每個小組拿到的團包紙工作品是不同的,有葡萄、蜻蜓、冰淇淋、包菜、蘋果等。接著,教師讓學生找出這些團包紙工作品的共同特點。學生用手觸摸,發(fā)現(xiàn)團包紙工作品用的紙很粗糙,教師告訴學生表面呈現(xiàn)褶皺紋理的紙叫作皺紋紙。然后,教師為學生演示葡萄的做法,先拿出一張廢舊的報紙團成一個圓形,在報紙的外面包上皺紋紙并用膠帶封好。教師告訴學生連續(xù)多次做好紙團,用固體膠粘住,就可以拼湊成自己想要的圖案造型。學生看完教師的演示躍躍欲試,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想要做的團包造型。有的小組做的是糖果拼盤,有的小組做的是娃娃。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各自負責立體紙工的哪一部分,因而每一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了手工制作。
美術課程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能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觀察力,能從多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可以通過紙工課程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細心發(fā)掘身邊的紙工小巧思,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制作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紙工作品。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紙工課程的特點,讓學生觀察生活中見到的立體紙工作品。一些擁有立體造型的節(jié)日賀卡在外形上與正常賀卡區(qū)別不大,但在打開賀卡后,學生可以看到內(nèi)部的立體構造。立體的華麗城堡、栩栩如生的高大樹木、可愛靈動的小動物,都讓平平無奇的賀卡變得分外惹人喜愛。教師可以通過賀卡讓學生認識到,立體紙工可以讓原本普通的事物變得獨特且有趣。在實際的操作中,教師要注重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讓學生直接進入操作過程,因為難度較大的立體構造容易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在課程開展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安排收集立體紙工作品的任務,包括立體賀卡、紙工模型等。然后,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模型,并讓學生介紹模型的特點和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以及自己為何會對其產(chǎn)生興趣。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觀察身邊事物的能力,加深他們對立體構造的了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具體的內(nèi)容,如立體紙工相比平面作品具有哪些優(yōu)點、如何將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制作過程中小組如何分工等。隨后,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通過立體紙工可以將生活中哪些平面作品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如學生對一些春節(jié)貼畫上普通且平面的造型十分熟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動手制作立體的春節(jié)貼畫、拉花等紙工,將他們在美術課堂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立體紙工教學的目標是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最終反饋,教師要想讓課程內(nèi)容持續(xù)地吸引學生,就需要全面進行教學課程質量評價,在評價中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制訂更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
教師在教學中一是要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評價,二是要對課程質量做出評價。教師要在學生評價表上記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三方面的表現(xiàn)。在學習態(tài)度方面,主要評價學生是否在立體紙工課堂上遵守紀律,是否認真聽課,是否積極地回答問題。在學習習慣方面,主要評價學生是否在教師的提醒下提前準備好紙、剪子、刀、筆、膠棒等工具,是否在完成立體紙工后把周圍的垃圾清理干凈,是否整齊有序地擺放制作工具。在學習能力方面,主要評價學生的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綜合能力,觀察學生是否掌握剪、粘、貼、畫、拼貼的手工制作方法,是否能夠清晰流利地講述創(chuàng)作想法,是否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大膽、勇敢、自信地創(chuàng)造立體紙工作品。學習態(tài)度最好的學生被評為“紀律之星”,學習習慣最好的學生被評為“學習之星”,學習能力最好的學生被評為“智慧之星”。課程質量評價主要評價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課程實施三大方面。教師在教學完成后要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觀察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生是否對立體剪紙內(nèi)容感興趣,學生更喜愛哪一種教學方式,課堂學習氣氛是否和諧,等等。教師根據(jù)課程質量評價總結此次教學的得與失,制訂下一步的教學計劃。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說,與教師、家長的溝通必不可少。正向的情感交流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共情心,幫助其樹立健康的審美觀。教師可以利用立體紙工課程增進與學生的交流,增強學生與同學、教師、家長的情感聯(lián)系,使美術課程不僅僅局限于學科教育,更融入學生的生活。
如在“做一道拿手‘菜’”中,除了通過繪畫、泥塑等方式,學生也可以通過立體紙工制作“菜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及家人喜歡的菜肴、父母最擅長做的菜肴等,讓學生在課下走進廚房,觀察父母做菜的過程,了解每道菜肴具體使用的材料和烹飪方式,從而讓自己的立體紙工作品更生動,包含的要素更加全面。這個過程能使學生了解父母做菜的辛苦,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操作,介紹自己制作的菜品名稱、包含的材料,并讓學生分享制作“菜品”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問題的。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希望將這道“菜”送給誰,有的學生想將“菜品”送給每天為自己做飯的媽媽,有的學生希望將“菜品”帶給接送自己上下學的爺爺奶奶。在下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送出“菜品”后身邊人的反應,以此為基點,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增進與親人、朋友之間的交流。
美術中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提升其文化素質。小學階段跨度較大,相比低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接受能力更強,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美術作品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
如在“風箏的魅力”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講解風箏的歷史。作為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風箏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最初是以竹子、木頭等材料制作的“木鳥”。直到蔡倫改進造紙術后,紙質的風箏才比較常見。如清代詩人高鼎寫“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其中的紙鳶就是風箏。南北朝時期,風箏被用來傳遞消息。到了宋朝,風箏更多地被人們視為把玩的玩具,《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人們放風箏的畫面。不同形象的風箏具有不同的寓意,如代表祝福的“魚躍龍門”、熱鬧喜慶的“百蝶鬧春”、喻示富裕的“連年有魚”都表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代文人視互相贈送風箏為文雅。由于人們的重視,風箏無論是在制作工藝還是在裝飾上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同時也出現(xiàn)了專業(yè)制作風箏的手藝匠人。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傳統(tǒng)風箏的制作過程,并讓學生以傳統(tǒng)匠人的身份制作風箏。學生在了解風箏的文化內(nèi)涵后,將更加了解制作立體紙工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紙工作品蘊含的寓意和創(chuàng)作靈感,并鼓勵學生模仿古人相互贈送風箏,為其他學生送去祝福,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立體紙工以立體構成為基礎,運用紙工的特殊技法,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創(chuàng)新意識、想象力。制作具有立體感的藝術品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與動力。在立體紙工教學中,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學生對外界環(huán)境的感知,通過立體紙工的形式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