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璐(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舞蹈類型,該舞蹈種類的發(fā)展需要建立在完全了解民族民間文化的基礎上,高校教師在全面了解與掌握民族民間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應用至高校傳承中,充分發(fā)揮民族民間舞蹈在教學中的價值作用。伴隨高校舞蹈教學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背景下,高校中民族民間舞蹈體系的構建需要符合人才培養(yǎng)需求,深入挖掘與展現民族民間舞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這也對高校舞蹈教師提出更高的標準與要求,要想妥善解決民族民間舞蹈問題,需要立足于教學實踐積極進行教學體系探索,打造專業(yè)化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優(yōu)越性,為國家源源不斷的輸出優(yōu)秀的舞蹈人才,實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郁的傳統(tǒng)性特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婚禮等活動中,經過千百年的發(fā)展演變,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舞蹈形式。它們源于生活、表達生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安徽花鼓燈和東北秧歌等舞蹈形式是來自農民和民間藝人的自然創(chuàng)作。同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具有地方特色,不同地域的民間舞蹈形式各異,反映了各地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如蒙古族的“筷子舞”和藏族的“弦子舞”等,均具備濃郁的地方特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可以通過舞蹈的形式來表達某些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最初的、原始的藝術特征,具有自然、樸實、粗獷的表現形式。如土家族的“大鑼鼓”舞蹈和黎族的“打肚臍”舞蹈等,都具有原始性的特征。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與當地的生產生活、習俗、信仰等密不可分。如農民在慶祝豐收等活動中,常以舞蹈的形式表達喜悅和祝福,反映出農民對生產和信仰的重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表現形式多樣化,常常通過身體語言、姿態(tài)、動作、音樂、服飾等多種手段表現出當地的文化和民俗特色。同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所具備的社會功能既可以展示個人的才藝,也可以加強社區(qū)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如廣東的“河蟹舞”就是一種在農村地區(qū)流傳的民間舞蹈,常常在集體活動中表演,既可以表達個人的喜悅和幸福,也可以加強社區(qū)之間的聯系和交流。此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特色,反映了地區(qū)文化和民俗的差異。如云南的“彝族煙盒舞”和“傣族的孔雀舞”,各有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藝術特色,反映著當地的文化和民俗特色。為此在舞蹈傳承和發(fā)展中需要重視其民俗性特征,注重保護和傳承當地的文化和民俗特色。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自娛性特征。民族民間舞蹈通常是由當地人自發(fā)組織和表演,表達他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如云南的“擺手舞”是一種由傣族人民表演的舞蹈,它通常用于慶祝豐收和重要節(jié)日,表達了當地人民的喜悅和幸福。同時民族民間舞蹈的自娛性特征還體現在其技巧和風格上,該類舞蹈通常是由當地人口傳身授,沒有規(guī)定的舞蹈動作和步伐。舞蹈的技巧和風格通?;诋數氐奈幕兔袼讉鹘y(tǒng),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價值觀,如蒙古族的“鄂爾多斯舞”是一種以草原為背景的舞蹈,描繪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展現了他們的自然美和純真。因此在舞蹈傳承和發(fā)展中,需高度重視其自娛性特征,注重保護和傳承當地的文化和民俗特色。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集體性特征體現在其合作和協調方面。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通常是由多人或集體表演的,需要表演者之間相互配合,協調動作和節(jié)奏,在此環(huán)節(jié),表演者需要展現相互信任和尊重,繼而達到最佳表演效果,如廣西的“葫蘆舞”是一種由多人或集體表演的舞蹈,表現當地人民的團結和合作精神。
此外,民族民間舞蹈的集體性特征表現在其傳承和發(fā)展的方面,舞蹈是從一代人傳承到另一代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fā)展和改變,在此期間是需要表演者相互學習與交流,繼而充分保持舞蹈的傳統(tǒng)和獨特性。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借助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演出和傳承,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高校是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陣地,通過在高校舞蹈教學中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和獨特性,從而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獨特的風格特點以及豐富的舞蹈技巧,在高校舞蹈教學中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元素,可以豐富舞蹈的表現形式,引導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舞蹈形式下挖掘自身潛力,提升個人的舞蹈表現力。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和了解這些文化元素,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讓學生在舞蹈表現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舞蹈作品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學習到不同的舞蹈形式和舞蹈風格,將不同的舞蹈元素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創(chuàng)作水平。
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材的繼承與更新
進入系統(tǒng)主頁后點擊“活動報名”進入活動報名頁面,該頁面展示所有的活動,會顯示針對當前用戶可以報名參加的活動列表,如果當前時間不在活動時間范圍之內,那么該活動就不會在列表中顯示,列表顯示活動主題、活動時間、活動說明和報名按鈕,點擊“報名”進行活動的報名,報名成功后會顯示已報名,如果你已經報名,就不能進行再次報名,系統(tǒng)會提示用戶已經報過名,請勿重復報名。
高校教師可從歷史、文化、地域、民俗等多個角度入手,深入挖掘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文化內涵,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內涵和特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舞蹈動作和編排在繼承傳統(tǒng)概念的基礎上也可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和變化,更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材時,可以引入新的舞蹈動作和編排,確保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與多樣化,教師也可以將一些現代舞蹈元素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讓其動作更加豐富多彩。同時為進一步提升教材的專業(yè)性和實用性,在編排教材時需注重舞蹈技巧和技能的講解和演示,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和表現能力。
2.豐富民間舞蹈教育模式
高??梢蚤_設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研究課程,讓學生深入了解民間舞蹈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探討其藝術價值和當代發(fā)展方向,激發(fā)學生的學術熱情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可應用講解、演示、實踐、輔導、評價等多種教學方法,利用示范教學、小組討論、多媒體教學等更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高??梢蚤_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實踐課程,讓學生親自參與舞蹈創(chuàng)作和表演,提高學生的舞蹈技能和創(chuàng)作能力,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和交流的重要路徑。
1.強化理論滲透水平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本身是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在高校舞蹈體系構建過程中,不可忽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理論教學活動,更好的實現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文化自覺。為此高??梢愿鶕袊褡迕耖g舞蹈的歷史和現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理論課程體系,其中需要包含基本理論、舞蹈形式、舞蹈動作元素等內容,為學生提供系統(tǒng)化的知識學習機制。而在高校課程教學中也要注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理論滲透,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舞蹈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以及發(fā)展趨勢,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和藝術素養(yǎng)。
同時,高校教師也可邀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領域的專家來校授課和講座,與學生分享自己的舞蹈經驗和藝術理念,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知識和技藝,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文化自覺。
2.積極開展觀摩教學
例如贛南采茶舞是江西贛南地區(qū)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以模擬采茶的場景為主題,展現了勞動者的勤勞和快樂。通過進行采茶舞采風,學生可以深入了解贛南采茶舞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感受到中國民間舞蹈的生動和活潑,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精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更加全面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非遺藝術。
3.豐富舞蹈實踐體驗
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實踐課程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舞蹈內涵精神,強化學生的舞蹈專業(yè)能力。高校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適當增加時間與資金方面的投入,逐步豐富舞蹈教學方式與手段。因此需組織開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比賽,讓學生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技能大賽和中國民族民間舞單、雙、三和群舞作品創(chuàng)編大賽中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技藝,借助比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實踐機會,讓學生在比賽中學習其他選手的舞蹈技巧和表現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舞蹈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覺和藝術素養(yǎng)。同時可組織學生參加舞蹈創(chuàng)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創(chuàng)作和演出自己的舞蹈作品,由學生個體及團體自由組合不同風格和主題的舞蹈作品。此外,高校可通過舞蹈實踐考核的方式,評估學生在舞蹈實踐方面的表現和能力??己丝梢苑譃閭€人和團體兩個部分,既可以考察學生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也可以考察學生的舞蹈創(chuàng)作和編排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與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舞蹈文化。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深入了解其背后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特點,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表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包括各種不同地區(qū)和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信仰、歷史傳統(tǒng)等。高校舞蹈教育應該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這些文化內涵,將其融入舞蹈表演中,以達到更加真實、傳神的表現效果。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深入了解某個地區(qū)或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將其融合到舞蹈動作中,表現出當地的文化特色。此外,高校舞蹈教育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心,全面提升高校舞蹈教育質量。
舞蹈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傳承和發(fā)展上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和困境。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培養(yǎng)后繼者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為此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熱愛,加強教學和研究,提高學生的文化和審美水平等方面。高校傳承中需要逐步優(yōu)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設置,積極開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堂建設活動,同時需要基于課程傳承開展教學工作,豐富高校舞蹈教學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