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祥忠
古人對犯錯誤的人有這樣的說法:“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辈贿^,大家讀了莫小米的《犯錯的成本》一文后,或許對待犯錯的看法就會像作者一樣有所改變的:莫要輕易犯錯。
犯錯的成本
莫小米
前些日子采訪了一位高位截癱者。他60 歲了,從事體育理論工作,事業(yè)上很有成就??墒钦f來令人難過,當年他是一名英姿颯爽的體操運動員,參加過全國運動會。20 多歲時從吊環(huán)上落地,因一個動作差錯,偏偏本應在一旁的教練又正好走開,導致了他的大半生在輪椅上度過。
也許是由職業(yè)決定的,世界上有些犯錯的后果是如此嚴重,比如司機肇事的差錯,比如醫(yī)生誤診的差錯。這世界上有些犯錯的后果又是如此輕描淡寫:沒關系,錯了就改嘛;沒關系,算是交了學費嘛;沒關系,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嘛……
不怕犯錯,有錯就改,真是這樣嗎?
想起我上小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是這樣批改作業(yè)的:把我們的作業(yè)本拿起來對著亮光照一照,有橡皮擦過的痕跡就要扣分,超過3 個痕跡就要重寫。重寫時標準還是一樣,所以就有做一次作業(yè)用了半個練習簿的紀錄。
他不許我們錯,甚至不能容忍我們已改正的錯,那時我對他恨之入骨,長大成人后才知老師的良苦用心。在他的苛刻要求下,我們后來就很少寫錯了,再后來就基本不寫錯了,判斷失誤的差錯當然是有的,但隨心所欲的筆誤是絕對沒了。
老師讓我們懂得,一個錯就是一個錯,即使改過來也有痕跡。
他讓我們懂得,要是改過來太容易了,我們就會輕易地犯錯。
直到今天,每每看見那些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的人,我就知道,那準是改正太容易了,今天的說法是,犯錯的成本太低了。
(節(jié)選自《讀者》)
開篇的兩類事例像是在表白一個觀點:“不怕犯錯,有錯就改?!钡?,一個反問句“真是這樣嗎”,自然過渡到下文的插敘——上小學時啟蒙老師對語文作業(yè)的嚴格要求和對學生的諄諄教導:一個錯就是一個錯,即使改過來也有痕跡;要是改過來太容易了,我們就會輕易地犯錯。
文章結尾處的總結概括,告訴大家以后的事實完全證實了老師做法的正確性。但愿大家都能夠認識到這個犯錯的成本問題,不要在太低的成本中反復地犯錯誤。
選取生活素材。前文兩類現(xiàn)實事例得出的表面看法,跟自己的親身經歷的故事一比較,包含的道理不言自明,讀者容易接受。作者并非羅列故事,而是將不同的素材自然地穿插起來。
語言樸實無華。全文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運用的都是樸實的話語,這樣大眾化的交流,同樣可以深入人心。
你耳聞目睹或者經歷的生活小事中一定也有自己的感悟,用你樸實的話語寫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