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磊,劉佳,陳子嫣
(北京小湯山醫(yī)院康復中心,北京 102211)
肥胖是一種由基因、環(huán)境與身體活動模式之間相互作用造成的慢性多因素疾病,在臨床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 體內(nèi)脂肪過度蓄積是肥胖的主要特征,暴飲暴食是肥胖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而遺傳、睡眠不足、內(nèi)分泌紊亂等因素也與肥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聯(lián)系緊密[1-2]。近年,因居民飲食習慣的變化,肥胖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3]。肥胖是高膽固醇血癥、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主要發(fā)病風險因素之一,故采取積極的方式控制、降低肥胖患者的體重, 對于防止其他慢性病與有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保證患者身心健康、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4]。運動訓練可通過增加機體日常能量消耗達到降低體重的效果, 臨床既往的運動訓練通常處在常氧環(huán)境下進行,減重效果有限。 低氧或缺氧環(huán)境是指低于海平面空氣中氧氣濃度的環(huán)境,低氧訓練相較于常氧訓練能提高白肌纖維的攝氧能力, 提高人體對氧氣的利用率, 其作為提升耐力運動員心肺功能的訓練方法,現(xiàn)已被廣泛運用于競技體育領域[5-6]。間歇性低氧訓練是指在一段時間內(nèi)重復進入低氧狀態(tài)的訓練過程,利于促進機體脂代謝。 基于此,本研究以2021 年12 月—2022 年12 月該:收治的60 例肥胖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分組對照,分析間歇性低氧訓練的具體應用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收治的60 例肥胖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近6 個月未到高原或未參加過低氧項目;(2)具有較高的±從性;(3)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全身性感染者;(2)合并傳染性疾病者;(3)有上肢血栓形成史者;(4)合并肌肉關節(jié)損傷者;(5)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6)妊娠、哺乳期女性;(7)合并上肢局部軟組織嚴重損傷、骨折者;(8)存在酗酒等不良嗜好者;(9)合并惡性腫瘤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 例。 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19~56 歲,平均年齡(33.69±2.71)歲;體重指數(shù)(BMI)27.8~43.6 kg/m2,平均BMI(30.47±1.69)kg/m2。 觀察組: 男13 例, 女17 例; 年齡22~58 歲, 平均年齡(33.97±2.50) 歲;BMI 27.4~42.8 kg/m2, 平均BMI(30.65±1.42)kg/m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常氧訓練。 每日運動與生活均在常氧房間,海拔50.1 m,吸入氧濃度(FiO2)20.9%。每日運動安排為:早晨慢走1 h,上午運動2 h,下午運動2 h,運動方式包括慢走、快跑、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游泳、騎功率自行車等,連續(xù)訓練4 周。
1.2.2 觀察組
采用間歇性低氧訓練。每天晚上7 點開始居住于模擬海拔高度為2700 m、FiO2為15.0%的低氧房間中,每日于低氧房內(nèi)運動1.5 h,其余訓練與對照組相同,即早晨慢走1 h,上午運動2 h,下午運動2 h,運動方式包括慢走、快跑、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游泳、騎功率自行車等,連續(xù)訓練4 周。
(1)心肺功能:訓練前、訓練4 周后,以自行車分級運動測試檢測兩組的最大攝氧量(VO2max);另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意大利科時邁公司, 國械注進20172076108,型號:Quark PFT ergo)測定兩組的峰值攝氧量(VO2max)、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流量峰值(PEF)。 (2)BMI:訓練前、訓練4 周后,測量兩組的身高與體重,計算BMI。BMI=體重(kg)/身高(m)2。
選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達,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達,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訓練前, 兩組VO2max、FVC、FEV1、PEF 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4 周后,觀察組VO2max、FVC、FEV1、PEF 均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心肺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心肺功能比較(±s)
注:與同組訓練前相比,aP<0.05
?
訓練前,兩組BMI 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4 周后,觀察組BMI 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BMI 比較[(±s),kg/m2]
表2 兩組BMI 比較[(±s),kg/m2]
?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機體熱量攝入過多, 加之機械化操作逐漸替代人的體力勞動,以及電腦愈發(fā)普及, 導致居民的生活方式出現(xiàn)較多變化,多數(shù)人未足夠重視體育鍛煉,造成肥胖者不斷增加。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病癥的常見致病因素,而隨著肥胖人數(shù)的不斷增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低齡化趨勢愈發(fā)明顯[7-8]。 同時,肥胖可能引發(fā)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因肥胖者較正常同齡人而言,其更易情緒低落,產(chǎn)生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影響正常生活及社會交往。 因此,對肥胖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控制并降低其體重,對于調節(jié)其心理狀態(tài)、預防慢性病的發(fā)生意義重大。
減肥是肥胖患者的第一選擇,而運動訓練在促進體脂代謝、控制體重、增強心肺功能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既往臨床針對肥胖患者,多采取在常氧環(huán)境下進行運動訓練的方式,但在實際研究中發(fā)現(xiàn),肥胖患者在常氧環(huán)境下進行運動訓練對減輕其體重見效緩慢。低氧暴露指機體以任意方式暴露于高原自然低氧或人工低氧環(huán)境中,低氧訓練是一種特殊的低氧暴露訓練,通過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持續(xù)或間斷性地運用高原自然低氧或人工低氧環(huán)境,結合運動訓練以此增加運動機體的低氧程度,可產(chǎn)生有助于提升機體抗缺氧的生理反應及適應能力, 達到提升運動耐力的效果,在競技體育領域內(nèi)發(fā)揮重要作用[9]。 但臨床對于間歇性低氧訓練是否可以改善肥胖患者的心肺功能與BMI尚未全面知曉,故還需進一步探究。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VO2max、FVC、FEV1、PEF 均高于對照組(P<0.05),BMI 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間歇性低氧訓練能夠提高肥胖患者的心肺功能,降低BMI。 分析原因認為,與常氧環(huán)境相比,間歇性低氧訓練能夠提升機體的基礎代謝率,增加能量消耗,使機體能以更低的運動量達到相同水平的代謝刺激,進而提高減肥效果。同時,在低氧訓練期間,患者機體承受的負荷為雙重刺激,即低氧暴露與運動負荷,兩者共同刺激,可進一步提高機體的能量消耗,有效降低體重[10]。 間歇性低氧訓練還可提升機體胰島素敏感性,調節(jié)血糖水平,并進一步增加瘦素的分泌,有效抑制食欲,減少能量攝入,進一步降低體重。此外,間歇性低氧訓練在雙重刺激下,可提升機體糖酵解酶的活性,加快有氧代謝,降低體脂含量,提升運動耐力,進而改善心肺功能。 但需注意的是,本試驗尚存在納入樣本量較少等局限,存在一定的幾率影響試驗結果的精準性。因此,臨床之后仍然需持續(xù)地完善試驗設計, 擴大樣本量,開展更深層次的探究,進一步證實間歇性低氧訓練在改善肥胖患者心肺功能與降低體重中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間歇性低氧訓練在肥胖患者中的作用明顯,能夠提高其心肺功能,降低BMI,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