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山東省東平縣中醫(yī)院康復疼痛科,山東 東平 271500)
中風后遺癥又稱腦卒中后遺癥,是一種急性心腦血管并發(fā)癥,具體表現(xiàn)為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癥狀[1]。有研究報道指出,中風后遺癥給予常規(guī)康復鍛煉的療效一般[2]。我院為了獲得更好的相關康復干預質量及效果,開始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增加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的應用。鼠神經生長因子作為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神經保護劑、神經營養(yǎng)劑、神經再生劑,可以對神經細胞的生長及發(fā)育、神經損傷的修復產生促進作用,還具有減輕脛神經的髓鞘腫脹等作用。本文主要是探究中風后遺癥患者應用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的臨床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對本院自2018 年5 月至2020年5 月收治的中風后遺癥患者60 例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兩組的性別、年齡、學歷、原發(fā)疾病類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后遺癥表現(xiàn)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結合腦卒中循證實踐指南(2019)》[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經CT、MRI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4 h ;當前具有平穩(wěn)的生命體征;知情同意參與本次試驗。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因各類原因引起嚴重顱內感染者;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傳染性疾病者;因惡性病變引起腦出血者、腦干出血者;臨床資料缺失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對比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康復干預,包括監(jiān)測各項基礎指標、擦洗全身、健康教育、定時翻身、口腔清潔、眼部清潔等。對照組給予康復訓練,方法是:(1)聽覺訓練:①干預人員在執(zhí)行各種操作當中,與患者進行正常的語言交談及溝通(即使患者仍未恢復清醒),采用親切的態(tài)度及語言呼喚其姓名及床號,可為其普及說明中風后遺癥相關康復干預的重要性。同時采取積極樂觀的語氣與患者談論意義重大的既往事件及生活趣聞等,還可與患者分享社會趣聞及時事等。②干預人員采用自制的音樂曲目或者結合既往患者喜愛的曲目類型,適當編輯后為患者播放,每日3 次,每次15 min。(2)視覺訓練:①干預人員在每日兩個固定時間點(6:30 及22:30)為患者進行交替開關燈刺激訓練,每個時間點交替開關燈的次數(shù)為5 次,每次開燈及關燈狀態(tài)持續(xù)的時間為1 min。②干預人員分別在每日上午及下午各使用手電筒對患者進行1 次瞳孔照射干預(每次瞳孔照射的時間為30 s,雙側瞳孔均照射5 次)。(3)觸覺訓練:①干預人員分別在早中晚為患者進行面部擦拭(使用生理鹽水),在擦拭時給予輕輕的揉按。完成擦拭后,使用軟毛刷對患者的手掌及腳掌進行刺激,每次的時間為10 min[4]。②干預人員為患者進行定時翻身叩背,并將這些活動融入被動式運動干預鍛煉中,采用輕緩及柔和的動作對患者進行觸覺按摩,注意對容易發(fā)生痙攣的關節(jié)及部位加強按摩,每個關節(jié)需要進行被動運動2 次,每日鍛煉2 次。在對患者實施體位干預時,交替使用快速體位更換法及慢速體位更換法進行干預。(4)嗅覺訓練:干預人員將適量的甘草精滴入100 mL 的蒸餾水當中,然后將混合液滴入紗布中,共10 滴,隨后將紗布放在距離患者頭部10 cm 的位置,左右兩側各放置10 s,每日1 次。(5)正中神經電刺激:在患者的右前臂腕橫紋上方2 cm 處放置皮膚電極,并施加直流電刺激,刺激電波采用不對稱的方波,波寬為300 ms,刺激強度為20 mA,頻率為40 Hz,每次刺激的時間為20 s,靜息40 s,每日進行電刺激治療的時間為8 h,共治療2 周。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增加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的應用,選擇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作為注射穴位,將注射的穴位分為兩組,一組為曲池穴及合谷穴,另一組為足三里穴及陽陵泉穴。兩組穴位交替進行注射治療,均隔日注射1 次。在實施藥物注射時,可向其中推注1 mL 的藥液。將針頭拔除之后,采用無菌棉簽按壓注射部位,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采用簡式Fugl-Meyer 評定量表(FMA)[5]對患者上肢及下肢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價,上肢運動部分有8 個項目(共33 個條目),下肢運動部分有6 個項目(共17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3 級評分法評分,總分值在0 ~100 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2)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評估神經功能,評分為0 ~1 分是趨于正常,2 ~4 分為輕微中風,5 ~15 分為中度中風,16 ~20 分為中重度中風,20 分以上為重度中風,評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障礙越嚴重。(3)采用ADL 量表[7]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價,滿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4)采用QOL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4 個維度,共24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評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5)觀察并記錄康復期間并發(fā)癥。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干預前相比,兩組干預后的FMA 上肢運動功能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ADL 評分均較高,NHISS 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FMA 上肢運動功能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AD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NHI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MA、NHISS 及ADL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MA、NHISS 及ADL 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例數(shù) FMA 上肢運動功能評分 FMA 下肢運動功能評分 NHISS 評分 ADL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30 19.65±4.25 42.30±10.85 14.52±3.81 22.84±3.14 12.42±1.20 8.15±1.68 38.20±8.22 65.12±11.36觀察組 30 19.81±4.13 57.11±8.43 14.60±4.27 29.13±3.27 12.50±1.27 5.35±1.64 38.13±9.14 78.16±12.51 t 值 0.209 8.349 0.108 10.747 0.251 6.532 0.044 5.977 P 值 0.417 0.000 0.457 0.000 0.803 0.000 0.482 0.000
與干預前相比,兩組干預后QOL 評分中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環(huán)境適應能力、社會功能評分及總分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QOL 評分中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環(huán)境適應能力、社會功能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QOL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QOL 評分的對比(分,± s)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環(huán)境適應能力 社會功能 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30 14.20±4.12 19.23±3.25 18.50±2.87 25.42±3.35 18.52±3.85 30.25±3.11 7.46±2.11 9.60±1.43 55.40±3.12 82.22±10.89觀察組 30 14.26±3.85 26.11±4.17 18.44±2.96 32.58±4.11 18.66±3.96 37.66±2.20 7.50±2.23 12.25±1.66 56.11±3.20 105.23±9.25 t 值 0.082 10.241 0.113 10.460 0.196 15.067 0.101 9.369 1.231 12.474 P 值 0.467 0.000 0.455 0.000 0.422 0.000 0.460 0.000 0.111 0.000組別 例數(shù)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康復期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康復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例(%)]
有資料顯示,中風患者會出現(xiàn)腦細胞大量凋亡的情況,但其仍然有機會借助外界一系列的刺激性干預及訓練實現(xiàn)腦結構及功能的重塑[8]。本次研究中結合既往工作經驗在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時,為其加用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以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康復訓練中的觸覺訓練能夠作用于人體腦干系統(tǒng),促進該部位的網狀結構得以加強,同時幫助受損的軸鞘得到快速的修復,促進神經再生,并以此推動大腦皮層的結構進一步重塑。而視覺及嗅覺的訓練則有利于促進大腦皮層功能的修復。音樂刺激能夠激發(fā)聽覺神經沖動,從根本上提升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提高大腦皮層神經元的活動度,從而改善大腦的中樞神經功能。通過對正中神經進行有效的電刺激可對丘腦相關的功能核團產生較強的激活作用,刺激覺醒中樞,改善腦組織神經遞質的水平,促進腦組織血流量的恢復。有研究指出,中風患者的腦組織中存在尚未被激活的神經元,通過對此類神經元的激活可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
鼠神經生長因子是一種可促進神經細胞生長發(fā)育的神經生長因子。此藥對神經細胞的生長發(fā)育可起到較強的促進作用,同時還可有效避免腦損傷的發(fā)生,并對腦損傷神經元的萎縮甚至凋亡產生抑制作用。有研究指出,鼠神經生長因子可促進神經元的修復,從而達到改善認知功能障礙以及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目的。另外,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的應用還可對神經- 肌肉動作電位的潛伏期起到調節(jié)及改善的作用,并可借此提高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幅度,減輕髓鞘腫脹程度,減少病變脛神經纖維的數(shù)量。有研究指出,此療法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有效方法[9]。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FMA 上肢運動功能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AD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NHI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QOL 評分中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環(huán)境適應能力、社會功能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中風后遺癥患者應用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的臨床療效較好,可顯著改善其FMA、NHISS、ADL 及生活質量評分。究其原因,可能是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結合康復訓練的應用能夠對患者的視聽嗅觸進行整體全面的刺激,從而更加立體化、多層次地作用于腦干網狀結構以及大腦邊緣系統(tǒng),促進腦神經元的修復,最終使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后。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康復期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結合康復訓練的應用顯著降低了患者康復期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這與既往的研究報道基本一致[10]。
綜上所述,中風后遺癥患者應用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能夠有效地促進其神經功能及狀態(tài)的改善,同時還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生活質量,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