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阿龍山,我媽的社牛技能點一下子提升至滿格,讓我等自愧弗如。
晚上嫂子請吃燒烤,剛出家門,遇到不知隔了幾條胡同的老鄰居兼我媽的麻友,老太太先是驚叫連連地跟我媽打招呼,然后倆人立馬把各自的老頭兒拋之腦后,迅速投入到親切又火熱的討論中——唉呀媽呀你們啥時候回來的呢?嗯呢挺好,咱這邊過夏天多得勁兒啊,就該回來;你說你這么多年咋一點沒變樣呢一點都不顯老,哎呀我看你也變化不大;誒,那老誰家是不是搬外地去了,對對,走好幾年了都;那誰誰家的男的得病了,人沒了好幾年了,挺可惜的……不到五百米的路程,倆人已將前后左右街坊鄰居的生老病死摸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叫一個熱火朝天,直到岔路口才依依惜別。
我媽意猶未盡地目送友人遠去,轉(zhuǎn)頭剛要跟我爸感慨,卻見我爸一臉迷茫,指著跟他嘮了一路的老頭兒的背影問:這老頭兒是誰來著?
到了燒烤店,店里排風系統(tǒng)出了點小毛病,我們一群人就站街邊等。沒幾分鐘,只見我媽與一個路過的阿姨在經(jīng)過短暫的視線交流后,像是突然通了電,滋兒哇一聲抱作一團,一邊擁抱一邊大力拍打?qū)Ψ胶蟊骋贿吅褑柡颍β曕诹?,嗓門高亢,連街對面都聽得到,氣氛熱烈到簡直讓人懷疑她們是起碼三十年沒見過面的老閨蜜。我爸呢,依然是懵懵地坐在窗臺沿上看熱鬧,剩下一堆小輩互相悄悄地問:誰???這是誰啊?
上街買菜,我媽目光一亮,繼而嗖嗖猛蹬自行車全力加速,沖著前方起碼五十米開外的一個阿姨追了過去。嗯,這次是十多年前在我家胡同口開商店的阿姨。不用說,又是熱聊一路,又是新的一輪信息交流,我只有晃晃悠悠在后面當跟班的份兒。
每次回家,我媽在街上遇到打招呼的人,我多數(shù)都不認識,一是我記性確實差,偏又臉盲得厲害;二是因為我離家讀書時的年齡比較小,很多人都印象不深;再一個,也是我媽認識的人實在太多了,阿龍山是個小地方,但林業(yè)局各個單位之間業(yè)務(wù)來來往往,人也都好交往,爸媽在那里生活幾十年,熟人加半熟人加臉熟碰面能打個招呼的,簡直是個龐大可觀的群體。我雖然不認識這么多人,但只要聽我媽吩咐,跟著叫什么姨什么叔什么大爺什么嬸兒就是了。上學時是這樣,現(xiàn)在更是如此。
除了我媽,沒人能在時隔這么多年回來后,還能在街上認識這么多的人。
出門送個客人的工夫,一眼沒看住,我媽就不見了。再一瞅,她老人家已經(jīng)背著手溜達到胡同里一家的門口,沖著幾個干活兒的中年人大聲問:這是不是海龍家???見幾人面面相覷,我媽又探頭看了院子里的人,說:你是不是海龍?你媽在家不?
我躲在我家大門的門縫后悄悄觀望,一會兒,才見我媽臉上帶著一絲落寞和惋惜走回來,跟我爸說:海龍他爸沒了,半個月前剛沒。
海龍他爸不是唯一一個沒的。我爸的老同學,也是我家的老鄰居——三王阿姨來做客,我爸耳背,接收信息和反饋信息的速度也遠遠跟不上兩個女人的交流,我媽和三王阿姨不間斷地噼里啪啦說了半天,我獲取的最大信息就是,她們說的這個人沒了,那個人也沒了。三王阿姨總結(jié)得極為精辟:咱們同學,還有當年那些老鄰居,都死得差不多了!
也不知道是他們到了這個年齡早已看慣生死還是怎么著,說到這些舊人的故去,仨人更多的是意外得知消息后的驚訝和感慨,云淡風輕遠勝過傷感,反倒是我,聽得暗自心驚。
其實我媽平時不太愛跟人主動交流,尤其在城市。但一回家,一到自己熟悉的地盤,她的社交興趣就被重新點燃了。不光是老熟人,連陌生人都連帶著被納入她的社交范圍。
我在院里薅草,隔著板杖子聽到幾個經(jīng)過的老頭兒老太太跟路邊的人打聽小學在哪兒,結(jié)果被問的人是外地來的,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別說是小學了。我剛要開口給人指路,只聽我媽響亮的聲音從屋里破空而出,聲沒落地,人已如小旋風般抵達現(xiàn)場:你們找小學???一直往前走,這條路走到頭就是了,就在路的左手邊,門口掛著牌子呢,一看就能看到。
一腦袋白頭發(fā)的老頭兒有點迷茫,說:我咋記得是在圍墻那頭兒呢?那兒好像有個職工食堂來著?
定制式鄉(xiāng)村旅游培訓院??蒲衅脚_:旅游院校要把鄉(xiāng)村旅游培訓從臨時性工作向常規(guī)化工作轉(zhuǎn)變。以院校為單位搭建鄉(xiāng)村旅游培訓科研平臺,組織有志于鄉(xiāng)村旅游培訓的教師,進行鄉(xiāng)村旅游培訓需求跟蹤式研究。在平臺基礎(chǔ)上根據(jù)旅游院所在省市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的重點方向,進行類型化研究。例如河北省旅游院??梢愿鶕?jù)河北省鄉(xiāng)村旅游培訓工作需要,組建山地鄉(xiāng)村旅游、草原鄉(xiāng)村旅游、休閑農(nóng)業(yè)鄉(xiāng)村旅游、民族民俗鄉(xiāng)村旅游等培訓研究小組,從旅游策劃、旅游標準化應(yīng)用、旅游禮儀服務(wù)、旅游餐飲、旅游民宿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為開展定制式鄉(xiāng)村旅游培訓奠定師資基礎(chǔ)。
好嘛,我媽一聽來勁兒了,這肯定是阿龍山的老人兒啊,居然還記得這么久遠的事,估計是故地重游找情懷來了,于是頓時興致勃勃地隔著杖子聊起來:你們這是早些年就搬走了吧?那個食堂早就拆啦!都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食堂旁邊有個幼兒園,也早就拆啦……
要不是我家院里繞到杖子外有點遠,我看我媽大有沖出門去給人家送到小學門口的熱情。
此外,還有我們散步時遇到的戴安全帽的外地人,我媽突然笑呵呵地瞅著人家問:你們是來采松塔的?哦,是來工地干活的啊,是在那邊修橋的?火車站還是大河的橋?
我在背地里竊笑,其實她是一早發(fā)現(xiàn)前趟胡同的一家院子里住了好多陌生人,有點不放心才故意去打探底細的。
還有從我家門口經(jīng)過看我們薅草的人,我媽三言兩語就聊出,這人居然是我們在山東蓋房子時來幫忙的某人的親外甥!
當然,我媽的社交熱情也有碰壁的時候。前幾天,我家后院外面停了一輛外地來采松塔的大卡車,我媽總擔心大車進進出出撞壞我家杖子。有一次,車旁站個男的,也不知是司機還是被拉來干活的,我媽便過去問:你們是外地來的???
我媽:是來采松塔的嗎?
男的:嗯。
我媽:就住這跟前兒???
男的:嗯。
然后就沒了下文。
我在屋里一邊嗑瓜子,一邊豎著耳朵偷聽這段極其失敗的對話,簡直要偷笑死了。轉(zhuǎn)眼兒,見我媽撇著嘴走進屋,非常不滿意地發(fā)表總結(jié)陳詞:這人不太行,不善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