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王天道 余春柳 陳怡
海南省安寧醫(yī)院1檢驗科,2精神科(???570206)
精神分裂癥是最常見的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病情遷延反復,患者致殘率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群的2-4 倍[1-2]。精神分裂癥通常發(fā)生在成年早期,其主要特征是伴有陽性和陰性癥狀,陽性癥狀包括幻覺、妄想和言語混亂等,陰性癥狀包括情感遲鈍、失語癥、意志缺失、社交障礙等,造成人體精神、身體衰弱[3-4]。目前臨床以控制、緩解患者精神癥狀為主要治療原則,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減少長期殘疾風險。盡管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有效性已明確,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后預后不良。早期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情況可指導臨床制定或及時更換治療方案,以便患者獲取更大臨床收益,但目前尚缺乏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客觀手段。
星形膠質細胞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最豐富的細胞類型,它們在神經元生理學的調節(jié)中起著重要作用,星形膠質細胞的丟失會導致神經元損傷[5-6]。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是一種存在于星形膠質細胞細胞骨架中的中間絲蛋白,可為神經元提供功能和結構維護,GFAP 蛋白參與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這些功能對神經突觸可塑性和反應性星形神經膠質增生至關重要,GFAP 可作為星形膠質細胞病理學和腦損傷的重要標志物[7]。催乳素(PRL)水平升高是臨床常見的藥物副作用,目前研究顯示過量PRL 不僅與非精神疾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有關,還與首發(fā)精神疾病患者的認知加工速度受損關系密切[8]?;诩韧芯?,筆者推測PRL、GFAP 可能與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相關,但目前尚缺乏其關系的驗證報道,鑒于此,筆者特開展研究探討該問題,以期為精神分裂癥的診治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前瞻性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海南省安寧醫(yī)院收治的128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6 例、女52 例;年齡18~45 歲,平均(30.14 ± 6.29)歲。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編號:2019-F602。
納入標準:(1)符合《世界生物精神病學會聯(lián)合會(WFSBP)精神分裂癥生物治療指南》[9]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首次發(fā)病、確診,且使用利培酮治療者;(3)患者及其家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伴情感性精神障礙或人格障礙;(2)伴頭部外傷史、癲癇病史、顱腦手術史者;(3)伴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嚴重基礎疾??;(4)伴傳染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5)嚴重感染者;(6)伴神經發(fā)育遲滯;(7)對治療藥物過敏者;(8)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自然失訪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給予患者利培酮,起始劑量為1 mg/d,1-2 周內增加至6 mg/d 維持治療。
1.2.2 收集資料收集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民族、體質量指數(shù)、吸煙史、飲酒史、婚姻狀況、生育情況、受教育情況、居住地、職業(yè)、家族史、病程、起病形式。
1.2.3 血清PRL、GFAP、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DNF)、神經生長因子(NGF)測定治療前抽取患者靜脈血液3 mL,離心處理,收集血清,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PRL、GFAP、BDNF、NGF。
1.2.4 近期預后評估情況持續(xù)治療12 個月后,根據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10]、大體評定量表(GAS)[11]評分評價預后情況:將PANSS 評分減少> 50%、GAS 評分> 60 分記為預后良好,否則記為預后不良。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處理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精神分裂癥患者近期預后情況128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共有41 例(32.03%,41/128)預后不良,其余87 例(67.96%,87/128)預后良好。
2.2 預后不良組及預后良好組基本資料預后不良組及預后良好組患者性別、民族、體質量指數(shù)、吸煙史、飲酒史、婚姻狀況、生育情況、受教育情況、居住地、家族病史、病程、起病形式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預后不良組年齡、非在職占比均高于預后良好組(P< 0.05)。見表1。
表1 預后不良組及預后良好組基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asic data between poor prognosis group and good prognosis group 例(%)
2.3 預后不良組及預后良好組血清BDNF、NGF、PRL、GFAP 水平比較預后不良組血清中BDNF、NGF 水平均低于預后良好組(P< 0.05)。預后不良組PRL、GFAP 水平均高于預后良好組(P< 0.05),見表2。
表2 預后不良組及預后良好組血清PRL、GFAP 情況Tab.2 Serum PRL and GFAP in poor prognosis group and good prognosis group ±s
表2 預后不良組及預后良好組血清PRL、GFAP 情況Tab.2 Serum PRL and GFAP in poor prognosis group and good prognosis group ±s
組別預后不良組預后良好組t值P值n 41 87 PRL(ng/mL)25.84 ± 3.85 22.36 ± 3.41 5.167 0.000 GFAP(pg/mL)1 256.35 ± 201.47 1 104.93 ± 182.31 4.238 0.000 BDNF(pg/mL)2 231.02 ± 247.54 2 395.57 ± 301.26 3.045 0.003 NGF(pg/mL)33.28 ± 5.23 36.34 ± 4.95 3.205 0.002
2.4 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以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情況為因變量(預后不良=1,預后良好=0),年齡、非在職占比、BDNF、NGF、PRL、GFAP 水平為自變量(賦值為原始數(shù)值),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引入水準0.05,排除水準0.10),多因素分析顯示BDNF(OR=3.931,95%CI:1.618~9.555)、NGF(OR=3.861,95%CI:1.589~9.384)、PRL(OR=3.666,95%CI:1.508~8.909)、GFAP(OR=4.297,95%CI:1.768~10.444)水平是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因素(P< 0.05)。見表3。
表3 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Tab.3 Analysis of multiple factors affecting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2.5 PRL、GFAP 預測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價值ROC 曲線結果顯示,PRL、GFAP 及二者聯(lián)合預測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靈敏度分別為70.73%(95%CI:54.26%~83.35%)、73.17%(95%CI:56.79%~85.25%)、80.49%(95%CI:64.63%~90.63%),特異度分別為75.86%(95%CI:65.28%~84.12%)、73.56%(95%CI:62.83%~82.18%)、87.36%(95%CI:78.09%~93.22%),AUC分別為0.743(95%CI:0.643~0.843)、0.739(95%CI:0.633~0.845)、0.884(95%CI:0.816~0.952)。見表4 與圖1。
表4 PRL、GFAP 預測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價值分析Tab.4 Value analysis of PRL and GFAP in predicting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圖1 PRL、GFAP 預測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ROC 曲線Fig.1 ROC curve of PRL and GFAP predicting prognosi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復雜的嚴重精神疾病,它影響了全球約1%的人口,并造成了巨額的醫(yī)療保健費用,此外,精神分裂癥患者至少會失去13~15年的潛在壽命,尤其是男性患者[12-14]。星形膠質細胞作為數(shù)量最多的神經膠質細胞,是許多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研究者密切關注的對象,大約7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細胞外基質系統(tǒng)中星形膠質細胞成分發(fā)生明顯改變,這些成分參與炎癥、中間神經元的功能、神經膠質和神經遞質系統(tǒng),尤其是谷氨酸系統(tǒng),星形膠質細胞可通過谷氨酸釋放和ATP 激活中間神經元,進而改變神經元網絡,調控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15]。GFAP 作為星形膠質細胞的標志性中間絲蛋白,是星形膠質細胞激活的標志物;精神分裂癥患者PRL 水平與精神癥狀和認知功能具有相關性[8];GFAP、PRL 與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關系研究尚鮮有報道。
本研究顯示,128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中,32.03%患者預后不良,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不良風險較高。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BDNF、NGF、PRL、GFAP 水平是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因素。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色氨酸-犬尿酸代謝物積累,星形膠質細胞可調控谷氨酸系統(tǒng),星形膠質細胞崩解可導致GFAP 從組織釋放到血液中,使谷氨酸活性改變,導致谷氨酸神經元缺乏抑制沖動,從而影響多巴胺神經元,進而影響患者病情[16]。正常的星形膠質細胞可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保護神經突觸發(fā)育及正常生理功能、保護神經元、恢復血腦屏障和減少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炎癥,精神分裂癥患者神經膠質細胞尤其是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增加,病理性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可造成星形膠質細胞標志物GFAP 水平升高,進而引發(fā)神經炎癥反應,產生破壞血腦屏障的分子并促進白細胞遷移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實質中,從而影響患者預后。RODRIGUES-AMORIM 等[17]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GFAP 水平異常升高,GFAP 與精神分裂癥的神經變性有關。RANGANATHAN 等[18]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漿中外泌體GFAP 濃度顯著升高,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神病情發(fā)展的潛在生物標志物。
PRL 在神經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調節(jié)作用,PRL 在大腦中刺激多巴胺產生,多巴胺主要通過短環(huán)反饋調節(jié)泌乳素抑制因子,多巴胺在下丘腦神經元中合成,通過門靜脈血直接作用至垂體前葉,并與垂體前葉細胞膜受體結合,激活多種神經細胞信號機制,進而影響PRL 表達,根據應激-泌乳素-多巴胺理論,應激造成PRL 過量合成,在PRL 分泌調控體系中促進多巴胺釋放,多巴胺增加易引起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精神病癥狀[19-20]。侯欽強等[21]研究顯示,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言語性幻聽與其血清PRL 水平有關,言語性幻聽越嚴重,血清PRL水平越高。ROC 曲線結果顯示,PRL 聯(lián)合GFAP 預測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靈敏度、特異度、AUC 均最高,說明PRL 聯(lián)合GFAP 預測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效能良好,具有一定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分析并驗證PRL、GFAP與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關系,發(fā)現(xiàn)PRL 聯(lián)合GFAP 預測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效能良好。受時間、精力、經濟等方面限制,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未實時動態(tài)檢測PRL、GFAP變化情況,后期仍需進一步針對不足之處,開展更多基礎與臨床研究以證實本研究結論。
【Author contributions】LIU Na performed the experiments and wrote the article.ZHENG Li performed the experiments.WANG Tiandao and YU Chunliu revised the article.CHEN Yi designed the study and reviewed the article.All authors read and approved the final manuscript as submit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