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龍
(莆田市荔城區(qū)自然資源局,福建莆田 351100)
野生動植物多樣性是木蘭溪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木蘭溪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解木蘭溪野生動植物的多樣性,筆者于2022 年12 月對荔城區(qū)境內木蘭溪流域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進行初步調查,以期為木蘭溪流域專項治理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支撐。
荔城區(qū)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莆田市東南部,北接涵江區(qū),南壤秀嶼區(qū),西連城廂區(qū),東臨興化灣。地處118°49'~119°39'E、24°59'~25°46'N??偯娣e269.66 km2。荔城區(qū)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 500 mm,日照充足、溫度適宜,年均日照時數(shù)1 995.9 h,年均日照率45%,年平均無霜期達316~350 d。常年多為東南風,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動植物繁衍生息。
通過典型抽樣,布設樣線記錄植物種類。
(1)采用遙感影像解譯和現(xiàn)場復核結合的方法,對有林地的植被類型調查參照吳征鎰的《中國植被》分類系統(tǒng)確定到群系一級[1],繪制植被分布、計算面積。(2)利用樣方法,調查各典型植被的組成結構[2],說明其植被的特性。(3)通過典型抽樣、布設樣線記錄植物種類。
主要采用紅外相機調查法,輔以樣線法。監(jiān)測方法如下:(1)調查采用路線法進行直接(目擊)或間接調查(蹤跡、鳴叫訪問等)。(2)對大型動物主要采用痕跡法調查。(3)繁殖期為重要調查時間。
(1)在晴朗、風力?。ㄒ话阍?級以下)的天氣條件下進行調查,每日調查時間選在7:00—11:00 和15:00—19:00 進行。(2)調查員只記錄位于樣線前方及兩側的鳥類,包括飛過樣帶的個體。記錄所見個體至樣帶中線垂直距離,同時記錄觀察區(qū)域的生境類型、干擾情況等環(huán)境信息,參照《中國鳥類識別手冊》(第二版)等資料對鳥類信息進行分類整理[3-5]。
植物種類調查結果見表1。木蘭溪流域荔城區(qū)境內植物共有40種,隸屬24科36屬,其中以灌木和小喬木最多,有14 科19 屬21 種,占總數(shù)的52.5%;喬木7 科11 屬11 種,占總數(shù)的27.5%;草本3 科3 屬4 種,占總數(shù)的10.0%;藤本3 科3 屬3 種,占總數(shù)的7.5%;蕨類最少,只有桫欏一種,占總數(shù)的2.5%。
表1 植物種類及組成
通過考察實地情況,在林地范圍內選擇適宜的生境布設了2臺紅外相機。截至2022年12月14日,紅外相機記錄到4目6科8種獸類,監(jiān)測結果見表2。
表2 獸類種類及組成
調查期間,紅外相機記錄到4 目6 科8 種獸類(表2),其中國家II 級重點保護物種1 種,即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該物種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國家保護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三有”保護動物)1 種,即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色名錄記載的近危物種1種,即黃鼬(Mustela sibirica);無危物種1 種,即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未評估瀕危等級的物種4 種。另外監(jiān)測到的褐家鼠數(shù)量最多,為7只,其他物種均只監(jiān)測到1只。
3.3.1物種組成共記錄到鳥類12目28科59種,其中雁形目1科3種,目1科1種,鴿形目1科2種,鵑形目1科1種,鶴形目1科3種,鸻形目3科5種,鵜形目1科5種,鷹形目1科2種,犀鳥目1科1種,佛法僧目1科2種,隼形目1科1種,雀形目15科33種(表3)。
3.3.2留居型共監(jiān)測到59種鳥,在居留型組成方面,留鳥最多,有37種,占62.71%;其次是冬候鳥,有18種,占30.51%;夏候鳥有2種,占3.39%;旅鳥2種,占3.39%(表4)。部分種類存在多種居留類型,統(tǒng)計時以主要居留類型為主。不同類型居留型的占比情況與本次監(jiān)測工作開展時間段及調查區(qū)域所在地理位置的氣候條件相契合。
表4 鳥類居留型組成
3.3.3空間分布特征監(jiān)測到的59種鳥,按生態(tài)型可以分為游禽、鳴禽、涉禽、猛禽、攀禽5 種。其中,鳴禽最多,有37種;涉禽次之,有13種;另有游禽4種,猛禽3種,攀禽2種。
3.3.4珍稀瀕危物種監(jiān)測到的59 種鳥中有國家II 級重點保護物種5種,分別是褐翅鴉鵑(Centropus sinensis)、黑翅鳶(Elanus caeruleus)、黑鳶(Milvus migrans)、紅隼(Falco tinnunculus)以及藍喉歌鴝(Luscinia svecicus),國家保護的有益或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三有”保護動物)43種。有IUCN 紅色名錄記載的易危物種1 種,即白頸鴉(Corvus pectoralis),無危物種56種,未評估瀕危等級的物種2種。
3.3.5多樣性分析對調查區(qū)域的鳥類多樣性進行分析。主要評估相對多度、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和均勻性指數(shù)3項指標。具體評估方式如下。(1)相對多度(RD),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D為相對多度,N為樣線的總個體數(shù),Ni為樣線中屬于第i種的個體數(shù)。相對多度等級劃分為:RD≥10%為優(yōu)勢種,1%≤RD<10%為常見種,RD<1%為稀有種類。
(2)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H'),采用Shannon-Weaner指數(shù)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H'為種類多樣性指數(shù),S為樣線中的種類總數(shù),Pi為第i種的個體數(shù)與總個體數(shù)的比值。
(3)均勻性指數(shù)(E),采用Pielou均勻度計算,公式為:
式中:E為均勻度;H'為種類多樣性指數(shù),S為樣線中的種類總數(shù)。
本次鳥類調查共監(jiān)測到59種,隸屬于12目28科。鳥類組成以雀形目為主,有14 科33 種,其中椋鳥科鳥類數(shù)量大,有1 008 只,占本次監(jiān)測鳥類總數(shù)的38.59%。
對鳥類相對多度(RD)的分析表明,優(yōu)勢種為黑領椋鳥(Gracupica nigricollis)和白頭鵯(Pycnonotus sinensis),相對優(yōu)勢度達到33.92%和10.87%。其他相對優(yōu)勢度較高的有麻雀(Passer montanus)、灰頭鹀(Emberiza spodocephala)、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反嘴鷸(Recurvirostra avosetta)、蒼鷺(Ardea cinerea)、紅耳鵯(Pycnonotus jocosus)、烏鶇(Turdus mandarinus)、斑嘴鴨(Anas zonorhyncha)、黑臉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喜鵲(Pica pica)、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珠頸斑鳩(Streptopelia chinensis)、白鷺(Egretta garzetta)、北紅尾鴝(Phoenicurus auroreus)、暗綠繡眼鳥(Zosterops japonicus)、白喉紅臀鵯(Pycnonotus aurigaster)。其他為少見種,如針尾鴨(Anas acuta)、山斑鳩(Streptopelia orientalis)、戴勝(Upupa epops)、紅隼(Falco tinnunculus)、棕扇尾鶯(Cisticola juncidis)、藍喉歌鴝(Luscinia svecicus)等。
整個調查區(qū)域范圍及各條樣線的鳥類生物多樣性水平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樣線4的鳥類物種類型相對最豐富,共計30種,但個體數(shù)量相對較少;樣線5 監(jiān)測到的鳥類種類相對最少,但個體數(shù)量最多;樣線1監(jiān)測到的鳥類物種類型較多,但個體數(shù)量最少。此外,樣線2 的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和均勻性指數(shù)相對最高,表明該條樣線監(jiān)測到的鳥類物種復雜程度相對較高,各物種間數(shù)量差異相對較小。
表5 調查區(qū)域及各樣線的鳥類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和均勻性指數(shù)
對原始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篩選及分析發(fā)現(xiàn),部分樣線記錄到的動植物物種類型相對簡單,開展本次調查時基于實地條件選擇的部分樣線生境條件較相似,無法很好地體現(xiàn)不同生境中的動植物分布情況。因此,考慮在后期開展繁殖期調查時,基于本次越冬期調查的數(shù)據(jù)情況對調查樣線進行適當?shù)恼{整,減少部分設置在河道兩側、呈對稱分布的樣線,改為選擇林地或農田等有差異化特點的生境,盡可能監(jiān)測到多種生態(tài)型的動植物,增強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科學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