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路路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金華 321004)
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不斷被認可,相關紀錄片日益增多,其中就包含大量央視制播的作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和審美品格,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與精神礦藏,具備重要的文化價值。
縱觀當下,城市化的進程加速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改變著當代社會的文化形態(tài)?!叭藗冊趧?chuàng)造新的文化的同時,也在消解著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1]經濟發(fā)展推動社會結構變革的同時,大量非遺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也正在消失?!霸谌祟惿鐣缮a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作為日常生活一部分,通過耳濡目染就可以自然傳承下去的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其自然傳承的社會環(huán)境和基礎”[2]。越來越多的非遺逐漸遠離當下生活的主流范疇,呈現(xiàn)出一番邊緣化的態(tài)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非遺與當下受眾之間的認知鴻溝,如果不給予特別的引導與關注,容易使當下受眾對非遺的時代價值產生質疑,進而導致相關非遺的傳承出現(xiàn)斷裂乃至消亡。面對此類問題,作為國家級媒體的中國中央電視臺(以下簡稱“央視”),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起鏈接非遺與當下受眾的聯(lián)系,保護并傳承中國非遺的重擔。
總體上看,近些年央視制播的非遺紀錄片的確有意識地踐行著相應的責任。此類紀錄片從當下現(xiàn)實出發(f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非遺同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挖掘寄寓其中的時代價值,探討非遺在當下的現(xiàn)實意義,并通過非虛構的紀實手法強化影像的真實性,從而引導大眾重新審視非遺,重拾了解乃至傳承中國非遺的興趣。本文將結合《過年》《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春節(jié)》《圍棋》《回家過年》等作品,探究央視非遺紀錄片當下書寫的具體方式,以此明晰紀錄影像賦能非遺保護、傳播、傳承的現(xiàn)實邏輯。同時,基于央視非遺紀錄片當下書寫的現(xiàn)狀分析,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為非遺紀錄片的未來發(fā)展提供可供參考的思路。
如前所述,現(xiàn)代社會的多元變革,致使中國非遺逐漸遠離當下受眾的日常生活。加之中國非遺具備悠久的歷史性,古老的起源通常也會令當下受眾對其的認知產生基于時空維度的距離感。為了拉近當下受眾與中國非遺的認知距離,央視中國非遺紀錄片的當下書寫強調“以人民為中心”?!耙匀嗣駷橹行摹笔橇暯娇倳浽凇对谖乃嚬ぷ髯勆系闹v話》中提出的有關文藝創(chuàng)作導向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fā)揮最大正能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xiàn)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盵3]“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央視非遺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導向,同時也是其當下書寫的主要方式。
具體而言,首先,不同于其他同類型作品記錄非遺時聚焦歷史、傳承的宏大敘事,央視非遺紀錄片的當下書寫通常將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作為表現(xiàn)主體,以人民為中心,展示當下人民與中國非遺的日常聯(lián)系。紀錄片《春節(jié)》關注的翟國峰、馮永超、宋喜娥、阿英、葉根明等人都是當下社會中普通的打工人,展現(xiàn)的也都是以他們?yōu)榇淼钠椒踩伺c春節(jié)之間的多樣日常。系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出現(xiàn)的諸如山西丁村的花饃大媽、陜西綏德的黃國盛、貴州黎平的楊秀霞、浙江井頭的顧圣在、云南諾鄧的老黃、安徽歙縣的程亞忠等人也都是當下社會的普通人。他們或是務農,或是經營些小生意,影片呈現(xiàn)的也是關于這些平凡的中國人與非遺美食之間的生活日常。紀錄片《回家過年》也是如此。在該片中,帶著妻子騎摩托車穿越廣東回老家廣西過年的蒙俊源是在佛山打工的工人,將遠在河南老家的孩子接到身邊一起過年的魏建立是杭州某快遞公司的員工,趕在春運前搶票回福建過年的胡開燁是高校食堂沙縣檔口的經營者,從山里搬到山下新房過年的周麗榮是海坪扶貧安置點的售貨員。影片以當下中國社會的普通人作為表現(xiàn)主體,展現(xiàn)他們在春節(jié)期間的日常生活。此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圍棋》等作品也都如此?!秶濉分谐霈F(xiàn)的王學華、秦鎮(zhèn)等人都是當下社會中的普通人,圍棋是他們日常休閑的興趣所在?!段以诠蕦m修文物》撕去了王津、屈峰等人“文物專家”的標簽,轉而塑造的是他們同普通人一樣平凡的工作者身份,他們也會展望自己的退休計劃、喂貓、逗鳥、彈吉他、打杏子、提開水、在故宮騎自行車甚至是吐槽。
央視非遺紀錄片以人民為中心,將創(chuàng)作視點聚焦于當下的平凡大眾,關注社會中的普通人。每一位出現(xiàn)在影像中的“主角”都來自廣大受眾所處的空間,每一位與非遺發(fā)生聯(lián)系的“主角”都是受眾身邊的普通人。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將受眾移置當下的場域內理解非遺,提升受眾的代入感,縮短當下受眾與非遺的認知距離。
其次,此類紀錄片大都以當下人民生活中常見的節(jié)日習俗、日常飲食、休閑技藝等非遺項目作為主要展示對象。例如系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便是以日常飲食為選題。影片中出現(xiàn)的柳州螺螄粉、諾鄧火腿、岐山臊子面、陜西肉夾饃、蘭州牛肉拉面、嘉興粽子、金華火腿、云南汽鍋雞、徽州木榨油等非遺飲食大都是各地百姓日常多見的特色飲食,在當下尋??梢姡c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雖然它們位列非遺名錄,但并沒有喪失活力,或被搬入博物館,反而依舊活躍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紀錄片《圍棋》的同名選題是中國傳統(tǒng)休閑技藝的典型代表,至今依舊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作為休閑娛樂的形式出現(xiàn),深受大眾喜愛。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文物修復技藝為選題。對于廣大文物修復工作者而言,該片展示的非遺技藝是他們最為普通的工作內容與生活日常,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紀錄片《春節(jié)》《過年》《回家過年》《我要上村晚》《楹聯(lián)里的中國》等作品以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作為題材。春節(jié)經過歲月的洗禮,已然深入人民群眾的日常行為邏輯。作為中國非遺的它依舊是當下中國人民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塑造著中國人民在一定時刻的日常生活范式,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邏輯,與中國人民緊密相連。
央視非遺紀錄片以當下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非遺項目為選題,每一項非遺都與諸多平凡大眾朝夕相處。這一方面展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另一方面圈畫了“當下”這一時間坐標,將呈現(xiàn)“過去完成時”的非遺再次納入到“當下進行時”的時態(tài)范疇,使非遺“近在眼前”,從而拉近非遺同當下受眾的時空距離,給予當下受眾與非遺歷時同行的認知體驗,也為紀錄影像實現(xiàn)非遺價值挖掘,傳播、傳承非遺奠定基礎。
如果說,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方式進拉近了受眾與非遺的時空距離,那么闡釋非遺的時代價值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重申并強調了非遺在當下現(xiàn)實的意義。
央視非遺紀錄片的時代價值闡釋依托當下的平凡大眾,在聚焦個體人物的基礎上,以故事化的敘述,展現(xiàn)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的非遺故事?!肮适聦τ谌祟悅€體和人類社會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性。通過一個故事,人們講述信什么和不信什么;講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講述什么是愛,什么是恨?!盵4]人類講述故事的同時也在傳遞其中的觀念價值。此類紀錄片正是憑借個體化的故事敘述,在呈現(xiàn)非遺與當下日常的互動關系之余,闡釋其中的價值意蘊,彰顯中國非遺在當下現(xiàn)實的意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即是如此。58 歲的黃國盛是陜西綏德地區(qū)的普通農民,用糜子面發(fā)酵制作的黃饃饃是他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也是其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黃饃饃作為陜西非遺美食,深受當?shù)孛癖姷南矏?。從農歷十一月開始一直到冬天結束,黃國盛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批黃饃饃并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去縣城售賣。得益于黃國盛淳樸的性格與其嚴格的質量把關,他的黃饃饃拿到集市上往往不消一會兒便能賣完。一整個冬天的時間里,黃國盛要做15000 個黃饃饃,多次往返農村老家與縣城集市售賣。在黃國盛看來,自己堅持傳統(tǒng)手法制作黃饃饃并不辛苦,吃著自己種的糧食,住著自己蓋的窯洞,他覺得自足且踏實,因為只有辛勤勞作才能換得生活的美好與富足。68 歲的陜北老農張世新是制作空心掛面的好手。一到合適的天氣,張世新便和老伴開始配料、做面。白面和鹽水混合做出的面塊要在半夜醒面結束后開始揉面搓條,二次醒面結束后又要起床開始掛面。往往一個晚上張世新和老伴只能休息幾個小時。從15 歲學習掛面開始,張世新年年如此。依靠這門手藝,張世新養(yǎng)大了5 個兒女,勤勞和堅守是他一輩子的生存信念。
從物質的存在趨向意義的展現(xiàn),意義的生成與人類社會實踐不可分割,同時也與人類精神活動緊密相連。對黃國盛、張世新等人而言,這些非遺是日常生活中尋??梢姷氖挛?,也是他們維持生計的物質來源,更是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寄托。該系列紀錄片通過講述個體與非遺美食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巧妙地通過當?shù)厝思业纳罘绞脚c生活態(tài)度,使食物本身及其背后的精神內涵和賴以存在的自然特征自在地流露出來?!盵5]由此,該片詢喚了勤奮、踏實、堅守、自足等蘊涵在中國人身上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也借此闡釋了非遺美食的時代價值,美食作為非遺傳承在當下依舊存續(xù)的現(xiàn)實意義也因此得到重申。又如紀錄片《春節(jié)》,該片中的翟國峰帶著孟雪回老家參加翟家自辦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會并參與評選最孝順兒媳。對翟家來說,春節(jié)是整個家族團聚的時候,每年的家族聯(lián)歡會彰顯的正是春節(jié)團圓在翟家人心中的重要意義。至于評選最孝順兒媳則是翟家借此向所有家族成員宣揚尊老敬孝的好時機。馮永超離家打工多年后,終于愿意在這個春節(jié)回家過年。老家的父親為此特意裝修房子,母親提前置備衣物,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談心,多年的父子心結因此打開。春節(jié)對馮家而言,不僅是團圓的時刻,更意味著家庭和諧。來自湖南的潮汕媳婦阿英被選為今年春節(jié)郭家祭祖的家庭代表。一場新年祭祖讓阿英系統(tǒng)了解了潮汕當?shù)氐男履炅曀祝苍俅误w會到郭家對祖先的敬奉,對家庭和睦、四時平安的追求。紀錄片《回家過年》也是如此。此類紀錄片通過個體化的敘述,闡釋了春節(jié)的時代價值。春節(jié)對中國人來說,是融入血脈的對闔家團圓的追求,是對祖先、長輩的敬奉,也是為美好生活而祈福求安的重要時刻。作為中國非遺,春節(jié)在當下依舊能保持鮮活的生命力,恰恰是因為它至今影響著大眾的生活日常,指導著大眾的生活范式,呼喚著大眾踐行家庭和睦、敬奉宗祖、尊老愛幼等中國傳統(tǒng)美德,這也正是它在當下現(xiàn)實的意義所在。此外,紀錄片《圍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作品也通過個體化敘事闡釋非遺的時代價值并強調其在當下現(xiàn)實的意義?!秶濉分械耐鯇W華因為下圍棋,從頹唐中走出,再次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秦鎮(zhèn)通過學下圍棋改變了自己浮躁的性格,也開始對自己曾經的行為表示懺悔,對父母表示歉意。圍棋對大眾而言,不僅是一項閑暇娛樂的技藝,同時也成為引導人生正面、積極發(fā)展的指示標?!段以诠蕦m修文物》圍繞文物修復工作者,通過個體化敘事,將敘述的焦點著眼于平凡的“我”,呈現(xiàn)平凡的“我”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因如此,文物修復這項中國非遺的時代價值不止限于對文物本身的保護,也體現(xiàn)在工匠精神的傳遞上。對當下大眾而言,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不免擾亂平和的心境,而堅守、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則能為觀眾帶去一份安撫與鼓勵。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影片呼吁大眾人人都成為工匠,而是借工匠精神示意社會群體不必擔心外界的紛擾,要始終堅守自己的初心,在喧囂的現(xiàn)代社會中保持淡泊、內斂,戒驕戒躁,踏實平和。整體而言,央視非遺紀錄片聚焦個體,通過故事化的敘述,將非遺這類經由歷史傳承而來的“過去的生活經驗遺存轉化為當代人能理解、感受、體驗的文化嵌入當代空間,從而使得非遺文化對當代社會具有活的精神價值?!盵6]這一過程即是對其時代價值的具體闡釋,也是對非遺當下意義的重申與強調。
“如果說,‘寫實’作為多層多義性符碼在‘新寫實小說’中的顯現(xiàn)體現(xiàn)為對生活原態(tài)與自然真實的仿真,造成‘寫實感’的話”[7],那么央視中國非遺紀錄片的當下書寫也是如此。這種來自紀錄片的“寫實”是影像非虛構的本質所在,它注重生活化的日常圖景展示,在堅守紀實性的同時,此類紀錄片不僅實現(xiàn)了紀實影像的客觀記錄,也“再現(xiàn)了不能被藝術家們所想象出來的事實”[8],即非遺時代價值的真實寫照。
紀錄片的力量“源于它基于事實而非虛構”[9]。紀實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義,它給人真實感的原因之一,“就是鏡像生活世界和原初生活世界在空間對應性和時間綿延性這兩方面的一致性,仿佛與真實生活同步發(fā)生?!盵10]此類紀錄片通常采用非虛構的旁觀紀實,默默記錄相關非遺與當下中國人之間發(fā)生的故事,不避諱生活的瑣碎與偶發(fā)的意外,冷靜、客觀、如實,不做過分的主觀介入,更甚之流露出一絲類似“零度情感”[11]的意味,整體上強化了中國非遺日常景觀呈現(xiàn)的真實性,從而為中國非遺的時代價值闡釋提供非虛構的影像保障。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分集《心傳》記錄了張世新老人的日常生活與掛面的聯(lián)系。掛面的制作涉及兩次起夜,第一次是在半夜時分,需要對完成醒面的面團進行盤面,第二次是在破曉時分,將盤好的面纏繞在木桿上以便掛面。該片依照時間的客觀發(fā)展順序,以旁觀紀實如實記錄了張世新老人兩次起夜做面的過程,并未因時間的特殊而避之不拍。分集《主食的故事》也采用旁觀鏡頭記錄了黃國盛騎三輪車趕往集市,在集市叫賣,用傳統(tǒng)驢車拉磨,手工炒制糜子并揉面,在窯洞中做面吃晚飯,凌晨三點開始制作黃饃饃等過程。這類紀實、客觀的旁觀視角一方面是此類紀錄片“非虛構”呈現(xiàn)的題中應有之義,另一方面也是為影片所闡釋的非遺美食的時代價值提供影像維度的真實寫照,從而令觀眾更為信服。
“旁觀既是一種美學態(tài)度,也是一種拍攝的方法。旁觀的方法要求拍攝者盡可能少地干擾拍攝對象,盡量保持一種從旁觀察的態(tài)度?!盵12]紀錄片《回家過年》通過旁觀鏡頭客觀冷靜地再現(xiàn)了蒙俊源返鄉(xiāng)過年過程中的真實經歷。從廣東返回廣西老家的路途十分遙遠,摩托車并不適合長途騎行。蒙俊源騎到半路,輪胎突然出現(xiàn)漏氣,他只能在返程沿途尋找修理站。對于這一突發(fā)事件,該片不僅沒有規(guī)避,還持續(xù)跟隨并記錄了修車的過程。對此,影片也沒有表示出關心或提供幫助,在不做介入的情況下仍舊保持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對其進行記錄,體現(xiàn)了影像呈現(xiàn)非遺日常景觀的非虛構性,也彰顯了回家過年、團圓和睦在中國人心中重要且真實的意義。又如分集《全年包郵》在記錄魏建立在春節(jié)返鄉(xiāng)前運送快遞的過程中,也直接呈現(xiàn)了醫(yī)院護工請他代寫地址并與他還價,配送員臨時失蹤老板自己頂上,電瓶車半路沒電找充電站救急以及處理客戶投訴等日常過程。一系列偶發(fā)事件對魏建立而言,都是他每年春節(jié)前派件的日常過程。“事實本身的過程與接受事實的分析過程,都告誡人們,傳播的真實,并不意味著接受的真實。當傳播的真實失去了某一事實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或者失去了分析和推斷的過程,也就失去了人們確信的基礎?!盵13]該集紀錄片通過旁觀如實記錄了這些瑣碎的日常過程,并沒有對其做出介入性的行為。其所顯示的對非虛構的堅守,同施特羅海姆所言的“要截獲而不要重組”[14],以及讓·雷諾阿提倡的“偶然視覺”[15]等理念較為相似。正因如此,該片影像呈現(xiàn)的真實性得到了進一步強化,關于春節(jié)的時代價值闡釋也更為可信。紀錄片《春節(jié)》也通過旁觀視角呈現(xiàn)了朱五返鄉(xiāng)組織舞龍隊的過程。朱五的姐夫李詩敏因為要在昆明演出而無法返鄉(xiāng),但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期盼春節(jié)期間的舞龍能如期上演,所以李詩敏委托自己的小舅子朱五幫忙回家組織。但當朱五向縣文化館提取舞龍的道具時,文化館并沒有給他。他只好再向姐夫李詩敏求助。隨后,等到朱五在現(xiàn)場準備打鐵花的材料,卻又發(fā)現(xiàn)焦炭太大無法燃燒。這些偶發(fā)的事件在該片的影像中得到了完整的記錄,影片對此并沒有規(guī)避或介入,而是通過冷靜的旁觀并如實的呈現(xiàn)。該片通過非虛構的紀實“紀錄生活狀態(tài)、生活流,使紀錄片紀錄內容更符合生活的本真”[16],從而實現(xiàn)中國非遺時代價值的真實寫照。
作為一種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中國非遺只有盡可能地獲得更廣大的人民基礎,才能擁有不竭的生命力。以人民為中心,闡釋非遺的時代價值,并通過非虛構的影像呈現(xiàn)真實性的強化,央視中國非遺紀錄片強調非遺同當下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彰顯非遺在當下的時代價值,這再次賦予了非遺鮮活的生命力,從而讓廣大受眾重新意識到古老的非遺在如今的價值。對于中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來說,從當下生活的視角印證非遺延續(xù)的意義,無疑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路徑。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目前央視非遺紀錄片的當下書寫存在題材選取過于雷同,價值闡釋相近等問題,這些都是未來此類紀錄片創(chuàng)作應當繼續(xù)完善和不斷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