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賀然
Copper Coin Paisa of the Mughal Empire
莫臥兒帝國強盛時期,流通中的銅幣是達姆(dam),莫臥兒帝國衰敗時期,流通中的銅幣是派薩(paisa)。莫臥兒帝國滅亡之后,印度半島被英國殖民統(tǒng)治,流通中的銅幣被稱作派司(pice)。印度共和國成立之后,廢黜了派司銅幣,恢復了派薩銅幣。但是,此時的派薩銅幣較莫臥兒帝國時期的派薩銅幣,其所代表的盧比銀幣價值出現(xiàn)了大幅度的下降。
達姆銅幣
莫臥兒帝國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公元1556—1605年)創(chuàng)建的貨幣體系,由盧比銀幣、摩赫金幣和達姆銅幣三種貨幣構(gòu)成。
莫臥兒帝國創(chuàng)建初始,曾被阿富汗的王公舍爾沙推翻。舍爾沙在印度北部建立了蘇爾王朝,建立了盧比銀幣制度,1枚盧比銀幣的理論重量是11.53克。
十幾年后,莫臥兒帝國的第二任皇帝胡馬雍率領軍隊從波斯殺回印度北部,消滅了蘇爾王朝,恢復了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的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在創(chuàng)建貨幣體系時,采用蘇爾王朝的盧比銀幣作為莫臥兒帝國的核心貨幣,并且發(fā)行達姆銅幣作為盧比銀幣的輔幣,代表1/40盧比銀幣的價值發(fā)揮貨幣職能。
根據(jù)印度貨幣史學家帕爾梅什瓦里·拉爾·笈多的考證,阿克巴時代達姆銅幣的理論重量是20.93克。這一點,有出土實物為證。
盧比銀幣的理論重量為11.53克,40枚達姆銅幣兌換1枚盧比銀幣,所以錢幣銀銅比價為:20.93克×40÷11.53克=72.61,即1單位白銀的價值等于72.61單位的銅。這個錢幣銀銅比價大體符合商品銀銅比價的水平。
錢幣銀銅比價不同于商品銀銅比價。錢幣銀銅比價是將白銀金屬和銅金屬分別制造成銀幣和銅幣,再根據(jù)銀幣與銅幣之間的兌換率計算出來的白銀金屬與銅金屬的比價。
摩赫金幣的理論重量是11克,1枚摩赫金幣兌換9枚盧比銀幣或360枚達姆銅幣。錢幣金銀比價為:11.53克×9÷11克=9.43,即1單位黃金的價值等于9.43單位的白銀。這個錢幣金銀比價明顯低于商品金銀比價1:13.3的一般水平。
因此,使用黃金制造金幣是虧損的,不能換取等價的白銀。制造銀幣則是盈利的,可以換取更多價值的金幣。所以,莫臥兒帝國很少制造金幣,制造的更多的是銀幣。結(jié)果,盧比銀幣被大量制造發(fā)行,成為莫臥兒帝國的核心貨幣。
盧比銀幣作為核心貨幣,在整個莫臥兒帝國時期保持了穩(wěn)定的價值。
達姆銅幣作為盧比銀幣的輔幣,代表一定分量的盧比銀幣價值發(fā)揮貨幣職能,帝國因此可以投入較少的銅金屬,制造更多的減重銅幣。于是,大約100年后,到了莫臥兒帝國第六任皇帝奧
朗則布統(tǒng)治時期(公元1658—1707年),減重銅幣流通便暴露出嚴重的問題。
派薩銅幣
奧朗則布統(tǒng)治時期,莫臥兒帝國達到鼎盛,統(tǒng)治版圖覆蓋到幾乎整個印度半島。
奧朗則布東征西殺,版圖不斷擴大,達姆銅幣流通的區(qū)域也隨之擴大。奧朗則布的戰(zhàn)爭花錢無數(shù),所以大量制造減重的達姆銅幣,達姆銅幣的含銅量便出現(xiàn)了大幅度的下降。
達姆銅幣含銅量大幅度下降,造幣利益大幅度上升,引發(fā)了百姓的盜鑄行為。官府和百姓都制造減重銅幣,造成銅幣濫惡,終于產(chǎn)生了問題:一方面人們不再愿意接受這種濫惡的銅幣;另一方面發(fā)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公元1707年,奧朗則布去世,莫臥兒帝國開始走向衰敗,朝廷信用逐步下降,錢幣更多地依靠幣材金屬價值發(fā)揮貨幣職能。達姆銅幣幣材金屬減少,發(fā)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便不再為市場所接受。于是,一種能夠被人們廣泛接受的新銅幣應運而生,這個新銅幣被稱作“派薩”。
派薩這個詞源于梵文,意思是1/4,即指1/4枚安那銀幣的價值。1枚盧比銀幣等于16枚安那銀幣。1枚安那銀幣等于4枚派薩銅幣。所以,1枚盧比銀幣等于64枚派薩銅幣。
1枚盧比銀幣兌換40枚達姆銅幣,或者64枚派薩銅幣。那么,派薩銅幣的理論重量就是13.08克(20.93克×40÷64)。
奧朗則布去世后,公元18世紀下半葉,印度半島南部邁索爾王國國王海達爾·阿里(公元1761—1782年)發(fā)行的派薩銅幣1枚重量為12.18克,正是理論重量13.08克扣除制造成本和鑄幣稅所得的凈重量。
為了解決達姆銅幣含銅量不足的問題,新造的派薩銅幣以足值銅幣的面目問世,被人們廣泛接受,所以迅速取代了達姆銅幣的流通。派薩銅幣在印度半島各地的制造和流通,一直延續(xù)到莫臥兒帝國滅亡,并且影響到印度共和國成立之后的貨幣制度。
派司銅幣
莫臥兒帝國走向衰敗之后,各地封建世襲王公紛紛獨立,不再臣服于帝國朝廷。歐洲各國殖民者則競爭加劇,各自迅速擴大其在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區(qū)域。所以,印度半島的造幣者不僅是莫臥兒帝國,而且有各地的獨立王國和歐洲各國殖民統(tǒng)治當局。在印度半島,當?shù)鼐用穹Q呼銅幣為派薩,英國殖民者稱呼銅幣為派司(pice),法國殖民者稱呼銅幣為比希(biche)。
在印度半島競爭的歐洲殖民者中,英國取得最終勝利,除了在馬德拉斯、孟買和孟加拉建立英屬管轄區(qū),英國殖民者還使當?shù)卦S多獨立王國臣服。葡萄牙、荷蘭、丹麥、法國殖民者逐步退出在印度的殖民競爭,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勢力覆蓋到幾乎整個印度半島。
公元1857年,印度爆發(fā)了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民族大起義。起義軍控制了德里市區(qū),擁立早已名存實亡的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試圖團結(jié)起來驅(qū)逐英國殖民者。幾個月后,英國殖民者的軍隊攻陷德里,俘虜了巴哈杜爾˙沙二世,莫臥兒帝國滅亡。次年,英國王室取代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直接統(tǒng)治,印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英國直轄殖民地。公元1876年,印度成為英國的“印度帝國”,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加冕為“印度女皇”。
自公元1858年至公元1947年,英國在南亞次大陸建立的殖民統(tǒng)治區(qū)域包括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和緬甸,這些地區(qū)當時被稱作“英屬印度”。
在英屬印度的貨幣體系中,盧比銀幣依舊是核心貨幣,派司銅幣是盧比銀幣的輔幣。英屬印度發(fā)行金屬貨幣,不再以莫臥兒帝國皇帝的名義發(fā)行,而是在貨幣表面刻印兼任印度皇帝的英國國王肖像。
英屬印度時期,派薩銅幣被稱作“派司”。這種情形一直延續(xù)到印度共和國成立。
公元1950年,印度共和國開始發(fā)行貨幣,1盧比銀幣的價值等于64派司。公元1957年,印度共和國改革幣制,1盧比銀幣的價值等于100派薩。從此,印度共和國將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關于銅幣的稱謂“派司”改回到印度本土的稱謂“派薩”。新的貨幣“派薩”被稱為“納亞派薩”,即新派司。
在新的幣制下,盧比保留原有價值,不再分為64派司,而是分為100個稱為“派薩”的貨幣單位,“派薩”成為印度貨幣的主要單位。過渡期間,當新舊貨幣同時流通時,新的貨幣“派薩”被稱為“納亞派薩”,以便與舊派司區(qū)分開來。雖然廢黜了英屬印度的派司銅幣制度,恢復了本土的派薩銅幣制度,但是,新派薩的價值只有1/100盧比銀幣,相比舊派薩的價值1/64盧比銀幣,出現(xiàn)了大幅度的下降。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總行股權(quán)投資與綜合經(jīng)營管理部)
責任編輯:楊生恒
ysh1917@163.com
①?帕爾梅什瓦里·拉爾·笈多:《印度貨幣史》,石俊志譯,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