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崗
(中國戲曲學院 北京 100052)
宋代大文豪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他精準而深刻地定義了教師的根本任務。“傳道”即為傳授本專業(yè)的根本道理和成功之法;“授業(yè)”則是逐步將專業(yè)知識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解惑”是對學生提出的疑惑進行釋疑和解答。眾所周知,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受教初期,學生基本處于被動的接受階段,很難主動地進行思考與提問,老師也失去了“解惑”的機會。進入中高級學習階段,學生開始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自己的主觀認識,開始產(chǎn)生一些形形色色的疑惑。此時,老師解惑的能力和學識便派上用場。綜上,“傳道、授業(yè)、解惑”三者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推動對方發(fā)展。
嗩吶教學是一個嚴肅、嚴格、嚴謹?shù)倪^程。它既包含了樂器的規(guī)范化制作、又包含了各種規(guī)范化的技巧方法和規(guī)范化的教學曲目設置。相關從業(yè)者在進行教學時,不可產(chǎn)生絲毫的懈怠。
嗩吶藝術的發(fā)展是無數(shù)民間藝人經(jīng)過千年的傳承、融合、改良、拓展后才形成了如今欣欣向榮的局面。1949 年建國以后,由于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民間音樂藝術,遂在各大音樂學院成立了嗩吶專業(yè),并將優(yōu)秀的民間藝人請進音樂院校進行教學,后人將這些第一代進入高校的嗩吶藝人稱為嗩吶演奏家或嗩吶教育家。
眾所周知,嗩吶這件樂器從南北朝時期由中亞的波斯傳入我國,由于其聲高亢嘹亮,故常用于軍樂或官樂。后經(jīng)歷代演奏藝人的不斷改進,嗩吶與漢族及其他民族樂器相互融合,形成遍布我國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的良好生態(tài)。這中間包含了“揚”與“棄”兩個方面的內涵。“揚”是發(fā)揚優(yōu)秀的、特色的;“棄”是擯棄糟粕的、不合理的。各地演奏家均有自己擅長的、適合當?shù)厝嗣裥蕾p的技巧和曲目;但同時,對跨地域的音樂風格、曲目等就比較生疏。加之,民間藝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擅演奏而不擅歸納總結,擅口傳心授而不擅理論指導。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歸納總結的某種演奏方法,勢必帶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這也導致許多學生存在演奏本地風格樂曲時得心應手,演奏其他地域風格的作品時卻很痛苦,把握不住樂曲應有的風格和味道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在當今的嗩吶教學中應大力推行嗩吶技術技巧的全面性教育,提倡“嗩吶規(guī)范化教育”。
首先,嗩吶長期以來形制不一,現(xiàn)有東北大嗩吶、碭山嗩吶、白族嗩吶、陜北嗩吶、山西靈縣大嗩吶等類型,均是獨立形制的樂器,不包含在民族樂器之內;其次,嗩吶制作分散,全國各地有嗩吶作坊上百家;再次,大部分嗩吶作坊做工粗糙,因為音孔上下兩毫米之內,都是合格的樂器。以上原因是造成現(xiàn)今嗩吶制作質量落后于其他民族樂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嗩吶價格低廉,也吸引了一大批嗩吶學習者,卻忽略了初學者需要憑借樂器的音準來建立音高概念的基本需求,嚴重阻礙了嗩吶事業(yè)的發(fā)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導致很多人對嗩吶這種樂器產(chǎn)生反感或偏見,同時也阻礙了更多素質較好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進入嗩吶學習圈(從嗩吶學習者的構成便可以看出些許端倪:學習者中城市孩子較少,農村孩子較多;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較少,落后地區(qū)的較多;家庭收入高的較少,家庭收入低的較多)。這樣下去,必然導致嗩吶很難擺脫過去那種只辦“紅白喜事”的局面。
根據(jù)本人多年的演奏實踐和教學中觀察學生學習狀況的經(jīng)驗,選購嗩吶的基本原則有如下幾條:首先在力度相同,口形不變的基礎上,筒音和一孔的超吹與七孔和八孔的音高應完全吻合;其次,三孔、五孔超吹不能“轉音”;再次,八度超吹關系要準確,不能偏寬(高八度難以發(fā)力,正常力度往往容易音高偏高)或偏窄(高八度容易偏低,演奏時太過費力);最后具備了以上三個條件后,標準音高必須是“國際標準音440Hz 或442Hz”。達到以上四點要求,這支樂器才可以看作是基本合格產(chǎn)品。如有其中任何一項達不到要求,即可視作不合格樂器,應即時更換。否則,學習者就會被樂器影響,為今后的學習造成極大的障礙。
此外,也要精準控制每個音孔的位置(即:音準),尤其是頗有爭議的第二孔和第六孔的位置。關于兩個音孔的位置問題,業(yè)內有應該偏低“八分之一音”之說。正確與否,姑且不論。首先要明白,如何鑒定“八分之一音”?眾所周知,一個全音之間約相差50Hz,半音之間約相差25Hz。那么,“八分之一音”便應該相差17.5Hz。關鍵點在于由什么人進行測音?初學者還是演奏家?二者差距極大,并不可作為衡量音孔位置的依據(jù)。
事實上,明白什么是指法定調才是重中之重。無論是民間對嗩吶調名的傳統(tǒng)稱呼,還是戲曲團體對嗩吶調名的習慣叫法,都體現(xiàn)了以筒音為該嗩吶的定調名稱的普遍規(guī)律。如在京劇院團中,將筒音為“E”、三孔為“A”的嗩吶稱之為“E調嗩吶”;在山西呂梁民間把當?shù)氐撵`縣大嗩吶定名為“D 調嗩吶”(沒有標注三孔為何音),如圖1、圖2。
圖1
圖2
知道中國傳統(tǒng)嗩吶定名法后,再回顧老一輩藝人的學習歷程:他們通常從學習戲曲曲牌開始,而這些曲牌大都是以筒音為“1”來演奏,所學技巧多為墊音、打音。學習民樂后高難度“循環(huán)換氣”技巧,更是學生要早日學習重要內容。
從以上嗩吶定名法和學習入門兩方面看,嗩吶的本調指法應該是“筒音為‘1’”,而非“筒音為‘5’”。由此可見,嗩吶制作中第二孔和第六孔定位的問題便非常明確了——第二孔必須與筒音形成標準的大三度關系,第六孔必須與筒音形成標準的大七度關系。
只有滿足以上所有條件后,嗩吶才算過了“音準”關。其次,是“音色”的要求:高音嗩吶通常用于表現(xiàn)歡快、輕盈、喜慶等情緒,因此吹奏高音嗩吶時應該更重視音色的通透、干凈和明亮;而中音嗩吶通常用于表現(xiàn)悲涼、哀婉、憂郁的情緒,因此,中音嗩吶在吹奏時便更寬厚、結實、穩(wěn)定。
嗩吶乃至各種管樂均需掌握合理的呼吸法,方能得心應手地演奏。氣沉丹田這一方法,教師在入門的第一課就應明確地教授給學生。吸氣時要將小腹鼓起,使腰帶周圍感到膨脹;呼氣時要收縮小腹肌肉將氣息推出來,這就是“胸腹式呼吸”。一定要明確發(fā)力點在小腹,否則,演奏的音色就會發(fā)虛,不穩(wěn)定;而且,音準還會大打折扣,出現(xiàn)高音上不去等問題。也無法完成后續(xù)的“氣拱音”“苦音”等技巧。因此,“胸腹式呼吸法”是唯一正確的嗩吶呼吸法。
口型是用來控制哨片的,既不能緊也不能松?!熬o”對哨片壓力過大,哨片得不到充分震動,發(fā)音必然“扁”且“肉”,不能發(fā)出洪亮、清脆的聲音;“松”則壓力過小,哨片的震動處于無序狀態(tài),發(fā)音必然“散”且“糙”,不能發(fā)出細膩、柔美的音色。因此,二者均有些許局限之處。
筆者認為正確的方法是:上嘴唇自然下垂貼緊上排牙齒,下嘴唇微微向內收,置于下排牙齒之上,上下嘴唇與牙齦之間不能充氣,下嘴唇控制哨面下方的三分之一處。這種方法既有利于瞬間的弱音控制,又有利于多種技巧如“氣頂音”“唇滑音”“唇顫音”的演奏。真正可以做到張弛有度,得心應手。
以筆者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初學者隨意將(下把位)右手大拇指置于食指后下方的大有人在,這是錯誤的樂器持法。如果不及時糾正,勢必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埋下隱患。這種方法不僅會導致持械不穩(wěn),且嚴重影響了(下把位)右手四個手指的靈活性。
正確的方法:將拇指置于中指與無名指之間的后下方,使拇指與小指之間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三角支撐,方便小指和無名指的發(fā)力和快速運動。改變拇指持械位置,能夠改善下把位手指的靈活性和獨立性。
“指顫音”是嗩吶技巧中手指技巧的基礎。對手指的要求無外乎兩點,即“獨立性”和“靈活性”。即每個手指必須都能獨立完成要求的顫動速度和頻率,不可相互連動。具體的練習方法請參閱筆者發(fā)表的《重述嗩吶演奏和教學中一些技巧的具體應用與操作》一文。值得重視的一點是,練習確定該技巧的發(fā)力點非常重要,密度很高,但沒有顆粒性的指顫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找到發(fā)力點。這種情況一般是手腕帶動小臂和手指同時顫動的結果,并不可取。正確的方法是:將發(fā)力點放在手指根部,用指根肌肉帶動手指進行顫動,這樣才能發(fā)出結實而有顆粒的“指顫音”。
“雙吐”是一種難度較高的“舌”技巧。一些舊書中,將雙吐代聲字標記為“得咯得咯”,這是大錯特錯的。通過仔細推敲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不用舌根發(fā)力很難唱出“得咯得咯”。而雙吐演奏舌根不能發(fā)力,只能用舌尖發(fā)力。正確方法陳述如下:在保持前面所述正確口型的基礎上,使舌尖在最小的范圍內,做前后伸縮運動,進而發(fā)出類似“吐庫吐庫”的聲音效果,使“雙吐”輕快而有彈性。
目前,全國范圍內嗩吶教學曲目的進階設置比較混亂。“中央音樂學院校外業(yè)余考級”中甚至規(guī)定:如果考生跳級或轉考,必須加試該報考級別的上一級內容。專業(yè)教學中該種現(xiàn)象更甚。
縱觀各種名目的嗩吶教程與嗩吶曲集,唯陳家齊老師編寫的《嗩吶基礎教程》和陳家齊老師主編的《嗩吶曲譜》一、二冊最有價值。相關從業(yè)者應以上述兩本書譜為綱,兼顧其他書目,如石海彬先生編寫的《嗩吶必學教程》、孫云崗的《嗩吶實用教程》、仲冬和與范國忠先生編著的《嗩吶練習曲選》以及權威的《全國嗩吶進階綱要》。徹底改變以往“各行其道,各起爐灶”的局面,使嗩吶教學一躍而成為規(guī)范性的,敢與鋼琴、小提琴相媲美的民樂教學專業(yè)。
如何將閑散的教學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達到資源共享、資源有效利用的效果,是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應該承擔的重要使命。讓我們?yōu)槲磥淼膶W習者創(chuàng)造一片更明確、更豐富、更規(guī)范、更成熟的學習天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