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檸溢[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19世紀中期弗洛伊德以精神病人癔病癥狀的臨床觀察與研究為基礎,提出了無意識學說,在心理學領域卷起了一場風暴。之后,弗洛伊德在此基礎上逐步發(fā)展、充實了人格結構說、本能說、力比多說、夢的解析等一系列內容,將精神分析學說對人類問題提供的解釋從醫(yī)學、心理學擴展到了人類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宗教、藝術等,如此,精神分析學便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目前,精神分析學被廣泛地運用到了文學批評、文學創(chuàng)作等具體形式中,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電影這一能夠將人的情感與意識予以影像化的藝術形式,也開始廣泛被精神分析美學影響。
動畫以其高度假定性的藝術手法,對于想象力的表現,較之一般電影而言有著別具一格的藝術效果。日本著名的動畫導演今敏,將之與精神分析學進行結合,創(chuàng)作了諸如《紅辣椒》《未麻的部屋》《千年女優(yōu)》等一系列表現主人公意識、夢境的動畫電影。其中,《千年女優(yōu)》聚焦藝術家這一特殊群體,在影片中將回憶與戲劇、幻覺與現實糅合混雜,呈現了傳奇演員藤原千代子復雜的精神世界圖景。本文綜合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中的本能說、三重人格說、力比多升華說等理論資源,對影片進行梳理、分析,詮釋了千代子的精神世界與其藝術生涯之間的聯系。
在弗洛伊德看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對人的行為起著支配作用。在《性學三論》中,他提出以力比多來表示性本能驅使下的“饑餓感”①。其后,力比多的含義也得到了拓展,在《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中,弗洛伊德認為力比多包括“‘愛’這一詞之下的一切東西有關的本能能量”②。同樣,性本能的范疇也相應變動。在《自我與本我》中,弗洛伊德將性本能和自我保存的本能一起合并為生的本能。生的本能表現的是一種渴望生存、創(chuàng)造、進取的本能欲望,與之相對的則是表現出毀滅和破壞的死的本能。③
通過對影片中畫家這一形象的分析,可以解讀出其背后生本能的象征意義。畫家出場于“二戰(zhàn)”時期,老年千代子回憶時特意強調“那時候什么事都一個勁地朝右拐”,電影此時將畫面處理為較為灰暗的色調,也正是暗示著戰(zhàn)爭年代日本國內的壓抑、黑暗。作為一個被當局追殺的人,電影中沒有直接交代畫家的身份,但是根據他向千代子流露出的對戰(zhàn)爭的痛恨、對和平的向往,不難推測他很有可能是一名積極參與反戰(zhàn)運動的人士。戰(zhàn)爭蘊含著濃厚的死亡、丑惡的意味,那么抵抗戰(zhàn)爭的畫家,也就成為一種生的、美好的代表。在畫家向千代子描述自己戰(zhàn)后回到北海道老家寫生的情景時,畫面隨著千代子的想象從陰暗驟然變?yōu)槊骼剩梢?,畫家能夠激發(fā)出千代子對于生命和美的遐想。同樣,在千代子所參演的電影中也可以窺見畫家的象征意義。從千代子飾演的角色來看,她們幾乎都處于困境中,卻有著一位象征進步與光明的戀人,譬如戰(zhàn)國時期前去解救被俘獲的將軍戀人的公主、幕府時期尋找正義的浪人戀人的花魁、明治時期掩護民權運動家戀人的女學生。因此,千代子迷戀、追逐畫家,并不只停留在愛情這一層面,實則是在生的本能的驅使下對生命、美、進步的無限向往。
從人格的特征上看,生的本能構成了千代子的本我人格。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本我遵循著“快樂原則”,不受社會道德的約束,是“力比多的大量儲存器”④。影片中用畫家離別前贈予千代子的鑰匙來象征本我人格,如興奮、饑渴的本我被鎖在人的內心深處一般,只要鑰匙還留在千代子的身邊,就可以打開她內心洶涌著的力比多的大門,給予她逐愛的動力。因此,鑰匙成為千代子本我欲望釋放的暗號,鑰匙的出現便是千代子的本我人格向自我壓迫的暗示。第一次得到鑰匙時,千代子不顧母親反對進入演藝圈尋找畫家;結婚后失而復得鑰匙時,她因為畫家寄來的一封信,發(fā)瘋似的從家中沖到兩人約定的北海道赴約。欲望使千代子瘋狂、反叛,卻也成就了她傳奇的一生。
欲望常常伴隨著壓抑,千代子的逐愛之旅并非一帆風順,正是由于其本我人格常常受到自我的現實原則以及超我人格的壓抑。
“因為本我盲目追求本能的滿足時,常常會忽略最強大的外部力量,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自身的毀滅。自我必須觀察外部世界,把外部世界的精確圖景存貯在它的知覺記憶里……它廢除了無限制支配本我中事件的快樂原則,而代之以現實原則,該原則允許更強的確定性和更大的成功。”⑤假若千代子的本我人格中儲存著的力比多完全釋放,她毫無疑問會拋棄一切去北海道尋找畫家。那么,等待她的就是安危不定的旅程以及迷茫未知的結局。在自我的現實原則下,她只好選擇以拍攝電影的方式曝光自己,爭取與畫家相遇的機會。千代子的本我一直受著壓抑,直到警察帶來畫家的消息,代表著本我的鑰匙再次回到手上,她的力比多才終于得到了一次釋放。然而,茫茫的白色雪原和虛無縹緲的畫家蹤跡讓千代子的本我再一次敗給了外部世界的壓力,讓她帶著無限的遺憾重新回到生活中。
除去外界壓力,千代子的追逐之旅還承受著自身內部的壓力,這一部分的壓力則來自超我。弗洛伊德認為:“超我也是自我理想的載體,自我依照它來估量自己,竭力模仿它,力爭滿足它更加完善的要求。毫無疑問,這個自我理想是早年父母意象的積淀物,是那時兒童對父母所具有的完美性的欽佩?!雹揠娪爸?,母親無疑是影響千代子超我人格的主要因素。千代子最初受邀踏入演藝圈時,母親嚴厲地表示拒絕,希望女兒盡早通過婚姻來繼承家業(yè),不能耽誤青春?!案改负皖愃聘改傅臋嗤叨及凑账麄冏约旱某乙?guī)范來教育兒童,因此,超我的內容都是相同的,它成為傳統(tǒng)的價值判斷的載體,這些傳統(tǒng)的價值判斷以超我的方式代代相傳。”⑦母親對千代子的訓導實則暗含了日本社會的道德與審美規(guī)范,在那個女性附屬于男性的時代,珍貴的青春、穩(wěn)定的家庭都是社會所維護和提倡的,于是千代子在社會規(guī)訓下形成了追求青春與安定,更加保守謹慎的超我人格。
“超我取代了父母這一職能,并采取一種方式,此方式與以前父母對兒童所用的方式完全相同——監(jiān)視、指導和威脅自我。”⑧來自超我人格的壓抑無處不在,影片中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來展現這一人格的壓迫:一是千代子的搭檔女演員島尾詠子,她總在每一場戲中扮演年長的女性,對千代子進行嘲諷和說教,勸說她進入穩(wěn)定的婚姻;二是年老的白發(fā)女巫,她代表著超我對于青春流逝的警告。影片中島尾詠子與母親、白發(fā)女巫與千代子兩組面容都有過幻象般的重合,正暗示了兩者作為超我人格的象征意義。處于如此壓抑的境況,千代子才會在拍攝中被島尾詠子勸說后與追求者步入婚姻,成為被社會認可的家庭主婦。當她在鏡面中看到反射的白發(fā)女巫面相時,恐懼于青春的流逝,便退出演藝圈歸隱山林。千代子的兩次退縮都伴隨著象征本我鑰匙的丟失,這也宣告著超我壓抑力量的暫時勝利。
弗洛伊德在《釋夢》中提出:“無論是對正常人還是對精神疾病患者而言,被壓抑著的材料仍然存在著,并能夠保持其精神的功能活動。夢本身就是這種被壓抑著的材料的表現方式?!雹岜粔阂值谋灸艿挠麜愿鞣N偽裝的形象進入夢中,幻想也就是白日夢有著同樣的作用——“愿望的實現”⑩。有人會因為沉迷幻想患上神經官能癥,但是藝術家可以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式鉆進欲望的世界里?!八膭?chuàng)作,即藝術作品,正像夢一樣,是無意識的愿望獲得一種假想的滿足”?,而這種以更高級的文化活動滿足本能欲望的現象,正是弗洛伊德所謂的力比多的升華。
由此,千代子天賦般的演技也就得到了解釋。由于經驗不足,初次出演的千代子遲遲不能入戲,而隨后她將現實中自己對畫家的渴望帶入戲中,將幻想與表演相結合,迸發(fā)出真摯而熱烈的情感,使整個劇組都為之震撼。除此之外,生活與表演之間的界限在影片中也被消解了,上一秒還是生活的場景,畫面移動后卻發(fā)現是在拍攝的片場中。在千代子奔赴北海道這一情節(jié)中,影片使用蒙太奇手法將千代子所飾演的跨越古今的癡情女子影像拼接到一起,虛實難分,這些藝術形式卻正好揭示了白日夢與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相似性,展示了藝術家將白日夢運用到創(chuàng)作時的精神活動。
然而,從電影劇情來看,千代子并沒有在這一種升華中獲得救贖。超我和現實的壓抑、藝術創(chuàng)作對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滿足并不徹底,焦慮、抑郁、悲傷幾乎貫通了她的一生,但是,在生命即將逝去時,千代子最終選擇了另一種升華方式。
“當力比多一旦受壓抑,性欲貫注使其體現為自我的嚴重枯竭,愛的滿足毫無希望,自我的重新豐滿只有通過力比多從對象的撤回才能實現。對象力比多對自我的重歸及向自戀的轉移,標志著(本應該的)幸福之愛的重現?!?當千代子說出“我真正愛的是追逐著他的自己啊”,便標志著千代子的力比多投注的對象從畫家變成了自我,簡言之即千代子將對畫家的愛轉移到了自己身上。在《自我與本我》中,弗洛伊德指出:“當自我采取對象的特征時,可以這樣說,它是把自己作為一個愛對象強加于本我,并用這樣的說法試圖賠償本我的損失:‘瞧,你也能愛我——我是多么像那對象’?!?影片結尾,幻覺中的千代子又回到了生前所拍攝的最后一部戲中,在即將發(fā)射的宇宙飛船里,她似乎即將踏上更為刺激的冒險之旅。曾經她在生的本能下迷戀具有反叛與進取精神的畫家,而歷盡一生,千代子的性格中也擁有了這樣的痕跡。她扮演了無數具有藝術價值的角色,真正成為一個藝術家,她反抗社會的規(guī)訓,執(zhí)意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人生,生命盡頭她選擇愛自己,畫家的行蹤不再重要,超我與現實的壓抑也不復存在,力比多的升華也終于在此刻完成了。
今敏導演曾在訪談中談到他創(chuàng)作《千年女優(yōu)》這一部電影的靈感:“我認為自己一直在追求完全理想的作品,是我自己永遠無法抓住的東西。”千代子一生在欲望與壓抑的斗爭中痛苦前行,但是她澆灌出了藝術之花,為世人留下了一部部經典的影片。她最后將力比多貫注自我,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實則也是今敏導演對自己的肯定——即使永遠達不到理想,也要欣賞成長了的自己和那些美麗的痕跡。影片中反復出現的純潔的蓮花就是千代子的象征,伴隨著她盛放又重新進入輪回之中,這既是對扮演角色跨越千年的藝術家的千代子的贊頌,也是對人類千年以來不斷涌現出的追逐理想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贊頌。正如影片結束時所響起的主題曲中的歌詞:“列陣流轉的群星隱喻般的只呈現自己的現在,而零星開放于野地里的小花記載著你的一切,綻放吧輪回之蓮,讓這聲音響盡數年?!?/p>
①〔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學三論》,見《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車文博編,長春出版社1998 年版,第512 頁。
②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見《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車文博編,長春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頁。
③④?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張喚民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219頁,第33頁,第219頁。
⑤⑥⑦⑧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續(xù)篇》,見《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車文博編,長春出版社1998年版,第548頁,第539頁,第541頁,第536—537頁。
⑨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釋夢》,見《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車文博編,長春出版社1998年版,第731頁。
⑩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達芬奇與白日夢》,張喚民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頁。
?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傳》,顧聞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頁。
?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論自戀:導論》,見《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車文博編,長春出版社1998年版,第6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