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君
摘?要民本理念是顧炎武經世濟民思想的出發(fā)點、落腳點和歸結點。顧炎武以天下蒼生為念,關注國計民生,在關于風土物產、工商貨幣、交通運輸、經濟收支、徭役負擔等民生方面有很多獨到見解,這是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擔當與情懷的集中體現(xiàn)。
關鍵詞顧炎武;民本思想
一、顧炎武民本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陳祖武談到:“顧炎武生活的時代,是一個需要大儒的時代,也是一個孕育大儒的時代?!币虼?,顧炎武民本思想的形成是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一)政治上:社會動蕩、稅賦繁多、旱災頻發(fā)、統(tǒng)治階層日益腐敗
社會動蕩。顧炎武生于1613年,距明朝滅亡僅31年,處于明朝統(tǒng)治后期。天啟年間,明朝的專制政治黑暗到了極點,魏忠賢和客氏掌握朝政,對東林黨人進行血腥鎮(zhèn)壓,激起民眾的憤怒反抗。
稅賦繁多。田賦、地租、三餉、雜項等日益繁重。明神宗派太監(jiān)充當礦鹽稅使,礦鹽稅使們橫征暴斂,使廣大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旱災頻發(fā)。萬歷期間大旱災與鼠疫重疊發(fā)生,據統(tǒng)計,“萬歷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闔門不起”。崇禎十四年,歷時四年之久的大旱引發(fā)鼠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旱災趕上“小冰河期”,大旱大寒,造成糧食絕產。面對天災,朝廷沒有能力賑災,反而增加賦稅,人民生活無以為繼。
統(tǒng)治階層日益腐敗。“求官逢碩鼠,馭將失饑鷹”,繼而出現(xiàn)“細柳年年急,萑苻歲歲增”的凄慘景象。面對外敵入侵,“盜寇”蜂起,統(tǒng)治集團卻只知結黨營私、搜刮民財。以統(tǒng)治階層從上到下三個典型事件為例。上層萬歷皇帝愛錢成癖,經營著個人小金庫;中層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下層陜西驛卒李自成因驛丞的桃色事件敗露而被遷怒下崗發(fā)動農民起義。這都表明整個社會到了膏肓頑疾的地步,國家處于內外交困之中。最終導致社會危機全面爆發(fā),造成先進的漢民族被落后的游牧民族所征服的歷史悲劇。
(二)經濟上: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
明朝江南地區(qū)商品經濟繁榮,工商業(yè)發(fā)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顯現(xiàn)。蘇州成為國內商業(yè)、金融業(yè)和產品加工業(yè)的中心,呈現(xiàn)出“蘇州一帶今去農而改業(yè)工商者,三倍于前矣,男婦老幼共相操作,或篝燈紡織,旦夕不休,或機聲軋軋,比屋相聞”的盛況。相較于自給自足、封建保守的自然經濟,以資本主義萌芽為主要特征的商品經濟,使人口、耕地面積、外貿總量、工業(yè)手工業(yè)的生產水平乃至紙幣的使用等都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催生人們追求自由、平等、法制的社會秩序。
(三)文化上:西學東漸,經世實學盛行
晚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對外貿易的擴大,社會風氣發(fā)生了變化。一方面,一些先進文人反對王陽明門派弟子整天空談闊論,生活奢靡墮落,提出“明經以為世用”的主張,要求士大夫睜眼關注社會現(xiàn)實和民生事業(yè);另一方面,以程朱理學為標準的科舉考試使思想界呈現(xiàn)出因循守舊的習氣,加之西學東漸,西方學術思想的傳入,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使先進的思想家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實學思潮應運而生。
總之,顧炎武生活的時代正如劉斯奮在《白門柳》跋中所描述的那樣:“就十七世紀中葉那一場使中國社會付出了慘重代價的巨變而論,如果說也曾產生過某種質的意義上的歷史進步的話,那么恐怕既不是愛新覺羅氏的入住中國,也不是功敗垂成的農民起義,而是在‘士的這一階層中,催生出了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我國早期的民主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在當時是一種劃時代的飛躍,而且它對封建制度的無情的系統(tǒng)的批判,在被清朝統(tǒng)治者摧殘的禁錮了二百多年之后,仍舊以鴉片戰(zhàn)爭為契機,最終破關而出,而為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乃至孫中山、章太炎等人的革命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支援?!?/p>
二、顧炎武民本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
(一)吸收明末清初前學者民本思想精華
民本思想是中國人數千年治國的古訓,它把人民作為國家的根本,把民生問題解決得好不好作為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看作決定民心向背的關鍵。
兩千多年前,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愛人?!薄叭收邜廴恕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中核心的、普遍尊崇的價值標準。顧炎武把士大夫的廉恥觀與是否愛護百姓、是否對百姓有恩惠連在一起,把廉恥引向“仁”。因此,廉恥與仁愛相通。
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到孟子的“民貴君輕”;從朱熹的“新民”思想、王陽明的“親民”思想到顧炎武的“厚民生,強國勢”,顧炎武吸收明末清初前學者民本思想的精華,經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形成顧炎武民本思想。
(二)汲取同時代學者民本思想精華
蘇州地區(qū)是適宜新思想生長的沃土。這里是晚明商業(yè)、金融業(yè)、手工業(yè)的中心,工商地主提出“工商皆本”的經濟思想;這里是知識分子黨社運動的中心,讀書人抨擊黑暗專制政治,反抗殘暴鎮(zhèn)壓,提出“以眾論定國是”的政治思想。
1.“工商皆本”的經濟思潮
早在16世紀初,“工商皆本”的經濟思潮在中國已經醞釀。王陽明倡導“四民平等”說,張居正實行“厚農而資商”“厚商而資農”的經濟政策,朱國楨提出:“農商為國根本,民之命脈也?!彼螒翘岢霭l(fā)展生產、廣開財源、改革稅制和繁榮商業(yè)的主張,他說,“今天下何嘗少白金哉!所少者,田之五谷,山林之木,墻下之桑,洿池之魚耳。有饒數物者于此……來貿易者必相踵也”,以便“通商惠民”。對顧炎武民本思想有直接影響的是李雯的自由經濟思想,在《蓼齋集》卷四十五《鹽策》篇中李雯對如何開放鹽禁、實行食鹽的自由貿易問題作了詳細的討論,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就引證了李雯《鹽策》篇的論述。
2.“以眾論定國是”的政治思想
明萬歷年間,以東林黨人為代表的反內閣派與內閣派斗爭的中心是國是由什么來決定??姴谡J為皇帝官員都不能剝奪老百姓的言論自由,他指出:“天子不能奪之公卿大夫,公卿大夫不能奪愚夫愚婦者?!崩钊盘岢鋈嗣袷腔实鄣闹魅耍敾实圻`背人民的愿望、侵害人民的利益時,人民有權反抗。他談到,“人民之離叛”是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力量,而人民的反抗斗爭正是“百姓不肯朝廷主”。呂坤認為人民受壓迫久了,其反抗的力量就會勢不可擋,他談到:“民情甚不可郁也。郁以防水,一決則漂屋推山;炮以郁火,一發(fā)則碎石破木?!被谏鐣稗r怒于野,商嘆于途”的情形,他指出明朝的統(tǒng)治到了“國勢如潰瓜,手一觸而流液遍地;民心如實炮,捻一燃而烈焰震天”的地步。因此,治天下者應順從民意,“以天下人行天下事”;“推自然之心,置同然之腹,不恃其順我者之跡,而欲得其我怨我者之心?!?/p>
(三)根植于顧炎武本人的人生經歷
1.家庭教育打牢思想根基
顧炎武嗣祖父顧紹芾的學問、格局,對顧炎武影響巨大。顧炎武10歲時,后金軍隊攻陷廣寧,貴州土司安邦彥、山東白蓮教首領徐鴻儒相繼舉事。嗣祖父聽此消息,當即決定教顧炎武讀孫子、吳子等兵書,《左傳》《國語》等史策,以備將來之用。顧炎武23歲時,為應付科舉考試,“獨好五經及宋人性理書”,嗣祖父教導他:“士當求實學,凡天文、地理、兵農、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边@是顧炎武民本思想的萌芽期。
2.棄科舉轉經世致用實學
顧炎武27歲時參加科舉考試再次落榜,斷然棄絕科舉帖括之學,轉而關注“經國濟民”的學問,正式開始從事經世致用的學術研究和著書立說的工作,輯錄有關農田、水利等材料,著手編撰《肇域志》和《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兩部救民于水火的著作。他在《<天下郡國利病書>序》中寫道:“崇禎己卯,秋闈被擯,退而讀書。感四國之虞,恥經生之寡術。於是歷覽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縣志書,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四十馀帙,一為輿地之記,一為利病之書?!彼赋鲎鲗W問真正目的是“欲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其代表作《日知錄》內容宏富,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共三十余卷,涉及吏治、財賦、典禮、輿地等。這是顧炎武民本思想的形成期。
3.探國家治亂之源筑思想實踐之基
顧炎武曾目睹“汾州米價每石二兩八錢,大同至五兩外,人多相食”“鳳翔之民舉債于權要,每銀一兩,償米四石”,又耳聞“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深感民眾生活困苦,試圖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1644年顧炎武在赴南都就職前寫下了《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等四篇文章,其中《田功論》和《錢法論》論農業(yè)和財政問題。顧炎武北上考察旨在探討“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1665年,顧炎武置田地十頃于大桑家莊。1666年,顧炎武與傅山等二十余人集資墾荒于雁門關之北,并親為籌劃經營。這是顧炎武民本思想的發(fā)展期。
4.關注民生疾苦以救民于水火為己任
顧炎武晚年病魔纏身,出于“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感,作《病起與薊門當事書》就一方民生疾苦致書京中大吏,提出“活千百萬人之命”的建議,強調進行賦稅制度改革的必要,懇請執(zhí)政者救民于水火。有云:“天生豪杰,必有所任,如人主于其臣,授之官而與以職。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斌w現(xiàn)了顧炎武救天下的擔當,是顧炎武民本思想的成熟期。
三、顧炎武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政治上:于民平等,親民愛民,取信于民,為民謀利
1.統(tǒng)治者要于民平等。首先,其代表作《日知錄》關注百姓生活中的賦稅田畝、水利河渠、漕運監(jiān)鐵、人才軍旅等民生問題。君為民所立原則貫穿了《日知錄》政論思想的始終。其次,在“君、臣、民”平等學說上,顧炎武認為班爵是為百姓設立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即使是天子也要為民謀事,“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在生員論上,他認為 “國家之所以設生員者何哉?蓋以收天下之才俊子弟,養(yǎng)之于庠序之中,使之成德達材,明先王之道,通當世之務,出為公卿大夫,與天子分猷共治者也”。在顧炎武看來,生員在享有免賦免役特權的基礎上將所有的賦役負擔轉移到百姓身上,基于民生考慮,顧炎武強調“廢天下之生員而百姓之困蘇”。
2.統(tǒng)治者要親民愛民。顧炎武引用《詩經·大雅》“天之牖民,如塤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攜”,闡發(fā)統(tǒng)治者愛護百姓、體恤民情的重要性,提出“厚生為本”的民本思想,強調“敬天勤民”“與民同患”。他指出:“滅秦者秦,非六國;誅莽者莽,非漢兵;是以推戴系乎民心。”在此基礎上,顧炎武肯定人民推翻專制暴政的合理性,他認為歷代專制王朝為人推翻根本原因在于人民不堪忍受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他指出:“國猶水也,民猶魚也。自人君有求,多于物之心,于是魚亂于下,鳥亂于上,而人情之所向必有起而收之者矣!”
3.統(tǒng)治者要取信于民。顧炎武認為足食、足兵固然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統(tǒng)治者要取信于民。在《論語·顏淵》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通過孔子的三次回答,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治理國家當中,信是最重要的。顧炎武對孔子“信義重于兵食”思想進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指出要使“民無貳志”,就要以誠來對待百姓,用信來凝聚人心。
4.統(tǒng)治者要為民謀利。顧炎武談到:“恥之于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即統(tǒng)治者要勤政為民。他談到:“何謂稱職?曰:土地辟,樹木蕃,溝洫修,城郭固,倉廩實,學校興,盜賊屏,戎器完,而其大者則人民樂業(yè)而已?!奔吹胤秸獮槊裰\利,必須開辟土地,修建溝渠,筑牢城池,興建學校,打擊盜竊,使人民安居樂業(yè)。
(二)經濟上:藏富于民
1.民享其利,將自為之,而不煩程督
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貧。顧炎武主張保護私有財產、無地域限制的自由貿易、力主行政權力退出市場競爭,他談到:“天下之人各懷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為天子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圣人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故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也?!敝挥凶屓嗣瘛白詾椤保皇亲尅盀樘熳訛榘傩铡钡墓賳T們來“程督”百姓們如何作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人民勤勞致富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的繁榮發(fā)展。
2.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以民為本
顧炎武提出國家實施的貨幣賦稅政策要兼顧商品經濟發(fā)展與東西部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情況。他心系民生疾苦,對貧苦農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生活狀況,滿懷同情愛民之心,尋訪民間疾苦并為此而大聲疾呼,抨擊賦稅重而不均,提出清丈耕地、厘定稅額、改去銀而用谷物賦稅等為民之策,他談到:“江南農家最勤,然有終歲之勞,無一朝之余。吳中百貨所聚,市面繁榮,但糧役之累,富室或至破家”。痛陳老百姓不勝正稅、雜稅、增耗、加派等繁重負擔之苦。更有甚者,山東等地的農民“歲甚多,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其妻子或逃亡或自盡者,又不知凡幾多”??己斯沤褙斦櫻孜湔摚骸肮耪卟馗挥诿?。自漢以后,財不在民,而猶在郡國,不至盡輦京師?!蓖砻饕詠?,盡反常態(tài),刮郡國之財于皇帝內帑,而戶部外庫卻因國家開支浩大,屢告匱乏,“自此搜刮不已,至于加派;加派不已,至于捐助,以迄于亡”。這都表明了顧炎武愛民為民的赤子之心赫然在胸。
(三)文化上:文須有益于天下
顧炎武認為讀書人應該用自己的筆真實記錄下生活年代的國家社會的變遷,描繪普通百姓生活的痛苦煩惱,謳歌大千世界中助人為樂、守望相助的善舉美德,這樣的文章才能給人帶來溫暖信心,才能流傳后世而不朽。因此,顧炎武懷著“經世濟民”的民本情懷,發(fā)出了“文須有益于天下”的創(chuàng)作主張。他談到:“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于己,無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從這里可以看出,顧炎武痛恨無良文人寫荒誕無稽的故事,抄襲摽竊的言論,阿諛奉承的文章。顧炎武知行合一,對自己的寫作要求極為嚴格,堅決不寫和國計民生無關的文章,甚至連他的摯友李顒懇請他為去世的母親寫一篇墓志銘也婉言謝絕。
顧炎武的治學方針,具有鮮明的為現(xiàn)實服務的導向,提倡做學問要有“救民于水火之心”,秉持“明道”“救世”的基本理念,拒絕空談,要與活潑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時代問題,他談到:“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奔醋鰧W問如果脫離現(xiàn)實、脫離生活、脫離民眾,會導致“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的慘狀發(fā)生。他在《日知錄》卷十九《巧言》條中,把曲學阿世的無恥文人給國家和民族所造成的嚴重危害揭露的淋漓盡致。他談到明天啟年間,魏忠賢和皇帝奶媽之所以能夠專權,是因為有一幫無恥文人幫他們出謀劃策、起草文書。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明朝之所以滅亡,漢族人民之所以成為亡國奴,就是敗在這些無恥文人手里。他談到:“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睘槿恕皠毡尽本褪恰皭u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因此,顧炎武認為為人“務本”的意義在于:學者應當為拯救蒼生、造福百姓做學問。進一步提出做學問要通變創(chuàng)新,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而后為之”的學術創(chuàng)新觀點,將學問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提煉出匡時濟世、服務民生、救國救民的治學方略。
參考文獻:
[1]白鋼.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中汲取智慧養(yǎng)分[N].人民日報,2017-9-25.
[2]張居正.贈水部周漢浦榷峻還朝序,張居正集第3冊(466),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許蘇民.顧炎武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呂坤.呻吟語[M].長沙:岳麓書社,1991.
[6]顧炎武.三朝紀事闕文序,顧亭林詩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7]任俊華,胡丹丹.《日知錄》的經世濟民之道[N].學習時報,2020-8-7.
[8]顧炎武.菰中隨筆,亭林先生遺書匯集,光緒十四年(1888)吳縣朱氏校經山房刻本.
[9]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文須有益于天下》,日知錄集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4:(674).
(作者單位:中共昆山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