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楠
(錦州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ㄒ韵潞喎Q慢阻肺)高發(fā)于老年人,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典型特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由于此病可預防、可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轉患者的氣流受限問題,故不被歸屬到疑難癥狀中[1]。臨床多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或支氣管擴張劑來進行治療,但長期用藥患者容易出現耐藥問題,患者的慢阻肺病情會頻繁急性發(fā)作,肺功能不斷惡化,最終引發(fā)慢性呼吸衰竭[2]。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常規(guī)治療方法是提供氧療,但氧療無法對患者的異常血氣狀況和肺通氣功能進行徹底改善,有創(chuàng)呼吸機雖然可以徹底改善患者的血氣狀況和肺通氣功能,但因為有創(chuàng)性,非特殊情況下不予使用,因此臨床嘗試讓患者使用在家庭中也能正常應用的無創(chuàng)呼吸機,但長期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也容易引發(fā)不良反應,因此臨床嘗試采取不同的治療模式來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3]。本文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間以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90例患者,分析在不同治療模式下長期應用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療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間以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90例患者,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體檢可見桶狀胸,呼吸運動減弱,觸診語顫減弱或消失,胸部叩診呈過清音,心濁音界縮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及肝濁音界下降,聽診心音遙遠,呼吸音普遍減弱,呼吸延長;X線檢查胸廓擴張,肋間隙增寬,肋骨平行,活動減弱,橫膈低且變平;兩肺的透亮度增加,有時可見局限性透亮度增高,表現為局限性肺氣腫或肺大泡;肺血管外帶紋理纖細稀疏和變直,內帶血管紋理可增粗和紊亂,心臟常呈垂直位心影狹長;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占用力呼氣量比值<60%,最大通氣量低于預計值的80%,殘氣量>40%肺總量,存在通氣功能障礙)。②Ⅱ型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血氣分析:二氧化碳分壓>50 mm Hg,氧分壓<60 mm Hg)[4-5]。③患者配合性良好,可在家中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進行治療。④無其他治療史。⑤研究內容患者已知曉,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有肺部手術史。②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如冠心病、惡性腫瘤、全身性感染等。③甲狀腺功能異常、肝腎功能異常。④存在溝通交流障礙,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⑤存在無創(chuàng)呼吸機使用禁忌證。⑥合并有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等[6]。⑦合并有基礎性疾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壓。⑧失訪者。
1.2 方法 將納入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為對照組、研究組,每組各45例。兩組均在家中以無創(chuàng)呼吸機進行長期治療,模式均為S/T模式,呼氣壓力為4~6 cm H2O,吸氣壓力為16~20 cm H2O。
兩組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模式:研究組選擇間斷帶機,即上午2 h、下午2 h、晚餐后2 h、睡覺6 h帶機,共12 h。其余時間正常吃飯、喝水、咳痰,并適當進行一定程度的鍛煉。對照組選擇不間斷帶機,即除吃飯、喝水、咳痰外,始終帶機,每日帶機時間在20 h左右。
1.3 觀察指標 組間對比治療1年后患者的血氣指標(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及1年內急性發(fā)作次數、住院時間、住院次數、氣管插管率、不良反應(包括頑固性腹脹、面罩皮膚壓傷、氣胸等)發(fā)生率、病死率等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所有的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研究組每組各45例。研究組:男25例(55.56%),年齡57~83歲,平均(70.96±14.22)歲;病程1~23年,平均(12.79±3.21)年。對照組:男22例(48.89%);年齡59~81歲,平均(70.93±14.27)歲;病程2~22年,平均(12.73±3.23)年。組間比較平均年齡、性別比例、病程時間,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2.2 兩種模式治療1年的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1年后,研究組的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與對照組相近,組間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種模式治療1年的血氣指標對比()
表1 兩種模式治療1年的血氣指標對比()
2.3 兩種模式治療1年的急性發(fā)作次數、住院時間、住院次數比較 研究組1年內的急性發(fā)作次數、住院時間、住院次數與對照組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種模式治療1年的急性發(fā)作次數、住院時間、住院次數對比()
表2 兩種模式治療1年的急性發(fā)作次數、住院時間、住院次數對比()
2.4 兩種模式治療1年的氣管插管率和病死率比較 治療1年內氣管插管率、病死率,研究組與對照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3。
2.5 兩種模式治療1年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治療1年內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33.33%vs.66.67%,P<0.05)。見表4。
表4 兩種模式治療1年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家庭中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主要是利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技術來改善患者的血氣狀況,緩解呼吸衰竭,改善其預后[7]。常規(guī)的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模式是除了吃飯、喝水、咳痰之外每日進行20 h左右的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這種方法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氣狀況,減少慢阻肺的急性發(fā)作,減少住院次數和住院時間,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長期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容易引發(fā)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如頑固性腹脹、面罩皮膚壓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氣胸等,這些不良反應使患者感到不適,從而出現無法耐受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依從性降低等問題[8-10]。對于這種情況,部分研究者提議可以適當縮短正壓通氣時間,或是間斷性進行正壓通氣治療,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不連續(xù)的正壓通氣治療會影響患者病情的恢復,使其血氣狀況變差,出現頻繁急性發(fā)作或死亡等嚴重結果[11-13]。為此,本文對這兩種情況進行了對比研究,觀察這兩種不同治療模式的療效差異。
采取連續(xù)帶機治療的為對照組,采取間斷帶機治療的為研究組。其中對照組的治療模式是除了吃飯、喝水、咳痰等必須行為之外每日進行20 h左右的治療,而研究組則是在上午2 h、下午2 h、晚餐后2 h、睡覺6 h帶機,除了這12 h帶機時間外,患者不僅可以正常吃飯、喝水、咳痰,還可以進行適當的鍛煉。經1年治療后觀察發(fā)現,兩組在治療后的血氣指標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及一年內急性發(fā)作次數、住院時間、住院次數上均較為相近,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所有P>0.05),并且研究組和對照組的一年內氣管插管率和病死率也無統(tǒng)計學差異(17.78%vs.13.33%,6.67%vs.8.89%,所有P>0.05),因此在治療效果上,適當縮短通氣時間并不會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預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研究組低于對照組(33.33%vs.66.67%,P=0.002),可見間斷帶機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間斷帶機相比不間斷帶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提示患者適宜選擇間斷帶機的治療模式。在王貴良[14]研究中,氣管插管率15.38%、急性發(fā)作次數(3.23±1.63)次、住院時間(33.32±7.21)d、住院次數(3.13±1.62)次、不良反應率39%,其結果與本研究相近。此外,在黨建橋等[15]研究中病死率5.77%,也與本文結果較為相近。分析間斷帶機之所以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一是減少了面罩的佩戴時間,減輕了面部皮膚受到的壓迫,因此更不容易發(fā)生皮膚損傷;二是不佩戴面罩時,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既可以提高患者的肺通氣量,也可以增加胃腸道活動,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氣狀況,還能減少腹脹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16-18]。
綜上所述,在間斷帶機或不間斷帶機兩種治療模式下長期應用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均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氣狀況,減少其急性發(fā)作次數和入院時間,縮短住院時間,降低病死率,但間斷帶機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因此在不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預后的前提下,可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取間斷帶機的治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