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一博
我們都知道音樂創(chuàng)作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表達形態(tài)之一,也是人們表達內心感悟的重要承載方式,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如此微妙的觸動人心。
我很有幸能夠一直從事專業(yè)的音樂學習和創(chuàng)作,正如我的父母給我起的名字一樣:一博。他們希望我能夠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一以貫之,在學業(yè)上做到博聞強識。我想正是因為真正的熱愛所以一直堅持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持續(xù)走到了今天,現在就職于職業(yè)藝術院團從事職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壓力很大,但也很幸福。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涯里盡可能的去學習去研究去創(chuàng)作,讓父母看起來我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
俗話說“千金易得,知音難求”,古有“高山流水覓知音”,現代也有魯迅錄得清朝何瓦琴的聯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書贈翟秋白??梢姡糁少F,知音之難得。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遇見自己的知音。
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難免要和音樂打交道。尤其是從事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那么音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甚至可以說只要是舞臺藝術,離開了音樂就幾乎無法成立。我個人以為,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一定要“知音”,而且“愛樂”。這里的“知音”,自然是知曉音樂、通曉音樂的意思。一名舞臺藝術生產者或管理者,如果能夠真正懂得音樂,那一定能夠更好的服務于舞臺藝術生產和管理。除了“知音”,我們還要“愛樂”,熱愛音樂,只有熱愛才能夠真正的懂得,才能真正的“知音”,從而成為音樂的內行。俗話說:“行家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當我們每一位舞臺藝術的生產者、管理者都成為了音樂的內行的時候,相信我們的舞臺藝術作品水平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從事職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以來,每年我都會創(chuàng)作多部舞臺戲劇音樂類和影視音樂作品,除此之外,我還堅持創(chuàng)作純樂隊作品,包括管弦樂隊和民族管弦樂隊,這樣的好處是盡可能的保持和我在音樂學院學習的嚴肅音樂(或學院派音樂)的審美和技術的聯系,讓我能夠較為清醒的去創(chuàng)作和學習,還能不斷有所斬獲和進步。同時還創(chuàng)作和制作多首原創(chuàng)歌曲、晚會節(jié)目等等,可以說囊括了很多音樂形式,但其中不論是純音樂類還是人聲演唱類都秉持著“守正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原則,堅持樂隊化寫作模式,探尋交響縱向結構思維,爭取在重重“重壓”下寫出有獨特的藝術品味,“有的意思”的音樂。
音樂作品的成功與作曲家的常年積累和努力是分不開的。在多年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職業(yè)生涯中,我逐漸形成了“現代時尚而又極富旋律性”的音樂風格和個性。堅守“既注重古典與時尚、傳統(tǒng)與現代、交響樂與電子音樂的融合,又遵循創(chuàng)作源于心靈”的原則,創(chuàng)造性地開拓著自我的創(chuàng)作思維,不斷拓寬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路。這些成功舞臺劇作品的創(chuàng)作,便是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的一個一個的實例。它體現了堅持“守正”、銳意“創(chuàng)新”和自然“融合”、巧妙“平衡”的幾個基本原則。
正如濮存昕老師說過“劇場就是一個產生奇跡的地方”。這神奇就在于一部作品通過不同人的演繹和不同人的接受,可以產生千千萬萬種效應,每個人都有所獲。至于是怎樣的收獲,則與個體的才情能力、心性境界密切相關。角色表演如此,音樂作曲亦如此。所以首先必須要把音樂寫準確,刻畫好人物的藝術形象,烘托好氛圍,把握好音樂與戲劇、依附和獨立的關系。
藝術創(chuàng)造貴在自然,藝術品味高于自然。尊重藝術構思,正確的選擇寫作技法,把握好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不忸怩、不做作、不過度煽情,選擇好音色、豐滿的配器設計、流行性的應用,真情實感自然流露,如此才可以真正打動人,成為一部好作品。
當面對已經很成熟的經典的故事題材,如何進行開創(chuàng)性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才能獲得觀眾的認可?所以在寫作之前,一定要充分學習已有經典的影視、美術、文學、音樂、曲藝等方面的藝術作品。汲取營養(yǎng),學會“借勢”,繼承原有的語言、結構等素材,給人以親切感、共鳴感,發(fā)揮文化符號的價值;其次要勇于創(chuàng)新,最大限度的將經典主題進行發(fā)展、變化和開掘,將其融進全劇、貫穿全劇,使音樂展現出全新的氣質,同時更加符合劇情的需要,讓觀眾在領略經典的同時又有全新的視聽體驗。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繼承和弘揚本民族藝術的精神內核、感悟和體驗東方哲學的美學精神、融合并運用東西方多元的藝術手段、創(chuàng)作具有東方意蘊和中國情調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中國藝術工作者的責任。把具有我們文化個性的作品輸出出去,引起世界的關注;把我們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下去,不斷兼容并包,復合世界多元文化,建立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創(chuàng)作美學,并使之成為世界藝術文化的潮流之一。這是對“文化自信”最真誠的踐行,也是我們未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楊一博,中國歌劇舞劇院青年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