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巖 張 劍 劉 鍇 周 應 陳 博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是使用混凝土為主材料的結構,各個結構構件的整體性較好,環(huán)保性能更佳。由于構件在工廠生產(chǎn),各個結構構件的質量在出廠之前,均會接受合格檢查,保證構件制作的安全、標準[1]。在工廠中制作的混凝土構件,在強度、密實性等各個方面,均優(yōu)于現(xiàn)場澆鑄的混凝土,且使用各類模具,可將構件建造的更加符合施工需求[2]。同時,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在工程設計完成之后,僅需要在施工現(xiàn)場進行安裝即可,有效減少了施工現(xiàn)場的噪音和污染,對于節(jié)能、低碳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結構設計體系,業(yè)界中的設計人員大多更加熟悉傳統(tǒng)混凝土的澆筑方式,在施工現(xiàn)場往往缺乏裝配式混凝土施工的相關經(jīng)驗,影響了結構建造效率。由于混凝土結構的材料強度較高,在同樣承載力的要求下,能夠有效減小梁、柱等結構的尺寸,同時增加各個構件的實際使用面積[3]。另外,在結構施工的過程中,受到現(xiàn)場安裝構件的復雜性影響,建筑施工人員并未接受過安裝技術培訓,因對安裝技術的理解不夠透徹,也影響建設效果[4]。為了保證混凝土結構建造時出現(xiàn)的偏差在允許偏差范圍之內,本文以低碳、節(jié)能理念為基礎,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造技術進行設計。
在進行混凝土結構建造的過程中,本文將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作為首要步驟。將框架結構預先制作出來后,能夠控制構件質量,保證建造質量??蚣芙Y構包括梁、柱、板等結構,將預制梁放置在外挑結構上,豎向荷載就會向立柱傳遞,使梁、柱通過荷載力連接起來[5]。
在傳遞力的過程中,預制梁受到的荷載是通過外挑結構傳遞的,對外挑結構的承載要求較高。對于混凝土結構而言,預制柱上的外挑結構較為明顯,與預制柱連接后,結構承載增強。為了保證建筑結構建造得更加美觀,本次工程使用的是“暗牛腿”,也就是隱藏在暗處的外挑結構?!鞍蹬M取绷粼O在與梁一半高度的位置,用來承受其他連接力。在梁傳遞到外挑結構的力較大時,“暗牛腿”無法承受,本文選用混凝土結構預制外挑結構,減少該結構的尺寸高度。外挑結構預制完成之后,需要采用螺栓對構件進行連接拼裝,將外挑結構與螺栓連接,傳遞梁結構的彎矩。本文在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預制的過程中,采用濕式節(jié)點連接。節(jié)點各項性能與現(xiàn)澆混凝土的節(jié)點相當,能夠在保證框架結構建造安全的前提下,減少濕作業(yè)的工作量。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梁柱連接節(jié)點情況如圖1 所示。
圖1 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梁柱連接節(jié)點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如圖1 所示,框架結構連接節(jié)點用于連接梁、柱,在梁段預留一段U型鍵槽,梁底的受力鋼筋為鋼絞線,鋼絞線在鍵槽內向上彎起,并在節(jié)點核心區(qū)域布置2 根U 型鋼筋,保證梁柱梁段的有效連接。在預制框架結構的過程中,在梁端安裝剪力槽、粗糙面,安裝完畢后,在施工現(xiàn)場整體裝配。在邊柱與角柱附近采用螺紋端錨板拼接,保證框架柱內穩(wěn)定施工。預制柱節(jié)點的鋼筋主要采用套筒螺紋連接,將混凝土放在模具中,拆模時再取出,并在施工現(xiàn)場安裝即可保證連接質量。
混凝土承板是建筑中大力推廣的結構,在建造過程中,免去支模的工作量,簡化建造流程,對于提升結構建造具有重要作用。在承板建造的過程中,應在混凝土澆筑的位置增加一道臨時支撐,該支撐的立桿直徑為48 mm,高度約250 mm,立桿之間的間距低于1600 mm,在立桿下端鋪墊木方,上端與U 型托連接,該水平支撐為40 mm×80 mm。為確保支撐體系安全可靠,承板桁架的上下弦桿與腹桿均采用角鋼材料,弦桿與腹桿之間焊接,承板的平整度較高。柱網(wǎng)的尺寸設置為4800 mm×3300 mm,每塊承板均為1000 mm×1500 mm 的單向板。桁架承板支撐體系的各個桿件結構根據(jù)內力來確定。搭建承板所需荷載設計值如表1 所示。
表1 支撐體系荷載設計值
如表1 所示,在承板搭建的過程中,吊裝臨時支撐架,便于節(jié)點與構件的就位,根據(jù)吊裝時臨時支撐的受力變化情況,對臨時支撐的荷載進行合理設計,保證臨時支撐吊裝到位??紤]到支撐架的穩(wěn)定性需求,本文主要考慮承板上層結構的作用荷載,也就是吊裝的重量。桁架在施工現(xiàn)場地面拼裝后,以分段吊裝的方式建造。支撐架采用組合結構,在支撐體系的中心分布。臨時支撐在桁架承板內側下端安裝,并通過水平桁架設置支撐結構,使其在支撐架上形成整體受力,提高臨時支撐的穩(wěn)定性。
在承板支撐體系搭建完成后,本文安裝混凝土疊合板。疊合板是將承板的受力鋼筋加工成混凝土桁架,在桁架的下弦安裝一個預制的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疊合板,下弦鋼筋可以作為疊合板的受力鋼筋使用。疊合板在制作的過程中,將模板進行清理,預制一個符合建造需求的疊合板,安裝底板鋼筋、混凝土桁架,疊合板的整體張拉與放張均采用臺座梁段的地錨固定。隨后綁扎吊鉤混凝土構件,在施工現(xiàn)場進行混凝土結構安裝,并利用混凝土薄板件兩端固定混凝土底板、地梁,傳導承板的力。
在疊合板預制的過程中,在模臺上畫出模板與混凝土構件的位置,并按照設計要求設置鋼絲。鋼絲的一端通過模態(tài)上的鎖緊固定,疊合板主筋的間距均勻,在主筋初始狀態(tài)一致的條件下,保證混凝土構件建造的偏差較低。同板底同向縱筋承載著混凝土構件的縱向張力,通長縱筋承載著混凝土構件的水平張力。通過高強螺紋鋼筋與疊合板連接固定,將螺紋鋼筋穿入疊合板模臺端部固定,同時對疊合板進行張拉。疊合板制作完成后,采用升、降、恒溫的方式,對混凝土疊合板進行養(yǎng)護,養(yǎng)護溫度低于25℃,運輸與現(xiàn)場裝配的過程中,混凝土的強度等級能夠與預制過程保持一致。
為保證混凝土結構的節(jié)能效果,本文在疊合板與承板安裝完畢后,對墻體筒柱進行安裝。墻體筒柱是混凝土筒體,在工廠將筒體預制完畢后,將其運輸?shù)绞┕がF(xiàn)場,根據(jù)施工現(xiàn)場與裝配式結構工程情況,設定相應建造方案?;炷镣搀w是以混凝土為建造材料,型鋼為鋼骨,作為混凝土梁、柱的基本構件,具有操作簡單、承載力強的優(yōu)勢。根據(jù)型鋼的結構,常用I、H、L 等截面形式,本次工程采用“I”型截面形式進行建造。
混凝土筒體“I”型形式結構,主要是借助鋼管對混凝土的約束作用,使混凝土從單相受壓轉變?yōu)槿嗍軌?,從而具有更高的承載能力,預防混凝土筒體出現(xiàn)的形變問題。在施工現(xiàn)場根據(jù)混凝土強度、筒體外觀質量、尺寸等指標進行檢查,在施工現(xiàn)場鋪設灰土墊層,并設置一定的防護與排水措施。筒體的最大高度設定為15 m,回轉半徑約20 m,根據(jù)筒體的重量,選擇合適的起重機,保證筒體能夠承載梁、柱施加的壓力,提高混凝土結構的整體建造穩(wěn)定性。
為驗證本文設計的建造技術是否能夠應用于實際工程中,本文以X 商業(yè)辦公建筑為例,按照上述建造技術,對建筑進行混凝土結構建設。X 商業(yè)辦公建筑采用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分為A1 辦公樓與A2 辦公樓。A1 與A2 均為獨立基礎建筑,建筑結構安全,抗震等級良好。本工程主要構件選用強度等級為C35 的混凝土,樓層采用混凝土疊合板建造樓梯。疊合板制作工藝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疊合板制作工藝流程圖(來源:作者自繪)
由圖2 可知,本工程選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對預制構件的要求高,柱、梁是混凝土框架結構的主要承重構件,配筋復雜,對尺寸要求高,需要經(jīng)過清理模板—模板組裝—鋼筋與預埋件安裝—隱蔽工程驗收—澆筑混凝土—振搗、表面處理—養(yǎng)護—脫模起吊—產(chǎn)品驗收等流程。
疊合板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面較大的構件,在現(xiàn)場裝配能夠與現(xiàn)場施工條件保持一致,從而提升建造效果。
在上述施工條件下,本文隨機選取出混凝土梁結構、柱結構、板結構、墻板結構等相關項目,采用尺量檢查、靠尺檢查、鋼尺量檢查等方式,對各個混凝土結構的偏差進行仔細測量。每個混凝土結構均存在一個允許的偏差范圍,在此偏差之內,即可保證建造的穩(wěn)定效果。在允許偏差一定的這個前程條件下,使用本文設計的建造技術后混凝土構件的實際偏差如表2所示。
表2 應用結果
由表2 可知,本文主要是對混凝土結構建造后的長度、寬度、平整度、對角線差、預留孔洞等指標進行分析,分別使用尺量檢查、靠尺檢查、鋼尺量檢查等方式,對各個混凝土結構進行偏差分析。實際偏差在允許偏差范圍之內的基礎上,偏差越小,建造技術的建造效果越佳。使用本文設計的建造技術后混凝土構件的實際偏差,均在允許偏差的范圍內。其中,混凝土墻板寬度、預留孔洞中心線位置的偏差較小,均低于1.0 mm,能夠滿足混凝土結構的建造需求。同時,本文設計的建造技術消耗的能量較少,能夠滿足結構建造的節(jié)能需求,符合本文研究目的。
為了更進一步保證建筑工程的建造效果,本文研究低碳節(jié)能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造技術這一課題。從混凝土框架、支撐體系、疊合板、墻體筒柱等方面,建造更加穩(wěn)定、節(jié)能、符合建造需求的結構,為建筑的整體建設穩(wěn)定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