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香港粵劇電影的文化循環(huán)范式與跨域傳播研究

        2023-09-22 09:06:06張億
        電影評介 2023年13期
        關(guān)鍵詞:粵劇

        張億

        “一旦電影在不同民族土壤中扎根之后,由于不同的氣質(zhì)和氣候,呈現(xiàn)為風貌迥異的形態(tài),戴上后天的民族標志。”①自光影乍現(xiàn),中國電影于各地的肇興多與傳統(tǒng)戲曲相關(guān),京劇之于北京,亦如粵劇之于中國香港。溯源香港影史,擁有中國第一部海外放映的電影、中國第一位電影女演員嚴珊珊的銀幕首秀、中國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中國香港第一部使用特技攝影的電影等眾多頭銜的《莊子試妻》(黎北海,1914),尚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即劇本、造型與表演程式都取材于粵劇《莊周蝴蝶夢》。因此,余慕云、羅卡等研究者認為,《莊子試妻》是廣義上的粵劇電影,也是中國香港影史上第一部粵劇電影,中國香港電影與粵劇電影的血親關(guān)聯(lián)不言自明。②

        從數(shù)量來看,自《莊子試妻》以降,至《李香君》(楚原,1990)收束,香港粵劇電影的產(chǎn)量約在1100部上下。③對于洋洋大觀的中國香港電影總量而言,粵語電影占比不多,而與國內(nèi)乃至世界的戲劇戲曲電影相比,香港粵劇電影的數(shù)量可謂無出其右。從門類來劃分,粵劇電影屬于戲曲電影的宏觀范圍,然而,不同于數(shù)量相對較少的京昆主流和五大地方劇種的相關(guān)電影研究,粵劇電影這一課題,內(nèi)地研究者涉獵不多。從文化特征來審視,粵劇電影出身嶺南文化圈,深受粵劇和粵語影響,與其他存續(xù)著共同審美規(guī)律和形態(tài)特征的、以中原文化為中心的戲曲電影不同,粵劇電影的審美品格與大眾基礎(chǔ)植根于濃厚的粵語方言區(qū)種種特有的文化標識。沒有使用和理解粵語的語言環(huán)境,缺乏對粵劇的欣賞能力和文化氛圍,加之主流的中原文化對嶺南文化的多形態(tài)消解,使得有價值的粵劇電影研究寥落。

        失之東隅,地緣與血緣雙親的中國香港成為粵劇電影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發(fā)展溫床,風姿綽約的表演形式與舞臺營造藝術(shù)、體量豐富的文本與伶人資源、優(yōu)越的電影產(chǎn)業(yè)基礎(chǔ)、長時間內(nèi)的穩(wěn)定觀眾群體、廣泛持久的人口海外遷徙活動所帶來的世界級潛力市場等一直溫養(yǎng)著粵劇電影跨域傳播,也使得粵劇與電影形成緊密的互文關(guān)系,在“表征、認同、生產(chǎn)、消費、規(guī)則”五個環(huán)節(jié)交駁演進的“文化循環(huán)”中,彰顯出“南國紅豆、寰宇生香”的中國氣派和中國香港特色。

        一、舞臺到銀幕:戲曲資源作為表征的活用與化用

        1903年,美國舊金山《文興報》登載署名無涯生的《觀戲記》一文,提出改良廣東戲的主張:“中國不欲振興則已,欲振興可不于演戲加之意乎加之意奈何一曰改班本,二曰改樂器。改之道如何……曰請自廣東戲始”。[1]此處的廣東戲即在嶺南一帶聲譽優(yōu)隆的粵劇。伴隨著電影進入到大眾的文化消費和審美視野中,粵劇也與同時期的很多文化資源一樣開始向新媒介的形變遷移。從舞臺戲劇到電影銀幕,粵劇特定的跨媒體視聽二維元素具有與電影同形異構(gòu)的先天優(yōu)勢,進而作為“文化循環(huán)”的重要資源,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粵劇電影結(jié)構(gòu)性的混雜美學與制作模式。

        就聽覺元素而言,粵劇“繼昆曲亂彈之傳統(tǒng),集南北戲曲之大成,以平劇為老兄而以電影為諍友,發(fā)揮民族性的趣味與地方性的靈敏,其感應力之偉大與娛樂成份之濃郁,在中國可與平劇異曲同工”[2]。粵劇的語言和音調(diào)起初是蠻音雜陳佐以山歌村笛,自然是“嘔啞嘲哳難為聽”,難登大雅之堂,更不利于劇種的普及,是以經(jīng)歷了從蠻音方言到戲棚官話,再到以廣州話為標準的粵語演唱的階段?;泟〉幕厩{(diào)則廣泛吸取了梆子和二黃、嶺南歌謠、木魚歌、龍舟歌、南音、粵謳等多種民間曲調(diào)和音樂,具有極強的“板”“眼”“韻”特點的節(jié)奏感。為了協(xié)調(diào)唱腔音律,20世紀以來,伴奏樂隊增加了揚琴、三弦、二胡等傳統(tǒng)樂器。1931年,名角薛覺先游歷歐洲歸來,率先引進小提琴伴奏,彌補粵劇“雅韻”不足的短板,隨后一年,馬師曾從美國展演兩年之后載譽歸來,領(lǐng)銜組建太平劇團,大膽創(chuàng)新全盤使用西洋樂器,配器直接接軌國際,小提琴、薩克斯、小號、吉他、爵士鼓等西洋樂器“一鍋燴”。粵劇的音樂和唱腔婉妙悅耳,和諧柔美,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較早實現(xiàn)中西并蓄的曲種,大戲“棚面”最多會使用樂器41種,蔚為大觀之余,打下了聲震九霄的觀眾緣分,也為當時無法同步錄音的初期有聲電影攝錄分離,制造了妙手偶得的攝制機緣。

        就視覺元素而言,粵劇的舞臺造景與營造手法更與電影的空間調(diào)度美學與技術(shù)攜行,同樣為粵劇電影的誕生厚植根脈。粵劇演出最早將聲光電的現(xiàn)代技術(shù)引上舞臺,制造奇觀。清代劇評人楊恩壽在《坦園日記·北流日記》中,記載他曾與友人于同治四年(1865年)4月12日至廣西梧州觀看《六國大封相》的宏大場景,是時,“縛席為臺,燈光如?!菆稣甙儆嗳耍鸨梯x煌,花團錦簇”[3],在任何一場戲劇中,調(diào)動百余人的“排場”都是罕見而壯麗的,水旱碼頭之地興起的俚俗劇種,燈光華麗,一夜魚龍舞,伶人演唱起來,聲借水音,傳之愈遠,觀者如山。1895年11月27日,《鏡海叢報》第3年第19號也記載瑤臺班于澳門演《六國大封相》,這場排場盛大的演出頗有與當時西方傳入的“文明戲”一較短長之意,故而,聲勢也極為浩大,而百余人的排場也使得粵劇在舞臺上以人物天然隔絕空間,看起來賞心悅目,而在錯落排布自成章法之外,還直觀表意了階級、立場、性別等原本必須依靠場次和身法來區(qū)分的潛在含義。

        伴隨著粵劇班團的演出行跡,以各種技術(shù)改良舞臺空間,實現(xiàn)全新空間效果的粵劇舞臺實驗迅速彌漫上海、天津等民國戲曲重鎮(zhèn)。例如,同治十二年(1873年)就有粵班榮高升在大馬路攀桂軒演出,曲目同是《六國大封相》,燈火和鏡像反射等都被應用其中,《申報》以“堂皇冠冕,光怪陸離,炫人心目”[4]加以評價,被時人認定為“開上海戲曲舞臺運用彩繪布景的先河”,“彼時海上著重布景之本戲,尤未風行,故見者莫不異之”,隨后的粵劇舞臺改良大興,空間層次分明的《諸葛亮招親》《七擒孟獲》《宏碧緣》《封神榜》《閆瑞生驚夢》等劇目叫好叫座。同時,科技含量更高的機關(guān)布景出現(xiàn),對舞臺空間更加深入地加以改良。“民國初年,余觀李(李雪芳)之《黛玉葬花》,甫坐椅上,數(shù)十電燈泡,立時射出光芒”,“又滬上早年演《宏碧緣》本戲時,露蘭春所飾之駱鴻勛能于帽上射出電光”[5]。而同時期,甚至出現(xiàn)了將小火車開上舞臺的粵劇空間造景,令人拍案驚奇,空間實驗自然也為粵劇由戲曲向電影移植奠定基礎(chǔ)。

        20世紀30年代,隨著有聲技術(shù)發(fā)展,粵語片興起,中國香港電影也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勃興,香港本土出現(xiàn)了大觀聲片有限公司、南粵影片公司、“天一港廠”等專門制作粵語片公司,所出品的粵語電影在粵港、南洋一帶大受歡迎。伴隨著國民黨政府的推廣國語運動,粵語作為非官方用語被政府驅(qū)離于各文化領(lǐng)域,迅速南下,粵語電影的整體攝制及銷售市場都轉(zhuǎn)向以中國香港為中心的南中國和海外地區(qū)。

        考量同時期的電影文本,盡管早年的舞臺空間造景與改良實驗,使得實景拍攝和棚內(nèi)搭景的粵劇電影都能與現(xiàn)實的物理空間水乳交融,較大擴展了早期粵劇電影的表現(xiàn)張力。表象上的燈光布景從平面轉(zhuǎn)向立體,服裝行頭也隨之煥然一新,然而,由于空間依舊從屬于戲曲藝術(shù),兩種藝術(shù)難以兩全的質(zhì)疑聲也鵲起,粵語片過多留存粵劇元素而犧牲電影語言,“以影就戲”飽受詬病。粵劇向電影的合流歷程瑕瑜互見,中國香港粵劇電影在蒙蔭了上海電影的福澤和道統(tǒng),容納了數(shù)量巨大且素質(zhì)優(yōu)秀的南下影人之后,在亂世的風云變幻中,同樣激越起“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的反思,漸次厘清跨媒介移植過程中的表征問題:如何將電影與粵劇資源進行彌合自然的文化再生產(chǎn),開啟長效有序的文化循環(huán)。兩種新生藝術(shù)的碰撞中,宣示出粵劇電影作為中國香港乃至更廣泛華人地區(qū)社會文化“表征”的價值和功能。

        二、伶人到影人:粵劇電影明星作為生產(chǎn)與消費要素的循環(huán)關(guān)系

        毋庸置疑,戲曲是“角兒的藝術(shù)”,粵劇戲班盛行“大老倌”話事制度,知名演員執(zhí)整個戲班牛耳,“原本活躍在廣東粵劇舞臺上的唐雪卿、林坤山、薛覺明、梁雪霏、上海妹、馬師曾、譚蘭卿、白駒榮、胡蝶影、桂名揚、謝醒儂等粵劇界中堅力量,借由著30年代粵劇電影的興起,投身到中國香港電影界。他們既是廣東粵劇名伶,也是香港電影明星”[6]。演員們亦伶亦影之外,也與電影界崛起的專擅拍攝粵劇電影的李晨風、李鐵、左幾、珠璣等導演切磋技藝。電影及新興娛樂方式的流行又給予粵劇刺激和壓力,“活的藝術(shù)”解放了演員的表演程式,粵劇從粗獷豪邁的武戲轉(zhuǎn)入纏綿悱惻的生旦對手戲,舞臺上的行當變革隨之發(fā)生,新行當“文武生”出現(xiàn),后來進一步形成以“文武生、正印花旦、武生、小生、二幫花旦、丑生為每一出戲的六條臺柱的演出體制,演出實踐偏重生、旦、丑三個行當”[7],粵劇演員學習吸收京劇等劇種的北派武打、鑼鼓伴奏以及服飾、布景、臉譜等妝彩技術(shù),繼而吸取話劇、電影等外來表演藝術(shù),豐富自身,同時反哺電影。

        粵劇編劇家如黎鳳緣、梁垣三、麥嘯霞、粱夢、南海十三郎、唐滌生等,隨名伶而動,為其量體裁衣,根據(jù)表演優(yōu)長,投身電影編劇。演出劇目更加重視藝術(shù)形式和思想內(nèi)容上的加工提煉,舊小說、五四新文學、民間傳奇、市井奇事等內(nèi)容進入編劇視野。既有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日出》、茅盾的《虹》等五四新文學作品改編,也有“鴛鴦蝴蝶派”《啼笑因緣》《玉梨魂》等“舊小說”嫁接移植,文學性與藝術(shù)性大幅提升,奇特而又新鮮的力量完全符合時代和民眾要求。然而,變化帶來的轉(zhuǎn)軌很難一蹴而就,“戲曲是具有假定性的藝術(shù),演員運用程式化的表演,通過首白或者唱詞的描述,便能在一桌二椅、空曠的舞臺上向觀眾展示出多樣化的劇情情景。而戲劇電影中,背景和場景的更換,遮蔽了傳統(tǒng)戲曲的假定性特征,甚至很多表演程式再次也無法呈現(xiàn)了。我們只能通過演員的表情和唱念道白來欣賞演員的表演風采”[8]。因此,當時文藝界批評屢見不鮮,例如《由舞臺而跨到熒幕的港粵影星:粵語片的低劣大部分是他們功勞》提出:“華南電影界的糟,是不可掩飾的事實,而最糟的一點,就是雇傭那些不學無術(shù)、無才無藝的伶人來演電影,以致演出來的戲非騾非馬不知像些什么?!盵9]

        批評之下,馬師曾和薛覺先率先開始引領(lǐng)粵劇電影改革,粵劇、電影領(lǐng)域長達十多年的“薛馬爭雄”時代拉開帷幕。1933年,薛覺先主演的《白金龍》(湯曉丹,1933)、一炮而紅,這部新奇的西裝粵劇,改編自美國電影《郡主與侍者》(馬克西姆·圣克萊爾,1926),融合了歌舞元素,因由白金龍卷煙公司注資拍攝,作為那個時代最大的廣告,流傳海內(nèi)外,“社會反響強烈,連演一年之久,后又應越南一戲院老板之邀,1930年秋,去越南、柬埔寨演出,飲譽海外”,堪稱20世紀30年代最賣座的粵語電影,“這部影片讓邵氏兄弟賺了大錢,僅在廣州放映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攝成本的60倍”。[10]天一影片公司趁熱打鐵,力邀薛覺先南下香港,次年又與唐雪卿拍攝了《璇宮艷史》(邵醉翁,1934),到1941年香港淪陷之前,薛覺先較為出名影片包括有《白金龍》《俏郎君》(薛覺先、湯曉丹,1935)、《姑緣嫂劫》(李應源,1939)等20余部影片。

        1935年,馬師曾接受全球影片公司邀請由粵抵港,參與拍攝《野花香》(蘇怡,1935),轉(zhuǎn)軌到影戲雙棲階段。馬師曾在香港拍攝了以《藕斷絲連》(蘇怡、珠璣,1947)、《審死官》(楊工良,1948)、《神經(jīng)公爵》(楊工良,1949)、《宋江怒殺閻婆惜》(周詩祿,1950)、《帝苑春心化杜鵑》(馮志剛,1951)、《紅白牡丹花》(楊工良,1952)、《玉女凡心》(李鐵,1952)、《大雷雨》(吳回,1954)、《鄉(xiāng)下佬游埠》(珠璣,1955)、《兩地相思》(吳回,1955)等為代表的58部作品。馬師曾在香港所拍的粵劇電影,多改編自其主演的粵劇作品,他專注于劇本的打磨,也為從粵劇到電影的表演和敘事調(diào)整做出貢獻。

        粵劇電影《審死官》是其中的代表作,改編自馬師曾和紅線女主演的同名粵劇,講述了狀師宋世杰和妻子攜手為民伸張正義的一段傳奇?;泟“妗秾徦拦佟芬唤?jīng)上演,立即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而紅線女和馬師曾在粵劇版《審死官》的強烈影響力下,將這一劇目搬上大銀幕。電影版的《審死官》不僅保留了粵劇版本的喜劇特點——不是靠插科打諢取悅觀眾,而是在嚴肅的主題下,憑借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jié)和詼諧幽默的人物設(shè)定,通過個性分明的角色塑造和演員極強的表現(xiàn)力來達到喜劇的諷刺效果,更將粵劇中大量的程式唱腔唱段改塑為寫實化的動作和對話,并在人物的語言中插入觀眾較為親切的方言俚語,比如“混棍飯(以做狀師為生)”“生返個仔(生個兒子)”“買佢怕(怕了他)”“揾鬼咩(找誰?。薄皟永坠珔钸h(非常遠)”等。此外,與紅線女和馬師曾的粵劇舞臺形象迥然相異,電影里面紅線女的著裝打扮簡潔明媚,具有生活氣息,馬師曾則以滑稽搞笑的形象配合“乞兒腔”,更加討喜。凡此種種改良,充分肯定了傳統(tǒng)粵劇形式在唱詞、人物形象包括舞美設(shè)計等方面極具被改塑、型構(gòu)的空間與意義,也使得《審死官》諧趣橫生。

        事實上,粵劇《審死官》不僅在日后被多次搬上戲曲舞臺,更在1992年被重新編排,由周星馳和梅艷芳主演,重新搬上銀幕,圓滑世故不忘初心本色,詼諧幽默不乏剛正凌然,氣勢不凡據(jù)理力爭的“審死官”形象,成為香港喜劇電影的典范。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影片本身生動傳遞的懲惡揚善、反腐倡廉、尊重女性等意旨仍能引起今日觀眾的熱烈回應。傳統(tǒng)粵劇所透露的家國敘事和人倫關(guān)懷有著被“發(fā)展性傳承”的必要和可能,而名伶?zhèn)冿柡袼兹の队至D創(chuàng)新突圍的藝術(shù)進取,才是粵劇電影乃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味所在。

        三、從中國香港到世界:實現(xiàn)認同的粵劇電影之海外傳播與文化遺澤

        粵劇是世界上傳播最廣的戲劇劇種之一,由于廣東最早開埠,粵人精明長于經(jīng)商,廣東人的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清代末期起,全國各地的廣東會館都有廣泛分布,經(jīng)濟發(fā)達的北京、上海、江蘇、四川及臨近的廣西分布最多,而其他如湖南、福建、江西、山東、安徽、臺灣等地也都有不等的分布,適逢重要節(jié)令、酬神祭祖均會有粵劇演出。而在海外,粵劇及粵劇電影的傳播同樣廣泛,伴隨著人口遷徙和商業(yè)淘金的“下南洋”“闖金山”,東南亞地區(qū)及南北美洲、大洋洲都有關(guān)于粵劇演出的報刊或見聞留存。

        與梅蘭芳同一時期的粵劇名伶?zhèn)冚^早意識到了戲曲于海外華人的非凡意義,身體力行以驚人藝業(yè)傳播中華聲音。例如,馬師曾于美國巡演期間,反復強調(diào)戲劇藝術(shù)對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認為“人亦孰不愛國,凡愛國者必思自葆其國有之道德文化”,因而提出借戲劇“以宣傳我國特有之道德文化”。[11]粵劇“交織著詩詞歌賦和口語俗話,允文允武,時莊時諧,服裝有極濃或極淡的美術(shù)色彩,功架身段吻合著書畫的動靜氣韻,而題材偏及兒女私情,雞鳴狗盜、俠骨丹心、社會問題與國家大事——包括宮闈、朝政與戰(zhàn)場”[12]。20世紀以來,編劇家和伶人合力在早期粵劇相對單薄的《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八大曲本》等基礎(chǔ)之上,大量吸收民間傳說、地方掌故、演義小說等內(nèi)容開始改編,同時在文明新戲影響之下,粵劇整體面目為之一新,大量借古諷今、燭照現(xiàn)實的革命題材劇目出現(xiàn),如《文天祥殉國》《熊飛起義》《火燒大沙頭》《秋瑾》《溫生才刺孚琦》《辛亥革命黨人碑》《徐錫麟行刺恩銘》等,歌詠之處,于改風易俗方面屢建奇功,例如反對封建迷信、女性歧視、階級壓迫和煙賭黃等陋習的《盲公問米》《周大姑放腳》《黑獄紅蓮》,揭露貪官污吏、封建地主階級罪惡的《地府革命》《罵城隍》《虐婢報》《聲聲淚》等。作為改編母本,粵劇的劇目有一萬多出,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戲劇種類的曲目中都可稱佼佼,自然為粵劇電影的繁榮留下金山寶庫。

        待到粵劇與電影結(jié)合,傳奇敘事和俚俗視角的結(jié)合更加無間,以民間為審美場域、以底層民眾為欣賞主體的粵劇電影結(jié)合流行文化,格調(diào)愈發(fā)開放,形式更加包容,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展示出樸質(zhì)真淳、撼人心魄的藝術(shù)魅力。為了親近海外市場,歐美電影、莎士比亞戲劇、莫泊桑小說等文化資源,都被改編成粵劇電影搬上銀幕,一種基于“民族認同——即認為來自一個特定國家和在一個特定國家境內(nèi)的人和事物都具有獨特的特別的民族特性”[13]的審美親緣,借助粵劇電影牢牢織密了全球華人精神世界的溝通聯(lián)動。

        這一過程中,粵劇電影給香港電影乃至中國電影留下了多個維度的文化遺產(chǎn)。一方面是直接的翻拍資源,例如1952年由香港真善美劇團首演,馬師曾、薛覺先、紅線女、鳳凰女等主演的《蝴蝶夫人》,上映后影響較大,以至于《野薔薇之戀》(王天林,1960)中葛蘭飾演的風塵歌女也有演唱《蝴蝶夫人》的片段,造型與唱詞與紅線女粵劇版《蝴蝶夫人》多有相似。另一方面是簡潔的改編資源,雖然故事并不一致,主題依舊相親,例如《細路祥》(陳峰,1950)和《細路祥》(陳果,1999),無論是李小龍的細路祥還是姚月明的細路祥,都是香港那一隅陋室中奮斗求生的家庭中的一員,傳遞著守護家園、樂觀積極的意趣,再如由《花田錯》改編的合家歡系列喜劇,《花田喜事》(高志森,1993)、《水滸笑傳》(高志森,1993)、《花田喜事》(高志森,2003)、《花田喜事2010》(黃百鳴、邱禮濤,2010)等,也有《八星報喜》信手拈來《紫釵記·劍合釵圓》,在粵劇舞臺上促成佳偶,這些喜劇電影對觀眾記憶中耳熟能詳?shù)幕泟≠Y源的化用騰挪,都承繼著香港粵劇電影的人情味和煙火味,歷經(jīng)磨難而守望相助終得功成圓滿的理想結(jié)局和精神境界,無一不激勵觀者向善向上,勠力不怠。

        粵劇電影留下的最為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應當是典雅深沉的中式審美價值觀與藝術(shù)品格。被翻拍為多個版本的《帝女花》(龍圖、左幾,1957)可佐證?!兜叟ā啡〔那宕S燮清的《帝女花》,經(jīng)唐滌生深化其傳奇性改編而來,講述明末公主因國破家亡而催生的愛情悲劇。該片投拍時,適逢追求電影民族性、藝術(shù)性、文化性的香港中聯(lián)公司成立,粵劇電影適時向精良化、優(yōu)質(zhì)化轉(zhuǎn)舵。演唱上,任劍輝和白雪仙配合默契,凄婉動人。新婚燕爾之際,皇親國戚之尊,奈何亡國城破,只得共飲毒酒,同赴黃泉,化身情比金堅的并蒂紅花,畫面設(shè)計充分展現(xiàn)中國古典美學的意境,美景襯托哀情。電影通過賦比興的手法得以表達,花飛花謝花滿天,紅消香斷無人憐,著力與超越粵劇舞臺的空明之處,更顯惆悵與無奈,將古典戲曲、詩詞、繪畫融貫于鏡頭之中,對傳統(tǒng)舞臺先破后立,打破的桎梏規(guī)則,使得死亡的悲劇性得到提煉,愈發(fā)沉郁大氣。

        正如英國學者霍爾所說:“這些元素:聲響、詞語、音符、音階、姿勢、表情、衣服、都是我們的自然物質(zhì)世界的組成部分,但他們重要性不在于它們是什么,而在于它們做什么,在于它們的功能,它們構(gòu)成并傳遞意義,它們的意指。”[14]粵劇電影的各種元素是承擔著建立和維持文化共同的生活世界。如果說,學理上,作為文化資源的粵劇電影研究,以形而上的符號研究途徑,關(guān)注在表征驅(qū)動和規(guī)則訓誡之下、建立于生產(chǎn)與消費之上的文化循環(huán)如何運作;那么,實踐層面的文化認知與民族認同如何產(chǎn)生意義——建構(gòu)于藝術(shù)之上的所謂“詩學”何以形成;所謂中國人的精氣神何以凝聚,應當是寄存于粵劇電影之中的人文星火,燭照出藝人藝德、社會良俗、民族氣節(jié)與國之大體。

        結(jié)語

        “中國藝術(shù)的民族性特征,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的……現(xiàn)實中的民族性永遠處于這種‘變中有序,存中有變的運動狀態(tài)。”[15]粵劇電影在20世紀30年代興起之后,數(shù)十年間,邁向市場化、產(chǎn)業(yè)化制作之路,得益于香港電影日益成熟的商業(yè)化運作,以各地的資金作為堅強后盾,匯聚各方人才、技術(shù)、資源,形成了循環(huán)產(chǎn)業(yè)鏈制作,成為中國香港電影的重要類型之一。至于傳統(tǒng)文化與流行文化的驅(qū)離和博弈,你方唱罷我登場,粵劇電影盛極轉(zhuǎn)而退居幕后的過程,也是中國香港電影自身主體性萌發(fā)勃興再到寧靜致遠的側(cè)寫。

        超越時空的民族性寄寓于香港粵劇電影中,實踐具體且風格鮮明。中國香港粵劇電影的價值和遺澤并非是孤明獨照,它為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影人北上之后的多元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鏡鑒與燭火。隨著粵港澳大灣區(qū)資源重組和影人北上,減量增質(zhì)的《白蛇傳·情》等韻味十足的粵劇電影精品仍是未來可期,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賡續(xù)著中國香港電影乃至中國電影的氣派風格與魅力榮光。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廣東卷[M].北京:北京ISBN中心,1993:15.

        [2]麥嘯霞.廣東戲劇史略[A]//廣東省戲劇研究室編.粵劇研究資料選[G].廣州:廣東省戲劇研究室,1983:45.

        [3]顧樂真.粵?。簭臈疃鲏廴沼浛赐文陱V西演劇活動[A]//廣東省藝術(shù)研究所.廣東省戲劇年鑒[G].1981:114.

        [4]作者不詳.夜觀粵劇記事[N].申報,1873.

        [5]徐慕云.中國戲劇史[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99.

        [6]鄭睿.20世紀30年代廣東影人南下及其后續(xù)影響[ J ].當代電影,2018(04):80-85.

        [7]劉文峰,李玲.清末民國年間粵劇改良的啟迪[ J ].戲曲研究,2006(03):100-109.

        [8]紅線女,紅線女自傳(1927—1956)[M].香港:曉園出版社,1990:58.

        [9]作者不詳.由舞臺而跨到熒幕的港粵影星:粵語片的低劣大部分是他們功勞[ J ].電聲,1937(30).

        [10]崔頌明,伍福生.粵劇萬能老倌——薛覺先[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47.

        [11]馬師曾.我游美演劇之宗旨[M]//賴伯疆.粵劇藝術(shù)大師馬師曾.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77.

        [12]石琪.戲曲與粵劇片隨想[G]//第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 粵語戲曲片回顧.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3:11.

        [13][14][英]保羅·杜蓋伊,斯圖亞特·霍爾.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M].霍煒,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6,48.

        [15]李少白.電影民族化再認識[M]//丁亞平.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5:325.

        猜你喜歡
        粵劇
        《粵劇藝術(shù)館奇遇記》
        現(xiàn)存清代粵劇劇本初探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4:12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粵劇傳唱灑暖陽
        SINGING THE CHANGES
        漢語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 05:47:54
        粵劇數(shù)字音樂伴奏探索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8
        粵劇排場與粵劇傳承
        戲曲研究(2018年1期)2018-08-29 01:18:48
        1949—1951年粵劇“戲改”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52
        粵劇傳承中的“變”與“不變”
        戲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42
        粵劇編目整理之回顧與展望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1:01
        粵劇花旦黃嘉裕:90后也會喜歡粵劇
        空中之家(2017年11期)2017-11-28 05:27:57
        午夜少妇高潮免费视频|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久久99热精品这里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 精品视频入口| 黑丝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一区av二区三区| 最新系列国产专区|亚洲国产|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小说| 99久久久精品国产性黑人| 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国产免费无遮挡吸奶头视频| 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 三男一女吃奶添下面| 亚洲—本道中文字幕久久66| 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真人与拘做受免费视频| av中文字幕少妇人妻| 日本黄网色三级三级三级|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成人国产在线播放自拍| 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免费观看的av毛片的网站| 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无码伊人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 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国产毛片精品av一区二区| 山外人精品影院| 久久青草伊人精品|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男吃奶玩乳尖高潮视频| 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 91久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野外少妇愉情中文字幕| 在线国产视频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