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妍
摘 要 人物作為小說的主要組成元素,其出場是呈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根據新課標的指導,高中語文針對小說這一文學體裁,從人物出場藝術的角度去開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內化人物形象以及小說主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 魯迅 小說人物 出場技巧
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中塑造了很多經典的人物形象,比如孔乙己、閏土、祥林嫂等等。這些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個性鮮明、形象豐滿,并且在小說中的出場方式也明顯不同。那么小說中的人物出場方式有哪些?不同的出場方式與人物性格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及魯迅先生的具體作品,介紹魯迅小說中描寫人物出場的方式與技巧,助力高中語文小說教學。
一、出場藝術之一 ——“畫像法”出場法
“畫像法”出場法,即作者在人物出場時介紹人物的長相、穿著、身材等外在形象條件,向讀者描繪一幅小說人物的肖像。這樣的出場方式可以更為直觀地塑造人物主體形象或者表現人物精神狀態(tài),在語言辭藻的使用上,也可以成為設置懸念、渲染氣氛或者引發(fā)讀者思考的抓手。
以魯迅先生的《祝?!窞槔?,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可謂是深入人心。小說中祥林嫂出場就是用的“畫像法”出場法。小說中魯迅先生向讀者描繪出多年以后再見祥林嫂的樣子,“全白的頭發(fā)”“瘦削不堪”“黃中帶黑”“仿佛木刻似的”。[1]由此,讀者可以從祥林嫂的“肖像”中讀出,祥林嫂當前的生活并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說是遭受了生活的重創(chuàng),并且內心蘊藏著巨大的悲哀和痛苦。除此之外,作者用了一句“從外形到精神的枯槁和幻滅”,也將祥林嫂徘徊在死亡邊緣的一種近乎死人的狀態(tài)表現出來。這足以引發(fā)讀者關注祥林嫂怎么一步步走向這種極端狀態(tài)的,以及她到底遭受了怎樣的虐待和摧殘。小說在祥林嫂出場之前描繪的都是接近農歷新年的、忙碌積極的氣象,如“迎接福神”“殺雞”“宰鵝”等,但是祥林嫂的出場為小說渲染了沉重、陰郁、悲苦的氣氛。
二、出場藝術之二——“先聲奪人”出場法
“先聲奪人”出場法是指先出現人物的聲音,再出現人物。這樣的出場方式,不論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不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都可以采用。但是多數情況下,作者會選擇將其用于性格外向、張揚的人物的出場。使用“先聲奪人”的出場方式除了襯托人物性格之外,在烘托人物身份地位以及暗示小說深層主旨上都有巧妙設計之感。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也有部分人物的出場采用的是“先聲奪人”出場法。
以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xiāng)》為例,小說中“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的出場就是采用了“先聲奪人”出場法。在作者回到故鄉(xiāng)準備賣掉老家的房子搬到異地時,楊二嫂的出場聲音“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打破了“我”與宏兒的對話。從“尖利的怪叫”這種形容中,讀者首先感知到的是楊二嫂潑辣、古怪、粗魯的性格特征。而后當“我”抬頭看時,一個凸顴骨、薄嘴唇、圓規(guī)一樣的女人形象出現在眼前。從文本中得知,楊二嫂本是端莊秀麗的美人,如今卻變得尖酸、刻薄、愛占便宜。楊二嫂尖利的出場聲音和飽受摧殘的外形,與其過去的端莊秀麗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前后巨大的落差,是對人物立體形象的塑造,也是一個社會底層之人遭受生活壓迫、命運欺凌的真實寫照,是作者借以諷刺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泯滅人性的重要窗口。
三、出場藝術之三——“環(huán)境渲染”出場法
“環(huán)境渲染”出場法,顧名思義就是在人物出場之前,先對周邊環(huán)境和其他人物形象進行層層渲染。這種出場方式通常應用于小說主要人物,以此來加深讀者對于小說主要人物的印象。之所以說“環(huán)境渲染”出場法通常應用于小說主要人物的出場,是因為前期渲染會占用較長的篇幅,如果對次要人物或者邊緣人物也采用該方式的話,勢必會喧賓奪主,導致文章主次結構不清晰。
魯迅小說中采用“環(huán)境渲染”出場法的典型人物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在孔乙己出場之前,“我”借由自身工作的便利,先介紹了酒店中喝酒的人的主要特征,交代了酒店的格局,介紹了長衫客和短衣主顧的區(qū)別,展現出當時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冷酷的人性。當然在前期的渲染中,“我”還指出,只有孔乙己到來,“我”才能拋開無聊的、受管制的工作現狀“笑幾聲”。這也為下文設置了懸念,“孔乙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與眾人有何不同?隨后文本繼續(xù)交代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且穿長衫的人。站著喝酒說明他窮,沒有顯赫的社會地位,明顯與店里的長衣主顧不一個檔次;穿長衫,又說明他上過學,有知識。一個有知識但是很窮的人,這也側面說明孔乙己可能自命清高,一派寒酸氣。從孔乙己“又添上新傷疤了”“吊著打”“竊書”等詞匯中,也可看出孔乙己本身被封建科考制度毒害,放不下身段和面子,沒有生存能力,最終被社會其他階層的人看不起、貶低、嘲笑,成為魯鎮(zhèn)上唯一另類的一個人。前期的環(huán)境渲染以及周圍人物的評價渲染,都為讀者營造出魯鎮(zhèn)的獨特氛圍,并在陳述事實的同時鋪墊懸念,這展現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四、出場藝術之四——“虛實結合”出場法
所謂“虛實結合”出場法,就是在人物出場前先由次要人物提起他,然后引起主人公對他的回憶,最后人物才出場?;貞浿械娜宋锿ǔJ敲篮玫?,是為了與現實中的人物形成對比,進而讓讀者思考人物變化的原因,揭示主題。[2]
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的寫作當中,就為主要人物之一的閏土設置了“虛實結合”的出場方式。小說的開頭部分通過記敘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展現了“我”回到故鄉(xiāng)的緣由和感受。在第十一段“我”與母親的談話中,閏土第一次在小說中虛出。母親告訴“我”,閏土每次來“我”家時都會問起“我”,很想見到“我”。母親說已經把“我”回家的時間告訴了閏土,這也為后文中閏土的真正出場埋下了伏筆。接下來,作者對回憶中的少年閏土的描寫也是人物形象的虛出。在后文中,閏土在一個天氣很冷的午后才真正出場。在這一部分作者對閏土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實寫。當閏土真正出場時,“我”稱呼閏土為“閏土哥”,而閏土卻畢恭畢敬地稱呼我為“老爺”。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與閏土之間已經具有可悲的階級隔閡了。在人物出場的虛實結合中,作者將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少年閏土英勇活潑、見識豐富,中年閏土卻木訥、沒有精氣神。作者通過閏土出場的虛實結合描寫也暗喻封建社會對于下層勞動人民的剝削與壓迫。
筆者通過對教材中選編的魯迅小說進行分析,明確了魯迅小說中人物的主要出場方式有“畫像法”出場法、“先聲奪人”出場法、“環(huán)境渲染”出場法、“虛實結合”出場法四種,希望為高中語文教學中,魯迅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吳同和.見微知著,涉淺悟深——魯迅小說細節(jié)描寫欣賞[J],語文教學通訊,2021(31):87-88.
[2]鄭書玉.例談魯迅小說的人物出場藝術[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2(0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