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芹
臨床中高血壓屬于常見慢性基礎性疾病之一, 高脂血癥也屬于常見疾病之一, 兩種疾病同時發(fā)生會相互影響, 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 同時可能誘發(fā)一系列不良癥狀, 比如視物模糊、眼底滲血, 同時可能合并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fā)癥。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多發(fā)生在老年人群中, 若采取治療措施不及時, 則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1]。近幾年來,受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影響, 致使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發(fā)展趨勢[2]。中醫(yī)學認為, 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屬于眩暈和頭痛的范疇, 發(fā)病機制主要和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的食物存在緊密聯(lián)系, 持續(xù)累積, 則會導致人體脾胃產生損傷[3]。在對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實施治療時, 多以活血、理氣、通絡、健脾、化痰、降逆為治療原則, 半夏白術天麻湯內含有多種中藥, 適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 包括神經性眩暈、面神經癱瘓以及血管神經性頭痛[4]?;诖? 此次研究選取70 例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探究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擇2021 年2 月~2022 年11 月70 例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 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5 例。對照組男18 例, 女17 例;年齡最小46 歲, 最大79 歲, 平均年齡(61.53±5.89)歲;病程3~12 年, 平均病程(7.55±1.53)年。觀察組男19 例, 女16 例;年齡最小47 歲, 最大79 歲,平均年齡(61.59±5.83)歲;病程4~12 年, 平均病程(7.86±1.4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滿足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有關診斷標準[5];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正常;③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 具備良好的治療配合度。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②合并惡性腫瘤疾??;③患者臨床資料缺失;④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⑤患者精神狀態(tài)異常。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行西藥常規(guī)治療。應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43054), 口服, 1 次/d, 5 mg/次, 同時結合患者血壓情況對藥物應用劑量予以調整。持續(xù)治療20 d。
1.3.2 觀察組 應用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藥方包括:紅花12 g、丹參15 g、半夏10 g、白術12 g、橘皮5 g、山楂18 g、地龍8 g、茯苓15 g、天麻10 g、鉤藤12 g, 用水1000 ml 煎制,取藥液400 ml, 1 劑/d, 分2 次服用。治療期間叮囑患者停用其他降脂和降壓藥物, 同時注意日常飲食, 嚴格控制鈉攝入量, 多攝入蔬菜和水果, 適當運動, 從而提升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持續(xù)治療20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6]:經治療后血壓和血脂恢復至正常范圍, 同時癥狀消失,即顯效;經治療后血壓和血脂趨于正常, 癥狀改善, 即有效;經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 即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
1.4.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血脂水平, 血脂評價指標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1.4.4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中醫(yī)癥候積分, 應用中醫(yī)癥候積分量表[7]實施評價, 從眩暈、頭痛、心悸、胸悶4 個維度入手, 滿分51 分, 評分越高則提示癥狀越嚴重。
1.4.5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包括低血壓、惡心嘔吐、嗜睡[8]。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 ±s, mm Hg)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 ±s, mm Hg)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收縮壓 t P 舒張壓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164.93±12.06 145.21±10.70a 7.236 0.000 99.81±6.70 89.68±6.09a 6.619 0.000觀察組 35 164.79±11.93 120.63±8.02ab 18.174 0.000 99.46±6.79 77.05±4.47ab 16.309 0.000 t 0.049 10.875 0.217 9.891 P 0.961 0.000 0.829 0.00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s, mmol/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s, 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總膽固醇 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6.57±1.80 5.79±1.42a 2.52±0.27 2.24±0.22a 4.90±1.47 4.23±1.06a 0.90±0.07 0.99±0.05a觀察組 35 6.56±1.79 5.12±1.03ab 2.51±0.26 1.56±0.09ab 4.89±1.46 3.02±1.46ab 0.89±0.06 1.40±0.29ab t 0.023 2.260 0.158 16.925 0.029 3.968 0.642 8.242 P 0.982 0.027 0.875 0.000 0.977 0.000 0.523 0.000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中醫(yī)癥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中醫(y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中醫(yī)癥候積分 t P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30.27±2.42 19.53±1.86a 20.817 0.000觀察組 35 30.26±2.53 11.22±1.02ab 41.293 0.000 t 0.017 23.175 P 0.987 0.000
2.5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臨床中血腦血管疾病誘發(fā)因素可分為多種, 其中高血壓十分常見, 高血壓的發(fā)生往往會對人體重要器官功能和結構產生十分嚴重的影響, 最終可能誘發(fā)臟器功能衰竭[9,10]。高脂血癥屬于代謝性疾病之一, 誘發(fā)原因主要為人體代謝異常導致, 和多種疾病存在緊密聯(lián)系, 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癥等, 若采取治療措施不及時, 則可能導致動脈硬化, 大大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可能性, 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嚴重損害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1,12]。當高血壓與高脂血癥合并發(fā)生時, 則會導致患者病情持續(xù)加重, 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3,14]。目前, 治療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的方式主要為西醫(yī)治療, 雖然可改善患者代謝和血液循環(huán), 但是病情極易復發(fā), 難以徹底根治[15]。
中醫(yī)學認為, 高血壓歸屬于“眩暈”和“頭痛”的范疇, 與日常飲食中過量攝入脂質食物存在緊密聯(lián)系, 同時和不良生活習慣和藥物因素存在緊密聯(lián)系[16,17]。此次研究結果提示,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及中醫(yī)癥候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中醫(yī)癥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由此可知,應用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可發(fā)揮良好的治療效果, 可改善患者血壓水平, 糾正血脂水平, 同時可改善患者中醫(yī)癥候積分, 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 分析原因: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屬于中藥湯劑之一, 關鍵藥物包括半夏, 可發(fā)揮消痞降逆、化痰燥濕的作用;天麻具備通絡祛風、平肝抑陽的作用;白術具備養(yǎng)氣健脾、燥濕利水的價值[18];茯苓具備健脾利濕的價值;橘皮具備寬中理氣、化痰燥濕的價值;甘草能夠調和諸藥, 具備清熱補脾、祛痰益氣的價值[19,20]。諸藥合用, 可發(fā)揮熄風化痰、平肝健脾的價值。
綜上所述, 應用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可發(fā)揮良好的治療效果, 可改善患者血壓水平, 糾正血脂水平, 同時可改善患者中醫(yī)癥候積分, 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 建議在臨床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