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明文學研究現(xiàn)代范式的建構及其審視※

        2023-09-22 15:35:04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3年8期
        關鍵詞:竟陵新文學周作人

        王 遜

        內容提要:以周作人為核心的現(xiàn)代文人對于晚明的重新發(fā)現(xiàn)及晚明文學研究范式的建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但學人對其貢獻尚缺乏全面而清晰的表彰。周作人通過標舉“源流說”,確立了晚明與五四的密切聯(lián)系,并就此奠定了后續(xù)學人的基本模式。實則這一發(fā)現(xiàn)多系策略使然,后續(xù)闡發(fā)可謂曲解與誤讀,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周作人以一種特殊但卻決定性的方式,影響甚至規(guī)定了晚明文學研究的基本方向。隨著“源流說”的傳播,“晚明”與“五四”的關系引發(fā)了曠日持久的探討。認同這一命題,肯定“晚明”與“五四”之間存在一定(甚至緊密)關聯(lián)是主流論調,這一“共識”的形成不僅是對歷史傳統(tǒng)的簡單繼承,更是時代主潮的必然要求。但個中過程展示的多是趨勢和傾向,對其間的復雜和曲折有所遮蔽,故而學人的質疑或者說辯證也就此發(fā)端。除此以外,晚明文學的研究格局也在周作人等人影響下直接或間接造就,即促成關注并閱讀公安、竟陵派風潮,培養(yǎng)專門從事公安派研究的學生,推進以公安、竟陵派為主的晚明文學研究,并提出了若干至今仍有深遠影響的重要論斷。

        得益于現(xiàn)代文藝領域的表彰與推動,以公安、竟陵派為代表的晚明革新思潮正式走到臺前,成為至今仍興盛發(fā)達的學術研究熱點與重點。尋根溯源,以周作人為核心的現(xiàn)代文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周作人在晚明文學研究方面未有專門投入,加之其標舉晚明又有現(xiàn)實考量,故而我們除了強調周作人的首倡之功外,所論不超出鼓吹小品文以及此一主張引發(fā)的現(xiàn)實文學論爭等層面,或許在論者看來,周作人的意義就是提出了一項命題或者形成了一種語境,這顯然失之于簡單了,至少他造就的聯(lián)動效應遠不止于此。

        一 主張的誤讀

        有關五四與晚明關系的確立,是周作人的重大發(fā)現(xiàn),自1920年代發(fā)端,以迄1932年在輔仁大學的演講,日趨成熟,及至今日,“關于晚明文學思潮與五四新文學運動之間的精神聯(lián)系及其差異,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1周荷初:《晚明小品與現(xiàn)代散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頁。,相關研究亦可謂豐富而深入,但仍有一定繼續(xù)思考的空間。

        周作人提出的“源流說”實則包含了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對于公安、竟陵派的重新發(fā)現(xiàn),這不僅是指從歷史的遮蔽處發(fā)掘他們的存在,更是指著力彰顯他們身上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革新、解放精神;二是對晚明與五四關聯(lián)之揭示,從而證明現(xiàn)代新文學的孕育并非全然外來影響,實有本土歷史淵源,兩者結合,方構成完整邏輯。但我們的注意力基本被后者吸引,著力于五四與晚明之間異同的辨析及關聯(lián)程度的確認,更進一步便是梳理、提煉中國文學乃至中國社會的自主現(xiàn)代化脈絡。至于周作人有關晚明的若干新發(fā)現(xiàn),我們則少有細致考辨,或是當作理所當然的結論予以認可。但相關判斷在周作人之前未有清晰表述,他本人也不曾系統(tǒng)闡發(fā),即這可謂一個經(jīng)由周作人首倡卻未有明確論證的話題。時人對此并非完全沒有“謹慎”態(tài)度,譬如陳子展即指出“我們要論公安竟陵的散文,還得起先對于有明一代的散文作一個鳥瞰,然后才可以窺見公安竟陵的真面目”2陳子展:《公安竟陵與小品文》,陳望道編:《小品文和漫畫》,上海書店1981年版,第125頁。,不能輕易盲從。另錢鍾書在評論《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一書時,因其方法是“把本書全部地接受,而于其基本概念及事實上,加以商榷”,自然難以避免對公安、竟陵派的討論,且評價并不算高,在他看來,“公安派的論據(jù)斷無胡適先生那樣的周密;而袁中郎許多矛盾的議論,周先生又不肯引出來”1中書君:《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新月》1932年第4期。。但除此以外,學人基本少有質疑,并予以了充分認可。假如有關“晚明”的界定不能成立,則相關邏輯無從展開,一應后續(xù)探討也成了鏡花水月。換言之,如何認識晚明文學的精神旨趣及時代特征,看似無關的閑筆,卻系我們考察“晚明”與“五四”關系的要害所在。職是之故,相關研究的前提,甚至這一命題本身都有重新審視的必要。

        回到源頭處,學人曾對周作人為何提出“源流說”予以充分考察,至于將源頭溯及公安、竟陵派的原因則少有關注,新文學研究者主要關注“在場事件”,故而所論多集中在這一事件的現(xiàn)實意義,但于我們而言,相關結論后引入晚明文學研究領域,成為重要命題,就該有全景式的觀照。我們更需要了解的不是標舉公安、竟陵派意在何處,換言之,我們要追究這一命題如何造就,它的機制與理由為何,而非潛臺詞或影響。只有從源頭處明確厘清相關問題,我們才能對其在專門研究領域的申發(fā)有所判斷,故而從這被學人遺忘的話題處入手,或能讓我們有一些新的思考。

        有學人認為“周作人之所以極力推舉公安派為言志派文學的代表和現(xiàn)代散文的源流, 很大原因正是公安派不顧一切的反叛精神, 無視道統(tǒng)和文統(tǒng)的勇氣,完全將小品當作充分表達自己的方式, 都深契他的文學無用卻反抗的觀念”2蔡江珍:《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中國散文現(xiàn)代性理論與公安派小品文》,《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看起來周作人標舉公安派是因為彼此理念上的相通,他自己也有明確澄清,“公安派的文學歷史觀確是我所佩服的,不過我的杜撰意見在未讀三袁文集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了”3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序》,《苦雨齋序跋文》,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頁。,但對這話不宜太過當真,畢竟這一“共鳴”不是必然地生成,而是刻意搜求的結果。周作人雖是大力推舉公安、竟陵派的第一人,但在他們相遇之前,周作人已經(jīng)形成相對成熟的文學主張,尤其是在散文方面,正如有學者指出的:

        周作人首倡小品“美文”時,并未直接受到晚明小品的影響,而是取法英法的隨筆……《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的講演文,雖得出五四文學與晚明文學同質同源的結論,但其主旨尚在為“言志派”的新散文的興起尋找“古已有之”的證據(jù),而不再對晚明文學重估本身。1周荷初:《晚明小品與現(xiàn)代散文》,第242頁。

        就此來說,“晚明”凸顯更多的是一種策略性的需要,無論我們如何強調“晚明”與“五四”間的關聯(lián),這一事實理應成為我們相關認識的前提。

        傳統(tǒng)文學范圍廣泛,他最終將目光停留此處,除了所謂主張的接近外,似乎境遇的相似更為關鍵。周作人曾屢屢強調明季的情況與彼時有很多相似之處,落實到文學層面:“我說現(xiàn)今很像明末,雖然有些熱心的文人學士聽了要不高興,其實是無可諱言的。我們且不談那建夷,流寇,方鎮(zhèn),宦官以及饑荒等,只說八股和黨社這兩件事罷?!?周作人:《關于命運》,《苦茶隨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頁。于是他注意到了公安、竟陵派。雖說他宣稱“兩次的主張和趨勢,幾乎都很相同”3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頁。,但更多強調的還是趨勢或處境方面,依照他的說法,“公安派反抗正統(tǒng)派的復古運動,自然更引起我們的同感,但關系也至此為止”4周作人:《重刊袁中郎集序》,《苦茶隨筆》,第68、62頁。。雖說他也肯定了公安、竟陵派反對復古、對抗潮流的功績,但給予他更大觸動的恐怕還是昔人的不幸遭遇,就古時論:

        公安派在明季是一種新文學運動,反抗當時復古贗古的文學潮流,這是確實無疑的事實,我們只須看后來古文家對于這派如何的深惡痛絕,歷明清兩朝至于民國現(xiàn)在還是咒罵不止,可以知道他們加于正統(tǒng)派文學的打擊是如何的深而且大了。5周作人:《重刊袁中郎集序》,《苦茶隨筆》,第68、62頁。

        就現(xiàn)實看:

        近來袁中郎又大為世詬病,有人以為還應讀古文,中郎誠未足為文章典范,本來也并沒有人提倡要做公安派文,但即使如此也勝于韓文,學袁為閑散的文士,學韓則為縱橫的策士,文士不過發(fā)揮亂世之音而已,策士則能造成亂世之音者也。6周作人:《廠甸之二》,《苦茶隨筆》,第31~32頁。

        事業(yè)雖然正義,遭遇的卻是誤會、批判與否定,此處不免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強烈意味。對于周作人來說,他在意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是新文學運動的整體興衰,這構成了他所有思考的出發(fā)點,包括對公安、竟陵派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大力提倡。他對于昔人及其作品的喜好以及彼我主張的相通固然都是事實,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具有相通主張的一群人所遭受的種種境遇讓他感同身受,他是“借古諷今”,既強調自身事業(yè)的正確和重要,也反映自身事業(yè)面臨的遏制和傾軋,希望就此獲得世人的理解、認同和支持(包括同情),避免走上昔日公安、竟陵派一樣的道路。

        既是策略,周作人對晚明種種便不見得會真心認同;也正因是策略,便可根據(jù)需要時做調整。他明確指出“中郎是明季的新文學運動的領袖,然而他的著作不見得樣樣都好,篇篇都好”1周作人:《重刊袁中郎集序》,《苦茶隨筆》,第63、64頁。,具體說來,就詩論,“中郎的詩,據(jù)我這詩的門外漢看來,只是有消極的價值”,至于散文“成績要好得多,我想他的游記最有新意,傳序次之……尺牘雖多妙語,但視蘇黃終有間”2周作人:《重刊袁中郎集序》,《苦茶隨筆》,第63、64頁。。一為完全否定,一為部分肯定,但這只是表象,背后的理念更值得玩味。此時的周作人具有強烈的“進步”思想,他“覺得舊詩是沒有新生命的”3周作人:《人境廬詩草》,《秉燭談》,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頁。,對古代詩歌不屑一顧自在情理之中。就散文而言,他的評價只是相對僵化、瀕死的舊詩來說“好得多”,且為周作人欣賞的偏偏是昔人所厭棄的作品,個中是否有刻意對抗的意味且不論,至少他是以今律古,價值立場明顯有偏向,更使這“肯定”大打折扣。他高舉公安派的旗幟,但肯定的只是部分理念,卻不認同其實踐,我們所以為的他對于公安派的高度表彰著實存疑。

        作為一個起點,周作人其實并沒有塑造或確立一個高不可及的示范,某署名為“主”者昔日評論《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時就指出,“周先生僅把公安派來代表文學的革命,這與胡適之作白話文學史把杜甫白居易都拉到白話文學作家里來一樣的見解,因為他們所宗的是什么,就把古來的作者當作什么了”4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附錄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頁。。某種意義上,這就是一個策略性的口號,潛藏著諸多誤解與曲解,但現(xiàn)今卻被全盤接收?;蛞兴q解,周作人的闡發(fā)確存不當,但并不能就此否認晚明文學的革新與解放特征,畢竟大量專門研究成果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我們無意否認晚明研究取得的重大進展,但想特別說明的是,個中過程實則從未擺脫周作人的影響,包括他的缺失。

        隨著“源流說”的流布,于影響擴大的同時也多有扭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盲目夸大“晚明”與“五四”之間的聯(lián)系,過高估計“晚明”之于“五四”的實際影響,相關論調從彼此精神氣質的相似一變而為“五四”對“晚明”的直接繼承,歷史的片段被捏合成連續(xù)的潮流,譬如魏紫銘昔日即稱:

        從十五世紀(明孝宗弘治晚年)到十六世紀(明孝宗天啟初年),中國文壇,曾經(jīng)有過一次極其偉大的演變,厥后,這種勢力雖然一度消失,可是直到清季,還在不絕如縷的潛伏著呢。迨及民國初年,她更爆炸起來,造成了等量齊觀的新文學運動,來完結她的未了的夙愿。1魏紫銘:《明清小品詩文研究》,《北強月刊》1935年第5期。

        就此來說,今有人聲稱“隨后的周作人,曾在一九三二年發(fā)表的《中國文學的源流》的講演中, 從文學觀的具體性質出發(fā),認為新文學受晚明‘公安派’的文學思想影響頗多”2陳寶良:《晚明文化新論》,《江漢論壇》1990年第6期。也就不足為怪了。既是源頭,必有后續(xù),但這可以是精神信念的感召、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不見得是直接的作用,周作人雖有將古今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進行比擬之舉,但多屬策略使然,他自始至終只強調古今的相似或暗合,不曾有“晚明”直接干預或介入“五四”的看法,上述觀點既是對周作人觀點的誤讀,更是對歷史發(fā)展的曲解。

        通過上述論斷,我們或能明白何以專業(yè)領域的晚明研究始終不能脫離周作人模式?!巴砻鳌奔缺灰暈椤拔逅摹钡脑搭^,便需具備種種“現(xiàn)代”因子,即我們往往是依據(jù)“五四”的需要來塑造“晚明”的面貌,且彼此間的關系越是直接、緊密,則“晚明”的革新、解放色彩越加濃厚,如此一來辯證審視甚而調整視角便難有可能。換言之,專業(yè)領域的晚明研究看似以豐碩的成果完善了周作人的命題,但他們基本是在周作人的框架內,遵照他的思路予以深化,有今日的結果也在情理之中。周作人的巨大感召力和滲透性始終是我們一應研究的前提,這既是啟發(fā),也是約束,他以一種特殊但卻決定性的方式,影響甚至規(guī)定了晚明文學研究的基本方向,在其命題的影響下,我們所作的不是辨析題,即考察晚明文學的特征,而是問答題,即論述晚明文學革新特征的表現(xiàn)。譬如說言及晚明,便矚目公安、竟陵派;論及公安、竟陵派,則著力表彰革新、解放,少有其他視野或路徑,并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與多種理論思潮及現(xiàn)實訴求相混合,形成一股更強大的合力,至今仍在發(fā)揮巨大影響。

        二 命題的延伸

        有遮蔽,自然就會有凸顯與強調,隨著“源流說”的傳播,“晚明”與“五四”的關系引發(fā)了曠日持久的探討。1930年代形成了一股熱潮,其后受制于政治、文化因素,直至1980年代再度成為重要話題,相關情況周荷初曾有簡單梳理。1周荷初:《晚明小品與現(xiàn)代散文》,第290~303頁。實則這里也蘊含兩重話題,一是對“晚明”與“五四”之間的源流關系存有疑問,故而予以細致辨析;二是認同周作人提出的命題,并將其具體落實到近三百年的文學發(fā)展歷程中。眾多討論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有關晚明性質的確認或辨析(兩種思路目標雖有不同,但前提是共通的,即具有現(xiàn)代因素之“晚明”的存在),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甚至規(guī)定了我們的研究格局,這可謂周作人之于晚明文學研究的意外收獲。

        及至當代社會,認同周作人的命題,肯定“晚明”與“五四”之間存在一定(甚至緊密)關聯(lián)是主流論調,但這一“共識”的形成不僅是對歷史傳統(tǒng)的簡單繼承,更是時代主潮的必然要求。簡單來說,首先是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不再一味趨新厭舊,反倒著力強調文學傳統(tǒng)及遺產(chǎn)的現(xiàn)實意義與當代傳承,故而有學人指出:

        一個新時代的文化, 不僅必然是對前一時代文化糟粕的揚棄與否定,同時必然是對前一時代文化精華的繼承與發(fā)展。晚明文化作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沉淀, 在民族文化的長河中, 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近代的新學與“五四”新文學, 成為它們的民族文化的淵源。2陳寶良:《晚明文化新論》,《江漢論壇》1990年第6期。

        其次,則是在探討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問題時,通過對曾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停滯論的檢討與揚棄,日漸強調轉型說,而起點正是晚明,就文學領域來說:

        中國古代文學向現(xiàn)代文學轉換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文學自身所作出的歷史選擇……是隨著明中葉后古代文化結構系統(tǒng)的調整而調整、變化而變化。1朱德發(fā):《中國古代文學向現(xiàn)代文學轉換的第一部曲》,《齊魯學刊》1991年第3期。

        周作人以“言志”與“載道”的交替演進來描述中國文學的發(fā)展顯然失之于簡單、粗疏,于是不斷有人試圖延續(xù)他的思考方式予以豐富,當然主體是落在了“晚明—五四”這一階段,這本就是周作人的論述重心,也是他們認為存在密切聯(lián)系的一段歷史。首先要提及的是任訪秋,因為他系周氏親傳弟子,他原本認為“這次的新文學運動,我們無須來附會說是從公安來的,因為它顯然的是受著西方科學與民主的新思潮,以及西方的文藝論與創(chuàng)作的影響,而與晚明文學是絕無關系的”2任訪秋:《袁中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頁。,后卻轉變觀念,步武周作人,試圖探討中國文學內在的發(fā)展動力,譬如其《中國小品文發(fā)展史》一書,可謂“源流說”的一個具體實踐或印證,所謂“有明一代詩歌,竟無可述,在散文上居然能有著這么多的佳作,這追根溯源,你能說這不是當時的新文學運動之賜嗎?”3任訪秋:《任訪秋文集·未刊著作三種》(上),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0、7、8頁。至于具體的論述過程,無論是強調“越是思想解放的時代,它們就越發(fā)榮,但一到思想統(tǒng)一的時候,它就跟著枯萎了”4任訪秋:《任訪秋文集·未刊著作三種》(上),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0、7、8頁。,還是循此認識,將小品文的盛衰起伏與時代的變遷聯(lián)系起來,分為五個階段5任訪秋:《任訪秋文集·未刊著作三種》(上),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0、7、8頁。,都與周作人的論調多有呼應。尤需提及的是其效仿周作人撰成的《中國新文學淵源》一書,“把晚明文化革新運動與五四文化革命運動,這三百年間的中國學術思想與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進行考索”,并自認比周作人講得“要詳細、要具體”。6任訪秋:《中國新文學淵源》,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頁。但客觀來說,他雖詳細梳理了晚明至晚清、五四時期思想與文學的嬗變軌跡,并試圖勾連前后發(fā)展線索,但所做工作仍不免簡單、粗淺。近三百年的文學歷程,由于強大的文學傳統(tǒng)、共性的精神追求等因素的影響,必然存在不少看似趨同的觀念主張和共性的創(chuàng)作實踐,故而羅列事實、描述現(xiàn)象本非難事,關鍵在于依照何種理念、基于何種標準,從多元、繁復的文學史中篩選若干現(xiàn)象,并串聯(lián)成線,即要有整體觀照和理論統(tǒng)領。任訪秋未必沒有這種意識,他也強調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但凸顯的不過是反封建云云之類模式化的說辭,我們看到的仍只是一個個的點,而非具有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的線。

        關愛和在其基礎上有所發(fā)展,依他之見,晚明和清初(代)“由于學風、學術指向與文化性格的不同, 構成了兩者之間的巨大反差”,各自孕育的文學思潮自然明顯有異,因此它們雖屬于歷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展現(xiàn)出不同形式,卻有著一致的走向,故而都具備“一種文化類型學的意義”,并“形成了中國前近代期的兩種思想原型,它給予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近代文化與文學的發(fā)展以深刻的影響”。1關愛和:《歷史潮汐與文學回聲——晚明至五四文學變動掠影》,《中州學刊》1993年第1期。這一表述至少有兩層推進,第一,是力圖準確、深入地把握各時段的思想、文化特征,避免簡單、浮泛描述;第二,是他意識到了從晚明到“五四”的發(fā)展過程中的種種歧異、偏差,并從分歧中抽繹出了統(tǒng)一的發(fā)展脈絡,保證了歷史發(fā)展的一致性和延續(xù)性,實現(xiàn)了論述的全面與完善。

        陳寶良持有與關愛和類似的看法,認為“新文學的文化淵源至少還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從李贄、公安派開啟的‘言志派’文學, 一是錢謙益、顧炎武、王夫之的‘經(jīng)世致用’的文學思想”2陳寶良:《晚明文化新論》,《江漢論壇》1990年第6期。。表述雖有差別,大體意思趨同,他不惟揭示這一事實或現(xiàn)象,更試圖說明此種延續(xù)或影響的背后機制,突出強調了這種發(fā)展軌跡的必然性,此即前文所引有關文化演進規(guī)律之概括。與此同調者甚夥,在此思維方式的啟示下,有學者開始著意于重新描述近現(xiàn)代文學史,譬如《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依照編者意見:

        這里所說的“400年”,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四個世紀,而是泛指自16世紀晚期(大致相當于明萬歷年間)至20世紀末葉這個時段里中國文學思潮的發(fā)展演變……近400年文學思潮的演進,盡管頭緒紛繁,事象龐雜,總體上卻構成了統(tǒng)一的流程,其實質便是中國文學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3陳伯海主編:《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頁。

        此類探討系對周作人命題的發(fā)展和豐富,但未必符合他本人的期待?!爸茏魅恕对戳鳌钒灾尽?、抑‘載道’表面上看是在傳達自己的文學觀,實質則是通過一褒一抑達到捍衛(wèi)新文學傳統(tǒng)的目的”1王瑜:《誰在寫史?——由〈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幾篇文章看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讀解的“誤區(qū)”》,《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6期。,故而作為一種策略性的表述,重要的是“言外之意”,而非字面內容。周作人有明確的現(xiàn)實訴求,今人亦然,對“五四與晚明的關聯(lián)性”這一命題采取不同的思考角度,進而獲得不同的理解亦在情理之中。但基于現(xiàn)實關懷的不同,隨著這一命題的展開,偏離周作人昔日設定的軌道,改變“源流說”基本面貌的情況也會屢屢發(fā)生?!霸戳髡f”在流布過程中逐漸由“結論”轉變?yōu)椤胺椒ā?,其意義和價值也隨之豐富。對于1980年代以來的學者來說,激烈的革新巨變以及隨之引發(fā)的與傳統(tǒng)的斷裂亟須反思和檢討,重建二者的聯(lián)系成了一時急務,故而對于他們來說,周作人提出的命題不僅是可貴的思路,更是有待踐行的任務?;蛟S是現(xiàn)實訴求過于急切,他們的“行動”積極而高效,卻少了些冷靜而必要的審視。時代命題是重新審視傳統(tǒng)與當下的關系,即不可像過去那般肆意鄙棄傳統(tǒng)并盲目割斷古今聯(lián)系,這一切實有賴于對傳統(tǒng)和當下都有全面體認,進而總結、提煉歷史經(jīng)驗與規(guī)律,但具體操作往往矯枉過正,在未經(jīng)全面、客觀審視的情況下,汲汲于重建那久被忽視的聯(lián)系,故而依賴的材料是碎片化的,采用的思考方式是主觀性的,一應結論并不那么可靠。前已提及,周作人雖標舉公安派,卻未曾對其價值有充分審視,這一“缺漏”在新時期仍然未能補足,宣揚的依舊是一空洞口號,持續(xù)不斷的填補、充實也始終停留在淺表,我們并未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性,只是在將周作人的邏輯予以完善。從晚明至五四近三百年間的文學進程是否展示為統(tǒng)一的發(fā)展脈絡?假使有統(tǒng)一路徑又作何具體表現(xiàn)?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我們的思考顯然遠遠不夠。當缺乏根基與前提,卻又要確認聯(lián)系時,所得種種只可能是簡單比附與浪漫想象。

        有關晚明與五四的關系雖有眾多探討,但展示的多是趨勢和傾向,實則其間充滿復雜和曲折,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對所謂的“繼承與發(fā)展”作太過草率、簡單的理解,學人有關“源流說”的質疑或者說辯證也多半由此發(fā)端。譬如馮至強調,“新文學是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進步文學的傳統(tǒng)”與“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理應結合考察,不能偏廢,但結合具體的文學事實來說,這一平面化的理論總結有待細化,即“先有了西方文學的影響,新文學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不是相反”。1馮至:《新文學初期的繼承與借鑒》,《馮至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頁。換言之,就影響論,傳統(tǒng)與西學皆發(fā)揮了作用,但二者的介入方式、程度及效果存在明顯區(qū)別,不能一概而論。其后有學者對此表述得更為明確,譬如朱德發(fā)指出“晚明人文主義曙光沒有照亮東方帝國的現(xiàn)代化征程;并表明中國古代文化、文學系統(tǒng)只靠本身的調整功能與轉換機制難以完成由古典向現(xiàn)代轉變的歷史重任”2朱德發(fā):《中國文學:由古典走向現(xiàn)代》,《文學評論》1997年第5期。。觀點自然是鮮明的,但何以如此立論到底缺了些翔實的說明,這便有賴就晚明與五四的差異做具體辨析,有學者在肯定五四新文學受到傳統(tǒng)滋養(yǎng)的基礎上,更是著力考察了彼此的本質差別。3詳參張福貴、劉中樹《晚明文學與五四文學的時差與異質》,《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

        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歷史層面看,這些意見都有一定道理,并能幫助我們祛除某些誤會,特別是有關晚明性質的認定。自周作人推舉公安、竟陵派以來,在一股浪漫主義精神的籠罩下,“對晚明文學與五四文學作了同源同質的理解”4張福貴、劉中樹:《晚明文學與五四文學的時差與異質》,《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我們想當然地給晚明貼上了思想啟蒙、人性解放等諸多標簽,卻少有精細論證,遑論慎重反思。此類探討雖非直接針對晚明而發(fā),卻細致辨析了表面相似主張背后的巨大分歧,等于從外部打開了一重缺口。但就效果而言,我們在強化了五四“現(xiàn)代”性質的同時,似對晚明的“傳統(tǒng)”色彩選擇性忽略,依舊奉行一貫論調,本為一體兩面的結論,卻采取了區(qū)別性對待,這在邏輯上是無論如何都講不通的??赡艿脑蛴卸阂粍t我們有關晚明的“定論”過于強大,難以輕易更張;二則學人雖揭示了晚明與五四的差別,但多是就社會性質、文化思潮等宏觀層面立論,執(zhí)著于古和今的時代差別,尚缺乏足夠的說服力。譬如有學人就強調,時代的總體差別確然存在,但舊時代的主潮下另有暗濤,展露出新時代的曙光;晚明士人的局限性也無可置疑,但忽略細節(jié),就總體趨勢而言,“(晚明與清初)兩者都保持著強烈的社會和政治參與熱情, 其理論命題都蘊含著豐富的啟蒙和反封建精神”1關愛和:《歷史潮汐與文學回聲——晚明至五四文學變動掠影》,《中州學刊》1993年第1期。。換言之,這到底是根本性的本質差別還是細節(jié)性的程度不同,未能清楚辨析。其中的關鍵癥結在于,我們在考察相關問題時,往往專注于情/欲、公/私等范疇,要么脫離時代語境,就其一般意涵作過度發(fā)揮,故而強調古今之同;要么強調時代差別,認定古今難以具備趨同理路,說到底這種宏大敘事也是脫離實際的一種表現(xiàn)。切實可行的做法應是回歸歷史語境,細致梳理并辨析相關范疇背后的時代語境、現(xiàn)實關切及核心旨趣,譬如溝口雄三有關明清之際公私問題的分析就是一個極好的示范。就此來說,上述論斷雖動搖了晚明的根基,但尚缺乏細致的闡發(fā)。

        三 格局的塑造

        雖因周作人的標舉,晚明研究方才成為重要命題,但大家的目光多半停留在命題周邊或衍生線索,對他與晚明文學研究間的直接關聯(lián)少有關注。概而論之,當有四端:其一,促成了關注公安、竟陵派,閱讀公安、竟陵派的風潮,改變了他們少有人知、多遭惡謚的局面,這一點時人多有提及,此不贅述。

        其二,周作人本人雖在晚明文學研究方面并無開拓,但他指導了兩名研究生從事袁宏道研究,相關成果成為晚明文學研究的重要收獲。第一位即是我們熟知的、上文也已提及的任維焜(訪秋),他早在周作人的觀點“在社會上尚未引起關注”2黃仁生:《論公安派在現(xiàn)代文壇的多重回響》,《復旦學報》2006年第6期。的1931年就涉足公安派研究領域,先后發(fā)表《中郎師友考》等論文,1935年考取北京大學研究生,更是在周作人的直接指導下,撰寫畢業(yè)論文《袁中郎研究》。該論文于1936年暑期答辯通過,直至1983年,經(jīng)其修改后方正式出版。公安派研究可謂任氏的終身事業(yè),1980年代以后,他的研究重點轉移到中國近代文學研究領域,但旨趣仍在于“由近代上溯至晚明,探求‘五四’文化革命的淵源”,所著《中國近代文學作家論》《中國新文學淵源》二書便是明證。

        另一位是魏際昌(字紫銘),有關他與周作人的淵源少有論及。魏氏早年先考入吉林大學教育系文學專業(yè),后因抗戰(zhàn)形勢影響,吉林大學被迫解散,魏氏轉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并在此先后完成本科及碩士學業(yè)。其碩士學位論文系在胡適指導下完成,題為《桐城古文學派小史》,本科畢業(yè)論文則是《袁中郎評傳》,得到了胡適與周作人的共同指導。據(jù)其自述:

        我在本科第四學年開始之前(1934年秋)說明志趣,請求胡先生指導我的畢業(yè)論文。胡先生說:“……關于這方面的知識周啟明(作人)先生比我多,周先生開過‘近代散文’的課,可以去找找他,讓我們兩人共同來幫助你吧!”

        后周作人答應了他的請求,“很謙虛,只給我開了有關的參考書……并約略地指出諸書重要篇目,有助于‘評傳’撰寫的種種”。九個多月后,他將寫成的初稿“拿給胡先生看。胡先生看得很仔細”1魏際昌:《胡適之先生逸事一束》,《河北文史資料》1991年第2輯。,并沒有提及請周作人審查的情況,照此看來周作人起到的作用似乎只是提供參考書目及必要提點。但就魏氏發(fā)表的相關論文看,諸如“朱明詩文,載道者多,前后七子,大都此類,其能清新流麗超逸爽朗者,公安竟陵兩派而已”之論,特別是“載道”之說,顯系承襲周作人而來,其他如“與夫近世之新文學運動,又何莫非先生直接間接之流風乎”等,亦可見出周作人的影響。

        其三,所謂關注、閱讀,或是興趣使然,但興趣往往成為研究的動力,故而亦是在周作人的影響下,以公安、竟陵派為主的晚明文學研究獲得了極大推進。周作人身邊的朋友與學生在閱讀公安、竟陵派諸人文集的過程中都有著或零星或系統(tǒng)的發(fā)現(xiàn)。前者如郁達夫通過細致閱讀即意識到:“然而矯枉過正,中郎時時也不免有過火之處,如他的西湖紀游里關于吳山的一條記事……這豈不是太如明史列傳作者之所說:‘以風雅自命’了么?”2郁達夫:《重印〈袁中郎全集〉序》,《人間世》1934年第7期。類似有關中郎性格的質疑其時尚有不少,雖多是零散印象,未能形成系統(tǒng)判斷,且其中尚有意氣成分3譬如曹聚仁對袁宏道多有譏諷,稱其“以陶淵明潘岳自比”,卻無非沽名釣譽,“出賣高雅”,又批評 “袁中郎的出游,無有不高聲叫賣,直令人頭痛。紀游文非無佳構,那股酸味就夠使文章減色了……袁中郎本非遁世之士,談禪說佛妄作解人,可笑”。(《何必袁中郎——書劉大杰標點本袁中郎全集后》,《太白》1934年第1卷第4期)一應批評雖有合理處,但難免有因立場不同的偏頗之詞。,但多少意識到其人并非如周作人、林語堂描述的那般單純。就現(xiàn)有研究來審視,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某些感覺頗有見地。后者如劉大杰撰有《袁中郎的詩文觀》一文,將其文學主張總結為反對摸擬、不拘格套、重性靈、重內容四條1劉大杰:《袁中郎的詩文觀》,《人間世》1934年第13期。,不少觀點已然成為今日學界的共識與常識。

        隨著《中國新文學源流》的出版以及三袁和鐘、譚文集的翻印發(fā)行,與公安、竟陵派相關的研究日漸興盛,魏紫銘《明代公安文壇主將袁中郎先生詩文論輯》(《北強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明清小品詩文研究》(《北強月刊》1935年第2卷第5期)、張汝釗《袁中郎的佛學思想》(《人間世》1935年第20期)、府丙麟《公安竟陵派之文學》(《約翰聲》1935年第46卷)、李萬璋《談談公安派的小品文》[《期刊》(天津)1935 年第5期]、吳奔星《袁中郎之文章及文學批評》(《師大月刊》1936年第30期)等論文先后問世。相關論文中時時提及知堂及其論斷,在在見出他們所受周作人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啟發(fā),譬如吳奔星言:

        故林語堂一流人之提倡晚明小品,俾免汩沒,固袁中郎之功人,而其使袁中郎受辱,又是罪人矣!我之研究袁中郎,雖不敢抱“功人”之妄想,但也不愿趨時順俗,轉入下流的幽默之漩渦。2吳奔星:《袁中郎之文章及文學批評》,《師大月刊》1936年第30期。

        此系糾偏者。又如府丙麟言:

        公安竟陵二派文學之價值,不在其著作,而在其力倡文學革命之精神。周作人先生……其語殊當……三袁之反抗正統(tǒng)派復古運動,其識見,其魄力,皆是為今日新文學運動之楷式矣。3府丙麟:《公安竟陵派之文學》,《約翰聲》1935年第46卷。

        此系發(fā)揚者。推而廣之,論及明代文學,也多不超出周作人設定的框架,譬如郭麟閣稱“魏晉文士,襟懷高邁,灑脫不羈,故其出來小品,抒情詩歌,率多言志之作,趣味盎然,魏晉以降,正統(tǒng)派又復得勢。至明代公安竟陵出,言志派又大放異彩矣”,又稱“自來言明代文學者,多囿于傳統(tǒng),不曰歸、宋,便曰何、李,一若去此數(shù)子,明代無文學也。豈不知明代文學之所以重要,不在有前后七子,而在有公安竟陵之小文,與小說傳奇也”。1郭麟閣:《論明代文學》,《期待》1947年第1卷第2期。

        經(jīng)由周作人的宣傳、表彰,改變了明代文學研究的格局,并規(guī)定了相關判斷。由于我們的關注點長期停留在時代論爭方面,于此方面的成績多有忽略,學人雖曾梳理相關文獻,但僅是羅列題名,未有系統(tǒng)審查,以致其中的遠見卓識未得彰顯。綜合來看,相關研究的價值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接續(xù)周作人的話題,對三袁及鐘、譚等人的生平交游,公安、竟陵派的文學主張和詩文創(chuàng)作予以細致探討,關乎此已有相對充分的學術史梳理,此不贅述。但要說明的是,在此過程中,周作人開創(chuàng)的命題也得到了豐富與推進,譬如朱維之強調在公安、竟陵派之前,“實際上揭出叛旗更早更鮮明的,倒是李卓吾”,且他對李卓吾的影響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即除了詩文外,還特別表現(xiàn)在小說戲曲批評方面,二者經(jīng)由種種傳承,都在五四后繼續(xù)發(fā)揮影響。2朱維之:《李卓吾與新文學》,《福建文化》1935年第3卷第18期。二是批評周作人的某些曲解(部分是他的觀點流布后產(chǎn)生的誤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和完善晚明文學的研究路徑。譬如曾廣烈強調“袁中郎的詩確實是改革的拜古派的詩,他是向拜古派的示威;(因為他這種詩完全是隨意寫的自我的詩)但是,我們不能因此便說他的詩是如何的好”,具體來說,“既沒有唐人的熱情,又沒有宋人的冷味,更沒有元人的細膩柔媚,只是一股粗浮矜躁之氣”,即使是為他所贊許的小品文和尺牘,也不免“名士氣味太多,有時使人難堪”。3曾廣烈:《談袁中郎》,《文學生活》1936年第6期。觀點或許可商,趣味不免古典,但這種客觀的態(tài)度與細致的辨析難能可貴。再如周木齋,他也和阿英一樣,認為在周作人的影響下,中郎雖獲得了充分關注,卻也在此過程中遮蔽了自己的本來面貌。略有不同的是,他結合明代文學史,就相關細節(jié)予以了細致考察。譬如他指出,“在嘉靖時,對于李夢陽何景明的復古,已經(jīng)有人反抗了,如起初也學秦漢的王慎中……和他齊名的唐荊川,也響應他……又有歸有光出來抗爭”,既然他們與袁中郎有共通的文學追求,則“中郎的反抗復古,總受些影響的,他在《敘姜陸二公同適稿》一文中,就推重歸唐”1周木齋:《袁中郎集》,《文學》1935年第4卷第4期。,而在周作人的論述框架下,歸、唐這些人無疑都屬于對立面的“載道”派。除此以外,他還特別說明中郎的思想系儒釋道三家綜合所致,那么當日過于浪漫主義的言說便不免簡單化。特別要提及的,也是成就最高的當屬郭紹虞,先后撰成《性靈說》《竟陵詩論》等文,探微抉隱,于明代詩學研究功莫大焉。他還特別指出,“近人每以公安與竟陵并稱,而屬之于小品文一類。實則公安與竟陵相同者,僅在反抗七子的一點。除此點外,公安、竟陵的作風正不相同。不僅作風不同,即其理論亦頗不一致”2郭紹虞:《竟陵詩論》,《學林》1941年第5期。,于時人的盲從論調實有廓清之效。三是隨著公安、竟陵派或小品文研究的深入,帶來了整個明代文學研究的推進,形成了不少高明論斷。譬如吳奔星認為“有明一代,不特不能說是中國文學的衰微時期,而且在文學批評史上,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期”3吳奔星:《袁中郎之文章及文學批評》,《師大月刊》1936年第30期。,鮮明意識到了明代文學批評的價值,可謂別具只眼。再如魏紫銘,則對明代文學演進大勢有精要概述:

        由于七子的返古模擬,而引起唐(伯虎)徐(文長)的首豎叛旗,不過,兩人只有創(chuàng)作,未見主張,迨至公安(三袁),方才有了極明確的口號——知文學變遷之跡,倡詩文清新之旨——然后其弊也膚淺,竟陵(鐘譚)代興,正以篤厚,但是幽峭冷僻,識者病之,于是歸(震川)唐(荊川)一出,而公安竟陵兩派文壇,只剩殘兵偏將了。4魏紫銘:《明清小品詩文研究》,《北強月刊》1935年第2卷第5期。

        所論自有偏頗、疏略處,但就其大致言,正與今日格局相當,可謂先導。

        不惟如此,類似影響還溢出了文學研究領域,嵇文甫就高度評價了周作人的發(fā)現(xiàn),稱:

        從前講明代文學史的,只注意一堆假古董……好像明代文人就沒有一點性靈天才,就不會創(chuàng)造一點新東西。近來經(jīng)周啟明、俞平伯等提倡晚明文學,特別表彰公安竟陵諸子,于是我們才恍然見到明中葉以后的文學界自有一種新潮流。1嵇文甫:《左派王學·序》,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2、2頁。

        與此相呼應,他認為:

        其實何止文學如此。明中葉以后,整個思想界走上一個新階段,自由解放的色彩從各方面表現(xiàn)出來……道學界的王學左派和文學界的公安派竟陵派是同一時代精神的表現(xiàn)。2嵇文甫:《左派王學·序》,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2、2頁。

        這一觀點隨之又回流到文學研究領域,郭紹虞即稱贊他“這話極是”,并沿襲他的思路予以申發(fā),“左派王學之中影響中郎思想最大者,又當推李卓吾?!欣赡懿皇茏课岬挠绊憜??能不受卓吾大刀闊斧直往直來的影響嗎?王李之學,又如何牢籠得住”3郭紹虞:《性靈說》,《燕京學報》1938年第23期。。

        其四,論及晚明文學研究模式的確立,我們多談及1930年代左翼文人的影響,譬如嵇文甫和容肇祖4通過《左派王學》(嵇文甫,開明書店1934年版)、《晚明思想史論》(嵇文甫,商務印書館1944年版)、《李卓吾評傳》(容肇祖,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明代思想史》(容肇祖,開明書店1941年版)四部著作,他們基本規(guī)定了后世研究的核心理路,具體包括“王學—泰州—公安、竟陵”的敘述邏輯,資本主義萌芽、市民社會、早期啟蒙、自然人性論等考察視角。,實則周作人就已提出了不少論斷,并持續(xù)影響了我們的后續(xù)研究。其要有三,一是以李贄為源頭,認為“明季的新文學發(fā)動于李卓吾”,這一觀點或受容肇祖影響,因為他“在《李卓吾評傳》中也曾說及”5周作人:《關于近代散文》,《知堂乙酉文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頁。,如此一來,周作人與嵇文甫可謂互相影響、文學與思想彼此促進。二是與第一點相關,強調思想革命對文學革命的重要意義,具體到晚明,思想資源首先是王學,“明朝因王陽明李卓吾的影響,文學思想上又來了一次解放的風潮”6周作人:《北京的風俗詩》,《知堂乙酉文編》,第56頁。,此外還應注意禪宗的影響,“明代中間王學與禪宗得勢之后,思想解放影響及于文藝”7周作人:《苦茶庵笑話選序》,《苦雨齋序跋文》,第95頁。。三是總結了古今一致的現(xiàn)代精神,即“不承認權威,疾虛妄,重情理,這也就是現(xiàn)代精神,現(xiàn)代新文學如無此精神也是不能生長的”,到了現(xiàn)代更是“接受科學知識做幫助”1周作人:《關于近代散文》,《知堂乙酉文編》,第65頁。,后世所論不超出此,只不過對其內涵或指導思想的看法不一而已。

        綜上,不難發(fā)現(xiàn)周作人對于晚明文學范式的建構產(chǎn)生了全面影響,不論是基本命題的提煉、核心思路的確定,還是相關話題的展開,始終都能發(fā)現(xiàn)他的身影。這樣一個現(xiàn)象的昭示,不僅有助于深化我們對周作人的認識,這既是指他在晚明方面的專門判斷,還應包括對他本人思想形成及發(fā)展的理解,與此同時,更能指引我們的晚明文學研究格局。依照前賢的看法,“晚明”是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過渡的轉型時代,但這一看法本身便是伴隨現(xiàn)代化進程不斷得以明晰和豐富的,職是之故,有關晚明的理解亟須打破現(xiàn)今的學科畛域,真正勾連起古代文學和現(xiàn)當代文學兩大領域。所謂“真正”即是指這不僅僅是部分概念的借用或者話題的套用,類似的所謂成功已然多矣!我們需要的是沉潛歷史語境,深入剖析相關概念、命題的產(chǎn)生背景、基本內涵、演進歷程,獲得全局性和整體性的了解。

        猜你喜歡
        竟陵新文學周作人
        語言、文學與認同:論臺灣新文學的“跨語實踐”
        論竟陵派對公安派性靈說的修正
        雨露風(2023年8期)2023-10-14 20:01:48
        乾榮子對周作人創(chuàng)作之影響考察
        文學與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38
        魯迅的“立人”與中國新文學“為人生”創(chuàng)作理路
        清代前期竟陵派的接受情況論略
        周作人之死
        北廣人物(2017年45期)2017-11-27 02:07:01
        勢有窮而必變
        ——竟陵派對晚明文學的反思與重構
        《胡適·魯迅·莫言:自由思想與新文學傳統(tǒng)》序
        東吳學術(2015年4期)2015-12-01 03:20:05
        竟陵派對近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研究
        周作人住在后面
        愛你(2014年11期)2014-11-15 06:51:15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天天舒服|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加勒比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熟女高潮| 中国黄色偷拍视频二区| 久久本道久久综合伊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码精品色| av天堂网手机在线观看| 青青草小视频在线播放| 一 级做人爱全视频在线看| 人人摸人人搞人人透| 毛片大全真人在线| 四月婷婷丁香七月色综合高清国产裸聊在线 | av狼人婷婷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大陆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大奶子生活片| 亚洲国产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人妻饥渴偷公乱中文字幕| 大地资源网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性另类春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明星|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性色|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免费一级特黄欧美大片久久网| 国内自拍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蜜臀av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院电影|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91蜜桃国产成人精品区在线| 国产自拍一区在线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观看| 中国丰满熟妇av| 99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产久久高清ww| 娇妻在交换中哭喊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