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會敏
白居易提倡作詩要有為而作、有感而發(fā),為君、為臣、為民而作,不為文而作,重視詩歌的政治功能。除了新樂府外,其具有政治諷喻功能的詩歌還很多,分布在各類題材中,《登樂游園望》一詩就是其中之一,詩云:
獨上樂游園,四望天日曛。
東北何靄靄,宮闕入煙云。
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
耳目暫清曠,懷抱郁不伸。
下視十二街,綠樹間紅塵。
車馬徒滿眼,不見心所親。
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
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
這首五言古體詩為登臨即景之作,描寫了詩人所望見的長安城的紅塵景象,宮殿巍峨、街道整齊、車馬繁華、高蓋如云,而繁華之景中蘊含著小人得志、直士蒙屈的歷史真實,表達了詩人對現(xiàn)實政治的不滿和為友人鳴不平的郁憤情懷。
白居易一生留下兩千八百多首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他將自己的詩歌分為諷喻詩、感傷詩、閑適詩、雜律詩這四大類別。諷喻詩重點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和政治問題,對皇帝和高官權(quán)貴進行諷諫;感傷詩表現(xiàn)為親朋離別及生老病死等令人悲痛的事;閑適詩主要表現(xiàn)為歸家閑居的閑適心情;雜律詩也就是律詩,更注重聲律和平仄。這首《登樂游園望》,屬于諷喻詩一類,借友人被貶之事抨擊社會黑暗現(xiàn)實,是政治抒情之作。此詩創(chuàng)作于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當時在皇宮任職,官居翰林學(xué)士,皇帝昏聵,聽信讒言,奸臣當?shù)?,好友元稹同年被貶,因此詩人心中郁氣橫生,登樂游園(又名“樂游原”)遣懷寫下這首五言古體詩。前八句寫登高遠眺所見所感,后八句寫登臨俯瞰所見所感。此詩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為一體,諷刺朝堂奸人當?shù)?,統(tǒng)治者的不作為,為友人鳴不平。
一、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安排與優(yōu)美意象
“獨上樂游園,四望天日曛”點出題目,交代了登望的人物、時間和地點。詩人在黃昏時分獨自登上樂游原,本想看看滿城美景,然而只看到了黃昏到來之際的一抹余暉,不免感傷?!瓣帧弊殖浞直磉_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惆悵和失落,由此奠定了整首詩憂愁悲傷的感情基調(diào)?!蔼殹弊质窃娙诵那槌劣舻牧硪粋€原因,沒有好友相伴,獨自一人來到樂游原抒發(fā)心中的郁悶,卻只見到了黃昏,所以更加感傷。唐詩中出現(xiàn)“曛”字的詩句很多,如高適《別董大》中的“千里黃云白日曛”,描寫送別的環(huán)境,交代送別的時間和天氣狀況,黃云彌漫,日色昏昏,烘托離別氛圍。杜甫《示獠奴阿段》中的“山木蒼蒼落日曛”,寫寓居夔州的自然環(huán)境和風(fēng)俗民情,落日黃昏時刻的夔州,滿山樹木,更顯青郁茂盛。權(quán)德輿《題柳郎中茅山故居》中的“下馬荒階日欲曛”,故居荒階,黃昏落日,寫出了久無人居的荒涼之感。由上可知,詩句中“曛”字的出現(xiàn),總給人以昏暗、凄涼、惆悵、失落的情感暗示。
“東北何靄靄,宮闕入煙云”,詩人四望,看到東北方向一片昏暗,連宮闕都掩藏在了煙云之下,讓人看不真切,就像詩人身處的朝堂一樣,被一片陰暗之氣籠罩著,看不到未來和希望。詩人借景抒情,以此時昏暗的景色比喻被小人操控的朝堂,借此抒發(fā)內(nèi)心的愁緒,此刻的心情如同眼前的風(fēng)景,影影綽綽,云霧迷蒙,亦是詩人對人生境遇和社會現(xiàn)實的彷徨無措、無可奈何之感。
前四句中的“曛”“靄”“煙”“云”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混沌、黯淡的落日余暉景象,也奠定了整首詩憂郁悲傷的感情基調(diào)。“煙”也是唐詩中經(jīng)常使用的意象,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風(fēng)煙望五津”,崔顥《黃鶴樓》中的“煙波江上使人愁”,杜牧《泊秦淮》中的“煙籠寒水月籠沙”等,都出現(xiàn)了“煙”意象,給人以朦朧、迷茫之感。
二、登臨高處后的情感獲得
“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交代了“獨上樂游園”的原因,詩人想要在高處去擺脫心中的愁苦郁悶。“高”字表達了詩人不愿與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想法?!斑z”字點出了詩人此刻的心境,在遠離塵世喧囂的高處,仿佛身邊污濁的氣氛都消散了,忘卻了生活的不如意。這兩句體現(xiàn)了詩人登高后的愉快心情,他喜愛在這種寬曠的高處立足,只有遠離已經(jīng)被腐蝕的朝堂,才有機會發(fā)泄心中的郁結(jié),從而獲得片刻的歡愉。以登高望遠來抒發(fā)胸中之感是古往今來的詩人們最喜歡的方式之一,如杜甫的《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獨自帶著傷病登高望遠,見到眼前秋色,不免產(chǎn)生孤獨凄涼之感,在外漂泊的羈旅之愁及憂國傷時的國難家仇與眼前景色融合在一起,更讓詩人徒增感傷。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通過寫古塔之高,表達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志向高遠,此詩不似其他詩作著重描寫眼前之景,而是重點抒發(fā)登高望遠時所產(chǎn)生的感受。
“耳目暫清曠,懷抱郁不伸”,詩意發(fā)生轉(zhuǎn)折,否定了剛剛看見美好景色而產(chǎn)生的愉悅心情。此時詩人雖然覺得在此高處可以使耳目暫時清明,但是胸中仍充斥著郁悶和不安。上一句的“如”字也點出來了快樂只是暫時的,擺脫朝堂污濁的氣氛只是詩人的一種假想,并沒有真正脫離這種情緒。朝堂上那種奸臣當?shù)?、迫害忠良的晦暗環(huán)境,詩人還沒有擺脫掉,萬分愁苦,卻沒有解決之法,胸中郁悶悲痛難以排解。
“下視十二街,綠樹間紅塵”,此時詩人目光開始向下聚攏,目之所及是長安城的十二條大街,車水馬龍,熱鬧繁華。長安城共有一百一十個坊市和兩個縣,朱雀街是整個城市的中心分割線,以朱雀街為界,東面的坊和市歸萬年縣管轄,西面的坊和市歸長安縣管轄。“坊市總一百一十一區(qū),萬年、長安以朱雀街為界,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萬年縣領(lǐng)之; 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長安領(lǐng)之?!保ㄋ蚊羟?、李好文《長安志·長安志圖》)說到長安十二街,詩人白居易在另一首詩《登觀音臺望城》里也提到“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是說長安城的房屋布局像棋盤一樣,十二條大街把城市分割得如整齊的菜地一般,房屋如同一個個小格子,均勻地坐落在長安城中,給人的印象就是規(guī)整、布局清晰。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風(fēng)景中穿插著喧囂熱鬧的生活氣息,看似很美好的事物,能讓詩人感到開心嗎?下兩句給出了答案。
“車馬徒滿眼,不見心所親”,詩人注視著下方忙碌喧囂的車馬和熱鬧的街道,街上行人無數(shù),卻沒有一個是他所記掛的人,如此熱鬧的景象卻沒有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他共同欣賞,不由得感到悲傷和失落,知音難覓,借此引出下面好友遭受迫害的情況。那這里的“車馬”代指何人呢?在古代,能乘坐馬車的皆是權(quán)貴,后來就以車馬代指達官顯貴和統(tǒng)治階級,此詩中的“車馬”即指朝堂中的佞臣?!败囻R”也是古人表達心境時常用的一個意象,如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中的“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居住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感受不到車馬的喧囂,此處的“車馬”不僅指街道上車馬的喧囂,更是指官場上的交往,詩人居住在這里不曾受到世俗名利交往的打擾,表現(xiàn)出了詩人不喜官場上追名逐利的交往方式,更加追求自在清凈的田園生活和心靈上的自由。明代唐寅《桃花庵歌》中的“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寫出詩人寧愿在花酒之間快活逍遙一世,不愿為了榮華富貴而屈從于權(quán)貴,阿諛奉承、奔波勞苦一生。白居易用滿街的“車馬”襯托自己的孤獨和內(nèi)心的惆悵,街上那么多來來往往的權(quán)貴卻沒有一個是能與自己志同道合、并肩作戰(zhàn)的人,以樂景寫哀情,用他人的熱鬧和自己的孤獨相對比,表達出了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之感。
三、詩人由聯(lián)想而發(fā)出的情感宣泄
“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詩人滿懷悲憤陳述兩位忠義之士的遭遇,為兩位友人打抱不平??钻宦裨诹嘶臎龅谋壁?,元稹被貶到了偏遠的荊門??钻瑫r任盧從史的掌書記,經(jīng)常勸諫他一些事情不能做,這就導(dǎo)致盧從史對他心懷怨恨,孔戡勸諫不成更不愿與其為伍,便稱病歸家閑居洛陽。后來,盧從史又從中誣陷阻撓,使孔戡沒能當上李吉甫的賓從,不久便郁郁而終。元稹任監(jiān)察御史時,出使川蜀訪察官吏,嚴厲打擊各種欺壓百姓的不法行為,毫不留情,因此得罪了很多官員。雖然元稹獲得了百姓的感激和擁護,但也樹敵頗多,權(quán)貴們對其無不想除之而后快。當與宦官劉士元發(fā)生爭斗時,元稹被其羞辱且打傷,唐憲宗卻直接將元稹貶到了荊門。這些為國為民的正直之士,下場如此凄慘,也就可想而知安坐于朝堂之上的權(quán)臣們都是些什么人了。詩人借用兩人的經(jīng)歷來表達自己對這般社會現(xiàn)實的憤懣和譏諷的態(tài)度,同時也充斥著對自己未來不確定性的擔(dān)憂,朝堂上小人得志,志士沉淪,似乎可以預(yù)想到日后自己仕途的不順,與友人相似的結(jié)局。
“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這兩句是整首詩情感發(fā)泄的最高點,也是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不滿的慨嘆。詩人用“何人”作結(jié)語,看似是疑問,實是不平之嘆,忠良之輩結(jié)局凄涼,可想而知那南北路上行走的達官顯貴都是什么樣的人,用此疑問作結(jié)語更顯得含蓄蘊藉。這首詩是為友人鳴不平而作,深深地諷刺了奸佞小人及與其為伍的幫兇,表達了詩人郁郁不得志的悲傷和憂國傷時的情懷。
小人得志、賢者不遇是傳統(tǒng)社會常見的不公平現(xiàn)象,詩人們常借各類不同題材抒發(fā)志士懷才不遇的悲慨,如李白在《將進酒》中感慨“古來圣賢皆寂寞”;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也提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往前看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往后看不見納士的明君,只能看見蒼茫的天地,不禁悲從中來,淚水潸然。此詩直抒胸臆,慷慨悲涼,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樂游原是長安(今西安市)著名的游覽勝地,這里地勢高敞,景色宜人,吸引達官貴人、庶民百姓和文人墨客前來游賞,留下了大量的登臨即景佳作。但由于時代和心境不同,作品所表達的感情也大相徑庭:有對歷史的風(fēng)云變幻和世事變遷的慨嘆,如杜牧在《登樂游原》中所寫的“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慈h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fēng)”,詩人通過描寫眼前所見的景色和歷史的發(fā)展兩個角度來表達自己登上樂游原后的感受;也有對于美好事物無力挽留的惋惜之情,如李商隱在《樂游原》中所寫的“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人在黃昏時分駕車去樂游原排解心中郁悶,到達后卻又涌出濃濃的哀傷,美好的事物留不住,側(cè)面呼吁人們要珍惜時光。白居易則通過登上樂游原所見到的“宮闕”、繁華熱鬧的“十二街”和“車馬”之景,引出“高蓋者”們小人得志的社會現(xiàn)狀,將壯志難酬、憂國憂君的感情融于目之所及的景象中。
從“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白居易經(jīng)歷了許多挫折才完成他思想上的轉(zhuǎn)變,曾意氣昂揚、心憂天下百姓的他,因宰相被殺一事越過自己的頂頭上司去上書皇帝而遭到了污蔑彈劾,被貶為江州司馬,無奈憤恨卻無法反抗,也終于明白官場一道沒有他想象中的正直明朗,自此收斂鋒芒。顯而易見,《登樂游園望》是他“兼濟天下”時期的一首借景抒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