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測”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依靠肉眼觀察的新用法,本文探討了“目測”的兩個義項“目測1”和“目測2”。在語義上,表示推測義的“目測2”是由表示觀測義的“目測1”引申而來的,其機制是“以身喻心”的隱喻。在句法上,“目測1”可以后接體詞性賓語和賓語從句;“目測2”可以后接陳述形式賓語從句。在表達傳信功能時,“目測1”是感官型傳信語,“目測2”是信念型傳信語。
【關鍵詞】目測;動詞;隱喻;傳信范疇
【中圖分類號】H10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9-0085-05
一、引言
“目測”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釋義為“不用儀器僅用肉眼測量”。但我們考察語料發(fā)現(xiàn),有些情況下,“目測”的內(nèi)容并不能通過肉眼觀察出來。如:
(1)章狂哼了哼,他目測(*推測)紀芷丞最多只有一五八公分,又瘦又小,又蒼白又柔弱。章狂對女孩子的身高可是要求很嚴格的。是他的話嘛,就不會選那么矮的女生,起碼要一六八以上的女生才可以配得上自己挺拔的傲人身材。
(2)延安路沿線開始布置花和修剪草坪了,目測(推測)有大人物要來了。
例(1)中“目測紀芷丞最多只有一五八公分”指用肉眼測量紀芷丞的身高不超過一五八公分?!澳繙y”的內(nèi)容“紀芷丞最多只有一五八公分”為肉眼實際看到的內(nèi)容。但是在例(2)中“目測有大人物要來了”表示根據(jù)看到延安路沿線開始布置鮮花和修剪草坪之后對未知事件的不確定推測,“有大人物要來了”并不是肉眼觀察到的內(nèi)容。這里的“目測”也不再是釋義中的“肉眼測量”。為進一步看出兩種情況之間的差別,我們把“目測”換成“推測”,則例(1)換后句子不合理,例(2)換后句子依然成立。
由此可以看出,“目測”可以區(qū)分出兩個不同義項,我們將經(jīng)肉眼測量的“目測”稱為“目測1”,將不靠肉眼測量的“目測”稱為“目測2”。對于“目測”這一新用法,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多。韋司樂(2015)提到在網(wǎng)絡語言中,“目測”從視覺動詞泛化成了認知動詞,表示估計和猜測,也呈現(xiàn)出揣測類語氣副詞的特點,但是并未具體考察“目測”在句法、語義等方面的特征。那么,“目測”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靠肉眼觀察的推測義?“目測1”和“目測2”在語義、句法等方面具有什么樣的特點?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語料的考察,分析動詞“目測”的特點,以及“目測2”的生成機制。
二、“目測”的語義特點
(一)“目測”的語義類型
“目測”根據(jù)是否依靠視覺觀察,在語義上可分為“觀測義”和“推測義”,其中,“目測1”表示觀測義,“目測2”表示推測義。
1.觀測義
表觀測義的“目測1”指依靠視覺系統(tǒng)對事物進行觀察,在分析時,我們引入“行、知、言”三域的概念,沈家煊(2003)指出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中存在三個不同的概念域,即行域、知域、言域?!靶小敝感袨椤⑿袪?,“知”指知識、認識,“言”指言語、言說。我們發(fā)現(xiàn),表示觀測義的“目測1”可以分為“行域”和“知域”兩種情況:
(3)她不像以前一樣總是朝上看注視著四周,反而盯著地面,小心地跨過地上的藤蔓,緊擾著她的短裙不被路上的枝葉勾到。他轉身望向前方,目測小徑的傾斜度。在剛才的幾分鐘內(nèi)他們開始爬坡。
(4)改造后通過煙氣送電,從煙囪的排放情況看,效果相當明顯,僅有微微清氣,停止送電則煙塵滾滾,目測效果很好。
例(3)中“目測小徑的傾斜度”只表示一種觀察的動作行為,屬于“行域”。例(4)中“目測”的內(nèi)容“效果很好”是對“煙囪的排放情況”的評價,是通過肉眼觀察到的外界事物的特征,屬于“知域”?!爸颉钡摹澳繙y1”多了對事物的主觀評價,有心理認知的成分。
2.推測義
“目測2”的結果不是通過肉眼觀察到的事物的表象特征,而是對未知的事件的猜測:
(5)站方說要自查,我估計也沒辦法查出什么,我目測那個人極大概率早就離職了。
(6)現(xiàn)階段沒什么大目標了,這種無力感啊。目測接下來兩個月工作會很充實……值得高興的是再上兩天班又可以回家啦。
例(5)(6)中“目測”的內(nèi)容“那個人極大概率早就離職了”“接下來兩個月工作會很充實”并不是對客觀事物表象特征的評價,無法通過肉眼來觀察到,而是對“沒辦法查出來的原因”“接下來兩個月的工作狀態(tài)”的認知,“目測2”屬于“知域”。
(二)“目測”的語義引申機制
在查找語料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CCL和BCC語料庫中的“目測”的語料大部分是表示觀測義的“目測1”,推測義的“目測2”較少。而在微博等網(wǎng)絡語料中,可搜索到大量的表示推測義的“目測2”。網(wǎng)絡社交媒體的受眾大部分為年輕人群體,是最先使用新的語言表達方式的群體,能夠及時反映語言變化情況。
我們在之前提到,“目測”在詞典中解釋為“不用儀器僅用肉眼測量”,表示觀測義是“目測”的基本用法。由此可以看出,“目測”在使用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語義引申,表示推測義的“目測2”是從表示觀測義的“目測1”發(fā)展而來的。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依靠肉眼觀察的推測義的“目測2”?我們認為,是“目測1”在長期使用中,隱喻發(fā)生了映射。
隱喻(Metaphor)是非常普遍的一種認知現(xiàn)象,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Lakoff&Johnson,1980)。眼睛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最重要的工具,人們對事物的認知一般都是從具體到抽象,進而由視覺上的直觀感受映射到心理的抽象感知,即“以身喻心(Mind-as-Body Metaphor)”(Sweetser,1990)。Sweetser提到,我們的心理詞匯和身體詞匯之間存在一些聯(lián)系,或許都來自身體的感知,但其本質(zhì)上是隱喻性的。視覺動詞是感知動詞的來源之一,視覺動詞通常發(fā)展為抽象的心理活動。Sweetser還指出感知隱喻的結構如圖1。
圖1 Sweetser感知隱喻的結構
如圖1所示,身體是表示視覺和心理的詞匯的源域,我們的心理活動可以直接通過身體領域的詞語來描述,也可以通過視覺領域的詞語來描述。對于“目測”來說,“目測1”所在的視覺域為來源域,通過隱喻映射到“目測2”所在的心智域(目的域)。觀測義的“目測1”是通過視覺系統(tǒng)對事物進行觀察,反映直觀、具體的感受,進而映射到推測義的“目測2”來表示抽象的心理認知。
本節(jié)我們考察了“目測”的兩種語義“觀測義(目測1)”和“推測義(目測2)”,并探討了“目測”的語義引申機制,那么“目測1”和“目測2”在句法和傳信功能上有怎樣的特點?
三、“目測”的句法特點
動詞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帶賓語,我們發(fā)現(xiàn),“目測”可以后接體詞性賓語,還可以后接賓語從句。
(一)“目測”帶體詞性賓語
(7)平坦的機坪上沒有停放飛機,機場完全暴露,目標很大。李大波幾乎是貪婪地觀察著,默記著方位,目測機場的尺寸。
(8)跟到他這樣的主子,赤影早承認自己難以安然度日。目測離光門總部入口的距離,赤影便將高檔的車速轉緩,時機拿捏得一秒不差;正前方一道壯觀的大門,向兩旁退開,僅余單輛車身寬的距離,車身敏捷地滑入門后。
例(7)(8)中“目測”的內(nèi)容為肉眼觀察到的內(nèi)容,是“目測1”;例(7)中“目測”的賓語是“機場的尺寸”,例(8)中“目測”的賓語是“離光門總部入口的距離”,這些都是偏正型名詞短語,我們檢索語料發(fā)現(xiàn),“目測”的體詞性賓語多為表示事物的偏正型名詞短語,體詞性賓語為名詞、人稱代詞的情況較少。這是因為,“目測”的對象為確定可指的事物,而偏正型名詞短語有定語修飾限制名詞,因此其相比于名詞確定性更強,是體詞性賓語的常見形式。
(二)“目測”帶賓語從句
“目測”還可以后接賓語從句,構成從句賓語句。從句賓語句是兩個小句整合而成的單句,整合后其中的一個小句成為另一個小句的賓語,這個小句就是賓語從句,從句賓語句的結構形式是N1+V1+N2+V2(鄧揚,2007)?!澳繙y”既可以后接陳述形式賓語從句,也可以后接疑問形式賓語從句。
1.后接陳述形式賓語從句
(9)昨天晚上和老媽溜溜,一對老夫妻帶著一只小狗,我目測有點像金毛和土狗的串。
(10)在東新三路假日酒店路口安裝了紅綠燈,但行人的通行時間太短,橫過列東街的行人,基本要小跑才能趕在紅燈之前順利通行。記者目測列東街寬十一二米,而綠燈時間只有10來秒。
(11)這個月出了個海南金鉆鳳梨,反響不錯,我目測有成爆款的可能,結果供貨商的果子不夠,發(fā)貨發(fā)不出來。
(12)在開播之前我目測他是一匹黑馬,果然是沒有讓我們大家失望,而且主演白敬亭和宋軼表現(xiàn)的也很不錯。
“目測1”和“目測2”都可以后接陳述形式賓語從句。例(9)(10)中的“目測”為“目測1”;例(11)(12)中的“目測”為“目測2”。例(9)(11)中“目測”后接的賓語從句中主語出現(xiàn)了省略,可以從上下文中補充出來,如例(9)中賓語從句中的主語為“小狗”,補充后句子為“目測小狗有點像金毛和土狗的串”;例(11)中賓語從句中的主語為“金鉆鳳梨”,補充后句子為“目測金鉆鳳梨有成爆款的可能”。
2.后接疑問形式賓語從句
(13)將20ml膠粘劑倒入100ml的玻璃杯中,靜止5min后,觀察其顏色透明度,再用干燥清潔的玻璃挑起一部分膠粘劑,高于杯口20cm,觀察膠下流是否均勻,目測有無粒子,色調(diào)是否均勻。
(14)用一柔性擦頭裹四層醫(yī)用紗布,吸飽溶劑后立即在試樣涂層表面同一地方以1000g±100g的力來回擦洗100次,目測擦洗處是否有顯露內(nèi)層現(xiàn)象。
例(13)(14)中的“目測”為“目測1”,我們在語料中沒有發(fā)現(xiàn)“目測2”帶疑問形式賓語從句的情況。例(13)中“目測”后接的賓語從句中主語也出現(xiàn)了省略,主語為“膠粘劑”,補充后句子為“目測膠粘劑有無粒子”。
綜上所述,“目測1”可以后接體詞性賓語和賓語從句;“目測2”可以后接陳述形式賓語從句。這正與我們前面提到的“目測1”和“目測2”的語義有關。表示觀測義的“目測1”既可以只表示對事物的觀測這一動作,即“行域”,也可以表示對事物的表象特征的認知,即“知域”;而“目測2”表示對未知事件的判斷,總是包括對事物的認知結果,即“知域”。
四、“目測”的傳信功能
傳信范疇(Evidentiality)分為狹義的傳信范疇和廣義的傳信范疇,狹義的傳信范疇看重信息來源和說話人客觀真實性概念之間的關系,廣義的傳信范疇兼顧說話者的態(tài)度(張伯江,1997)。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情況下“目測”都具有傳信功能,其傳信功能是有條件的,陳穎(2009)指出,傳信功能體現(xiàn)的是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的真實性的評估,所以動詞聯(lián)系的應該是一個事件而不是事物。從我們上面提到的“行、知、言”三域的角度,表示傳信功能的是“知域”的“目測”。陳穎(2009)根據(jù)信息的獲取渠道將傳信語分為直接型和間接型,直接型包括感官型、言語型傳信語;間接型包括文化傳統(tǒng)型、傳聞型、歸納型、演繹型、信念型和假設型傳信語。當“目測”在表達傳信功能時,“目測1”是感官型傳信語,“目測2”是信念型傳信語。
(一)感官型傳信語
感官型傳信語表明信息來源于親身的經(jīng)歷與體驗,通常是與感官相關的動詞?!澳繙y1”是依靠視覺系統(tǒng)對事物進行認知,是感官型傳信語。
(15)料場為走向南北轉東西向的狹長山體,下游坡為高達70m的陡壁,基巖全裸露,地表覆蓋層較普遍,但厚度不大,<1m為主。地面為強~弱風化,節(jié)理較發(fā)育。料場較單一,為玻屑熔結凝灰?guī)r,目測石質(zhì)良好,有效率>70%。
(16)晨霧漸漸散去,能見度迅速增大,從東南方江面上,終于出現(xiàn)了一艘軍艦的輪廓,是從下游駛往上游的。兵艦呈銀灰色,目測距離為1300米,艦身長約100米,艦型為驅逐艦,舷旁漆有“F-116”字樣。
例(15)(16)中的信息“石質(zhì)良好,有效率>70%”“距離為1300米,艦身長約100米,艦型為驅逐艦,舷旁漆有“F-116”字樣”為說話人直接觀察到的內(nèi)容,信息獲取方式為說話人的視覺。
(二)信念型傳信語
信念型傳信語表明的是說話人的觀點,“信念”是指個人的想法、觀點等(陳穎,2009)。當“目測2”表示不依靠視覺系統(tǒng)的認知時,是信念型傳信語:
(17)剛老爸把我新買的胃藥拿走了,一整盒都給鐘叔帶去,還說鐘叔頂著胃疼和他喝酒,說他媳婦氣的他胃生疼,我心想,天天你們連著喝咋不說酒傷胃呢?我目測他媳婦胃也好不了,早晚也得氣得胃疼了。
(18)不良人新出的人物侯卿有點帥,聲音好聽,目測要和蚩夢有感情線。
例(17)(18)中的信息“他媳婦胃也好不了”“要和蚩夢有感情線”并不是說話人依靠肉眼觀察到的內(nèi)容,而是表示一種主觀推測。此時,信息的獲取方式是說話人自身的信念,是信念型傳信語。
五、結語
本文探討了“目測”的兩個義項“目測1”和“目測2”?!澳繙y”在詞典中的釋義為“不用儀器僅用肉眼測量”(目測1),但是在使用中,“目測”出現(xiàn)了不依靠肉眼觀察的推測義(目測2)。在語義上,表示推測義的“目測2”是由表示觀測義的“目測1”引申而來的,其機制是“以身喻心”的隱喻,是視覺域向心智域的投射。在句法上,“目測1”可以后接體詞性賓語和賓語從句;“目測2”可以后接陳述形式賓語從句。從“行、知、言”三域來看,“目測1”既可以表示“行域”,也可以表示“知域”;“目測2”表示“知域”?!澳繙y1”和“目測2”在表達傳信功能時,“目測1”是感官型傳信語,“目測2”是信念型傳信語。
注釋:
①本文的語料大部分來源于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和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還有部分語料來源于新浪微博等網(wǎng)絡資源。
參考文獻:
[1]陳穎.現(xiàn)代漢語傳信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鄧揚.現(xiàn)代漢語賓語從句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7.
[3]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J].中國語文,2003(3):195-204.
[4]王雪.現(xiàn)代漢語推斷義傳信動詞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5]韋司樂.網(wǎng)絡流行新興副詞考察[D].南京:南京大學,2015.
[6]文雅麗.現(xiàn)代漢語心理動詞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7.
[7]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xiàn)[J].國外語言學,1997(2):15-19.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9]朱坤林.現(xiàn)代漢語“猜測”類動詞的多角度分析[D].吉林:延邊大學,2006.
[10]Lakoff G,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1]Sweetser Ev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作者簡介:
李涵(1998-),女,天津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代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