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璞玉
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旨在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但在入學準備教育的實踐中,有些成人急于用自己的準則約束兒童的行為,兒童立場被隱匿。在幼小科學銜接的背景下,科學實施入學準備教育需要成人在實踐中對兒童立場進行深刻覺悟,以兒童的立場作為入學準備教育的出發(fā)點。
入學準備教育中兒童立場缺失的表現
突擊式入學準備教育。由成人主導的入學準備教育主要在大班或入小學前的暑假進行。家長對于孩子即將升入小學的焦慮被教育市場敏銳地捕捉,于是,培訓機構吸引家長購買教育服務來緩解焦慮。培訓機構在短期內通過使教育服務轉化為兒童良好的學業(yè)成績,滿足家長的消費期待。而在這場服務中,作為被服務對象的兒童被迫在固定位置上完成固定的學習任務,超前教育、超負荷學習導致兒童的自由時間被無限擠占,兒童的童年期被縮短。然而,這種突擊式的入學準備教育,不僅難以讓兒童對上小學產生向往,被侵占的自由時間和被施加的教育負擔還會加劇他們的入學焦慮。
入學準備教育內容片面。兒童入學準備教育要以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為目標,注重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幾方面的有機融合和滲透,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準備,更不應用小學知識技能的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替代全面準備。近年來,在“去小學化”和幼小科學銜接的政策背景下,成人逐漸意識到“小學化”對兒童發(fā)展的危害。然而在現實中卻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家長更傾向于堅守“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觀念,認為會拼音、能識字、懂算數是兒童入學前應達到的標準,是否達到標準將嚴重影響入學后的學業(yè)成績。兒童忙碌于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而身心準備、生活習慣、社會交往、學習習慣與能力的培養(yǎng)被忽略。這種“標準”使得有些小學教師默認兒童已有知識基礎,在教學實踐中追求教學進度,忽視兒童學習的差異性,兒童出現入學適應困難,加劇了家長的焦慮。
兒童權利被忽視。1989年頒布的《兒童權利公約》中明確規(guī)定兒童享有游戲的權利。兒童游戲的權利意味著兒童是游戲的主人,要使兒童成為游戲的主人,必須讓兒童自主,即在一定條件下,兒童對自己的游戲活動具有主動控制的權利和能力。但在“知識儲備”的觀念下,游戲在兒童生活中不再占據重要地位,兒童失去這一天然權利。游戲時間讓位于學習時間,成人不鼓勵那些隨意、時間消遣似的“嬉戲打鬧”,而是精心選擇那些所謂“益智”、與升學直接聯系的活動項目。
“如果要真正達到對幼小銜接的正確全面認識,是離不開對兒童的經驗和期待的深入理解的?!被趦和暯堑娜雽W準備研究發(fā)現:兒童對小學的負面認知深受成人錯誤信息傳遞的影響;兒童對小學的情感態(tài)度比成人設想的更為復雜。因此,成人不能憑借一己之力屏蔽兒童的聲音。學前兒童在入學準備教育中地位的邊緣化彰顯了成人與兒童之間權利的不平等,在這種對兒童話語權的忽視和把控之中,兒童入學準備自我教育的主體性被隱匿在成人的教育控制下,而他們的獨立思想、主觀選擇并未受到觀照。
入學準備教育中兒童立場回歸的現實路徑
從重視當下到關注未來,為兒童可持續(xù)發(fā)展做準備。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兒童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wěn)過渡,以便兒童步入小學后能夠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在教育部發(fā)布的《指導意見》中,堅持兒童為本作為幼小科學銜接的基本原則之一,強調“關注兒童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培養(yǎng)有益于兒童終身發(fā)展的習慣與能力”。因此,入學準備教育既要觀照“為兒童入學適應做準備”的近景目標,亦要指向“為兒童可持續(xù)發(fā)展做準備”的遠景目標。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把孩子送進優(yōu)質小學”“跟上小學學習節(jié)奏”是教育者們實施入學準備教育的現實性目標。因此,學業(yè)準備、短期準備是當下入學準備教育的常態(tài)。當兒童達到教育者們的預期目標后,入學準備教育的作用就消失了嗎?從兒童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持續(xù)性上看,在兒童升入小學后,入學準備教育對兒童發(fā)展帶來的積極影響能夠在小學得以保持和延續(xù),在與小學教育的相互作用下為兒童在小學階段的順利發(fā)展賦能。要實現這一遠景目標,既需要小學在兒童入學適應上積極作為,也需要幼兒園明確目標指向。觀照《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對兒童強健身體、積極情緒情感、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等基本素質的培養(yǎng),不僅有利于兒童的入學適應,還惠及兒童整個小學階段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從被動接受到積極行動,復歸兒童主體性地位。恰如陶行知主張的“活的兒童”教育觀,“活”代表兒童具有強大的生命成長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入學準備教育的過程中,成人除了為兒童提供入學準備必要的幫助與支持之外,還應走出成人安排、兒童接受的思想慣性,復歸兒童自我教育、自我準備的主體性。
兒童主體性地位的復歸意味著兒童是入學準備教育中積極主動的踐行者。成人不僅要給兒童提供大膽表達的機會,傾聽他們對自己即將升入小學的感受和想法,還要在解讀這些聲音之后做出回應。當然,更重要的是相信兒童具有自我準備、自我調適的能力,將兒童當作入學準備教育行動的主體,與兒童共同進行入學準備教育。例如,幼兒園開展“做一天小學生”的體驗活動,可以按照“活動前的暢想與準備—活動中的感知與體驗—活動后的討論與思考”的邏輯路線施行?;顒忧?,教師傾聽兒童對小學的暢想,搜集兒童對小學所好奇的問題,帶領兒童整理自己的書包和衣服為出發(fā)去小學做準備;活動中,兒童走進小學校園,體驗小學課堂教學,參與戶外體育活動,參觀校園文化環(huán)境,與教師、小學生積極互動;活動后,教師鼓勵兒童暢談幼兒園和小學的差異與聯系,共同討論如何為步入小學做準備,甚至可以將自己的銜接建議反饋給幼兒園和小學。在這一過程中,兒童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fā)揮,通過親身體驗和自發(fā)思考重新建構對小學生活的認知,調整成人帶來的信息上的偏差,理性看待自身應做好的準備。
從各自為政到雙向銜接,打造有準備的教育環(huán)境。長久以來,幼小銜接多表現為幼兒園的單向銜接,而小學也需要主動為來自幼兒教育階段的兒童做好準備。“有準備的小學”體現了小學對兒童現有發(fā)展水平的主動回應和積極對接。根據《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強調的學校為兒童適應做好準備,“有準備的小學”會加強和幼兒園的聯系,主動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特點,重新認知兒童在幼兒教育階段的學習與發(fā)展情況;“有準備的小學”會主動和家長溝通,了解家長的心聲,指導家長幫助兒童適應小學;“有準備的小學”會基于兒童的原有經驗構建幼小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基于兒童的學習心理和兒童發(fā)展水平上的差異,有針對性地促進兒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適應小學生活。
“有準備的小學”并不否定兒童入學前準備教育的重要性,《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堅持雙向銜接原則意在強調幼兒園和小學均應強化銜接意識,通力合作做好兒童入學準備教育。在準備時間上,“有準備的幼兒園”將會認識到入學準備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幼兒園三年保育工作都是在為兒童入學做準備。在準備內容上,“有準備的幼兒園”會以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fā)展為目標,幫助家長認識到知識搶跑教育和填鴨式教學的危害,緩解家長的壓力和焦慮。同時,基于幼兒即將進入小學的特殊需要,主動了解小學低齡段各學科的課程標準,積極走進小學的教學現場,熱切聯絡小學教師開展教研活動。在此基礎上合理設置課程內容,革新教育教學方法。在準備方式上,遵循兒童的學習特點,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兒童,在游戲活動和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方式建構屬于自己的入學準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