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和
有一年,我擔任高一某班班主任,有個叫張雯(化名)的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留著齊耳的短發(fā),成天愁眉苦臉,很憂郁的樣子,冬天總是穿一件很舊的黑色大衣。通過走訪,我了解到,她的父母離異了,父親在坐牢,母親改了嫁,她跟著奶奶生活。她的心靈因為家庭的變故受到了深深的傷害,我心中充滿了對她的憐愛,想要將一份特別的愛送給這位特別的女孩。
有一次,她寫了一篇周記,題目是《微微一笑很傾城》,講述的是我和她之間的故事,也就是她在我的鼓勵下有了一次精彩的發(fā)言,文章的結尾是這樣寫的:“她有一雙愛笑的眼睛,像一顆星,光芒雖小,卻照亮了我在高一年級生活里的道路。笑容原來其實可以像一劑良藥,在不開心時,可以喝一口,趕去陰影。老師的微微一笑,很傾城。”我給她的評語是:“知道嗎?老師也喜歡看你微笑的樣子,你的笑容很純凈、明媚、治愈,希望你笑口常開喲!”這次周記中的溝通交流,讓我更加堅信,我微笑里流露出的愛意,足以溫暖學生的心靈,也足以點燃學生的希望。
此后,張雯比以前開朗了,也開始參加集體活動了。我感覺到,我和她之間已經建立了一定的信任感,這是一個很好的談話契機,于是,我和她在校園的林蔭道上進行了一次長談,告訴她,你父母的現(xiàn)狀你無法改變。但你的母親是愛你的,她很牽掛你,你的親戚朋友、老師和同學都愛著你,尤其是你的奶奶,給了你無微不至的愛。隨后,我送給她一件紅色的羽絨服,說希望蓬勃如火的紅色能給你帶來好運。她當時感動得哭了。
那次談話后,她逐漸從家庭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臉上的愁云驅散了,快樂的笑容出現(xiàn)了,慢慢蛻變成一名堅強樂觀的陽光女孩。
我“趁熱打鐵”,跟她不斷介紹像《我們都不是神的孩子》《三年》等勵志文章,要她定期和我談她讀后的感想。在這些文學知識的滋養(yǎng)下,她的思想比以前更積極豐富了,還給自己定了一個個階段性目標。此后,她的學習成績很快提升到年級200名之內。
張雯的學習進步很大,這讓我打心眼里為她高興。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還發(fā)現(xiàn)她有著極強的班級榮譽感,辦事也很認真負責,于是我讓她擔任主管紀律的副班長,鼓勵她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大膽管好班上的紀律及其他的班務。在值周期間,她工作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并想出了不少很好的點子,管好了班級的紀律。我和她的接觸交流日益增多,默契感增強,她成了我的得力助手。
后來,她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學,我們也加了微信,她對我說了很多感激的話。前不久,她在微信上說:我畢業(yè)了,在北京找到了一份自己很喜歡的工作。由于您當時對我的關愛和培養(yǎng),才成就了現(xiàn)在的我。
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和“喚醒”。在溝通交流中,我知道她的心靈是敏感脆弱的,只言片語都會在她的心靈里留下深深的印記,從而對她的人生產生影響。因此,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盡量謹慎地使用語言,充分保護好她的自尊心。其次,在溝通中激勵。多講她家人的優(yōu)點和對她的關愛,讓她領悟到親情的力量,讓她在親情的激勵中戰(zhàn)勝挫折,勇往直前。同時,介紹一些勵志性文章給她讀,讓她發(fā)掘潛能,完善自我。
愿我們都能在學生的心田播下愛的種子,用溝通去澆灌它,用精神引領去滋養(yǎng)它,靜待它破土而出,不斷茁壯成長,直至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