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杰 馬如
《水滸傳》作為一部內(nèi)涵豐富的文學(xué)經(jīng)典,自誕生以來就不斷地被人解說與闡釋。人們基于不同的價值觀念與學(xué)術(shù)背景,廣泛討論水滸人物與梁山世界中豐富的文化學(xué)內(nèi)涵,如俠義文化、綠林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市民文化等。其實,《水滸傳》中所反映出來的教育文化也是很有意思的。
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大多數(shù)人是接受過文化教育的,至少具備識文斷字的能力,只有極少數(shù)人是文盲。
這些人當(dāng)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要算吳用、蕭讓、蔣敬三人。吳用是秀才出身,小說第十四回中吳用出場,其形象“似秀才打扮”,贊詩曰:“萬卷經(jīng)書曾讀過,平生機巧心靈。六韜三略究來精?!Q吳學(xué)究,人號智多星?!保ū疚乃端疂G傳》原文皆出自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7年第2版)劉唐見吳用時道:“不干你秀才事”,雷橫也稱其為“教授”?!敖淌凇敝Q在宋明兩代一指地方學(xué)官,一指對民間私塾先生的尊稱,此處稱吳用為“教授”應(yīng)屬后者,從“吳學(xué)究”與“智多星”的稱號也可以看出吳用的知識水平很高。吳用是落榜秀才做了私塾先生,因精于謀略,在梁山集團任總軍師,幫助宋江籌劃大小事宜,堪比《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般的存在。蕭讓也是秀才出身,第三十九回,晁蓋欲尋一人模仿蔡京手跡以解救宋江,吳用于是舉薦他的舊相識:“小生曾和濟州城里一個秀才作相識,那人姓蕭名讓?!笔捵尵ㄌK、黃、米、蔡四家書法,被人稱為“圣手書生”,是小有名氣的書法家了,其受教育水平肯定不低,后來蕭讓也確實憑借其智識才華與書法造詣屢建奇功。第七十一回寫天書石碣隕落忠義堂后,也是由蕭讓親自謄抄。在這份梁山泊英雄排名表中,蕭讓自己名列“地煞”第十“地文星”,也是突出對其“文”的肯定。蔣敬比吳用、蕭讓受教育程度更高,是秀才之上的舉人。第四十一回蔣敬出場時,明確交代其“原是落科舉子出身,科舉不第,棄文就武,頗有謀略,精通書算,積萬累千,纖毫不差”,故喚作“神算子”。雖是文舉人,但蔣敬后來改行從武,文化方面只專精算術(shù)一端。
梁山好漢還有很多是武職出身者,林沖、王進、徐寧等都曾任過禁軍教頭,屬于軍隊中指導(dǎo)士兵武藝訓(xùn)練的教練官,雖然地位較低,但訓(xùn)練禁軍不唯槍棒拳腳,有時也涉及兵法謀略一類的軍事理論,這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至少要識字。第十一回林沖初上梁山,誤會了王倫所謂“投名狀”的意思,以為是要寫什么,便道“小人頗識幾字”。楊志曾應(yīng)過武舉,號稱“三代將門之后”“武侯楊令公之孫”,落草前官至殿司制使官。宋明兩代的武舉考試,除了考核武藝以外,還要策論兵書,明代的武舉考試甚至要求應(yīng)試者謀略重于武藝(“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楊志應(yīng)過武舉,肯定是熟讀兵書、精于兵謀的。百勝將韓韜也曾中過武舉,在上梁山之前,曾任陳州團練使,屬于地方軍事武職。同樣任地方武職者還有呼延灼。這些好漢由朝廷或地方武職出身,屬于軍職中的管理層,與一般下層行伍兵吏不同,其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應(yīng)也不低。此外,如盧俊義、柴進、史進等富家大戶出身者,槍棒武藝有名,而科舉無名,但其從小家境優(yōu)渥,他們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想必也較高。此外,武松、戴宗、石秀等人,小說雖沒有直接交代其接受教育的程度,但他們識文斷字的能力是肯定的,如武松血濺鴛鴦樓之后,曾寫血書“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梁山好漢中也確實有幾位是不認字的,最典型的文盲就是阮家三兄弟、李逵、魯智深。小說第十五回寫智取生辰綱之前,吳用向晁蓋介紹阮家三兄弟時說:“他雖是個不通文墨的人,為見他與人結(jié)交,真有義氣?!笨梢娙罴胰值軅€個是文盲。小說第四十三回,李逵為接母親上山,獨自一人取路來到沂水縣西門外,見一簇人圍擁看榜,“李逵也立在人叢中,聽得讀道……”李逵因不識字,只能聽別人讀榜文,一聽才知緝拿的正是自己。魯智深其實是梁山好漢中頭一個出場的文盲,小說第三回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后逃到代州雁門縣,見十字街口有一眾人圍擁看榜,“魯達卻不認字,只聽得眾人讀到……”,與李逵如出一轍。但魯智深自五臺山文殊院落發(fā)后,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內(nèi),智真長老教他“念經(jīng)誦咒,辦道參禪”。在長老教育之下,魯智深自此讀經(jīng)認字,直至六合寺圓寂前,竟能自己寫一幅佛家頌子,還頗有禪意,其文化水平真是提高了不少。
梁山好漢大多數(shù)人接受過基礎(chǔ)教育,有些還能寫詩。在一百零八人中,至少有六位“詩人”,分別是宋江、林沖、吳用、盧俊義、魯智深。
宋江在落草前曾做過鄆城縣的押司,屬于正式官僚體制外的“吏”,主要協(xié)助官府處理一些公犢文書,小說第十八回說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也是說他這一方面的能力突出。從受教育的程度與文化水平來說,宋江并不比秀才、舉人出身的吳用、蔣敬等人強,但這并不影響宋江作為梁山好漢中“最高產(chǎn)詩人”的身份。宋江頗好作詩,且“詩癮”極大。在小說中,宋江曾前后寫過八首詩。
小說第三十九回,宋江刺配江州,某日在潯陽樓上倚闌暢飲,不覺沉醉,忽然感恨傷懷,潸然淚下,于是乘著酒興做了一首《西江月》,揮毫題在酒樓墻壁上,詞曰:
自幼曾攻經(jīng)史,長成亦有權(quán)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宋江自負他胸中有“經(jīng)史”和“權(quán)謀”,一直沒有機會顯露,反而落得流配江州。這首詞本為發(fā)牢騷之作,才情格調(diào)亦不高。而其末兩句說他想報“冤仇”,且要“血染潯陽江口”,這就沒道理了。本來生辰綱事件他也有份,他與晁蓋私通的證據(jù)被閻婆惜發(fā)現(xiàn)后,惱羞成怒殺了閻婆惜,因此被流放,這本是罪有應(yīng)得。閻婆惜雖與張文遠通奸有罪,但按《宋刑統(tǒng)》,“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其罪也不至死。這牢騷發(fā)得真是沒來由。此詞題罷,宋江又飲了數(shù)杯,在酒精激發(fā)之下,他歡喜狂蕩,又題寫了四句詩:
心在山東身在吳,漂蓬江海謾?quán)涤酢?/p>
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此詩情緒承前詞而來,前兩句發(fā)牢騷,后兩句寫壯志,大意是:他日我若實現(xiàn)凌云志向,黃巢又算得了什么大丈夫?宋江此時志向是什么呢?無非是老實改造、忠君效力罷了。當(dāng)然,如果從“反詩”的角度理解,“敢笑黃巢不丈夫”是說:又有誰敢嘲笑黃巢不是大丈夫呢?那就真的是有問題了。有意思的是,宋江雖看不上黃巢,但他的詩卻寫得遠不如黃巢。據(jù)南宋張端義《貴耳集》載,黃巢少有詩才,5歲時曾應(yīng)其父“菊花”之題,隨口作出一首詩:
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末兩句和宋江的詩頗為相似,后者應(yīng)是有意模仿而作。但宋江詩是豪氣有余而詩意不足——比較來看,黃巢的詩不僅意氣豪邁,意趣也明顯更為高超。
第九十回,宋江拜謁五臺山后,歸途中有感于燕青射雁,于馬上口占一首:
山嶺崎嶇水渺茫,橫空雁陣兩三行。
忽然失卻雙飛伴,月冷風(fēng)清也斷腸。
此時征方臘大戰(zhàn)在即,宋江覺得燕青射雁不祥,他由雁陣零落聯(lián)想到兄弟們死戰(zhàn)在即,也恐怕落得個傷殘凋零。當(dāng)晚回營帳后,宋江依然心緒不寧,于是又作一首詞。吳用、公孫勝一看,“甚是有悲哀憂戚之思”。此詞到底水平如何?且看這幾句:“寫不成書,只寄的相思一點。暮日空濠,曉煙古塹,訴不盡許多哀怨?!鼻檎{(diào)老套,語詞俗舊,因為是有感而發(fā),倒也不是無病呻吟。同一回中,宋江一眾朝見天子完,回營途中偶遇有人耍弄“胡敲”(一種樂器),宋江又詩興大發(fā),當(dāng)即口占一首:
一聲低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宵。
空有許多雄力氣,無人提處謾徒勞。
隨后“馀意不盡”,覺得一首不過癮,馬上再作一首:
玲瓏心地最虛鳴,此是良工巧制成,
若是無人提掣處,到頭終究沒聲名。
此詩意趣單調(diào)、語言直白,并無才情,不過倒也符合他此時的所思所感。
林沖寫詩是在小說第十一回。林沖辭別柴大官人去往梁山,半路上借酒澆愁,傷感懷抱,酒興之下,像宋江一樣題壁寫道:
仗義是林沖,為人最樸忠。江湖馳聞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zhuǎn)蓬。他年若得志,威鎮(zhèn)泰山東。
除了最后兩句與宋江潯陽樓詩同出機杼之外,這首詩總體上語辭比較樸實,也符合林沖此時的形象和心境,其中“浮?!薄稗D(zhuǎn)蓬”兩個意象古詩中雖多見,但用在此處正好寓意林沖的命運,也很妥帖。
吳用為賺取盧俊義上梁山,以算命為由,裝模作樣地在盧俊義府上題寫了一首藏頭詩:
蘆花從里一扁舟,俊杰俄從此地游。
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難可無憂。
每句詩頭一個字連綴在一起讀為:“蘆(盧)俊義反”,古代寫藏頭詩本是文人的雅趣,吳用這首頂多算是打油詩的水平。奇怪的是,如此笨拙的藏頭詩,聰明如玉麒麟者居然沒看出來。拜吳用此詩所賜,盧俊義從此走上不歸路,最后落草梁山。盧俊義自己也寫過一首詩。第六十一回,盧俊義在刺配路上,心情郁結(jié)煩悶,聽見有人吹笛,引發(fā)詩情,于是吟作一首:
誰家玉笛弄清秋,撩亂無端鬧客情,
自是斷腸聽不得,非干吹出斷腸聲。
這首詩才雖不高,也實在是他此刻心情的寫照。
魯智深早年是文盲,后來經(jīng)五臺山智真和尚指教佛經(jīng)禪理,逐漸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最后在六合寺圓寂前,寫下此生唯一一首頌子: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枷,這里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首頌子算是魯智深給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先說出惡業(yè)前罪,“金枷”“玉鎖”好比是他一生所執(zhí)著的英雄主義,看似珍寶,其實是累贅,如今聽潮圓寂時,才從自己心中頓見真如本性,“今日方知我是我”,正合六祖慧能《無相頌》所說:“迷聞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p>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所作的詩,其實說白了全是《水滸傳》的作者所寫,包括那些演說水滸故事的民間藝人們,他們的詩歌水準(zhǔn)自然談不上高明,很多也都近乎口水詩和打油詩。但這些詩一從梁山好漢口中吟出,竟也很符合他們的身份形象和寫詩趣味。畢竟,讀者不能要求宋江、吳用寫出像李白、杜甫那樣的好詩來。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個個身懷絕技,武藝高強,有些還有明確的師承關(guān)系,如九紋龍史進先受業(yè)于打虎將李忠,后又轉(zhuǎn)投王進為師,捉刀鬼曹正是豹子頭林沖的徒弟,青眼虎李云是笑面虎朱富的徒弟,通臂猿侯建是病大蟲薛勇的徒弟,甚至武藝不突出的宋江也曾收過孔明、孔良做徒弟。與吟詩抒懷、舞文弄墨相比,教習(xí)棍棒拳腳無疑是梁山好漢的專業(yè)日常。小說中對于眾好漢如何教授武藝交代不多,但王進教史進一事卻能詳知。且看王進如何教授。
王進因得罪高俅,攜母欲投奔延安府老種經(jīng)略相公處,途經(jīng)華陰縣史家村,受到莊主史太公酒食禮待,正巧看見史太公的兒子史進演練棍棒,一眼便看出其破綻,隨口脫出一句:“這棒也是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綻,嬴不得真好漢。”史進一聽大怒道:“俺經(jīng)了七八個有名的師父,我不信倒不如你?!碑?dāng)即向王進發(fā)出挑戰(zhàn),“把一條棒使得風(fēng)車兒似轉(zhuǎn)”,王進的應(yīng)戰(zhàn)先“只是笑,不肯動手”,隨后拿起一條棒,展開架勢,史進馬上殺將過來。小說寫道:
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條棒滾將入來,徑奔王進。王進托地拖了棒便走,那后生掄著棒又趕入來。王進回身,把棒望空地里劈將下來。那后生見棒劈來,用棒來隔。王進卻不打下來,將棒一掣,往后生懷里直搠將來,只一繳,那后生的棒丟在一邊,撲地望后倒了。
只一個回合,史進便落敗,且心服口服,起身就拜師。史進見了真功夫,方才醒悟自己過去曾拜習(xí)過的幾個師父“原來不值半分”。從王進和史進的這次切磋中,我們可以略看出王進教授武藝的幾個特點:一、臨敵先觀察。史進一開始奮力揮舞棍棒,王進看著只是笑,并不動手,這是他先要觀察對方的來路虛實。二、反復(fù)誘敵。見史進揮棒奔來,王進先是拖棒便走,史進又攆來;王進回身劈棒,見史進格擋,反而將棒一掣,在拖棒、劈棒、掣棒三次誘敵之后,史進此時已經(jīng)完全陷入被動。三、一招制敵。沒等史進反應(yīng)過來,王進剛掣出的棒馬上直搠史進的懷里,史進已毫無招架之力。
史進過去曾拜過七八個“名師”學(xué)藝,甚至包括禁軍教頭李忠,但他學(xué)到的似乎全是唬人的花架子,只是把棒舞得“風(fēng)車兒似轉(zhuǎn)”,雖然好看,也有氣勢,但實戰(zhàn)根本不中用。王進可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深知軍士陣戰(zhàn),往往瞬息之間你死我活,所以平時教授士卒者,也應(yīng)都是一些一招制敵的技巧和干貨,與一般莽夫之間的蠻力械斗是兩回事。
自此王進開始正式教授史進,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不愧是名師點撥,半年之后,史進便將這十八般武藝練得十分精熟,“多得王進盡心指教,點撥得件件都有奧妙”。王進離開后,史進日夜勤加練習(xí),不久就遇到跳澗虎陳達的挑釁,這是史進學(xué)成武藝后的第一場實戰(zhàn),兩人在馬上斗了多時,最后還是運用師父王進所教的誘敵制勝法擒縛陳達??梢娡踹M的點撥教授是很成功的。
以上僅談《水滸傳》中比較有趣的三個教育問題。當(dāng)然,《水滸傳》與教育文化,還有很多有意義的話題有待深入探究,例如《水滸傳》與道德教育、《水滸傳》與人性教育、《水滸傳》與生命教育等等??傊陉U釋《水滸傳》的眾多文化學(xué)內(nèi)涵中,教育文化也應(yīng)該是被特別關(guān)注的。
(作者簡介:劉陽杰,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講師;馬如,西北師范大學(xué)教師教育學(xué)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