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業(yè)
當下高中經典文言散文教學中經常出現在言與文,深與淺,無用與有用等各種關系中游走不定的情況,對經典文言散文教學主要學什么、為什么學這些、學到什么程度、怎么學習等還不明晰。
首先要考慮文本。作為沿用幾千年的書面語,經典文言散文承載著悠久的民族歷史與文化,隱藏著中國人的生活密碼,承載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在處理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蘊含著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學習經典文言散文,其根本意義在此。
其次要考慮學生。經典文言散文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先賢對生命的感知與理解,是貫穿古今中華民族共有的愛、恨、樂、痛、美、丑等普遍的情感,學生通過文言經典散文的深入學習,獲得這個民族獨特的情感體驗,豐富精神世界,汲取先哲的智慧,提升生命境界。
從學理的角度上說,為何要學經典文言散文,還要考慮新課標?!靶抡n標”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并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标P于教師實施“經典研習”任務群教學的站位,“新課標”也有明確要求,其中突出的一點是:“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币虼?,學習經典文言散文”旨在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側重在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經典文言散文就是通過對其中傳達的核心文化的感知、理解、內化,建構一個人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蘊,從而實現個人精神成長的發(fā)展和完善。
學到什么程度,要考慮學段。浙江省教研員黃華偉老師說,相對于初中文言閱讀教學,高中文言閱讀教學就是要深一些,高一些。筆者對此的理解是對文本挖掘要深一些,對學生要求要高一些,讓學生生命更有內涵、更有高度,要抓住高中課標中的“理解”“繼承”“弘揚”等關鍵詞。
以《蘭亭集序》首段學習為例。首先要理清應從文中學習什么,明白為什么學,明白學到什么程度,見下表:
表1
理清了這些問題,怎么學就相對明朗了,以下從三個方面談談實現路徑,要說明的是這三種路徑在實踐中是交織在一起的。
文言文教學首先是立足于文言的文化理解,那么怎么立足語言呢?主要是抓關鍵詞句。以《蘭亭集序》首段為例:
(1)在談“信可樂也”時,首先抓住“信”字,解讀出這“樂”是什么樂?這“樂”不是一般意義的快樂,而是發(fā)自肺腑之樂。然后通過王羲之所選景,所選人,所做事三個點來突破這“樂”。
(2)在談獨特的景物時,抓住“茂林修竹”“清流急湍”二句,品味王羲之擇景之清雅,加之“宇宙之大,品類之盛”,王羲之達成了自然和人心靈的高度契合。
(3)談所選人時,緊扣“群賢”“少長”來品味,“群賢”可見情投意合、志同道合,是人和人的高度契合,而“少長”則不僅僅是朋友間的志趣相投,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老老少少“倫理之樂”,這是人和社會的高度融合。
(4)所選事“一觴一詠,暢敘幽情”中,“幽”“暢”二字是關鍵。在“探幽情”環(huán)節(jié),筆者先和學生互動“幽”字,然后PPT 展示《說文解字》《爾雅》等字源的解釋。
新課標提倡“真實情境”,提倡搞活動,提倡任務驅動,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生活情境,將學生生活與閱讀中的經驗思考與經典文言散文中的思想情感等文化內涵進行比較,在對比中發(fā)現,在體驗中理解,在理解基礎上產生共鳴,從而實現內化。還以“蘭亭之樂”片段為例:
活動一:暢談向往的生活——未來某一天,你可以自選時間,自選地點,自選周圍景物,自選同伴,自選一些活動,你會怎么選擇?
活動二:請將你的選擇與導學案(見下表)中填好的表格對照,你發(fā)現了什么?
表2
活動三:結論分享——我(學生)發(fā)現王羲之的樂與我的不同,他的是一種大快樂,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高度融合的歡暢和滿足。我的只能叫“我向往的生活”,而王羲之的可以成為“人類生命的暢快”。
通過設置生活情境,與學生經驗對接,在比較中體驗,在比較中深化理解,從而使古人的人生感悟和智慧成為學生自己的財富。
學習經典文言散文,是為了學生的人生,是為學生的成長。如何才能深刻的理解經典文言散文的內涵,甚至能夠以此建構自己的精神架構?答案是真正深入地理解現象背后共同的文化因子,通過多文段聯(lián)讀,弄清文化主干,掌握文化規(guī)律,深刻理解文化內涵。筆者所說的“多文段聯(lián)讀”是建構“一主多輔”模式,一篇為主,他篇的片段為輔。如《蘭亭集序》首段中王羲之“擇景”之處可輔以《紅樓夢》等片段。
通過片段聯(lián)讀引導學生發(fā)現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共同因子,從而明白古人的審美追求,明白所選景物往往是心靈的外化,或者說是心靈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