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將思政和大學英語課堂進行有效融合。文章圍繞《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探索研究能夠將專業(yè)能力與國家意識有效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專業(yè)能力;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將“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大學立德樹人和提高人才素質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細化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目標、要求、內容、意識、能力、體系、課程、過程、評價、激勵及保障等方面管理機制,指明了全面有效推進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育人作用及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發(fā)展方向。本文結合“專業(yè)能力”和“國家意識”的知情合一,探索研究大學英語課程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1]。
一、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綜述
一般來說,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通常要以堅定“理想信念”和堅持“五熱愛”為主線,聚焦“政治認同”和“家國情懷”,提升文化素養(yǎng)、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yǎng),不斷迭代優(yōu)化課程思政,系統(tǒng)地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德育、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具體體現在:
第一,增強“三個認同”,堅定“四個自信”,鍥而不舍地鑄魂育人。大學要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學生自覺堅持“小我”融入“大我”,真正將正確的理論思想融入教材、課堂和頭腦,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深化思想道德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努力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精神、品格與習慣。大學要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自覺實踐職業(yè)精神、行業(yè)規(guī)范和品格習慣,不斷增強職業(y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做到重民本、講仁愛、崇正義、守誠信、尚和合、求大同。
第三,牢固樹立法治觀念,深入開展法治教育。大學要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做到“學、思、踐、悟”,深刻理解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zhàn)略,深化認知法治理念、原則和概念,深度運用法治化的思維與方式,深切維護合法權利與權益,積極提升參與解決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意識與能力。
第四,注重專業(yè)課程的載體作用,以課程的科學設計促進學習體驗效果的提升。
一是大學要根據大學專業(yè)學科的不同特色和差別優(yōu)勢,深入研究大學育人目標和教育路徑,深度挖掘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從專業(yè)課程所涉及的國際、國家、行業(yè)、文化、歷史等角度入手,科學拓展專業(yè)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切實增強專業(yè)課程的引領性、時代性、開放性、知識性和人文性;將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二是大學要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入手,教育幫助學生深刻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內涵。
三是大學要從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方面入手,結合專業(yè)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醫(yī)科院校、醫(yī)學類專業(yè)課程,更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yī)德醫(yī)風”和“醫(yī)者仁心”教育,積極培養(yǎng)學生“敬佑生命”和“大愛無疆”的醫(yī)者精神,兼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精湛醫(yī)術”,教育引導學生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始終放在心中、放在首位,做國家、社會、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yī)生。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
本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線上部分教學基于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開展。線上輔助教學資源包括unipus、UMOOCS和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的醫(yī)學、英語學科資源,以及教師團隊在網絡搜集整理或編寫的教學輔助材料。線下教學資源主要依托《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作為教材[2]。
(一)研究對象:選定普通本科的一個班學生為實驗對象,使用結合思政的混合教學學習模式;與采用傳統(tǒng)方法的普通本科的另一個班進行對比。
(二)教學安排:本次研究在精讀課上實施。實驗班和對比班每學期需完成的教學任務,課時安排均相同,對比班進行的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tǒng)英語教學及作業(yè)布置,而在實驗班,教師運用結合思政的混合教學模式。
(三)改革內容:課程采用混合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文本分析運用—寫作話語傳播”的能力培養(yǎng)之中,實現混合式教學中的線上線下無縫銜接;將家國情懷、國家意識、職業(yè)道德等育人元素全方面融入教學,教會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激發(fā)學生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三、課程思政改革的重點
思政的重點在于系統(tǒng),焦點在于融入,難點在于對教與學的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從具體要求看:“課程思政”在于課堂的教與學都應具備育人功能,要讓課程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讓課程思政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在教學目標方面,涵養(yǎng)人文情懷、拓寬知識視野、強化使命擔當、塑造健全人格,養(yǎng)成終身發(fā)展的學習能力。從聽、說、讀、寫、譯到讀、寫、思、辨、創(chuàng)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學生充分了解當代中國取得的成就,幫助學生提高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提升學生服務國家建設責任感。西方的理論、西方的知識結構已不能解釋中國實踐、中國經驗,外語學科、外語教育、外語知識沒有強大的理論建構力,國家意識應該引進我們的外語思維。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問題及特色
本項目堅持全過程育人(即育人貫穿學科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協(xié)同育人(即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學科交融(即人文與英語相結合)三個原則,形成跨學科知識傳授與課程育人的聯(lián)動效應,促進學生全面成才成長。
第一,育人覆蓋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與知識傳授、能力訓練緊密結合。圍繞課程主題,教學設計圍繞時事熱點,采用任務教學法、產出導向法、討論法等,針對每個單元的主題,引導學生分析相關文章,并以語言表達、寫作的形式輸出,充分結合本課程的語言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
第二,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協(xié)同作用。顯性教育依靠教師闡述,引導學生理解育人目標,同時通過任務設計引導學生自行感悟,實現隱性的自我教育。課前課后注重教師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實現隱形教育;課上講授討論環(huán)節(jié),通過互動,檢驗學生隱性教育成果,同時教師加以積極主動引導,深化學生對自己的職業(yè)價值、職業(yè)使命和職業(yè)道德的認識。
第三,學科交融的教學任務設計,整合了人文資源,豐富了英語課程的人文內涵和思政元素。將英語課程與人文文化結合,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達到課程思政育人目的。在課程知識點的講授過程當中,引導學生關注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語言學習教學中,融入人文文化的精髓,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并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態(tài)度與核心價值觀。
第四,采用了基于“云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發(fā)揮出顯著的教學應用優(yōu)勢。具體表現有:
一是有效彌補了單一在線學習與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缺陷。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迭代發(fā)展,網絡在線學習平臺在教育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然而,單一的在線學習平臺也暴露出諸多問題。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述為主,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方式來被動接受,學生創(chuàng)新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無法得到提高,往往是善于應試卻難以綜合發(fā)展。相對而言,基于“云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恰恰有效彌補這兩者的缺陷。首先,教師嚴格控制和監(jiān)管整個學習過程,合理安排教學進度,避免出現半途而廢的學習情況;其次,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可以與教師、同學在云課堂之中進行交流討論,既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能吸納他人的思想,也能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輔導,具有良好的互動性;最后,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學習,不再是以教師、教材為中心,而是改由學生的云課堂自主學習,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3]。
二是教學方式變得更加靈活自由、多元化。以往的網絡在線學習或者課堂現場學習模式下,學生要獲取學習內容,往往都是通過聽教師講述;教師也只是采用講述的方式完成單項知識的傳導、完成教學任務,很難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而使用“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后,老師將講述形成的學習資源于課前上傳到云課堂之中,而在課堂中則主要采用小組討論、實驗實證等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通過高價值、高頻率的研討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碰撞。教師也可以利用“云課堂”論壇發(fā)起主題討論,讓學生自由參與討論、積極分享體會,開拓學生思維空間和轉化思維模式。教師還可以在課后布置學習任務,驅動學生以個人獨立或小組協(xié)作的方式來完成??傮w來說,這種基于“云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使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再受到單一性或確定性的地點、時間或方式限制,變得更加自由靈活;同時,學生也可以選擇在自己習慣或擅長的學習方式、熟悉的環(huán)境下來完成學習。
三是教師角色實現了由“知識的傳遞者”向“學習的引導者”的轉變,“導師”的引導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教師可以自由設計和管理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專業(yè)學科領域內最新的、最前沿、最熱門的學習資源,整體調控學生的學習進程??梢暬?、碎片化、結構化的微視頻教學課件、學案,可以供學生重復利用、反復學習。教師也可以通過“云課堂”實時監(jiān)管學生的學習行為,評價反饋學生的課堂作業(yè),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不斷提升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完成學習;并作為一個學習同伴,能夠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信息,可以提高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話語互動。也可以通過一對一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育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掘潛力,而不再是按照自己的方法被動地接受。這樣一來,讓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知識,還能夠綜合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創(chuàng)造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4]。
四是改變了以往采取的期末考試方式的教學成果評價方式,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出學習效果。以往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期末考試評價結果過于單一,無法充分反饋教學過程的全部信息,難以有效監(jiān)測學生的教學過程和動態(tài)變化。而在“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采取診斷性、形成性、貫穿性和總結性的評價方式,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效。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診斷性評價,來了解每個學生的信息,測量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和學習特殊風格,并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學習記錄、作業(yè)完成、討論交流、面對面發(fā)言等情況,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在課程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以及同伴互評等方式,來完成總結性評價。這種貫穿教學全過程的評價方式,可以全面分析和掌握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認知方面情況,可以充分地了解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效[5]。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成效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心,提高解析問題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向學生對比介紹中西方文化和思想潮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和辯證地看待問題。
(二)探索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育與現代課程思政融合之路,實踐于混合教學,匯聚于科研論文。圍繞立德樹人,兼顧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三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全面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有品格、有思想、有信仰的新時代大學生。通過直接對比和融合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優(yōu)勢互補,不斷提升大學英語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和時代引領性;借助混合教學實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固化教育經驗和模式,匯聚理論與實踐,撰寫發(fā)表科研論文,進行廣泛探討與推廣。
結束語
通過課堂實踐,發(fā)現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相關內容為依據,制作相關主題的系列微課的必要性,建設充實教學資源庫。同時,考慮學生的特點將思政主題,更科學地融入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和各類競賽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朱雪蓮.體與認互動下外宣數字詞匯得英譯研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為例[J].安康學院學報,2023,35(02):104-109.
[3]黃青青.形成性評價指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英文版為例[J].海外英語,2022(22):159-161.
[4]崔國鑫.高校外語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思考與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0):37-42,77.
[5]劉奎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第三卷英譯探析[J].中國翻譯,2021,42(01):139-146.
作者簡介:陳瑤(1979— ),女,漢族,遼寧沈陽人,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基于混合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路徑研究,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21年“課程思政”專項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編號:LNZYJGSZ202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