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書畫修復是我國傳統(tǒng)的工藝技術,隨著不斷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系統(tǒng)性的修復流程與方法,而古書畫的自身特征也決定了傳統(tǒng)修復方法更適用于其的修復保護。本文總結了古書畫的修復原則和常見損傷分類,重點對古書畫的修復、保護流程、方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古書畫;保護;修復;方法
【中圖分類號】J222.2/.6;K8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239—03
引言
流傳至今的古書畫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審美結晶,其對我國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和各種人為因素影響,古書畫必然會出現(xiàn)各種污損問題,影響其存放壽命和藝術審美價值。修復保護則能夠令古書畫煥發(fā)生機與活力,延長其壽命,延緩各類病害問題對古書畫的影響。
一、古書畫的修復原則
第一,干預最小化原則。干預最小化是古書畫修復的整體方針,修復過程中應避免非必要操作,遵循延長存放壽命和延緩病害的修復準則,在最小范圍內(nèi)進行修復操作。古書畫修復是基于保護角度對畫心質(zhì)地加以恢復,保護書畫氣韻,延長壽命。第二,信息保留最大化原則。信息保留最大化原則是指要完整保留古詩畫中的有價值內(nèi)容,如書畫信息、印章、配件、特殊痕跡、流傳信息等。修復者不能對古書畫的原有尺寸進行隨意更改,修復操作也不能改變作品的風格和基本結構。對于無法原位保留的關鍵信息,則應做好圖像采集與記錄,歸入文物檔案[1]。第三,可再處理性原則,也稱可逆性原則。古書畫隨著時間推移,需要不斷進行修復保護,因此在進行修復保護時要預留后續(xù)修復研究的空間,以備后期更加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古書畫修復各流程均會用到漿子,其可利用熱水加以去除且不留痕跡,即在修復保護中貫徹了可再處理性原則。第四,安全性原則,也是現(xiàn)代修復理念下最為直觀的基本原則。古書畫具有唯一性,因此對其采用的修復儀器和技術手段必須具備足夠的安全性,新的修復方法和設備引進必須反復試驗后才能投入使用。修復過程中化學試劑的使用必須謹慎,盡可能使用傳統(tǒng)修復材料,并對用量進行科學控制。
二、古書畫損傷分類
(一)畫心折痕裂痕
掛軸古書畫中常見水平方向折痕裂痕,手卷古書畫中常見橫向的折痕裂痕。之所以出現(xiàn)折痕裂痕,主要是因為長軸與手卷古書畫借助地桿卷用于收放,畫心不平就會導致在將書畫卷起來時出現(xiàn)褶皺,進而產(chǎn)生折痕。如果書畫裝裱糊過硬,折痕就會十分銳利,甚至引發(fā)顏料剝落問題。
(二)畫心臟污
畫心臟污是指由于年代久遠導致書畫顏色變暗,無法清晰辨認,或因為油煙、霉斑等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導致古書畫表面附著其他物質(zhì)。古書畫表面的臟污附著物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動物膠、植物膠、油、樹脂和油脂等有機物質(zhì);第二類是不可溶性與可溶性鹽、金屬侵蝕殘留物等;第三類是生物殘留,包括微生物糞便、植物根莖及菌類等。上述臟污附著物會對古書畫的壽命及安全造成威脅,降低古書畫文物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
(三)畫心破損殘缺
修復不當、自然老化或其他人為因素均會導致古書畫出現(xiàn)破損殘缺或酥朽無法還原的問題。針對古書畫存在的各類破損,需要基于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修復方案。進行古書畫修復,第一是為了整修復原,即通過對古書畫進行修復處理恢復其原貌,第二是揭舊換新的保護性目的,令古書畫具有更長的保存時間。畫心破損殘缺的修復主要是利用重新裝裱和修整等技術手段令古書畫恢復其原貌。
(四)畫心中空重皮
古書畫裝裱托心流程中,排刷和糊刷之間會均勻相接,但是如果出現(xiàn)排刷未排實,或糊刷走漏等問題,就會導致中空重皮現(xiàn)象。一旦出現(xiàn)畫心中空重皮問題,在卷軸卷放過程中,就會很容易引發(fā)褶皺和剝落問題。
三、古書畫修復流程與方法
(一)古書畫綜合評估
第一,在進行古書畫修復之前,要先全面了解分析其基本信息、文物價值,明確其內(nèi)容、版本和創(chuàng)作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與生活背景,對其藝術、文物、歷史和社會價值進行全面深刻剖析,做好完整程度、色澤、裝裱和載體等信息的記錄分析工作。第二,要對古書畫進行病害評估,基于評估結果制定科學的修復保護方案,明確修復方法和技術手段。評估古書畫病害,要對其進行紙張取樣,使用現(xiàn)代設備儀器對其病害程度和種類、顏料成分、紙張材質(zhì)、酸度值進行檢測,分析紙張種類和植物纖維形貌特征,以此作為修復保護的依據(jù)[2]。第三,要對古書畫進行保護修復風險評估。由于技術局限等問題,用于古書畫修復保護的技術無法保證其修復效果,再加上古書畫的個體差異性,必須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加強修復保護技術水平提升,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和管理制度,提升修復保護工作開展有序性,從而盡可能將修復保護過程中的損失最小化。
(二)洗心
由于煙熏塵染,古書畫的質(zhì)地會變得黑黃,拂去畫心浮塵后,將舊裱鑲料拆裁,如果要將原鑲料保留,用水浸潤裱件后,小心拆除各部分鑲料后妥善保存,要特別注意印章、字款等,防止損壞。如果古書畫中有容易褪色暈染的顏色,如石綠、石青等,需要涂抹膠礬水進行加固,但要注意把握膠礬水用量和濃度[3]。在洗心清除表面污漬時,可以采取浸泡溫水的方式去除水漬。
(三)揭舊
揭舊是古書畫修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操作過程必須謹慎小心,稍有不慎,便會對書畫造成二次破壞。將古書畫表面的污漬霉斑清理干凈,進行畫面拼對復原時,必須看清畫意,仔細進行畫面拼接和梳理,在不破壞書畫神韻的同時,保證經(jīng)緯順絲。揭舊時要盡量避免損傷畫心,有效去除舊裱料,從順手方向采取揭、揉、搓、捻等動作緩慢揭開[4]。如果局部位置不易揭開,用毛巾覆蓋后利用熱水燙悶,從而分離舊漿。如果畫心過于殘破,需采取全色修復手段,要將靠近原作的托紙從空白位置開始揭掉,避免書畫掉色。將托紙揭掉后,如果畫心厚度不均勻,可將厚處輕輕揉掉。針對長期受煙塵熏染的舊畫心,可通過輕揉的方式去除托紙。如果一天時間無法將托紙完全揭除,要在已揭開位置均勻放置濕紙團,并使用塑料膜覆蓋,避免畫心出現(xiàn)干裂錯位問題。
(四)托補
配補料是古書畫托補修復環(huán)節(jié)的首要流程,因為古書畫的年份、種類和破損程度不同,在接裱之前,要先進行托紙、補絹的選配,補洞絹絲必須和畫心的質(zhì)地接近,并將托紙染上與畫心相配的顏色。如果畫心完整,則可調(diào)兌好稀糊,為其托上一層淺于命紙命絹的舊色紙。如果畫心殘缺,在殘破位置邊界使用手指刨出薄邊,調(diào)整接縫厚度,然后使用合適的補紙紋理端正地補好。在對殘缺絹本書畫進行修補時,可以在揭畢待干的時候刮薄缺口,然后上糊補絹,在漿口干了之后對補絹邊緣進行修補。如果正面殘缺,在托絹背面襯上素紙,確保畫心的厚度一致,干燥之后將殘缺邊緣使用小刀進行修磨。托舊絹畫心的時候,要將正面溢糊吸掉,防止留下漿跡,影響古書畫的褒光[5]。為便于后期揭裱和保護畫心,修補之后要在畫心周邊加上襯邊。
(五)全色
首先,托補之后,要對古書畫的刮口進行修整,使用馬蹄刀修整刮平后,為加強托紙和畫心的銜接,在破洞位置刮薄,令畫心與修補處相平,奠定全色接筆基礎。因為舊書畫的紙張大都已經(jīng)酥脆,要注意不在有重要畫意的位置刮口,以防畫意破壞,或加大破洞口。其次,嚴格按照比例配制膠礬水。將符合比例要求的膠粒在溫水中熬化,使用涼水融化礬,冷卻之后將膠礬水點刷在補紙上直至自然吸收。最后,全色包括補色、接筆兩部分內(nèi)容。補色即補全書畫破損位置的底色,要求修復者必須對色系和色相進行整體把握,有效識別細微顏色差異。配制補色顏料時,要不斷進行試色,直至顏色相近,并先小面積在邊緣著筆[6]。調(diào)色應稍淺于畫心的色調(diào),如果補色效果不如預期,應反復觀察和疊加補色,從淺至深實現(xiàn)色調(diào)一致。修復時要通過反復試驗掌握各類顏色特性和配置技巧,再開始全色修補。補色時要選擇合適的地點,注意補色地點的光線,確保亮度能夠保障辨別細微色差。大面積殘缺位置修補通常使用羊毫筆,效果好且不易發(fā)生顏色不均,小塊脫落可使用小紅毛進行填補。接筆是指在底色補全之后,重新銜接畫意缺失部分,恢復書畫的氣韻。因此,修復者必須掌握豐富全面的書畫知識,了解不同流派筆墨特征。在開始接筆前,要對古書畫的筆墨技巧與紙筆方式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然后依照原書畫的筆法對其進行補充,如果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則可空缺,避免隨意填補影響書畫整體韻律。
四、古書畫收藏保護方法
(一)半成品古書畫收藏保護
半成品古書畫即是未進行裝裱的作品,要根據(jù)其大小和種類應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儲存保護。小尺幅古書畫可對其平施漿糊,在裱墻上陰干之后,用宣紙進行包裹,然后分層封存擺放。同時,要定期對存放環(huán)境進行檢查,做好通風換氣,避免因潮濕等因素導致墨色滲散,畫卷之間互相污染粘結,最終導致書畫損毀。大尺幅古書畫則應采取卷放方式,利用硬紙卷或原木棒進行輔助,并在書畫下面墊放較大的宣紙保護書畫,且注意不能過緊或過松,存放過程也要避免擠壓或堆積,以防因通風、碰撞摩擦等問題引發(fā)書畫污染、磨損或發(fā)霉等問題[7]。同時,相較其他類型書畫,絹本畫、工筆畫和重彩畫的存放存在一定特殊性,要加強實踐探索和經(jīng)驗總結,提高書畫存放科學合理性,加強對古書畫文物的保護。
(二)成品古書畫收藏保護
半成品古書畫經(jīng)過處理后僅可保存較短時間,長期保存或保存環(huán)境欠佳,極易造成巨大危害,經(jīng)裝裱處理的成品書畫才能夠長期存放欣賞。第一,書畫收卷。在收卷之前,要對書畫全面檢查,針對性補救處理書畫表面存在的雜質(zhì)、灰塵、水滴等現(xiàn)象,便于后期存放保養(yǎng)。根據(jù)不同種類,要對古書畫采取相應的收卷方法。收卷過程中要避免出現(xiàn)過松過緊、參差不齊或褶皺,并在收卷后將標簽貼在軸頭位置,用墨筆楷書填寫作者、名稱等信息,便于存放取閱。第二,存放是避免長期外界不良因素對古書畫造成不良影響而采取的有效保管措施,畫匣和書櫥是進行古書畫保管的常用方式。畫匣多用于短軸和少量書畫的存放,便于管理,但成本和空間耗費較大,成批書畫不適用此存放方式。書櫥是存放保護書畫的專用櫥柜,多用于大量且需長期存放的古書畫保管。書櫥內(nèi)部通常設有溫濕度檢測設備與通風裝置,且配有防霉、防腐和驅(qū)蟲劑等藥劑。
(三)存放環(huán)境控制調(diào)節(jié)
外界環(huán)境的溫濕度、光線、灰塵、微生物、空氣污染等均會對古書畫產(chǎn)生相應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對圖書館存放環(huán)境的控制和調(diào)節(jié)。首先,要對溫濕度進行有效控制。古書畫存放環(huán)境中的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0%—60%,溫度則應處于14℃—18℃。其次,要降低紫外線輻射作用[8]。紫外線會加速古書畫的氧化,導致書畫質(zhì)地變脆變黃,墨彩褪色,甚至導致破損。所以,必須降低曝光時間和光照度,從而避免紫外線危害古書畫。最后,要杜絕書畫污染。為降低空氣中的有害氣體、灰塵等對古書畫的污染侵蝕,應密閉存放,將書畫和外界環(huán)境隔離。
五、結語
古書畫存放傳世過程中,外界環(huán)境影響及其自身脆弱性特征均導致其必然會出現(xiàn)程度不一的污損問題。古書畫修復保護既是專業(yè)學問,也是藝術。修復工作者要耐心仔細,不斷學習掌握修復方法,并在實踐中研究探索新的修復技術,從而對古書畫進行更加高質(zhì)量的修復和保護。
參考文獻:
[1]全桂芳.探索書畫文物原裝裱保護性修復——以宋代艷艷女史《草蟲花蝶圖卷》為例[J].收藏與投資,2022(5).
[2]何亞芳.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對書畫裝裱與修復技藝的影響[J].今古文創(chuàng),2022(15).
[3]陳逸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有機融合:中國書畫修復技藝的發(fā)展走向[J].三明學院學報,2022(1).
[4]劉彬.讓文物重獲“新生”——簡述吉林省博物院藏古舊書畫文物的修復[J].文物天地,2021(11).
[5]陳虹利,何偉俊,陳瀟俐,陳琦.傳統(tǒng)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多元價值及其體系構建探究——基于“蘇裱”傳承人訪談的思考[J].東南文化,2021(5).
[6]胡琰.探析書畫修復保護傳統(tǒng)技術與現(xiàn)代理念的應用[J].絲綢之路,2021(3).
[7]何秋菊.古書畫裝裱修復用輔料染色色調(diào)影響因素研究[J].文物修復研究,2018(0).
[8]楊軍,和中緣,趙隆昌,張榕鑫.基于文化傳承視角下的古籍修復與書畫裝裱技術研究[J].數(shù)字與縮微影像,2021(1).
作者簡介:李慧蓮(1970—),女,漢族,山西祁縣人,本科,太原市博物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