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枯葉翩躚而落,秋風蕭瑟襲人面。人世間最美的色調(diào),正是世人眼中單調(diào)乏味的黑白二色。拓印,拓的是風景,印的是千古華夏、人情世故。
老人年近七旬,是未然山居中拓印文化的傳承人。初遇他時,他被里外三層人團團圍住,還未見其面容,便聞得陣陣墨香。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鉆至前列,才發(fā)現(xiàn)是一位高而瘦的老者。
老人于香案前坐定,用白宣包住一塊浮雕,浮雕上是三個旦角爭相賣藝的畫面,栩栩如生。他拿起一塊叫拓印蠟的塊狀黑色物體置于一旁,然后端起一碗水,輕輕灑在白宣上。待水半干后,固定好邊框,再用那塊拓印蠟沾些許清墨,在白宣上,一點,又一點——速度時急時緩,宛如游龍盤旋其中,又似飛鳥在林間跳躍。沒過多久,紙上漸漸顯現(xiàn)出三個旦角曼妙靈巧的身形。
接著,老人又換了一種方式。因為要想將三個笑靨生花的旦角更形象地拓印出來,就必須注重人物細節(jié)。老人于一粉狀石墨中加油,使之達到一定的干硬度,而后敷墨于白宣之上。
或許是被墨香撥動了心弦,我忍不住問老者:“爺爺,您好!請問,我能學學看嗎?”
老人欣然應(yīng)允:“行,當然行,不過孩子,這工序可不簡單呢……”
取蠟,填充,提腕,屏息凝神……
在老人手把手的指導下,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拓印。當看到三個旦角輕躍于白宣,凌空高唱、以袖遮面、半羞半掩的畫面時,我的內(nèi)心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這不正是觸動我心靈的風景嗎?
拓印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形式之一,它有著無可比擬的特殊地位。正所謂“知者嘆其能,觀者嘆其技,賞者嘆其神”,它復刻了多少古代名人騷客的驚世一筆,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精致、更具體地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它秉承華夏文明的精髓,賦予其新的文化印象,是時代傳承的標桿。這位老人正在以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形式傳播著千年文化底蘊。
一縷墨香攜著悠悠中華魂沁入心間,這正是觸動我心靈的風景!
【福建泉州市實驗中學初一9班】
點評
小作者把目光投注到傳統(tǒng)文化“拓印”上,以此來詮釋觸動人們心靈的風景,選材新穎,不落俗套。同時,本文立意非常出彩,巧妙地賦予“風景”一詞新的內(nèi)涵——富有底蘊的藝術(shù),獨特古典的工藝,代代相傳的匠心,以及“我”勇敢的嘗試。習作語言典雅優(yōu)美,句式靈動多變,行文自然流暢,和傳統(tǒng)文化“拓印”的氣質(zhì)相得益彰,令人驚艷。
(汪文虹)